小众化

搜索文档
虎鲸文娱发布国庆文娱消费报告:假日“大屏化”成新趋势
新京报· 2025-10-09 16:15
国庆档电影市场 - 国庆档前6天总票房达15.39亿元,影片类型涵盖历史战争、奇幻动作、家庭喜剧等[4] - 票房前五名影片《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震耳欲聋》档期内票房均突破1亿元[4] - 国庆档前6天平均票价为36.8元,较去年同期的40.4元明显下降,降低了观影门槛[6] 线下演出市场 - 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近1.5万场次,同比上涨约4.4%,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9]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264%、66.6%和39.7%[9] - 以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9] - 三线及以下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青睐[11] 线上文娱消费 - 国庆期间优酷大屏端观看时长环比节前一周上涨23%,动漫、电影、综艺、纪录片四大品类涨幅最大[12] - 动漫类节目观看时长激增76%,以新国风为代表的国漫内容成为连接两代人的娱乐新纽带[1][12] - 纪录片板块观看时长环比增长超过40%,《圆桌派第八季》《寻真之地》《宗师列传.大宋词人传》等观看量涨幅明显[18] - 体育赛事成为假期新热点,"苏超"淘汰赛首战吸引近5万人在线观看,ATP上海网球大师赛累计观看量超50万次[18] - 30-39岁群体假期观看时长环比增长最为显著,达38.2%,渐成"宅娱乐"主力[21]
国庆文娱消费报告:线下演出日趋下沉小众化
贝壳财经· 2025-10-09 14:53
国内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国庆假期前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同比上升12.3% [1] - 演出总场次近1.5万场,同比上涨约4.4% [1]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 [1]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64%、66.6%和39.7% [1] 演出市场结构性变化 - 市场呈现下沉化趋势,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1] - 小众演出受青睐,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1] 电影票房市场表现 - 国庆档前6天总票房达15.39亿元 [2] - 《志愿军:浴血和平》《731》等五部影片档期内票房均突破1亿元 [2] - 平均票价为36.8元,较去年同期的40.4元有所下降 [2] 区域与年龄层消费偏好 - 三四线城市观众更偏爱《731》,一二线城市观众更青睐《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等影片 [2] - 东北地区观众偏好喜剧片《浪浪人生》,华南观众更关注港片《风林火山》 [2] - 30岁至39岁群体渐成线上宅娱乐主力,其假期观看时长较节前一周增长38.2% [2] - 中老年群体表现出更强的线下文化消费意愿 [2]
2025国庆文娱消费报告:影演市场持续火热,假日“大屏化”成新趋势
搜狐财经· 2025-10-08 20:44
国庆档电影市场表现 - 国庆档前6天总票房达15.39亿元,多部影片票房突破1亿元[4] - 票房前五影片为《志愿军:浴血和平》《731》《刺杀小说家2》《浪浪人生》《震耳欲聋》[4] - 上海以6765.02万元票房位列城市榜首,其次为北京5005.53万元、深圳4299.90万元、广州4203.21万元、成都3957.97万元[6] - 平均票价为36.8元,较去年同期的40.4元明显下降[6] - 影片类型丰富,涵盖历史战争、奇幻动作、家庭喜剧等,满足不同观众需求[4] 电影消费地域偏好 - 三四线城市观众更偏爱《731》,一二线城市观众更青睐《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毕正明的证明》和《震耳欲聋》[6] - 东北地区观众偏好喜剧片《浪浪人生》,华南观众更关注港片《风林火山》[6] 线下演出市场趋势 - 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近1.5万场次,同比上涨约4.4%[8]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8]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观演人次同比增长分别为264%、66.6%和39.7%[9] - 话剧和脱口秀等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9] 演出市场下沉化与小众化 - 三线及以下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3][11]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等城市演出数量增速显著[11] - 脱口秀、Livehouse等小众演出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3] 线上文娱消费特征 - 国庆期间大屏端观看时长环比节前一周上涨23%[12] - 动漫类节目观看时长激增76%,电影、综艺、纪录片涨幅也较大[12] - 纪录片板块观看时长环比增长超过40%[15] - 30-39岁群体假期观看时长环比增长最为显著,达38.2%[22] 线上内容多元化 - 体育赛事成为假期新热点,例如“苏超”淘汰赛吸引近5万人在线观看,ATP上海网球大师赛累计观看量超50万次[15] - 国漫内容成为连接两代人的娱乐新纽带,推动客厅文化[12] - 观众倾向于有深度、有思想的文化类节目以及体育赛事等新兴热点[20]
国庆假期演出市场加速“下沉”,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增长34.1%
北京商报· 2025-10-08 11:01
线下演出市场总体表现 - 10月1日至6日国内演出项目总数超3100个,场次近1.5万场,同比上涨约4.4% [7] - 总观演人次达194万,同比增长39.5% [7] - 体育赛事、音乐节、演唱会为增长最快三大品类,观演人次同比分别增长264%、66.6%和39.7% [7] 线下演出市场下沉趋势 - 三四五线城市演出总场次同比增长34.1%,总票房同比上升86.6% [1][7] - 宝鸡、马鞍山、泸州、日照、郴州为演出数量增速最快的下沉城市 [5][7] - 体育赛事和音乐节最受下沉市场观众青睐 [7] 线下演出品类偏好变化 - 脱口秀、Livehouse等小众演出受到更多年轻人青睐 [1] - 以话剧和脱口秀为代表的剧场类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8% [7] - Livehouse演出票房同比增长16%以上 [7] 线上文娱消费趋势 - 大屏端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3% [1] - 动漫观看时长激增76%,成为国庆阖家欢新纽带 [1]
开业仅5个月,这家酒铺凭什么成为京城威士忌爱好者的心头好?
搜狐财经· 2025-08-22 05:51
公司商业模式 - 公司打造沉浸式品鉴环境并提供由WSET认证讲师或品牌大使主导的品鉴会 满足消费者从购买产品到追求深度体验的转变[3] - 公司聚焦单桶威士忌 陈年干邑及独立装瓶商等稀缺资源 迎合资深饮家和藏家对小众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5] - 公司设计威友分享会活动 通过自带酒互换品鉴规则增强社交趣味性和粘性 形成轻松以酒会友氛围并吸引新客成为忠实粉丝[5] 行业消费趋势 - 公司精准捕捉酒类消费三大趋势:体验化 小众化与社交化[8] - 公司持续探索酒+餐+景的轻社交场景[8] - 行业呈现从买产品到买体验的转变 消费者更渴望获得专业深入的体验[3] 活动运营策略 - 公司每月举办数场由品牌大使或酒窖大师亲临讲解的高端主题品鉴会 凭借专业性和稀缺酒款提升权威性与吸引力[12] - 公司提供系统性威士忌文化课程 覆盖酿造工艺至风味解析 培养潜在资深消费者[12] - 威友分享会形式降低品尝多种好酒门槛 通过自带酒规则激发参与感与社交互动 形成极强社群凝聚力[12] 行业创新价值 - 公司模式为传统酒水零售与体验行业提供新思路[14] - 公司重构人货场关系 打造以专业内容和高黏性社群为核心的新场景 规避与即时零售和传统酒吧的直接竞争[17]
华润啤酒总裁赵春武:啤酒要由“大”变“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1 21:37
行业趋势 - 啤酒行业整体销量保持稳定 上半年规上企业销售1904万千升 同比仅下滑0.3% 近年来年销量波动幅度均在1%以内 [1] - 行业呈现高端化、多元化和小众化发展趋势 产品规格从500毫升向330毫升、250毫升等更小容量演变 [1][3][8] - 传统渠道结构发生变化 餐饮渠道占比下降 零售渠道重要性提升 即时零售等新零售模式崛起 [10][12] 华润啤酒业绩表现 - 上半年实现综合营业额239亿元 同比增长0.8% 股东应占溢利57.8亿元 同比增长23% [3] - 销量逆势增长2% 达到接近650万千升 年产能近2000万千升 [3] - 营收和盈利首次超越百威亚太 百威亚太上半年收入31亿美元(约22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近6% 股东应占溢利约2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5% [3][4] 竞争格局 - 华润啤酒稳居国内啤酒龙头地位 半年销量相当于三个半重庆啤酒或两个半燕京啤酒 [3] - 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表现疲软 营收和销量分别同比下降近10%和8% 主要受即饮渠道恢复缓慢影响 [4] - 燕京啤酒净利润大幅增长45% 重庆啤酒保持稳定 [4] 战略转型 - 公司推动品牌从"大"到"小"转型 重点发展区域啤酒品牌和高端产品线 [3][8][9] - 区域品牌表现亮眼 沈阳老雪销量同比增长70% 成功走出东北市场 [9] - 渠道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餐饮渠道占比从50%下降到40%以下 零售渠道占比提升至60% [10][12] 产品创新 - 通过数据驱动精准捕捉消费者需求 快速研发个性化产品 [2][9] - 区域高端品牌表现突出 海拉尔啤酒、西湖啤酒、奥克啤酒等产品定位次高端以上价格带 [9] - 喜力品牌增速从2023年的60%放缓至2024年的20%左右 反映单一爆品策略的局限性 [9] 跨行业发展 - 白酒企业加速布局啤酒产业 啤酒行业吸引力凸显 [6][7] - 华润啤酒白酒板块营收同比下降三成以上至7.8亿元 净利润约2亿元 占比不足10% [6] - 大数据技术降低跨行业试错成本 推动消费品企业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