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农业科研
icon
搜索文档
让年轻人成为科研主力 中国农科院成立青年人才联合会
新京报· 2025-06-27 19:18
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年人才联合会成立 - 联合会旨在发挥青年人才优势,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支撑等途径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1] - 将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前沿论坛、学术沙龙、跨界研讨会、创新工作坊等,鼓励青年提出新理论、新方法 [1] - 重点聚焦四大前沿交叉领域:人工智能驱动数字农业、新一代生物技术驱动生物农业、绿色低碳技术驱动生态农业、生命健康技术驱动食品营养 [1] - 采用"揭榜挂帅"机制促进跨学科联合研究,推动信息、设备、数据等资源共享以破除"孤岛效应" [1] 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与青年人才培养 -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杨振海强调青年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组建联合会是面向农业科技未来的重大决策 [2] - 农科院将提供学术指导、职业规划支持,优先链接国内外学术资源并创造学习深造机会 [2] - 通过树立交叉融合研究中的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首届交叉融合学术交流活动 - 以"农业生物安全-青年与未来"为主题,陈剑平、万建民等院士出席并作报告 [2] - 27名青年科学家代表围绕合成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大数据与智能化应用等专题进行报告 [2] - 钱前、陈化兰等院士专家对报告进行点评,助力青年确定研究方向 [2]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正式揭牌
南方农村报· 2025-06-27 16:32
研究院成立与定位 - 肇庆市华农节水抗旱稻研究院于6月26日正式揭牌成立,由华南农业大学与肇庆市政府联合推动[2][16][17] - 研究院聚焦节水抗旱稻绿色产业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3][4] - 目标是将研究院打造为华南地区节水抗旱稻育种技术研发与成果展示的核心平台[28] 节水抗旱稻特性与优势 - 节水抗旱稻具有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耐高低温、节水、抗旱、易种等综合优势[20] - 水田种植可节约50%以上灌溉用水,产量与米质与常规水稻相当[21] - 旱地种植采用旱直播技术,仅需关键生育期适当补水[21] - 育种理念由罗利军教授2009年提出,通过引入陆稻节水抗旱特性培育[22][23] 当前进展与未来规划 - 怀集县6000亩成熟节水抗旱稻农田长势良好,鼎湖区沙浦基地500亩试验田试种十多个系列品种[40][41] - 下一阶段重点完善基地建设(试验田、考种室、仓储等),引进培育专业人才[27] - 将开展再生稻、稻-豆带状种植试验,筛选最适合广东气候土壤条件的优质品种[27][41] 合作与支持 - 现场举行沙浦育种基地共建签约仪式,为品种筛选、技术培训等提供机制保障[33][36] - 罗锡文院士高度评价节水抗旱稻的节水效果,承诺汇聚各方力量支持研发与应用[42][43] - 校地合作模式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并服务全球农业发展[47][48][49]
中国农业科学院携手福斯,用NIR赋能小麦育种,成立联合实验室
仪器信息网· 2025-06-26 14:01
合作背景与核心内容 -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福斯FOSS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成立"ICS, CAAS-FOSS联合实验室" [2] - 实验室将整合FOSS近红外技术与作物育种创新,开发智能化小麦品质分析平台 [2] - 合作旨在推动小麦遗传改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2] 行业意义与战略价值 - 中国是全球最大小麦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17%,提升小麦品质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农业至关重要 [4] - 联合实验室将依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资源超50万份,居全球第二)与福斯先进分析技术,推动小麦育种技术升级 [5] 技术整合与未来展望 - 合作将结合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的种质资源与福斯在农业食品检测领域的技术,实现育种智能化与精准化 [5] - 福斯中国区销售副总裁表示合作快速推进,将为行业提供更卓越的分析解决方案 [5]
上海市农科院牵头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被联合国机构采纳
新华财经· 2025-06-25 21:54
行业突破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制的"稻田甲烷减排方法学"成为CDM框架下第103个小规模减排方法学,这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田甲烷减排CDM方法学 [1] - 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农业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研究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掌握了制定该领域核心国际规则与标准的关键 [1] - 水稻种植贡献了约30%的全球农业甲烷排放,每年全球稻田排放甲烷高达约2500万吨 [1] 技术研发 - 上海市农科院生态所周胜研究员团队自2012年起建立低碳农业长期实验基地,开展十余类种植管理模式下稻田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碳汇长期监测 [2] - 团队积累了数十万条各类观测数据,系统性地开展高产低排水稻品种筛选、水分管理优化、肥料精准运筹等低碳农业技术研发 [2] - 研发成果包括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旱地氧化亚氮抑制技术、农田土壤固碳技术以及秸秆炭化还田减排增汇技术等 [2] 核心解决方案 - 利用节水抗旱稻减排稻田甲烷技术充分发挥了水分管理和耐旱型品种的耦合效应,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具有甲烷减排效果好、可复制易推广的优势 [3] - 旱管种植节水抗旱稻(D-WDR)减排方法学严谨定义了项目边界、基准线情景和减排项目活动情景,制定了排放核算方法 [3] - 该技术为全球水稻生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经济可行、操作性强、保障粮食安全的甲烷减排新路径 [3] 市场影响 - 依据该方法学开发的减排项目所产生的核证减排量有望进入更广阔的国际碳交易市场 [3] - 该方案将为水稻生产方提供低碳技术,为项目开发者创造碳收益,有效激活农业减排的经济驱动力 [3] - 将吸引全球资金流向可持续的低碳水稻生产模式,为全球水稻生产活动甲烷减排与低碳转型贡献中国原创解决方案 [3]
香港“大豆专家”林汉明的生日愿望:“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环球网资讯· 2025-06-25 12:36
农业技术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团队专注于大豆研究,旨在通过农业技术提升粮食产量和环保效益 [1][3] - 团队研究显示,全球氮肥制造、运输和使用占温室气体排放的5%,而大豆作为固氮植物每年每公顷可固氮约100公斤,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3] - 团队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培育出耐盐碱耐旱的"陇黄"系列大豆品种,累计推广种植约150万亩,为农民增收约1.2亿元人民币 [3] 盐碱地利用 - 中国拥有约5亿亩可利用盐碱地,团队通过研究成功在盐碱地种植大豆,创造经济和环保双重效益 [3] - "陇黄"系列大豆品种自2016年起免费提供给甘肃农民试种,显著提升了当地农业生产力 [3] 太空农业研究 - 2023年5月,团队开展香港首个太空农业研究项目,通过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将大豆固氮根瘤菌菌株送至中国空间站 [7] - 同月,"陇黄"大豆搭乘神舟十六号飞船进入太空,团队正研究"太空品种"以提升大豆生产能力 [7] 农业研究理念 - 林汉明强调农业研究应"写"在大地上,而非仅发表于学术期刊,香港研究员需在内地实地验证研究成果 [4] - 团队带领年轻成员赴内地考察,与农民交流,深化知识应用,推动农业技术落地 [5] 社会影响与愿景 - 团队希望通过大豆研究将其发展为高价值营养品,惠及更多农民 [7] - 林汉明引用胡适名言,强调香港科研对国家农业发展的贡献,尽管甘肃大豆种植规模较小,但意义重大 [8]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在哈萨克斯坦揭牌
陕西日报· 2025-06-22 07:31
中国—中亚旱区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 - 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10月经中国科技部批准建设 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 赛福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共建 [1] - 实验室聚焦旱区农业六大研究方向:作物育种 作物高效生产 现代畜牧科技 农业节水灌溉 盐碱地治理 食品加工和安全 [1] - 建设目标包括打造中国—中亚旱区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科技研发平台 人才培养高地和示范推广基地 [1] 合作进展与规划 - 实验室已在科技合作 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将持续深化与共建单位合作 聚焦区域农业发展共性问题 推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1] - 中国—中亚机制秘书处表示将持续关注并支持实验室建设 推动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 [2] 合作背景 -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合作基础良好 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农产品贸易增长迅速 [2] - 实验室建设是落实中国—中亚西安峰会涉陕成果的务实行动 也是"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重要举措 [1]
应对小麦“隐形杀手” 我国研发“立体免疫”技术
新京报· 2025-06-20 12:11
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记者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了解到,由该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 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小麦茎腐病"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在黄淮海 麦区获得成效,在山东寿光的实验田中,不使用化学杀菌剂的情况下,防效达到68.18%。 李宝聚介绍,免疫激活剂是以提高作物免疫力为主要作用方式,没有或具有较弱的杀菌、抑菌活性,因 此久用也不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另外,在河南焦作、山东等多地的示范结果验证了免疫激活剂以 及"立体免疫"技术的跨区域适用性。未来的研究将优化免疫激活剂的应用技术,进一步提升其田间防治 效果,同时将在黄淮海麦区扩大示范。该技术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免疫激活剂的创制与产业 化"的资助。 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病害防控创新团队根据植物免疫激活剂的作用机制,联合华 东理工大学共同研发了具有免疫激活作用的蜡芽菌水剂、小分子化合物等,并建立了基于种子包衣处理 结合返青期叶面喷雾的"立体免疫"防控技术,可在病原菌易于侵染的苗期和返青期阶段性激活作物体内 的免疫信号通路,建立"地下-地上"双重防护盾,增强小麦植株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同时减少化学杀 ...
专访丨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期待意中农业科学界加强对话
新华网· 2025-06-20 09:31
意中农业科学合作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院长马西莫·温琴齐尼表示科学交流无国界,意中农业发展历史有相似之处,加强对话合作有助于和平发展 [3] - 中国和意大利都拥有悠久的农业传统,农业对两国历史发展十分重要,相互交换经验是重要的合作方式 [3]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接受了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捐赠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雕塑作品,将永久落座在该院 [3] 历史与文化交流 - 2021年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出版了意大利语版的中国元代重要农业著作《王祯农书》,通过与意大利同时期著作对比发现意中在农业发展方面有不少相似成果 [4] - 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与土地的联系超越了语言,让双方更加接近 [4] 合作前景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希望通过雕塑捐赠仪式等相关活动促成更多与中国的合作 [4] - 意大利自然科学院在葡萄酒和橄榄油相关领域拥有重要知识与技术,相信这些经验将对中国有帮助 [4] -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与实践对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十分珍贵 [4]
中国农业大学发表最新Cell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6-18 12:09
植物免疫受体研究突破 - 研究首次系统证明通过共递送感受型与辅助型NLR免疫受体可打破"受限的分类学功能"(RTF)瓶颈,实现远缘植物间免疫信号通路重建[2][3] - 该发现为作物病害绿色防控提供新策略,并为多物种分子设计育种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4] 跨物种抗病机制应用 - 通过共表达茄科传感型NLR基因及NRC型辅助基因,使茄科NLR在水稻、大豆和拟南芥中发挥功能[6] - 辣椒Bs2与NRC基因共转移至水稻后,成功赋予对Xoc病原体的抗性,且不影响基础农艺性状[7][8] 核心科学发现 - 茄科NLR在非菊类植物中的功能激活需依赖对应NRC辅助蛋白共递送[11] - 转基因水稻中Bs2-NRC复合系统通过寡聚化形成信号复合体激活免疫响应[11] - 携带Bs2-NRC的水稻在未受病原侵染时,田间适应性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11] 技术实现路径 - 大豆原生质体和拟南芥中,少花龙葵Rpi-amr1/Rpi-amr3及辣椒Bs2与NRC共表达可响应同源效应子[7] - 水稻通过外源Bs2-NRC系统获得对保守效应子AvrBs2的识别能力,填补原有抗性基因空白[7][11]
打开遗传“黑箱” 解开百年谜题——研究人员揭示孟德尔豌豆三大性状变异关键基因
科技日报· 2025-06-18 11:01
◎本报记者 马爱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分中心)研 究员程时锋团队携手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团队等,结合群体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 术手段,成功构建了高分辨率的豌豆单倍型变异图谱和表型变异图谱,首次在分子层面全面揭示了孟德 尔豌豆七大性状变异背后的遗传基础。 这一研究成果在技术上完成了一场与孟德尔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 上。 重建现代版"孟德尔豌豆园" 1865年,孟德尔通过豌豆七对相对性状,即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花位置、果荚形态、果荚颜 色、株高的杂交实验,首次提出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理论,并推导出遗传变异在世代间传递的独立分离 和自由组合规律。受限于当时时代背景和技术条件,孟德尔未能揭示这些遗传因子的分子本质。 在后续的研究中,科学家陆续定位到控制种子圆皱、子叶颜色、花色和株高的基因,但控制果荚颜色、 果荚形态和花位置的关键基因仍是遗传学未解之谜。 豌豆结满豆荚。 豌豆花开。 刘君凤/视觉中国 2019年,程时锋正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豆科模式体系,用以研究结瘤共生固氮的遗传机制。当他访问 英国约翰·英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