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

搜索文档
中国气象治理经验获多国政府官员点赞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8-13 09:01
行业技术发展 - 中国气象实现技术突破和体制现代化双重飞跃 数值天气预报精度大幅提升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融入早期预警[1] - 中国气象局承担世界气象中心等27个全球或区域中心职责 向近40个国家提供气象装备和技术援助[2] - 通过短期培训 学位奖学金和访问学者项目累计培训各国专业人员逾1.5万人次[2] 国际合作与交流 - 举办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行政官员高级研修班和应对气候变化研修班 覆盖11个国家50名政府官员[1] - 课程涵盖气候变化适应和早期预警系统建设 提供数据驱动决策经验[2] - 分享治理经验 战略规划和人才培养模式 推动构建稳健前瞻的气象水文服务体系[2] 国际影响与评价 - 中国气象发展证明持续科研投入对气象服务转型的核心作用[1] - 中国以开放姿态拥抱全球合作 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3] - 中国在气象 环保 教育等领域进步令人惊叹 社会文明程度令人难以置信[3]
气象预警要成为发令枪
经济日报· 2025-08-13 06:18
行业现状与成就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陆海空天协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实现精密监测瞬息风云变幻 [1] - 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实现预报要素多种类 时间尺度无缝隙 空间范围全覆盖 时空分辨率达分钟级公里级 [1] - 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全面完成 分灾种分区域灾害预警体系可提前43分钟预警强对流天气 [1] - 新一代预警系统发布82种预警信息 1分钟内送达应急责任人 公众覆盖率达99.1% [1] 行业挑战与短板 - 部分地区观测站网密度不足 偏远山区及海洋存在监测盲区 灾害天气捕捉不及时 [2] - 极端复杂天气下数值预报模型准确率与提前量待提升 如暴雨和龙卷风等场景 [2] - 部门间信息共享与协同联动机制不完善 预警信息传递至农村及偏远地区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 [2] 科技发展路径 - 攻关地球系统数值预报 人工智能气象预报大模型 量子技术应用等前沿核心技术 [2] - 提升气象卫星 雷达 数值预报和大数据等基础业务能力 强化科技成果应用效益 [2] -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支撑气象科技能力升级 [2] 机制优化方向 - 推动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 完善组织责任体系与部门合作 [3] - 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制度 明确各部门防御职责分工 [3] - 通过地方法律法规修订强化灾害响应机制 [3] 社会协同建设 - 创新气象科普形式 将知识转化为易懂易用的避险指南 [3] - 学校社区企业定期开展防灾演练 模拟暴雨台风等场景提升应急能力 [3] - 发展巨灾保险 农业保险及商业保险等气象服务场景 提升风险综合管理能力 [3]
北京市灾后将推动哪些重大项目建设?
中国经营报· 2025-08-01 15:23
二是加快损毁基础设施抢修。加快受损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设施恢复,力争8月2日实现全面"四 通"。加强对受损山体、河道等关键设施和部位的拉网式排查,严防发生各种次生灾害。加强受灾地区 垃圾清理、渠道清淤、环境整治、消杀防疫,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三是持续做好防汛应对。目前还处于"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加强气象监测预报预警,针对这轮强降雨 发现的问题,持续抓好各项防汛措施落实。 四是全力推进生产经营恢复。抓住农时窗口期加快恢复生产,最大限度降低受灾减产影响。加强对因灾 停工项目、停产企业的政策帮扶,协助复工复产。做好受损房屋、车辆等资产统计,及时开通政策性农 业保险理赔通道,简化理赔流程,提高理赔效率。 五是抓紧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升、长远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 制定恢复重建总体方案,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围绕恢复提升目标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建立结对帮扶 机制,发挥好军地协同、央地协作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建合力。 哪些重点项目? 在7月31日举行的北京市防汛救灾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夏林茂表示,北京市将抓 紧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一年基本恢复、三年全面提 ...
通辽市多部门联动做好防汛应对工作
内蒙古日报· 2025-07-31 10:40
防汛预警与响应机制 - 水务局与气象局、水文中心联合发布中小河流及山洪灾害预警信息,构建高效预警信息发布网络[1] - 全市94座水库责任人、重点水闸及堤防责任人全部进岗到位,开展不间断巡查防守[1] - 实行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各级职责形成上下联动工作格局[1] 科技手段与防汛决策支持 - 完成东辽河84.5公里和教来河134公里河道二维水动力学模型建设[1] - 通过模型精准模拟不同流量级别河道行洪情况,确定洪水走向及淹没区[1] - 研判防洪风险点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应急保障与物资调配 - 应急保障中心实行大型运输车辆驻库备勤和24小时应急值守机制[1] - 向重点区域调拨大型排涝水泵、雨衣雨靴等应急救援物资[1] - 确保物资随时响应调度指令[1] 多部门协同作战 - 交警部门累计出动警力1000多人次,救助受困群众37人[2] - 700余名环卫工人持续清理道路积水和淤泥[2] - 公路养护人员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保障全市通行正常[2]
墨迹天气为何「晒黑」了?
36氪· 2025-07-28 20:56
品牌战略升级 - 公司于2025年夏季推出全新品牌视觉体系,包括橙白撞色英文字标和黑色LOGO,其中字母"O"设计为太阳形状,引发社交网络热议[6][7][8] - 品牌升级计划筹备多年,与Interbrand合作梳理品牌体系,目标从"信息提供者"转型为"决策赋能者"[9][10][18] - 公司重新定义使命为"开启世界新气象",愿景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气象服务企业",强调通过气象科技改变世界运转方式[15][16] 品牌定位与理念 - 品牌核心理念确定为"先一步洞悉气象,智慧决策尽在掌控",配套slogan为"让未知可先知"[26] - 品牌视角从"企业自身做什么"转向"能帮用户做什么",拓展至移动生活、探索发现、社交互联等交叉领域[22] - 品牌定位基于三个维度分析:竞争环境、企业核心能力(AI气象+互联网服务)、用户需求(超越预报工具)[25] 视觉设计革新 - 新LOGO采用黑色与橙色搭配,黑色象征专业科技感,橙色代表温暖活力,打破行业传统蓝天白云设计[35] - 字母"O"设计为点睛之笔,隐喻"先一步洞悉气象",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34] - 视觉体系标准为更专业、更智能、更具全球化视野,通过简洁字体标志构建高度识别性[32][33] 业务转型与价值落地 - 从"预报工具"升级为"生活决策平台",提供场景化决策建议如避开积水路段、最佳出行时段等[37][39] - 实现三大突破:数据维度更全面、决策深度提升(10秒生成行业建议)、服务模式创新(行业定制方案)[39] - 国内已覆盖20多个行业200余家企业,服务模式验证后启动国际化战略,进入30多个国家和地区[40][41] 技术能力支撑 - 整合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与用户行为数据,AI模型实现"分钟级、公里级"精准气象预测[40] - AI算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执行建议,形成"数据-洞察-决策"闭环,针对不同行业提供定制解决方案[40] - 构建"天地人"一体的精细气象图谱,行业大语言模型快速生成具体决策建议[39]
AI时代的气象服务,如何从“服务”到“决策”?
36氪· 2025-07-24 17:49
品牌焕新与战略升级 - 公司发布全新品牌视觉系统,采用"日出橙"色调和几何形态MOJI字体,传递"技术穿透场景,数据驱动决策"的商业理念[3] - 品牌升级背后是战略转型,推动行业从"天气服务"向"决策赋能"升级,推出B端和C端新产品[3]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指出AI推动行业历史性变革,"预见型气象服务"将促进行业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规划[4] 传统气象服务痛点 - 传统天气预报模型受限于计算能力和物理模型复杂性,难以实现"一公里一分钟"级别的精细化预测[5] - 多源气象数据整合面临技术和计算瓶颈,难以充分挖掘数据价值,导致服务停留在"告知天气"层面[5] - 2024年中国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11亿元,其中气象灾害占70%,影响20余个关键行业[8] AI技术应用与产品创新 - B端推出"AeroMetis航空气象SaaS平台",内置大语言模型生成全链路决策方案,帮助航司规避恶劣天气[3] - C端推出"AI生活指数",整合气象与生活场景数据,提供动态智能决策建议如"10点出门可避开阵雨"[3] - "大雨定点速报"实现48小时降水全周期管理,为VIP会员提供逐小时预报和场景化安全方案[9] 核心技术壁垒 - 搭建多源格点级气象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1公里×1分钟的高分辨率预测[10] - 整合近10亿条用户众包天气记录,确保数据权威性和场景适配性[10] - 创新应用大语言模型构建Prompt工程,生成个性化可执行的行动建议[10] - 开发AI智能误差订正与自进化优化算法,提升预报准确率[14] 商业化布局与市场前景 - 启动国际化战略,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多语言适配,进入能力验证阶段[15] - C端"AI生活指数"上线后用户日均使用频次提升35%,场景化功能点击率超60%[16] - B端已服务20多个行业200多家企业,高高原机场雷雨预报系统减少5%-10%返航备降率[17] - 中国气象经济规模已突破2000亿元,预计2025年达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1.6%[22] 未来发展方向 - 布局低空经济领域,提供雷暴、风切变预警等数据支持无人机和空中出租车等新兴业态[24] - 参与新能源革命,通过风速、辐照度等数据指导发电调度,提高能源利用率[24] - CEO金犁表示C端提供数据基础,B端体现产业链价值,二者构成完整生态[18][21]
西南局与四川省气象局开展工作交流 开创高质量发展合作新局面
中国民航网· 2025-07-23 17:54
《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郝蒙 报道: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民用航空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 的《中国民用航空局 四川省人民政府全面推动四川民航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为提升成 都国际航空枢纽面向特定区域的区位门户复合型功能,和助力四川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7月16日,民航西南地区管理局(以下简称"西南局")分管局领导带队赴四川省气象局开展业务交流, 民航四川安全监管局、西南空管局、四川省机场集团、四川航空、成都航空、西藏航空和西藏空管中心 相关领导,四川省气象局分管局领导及相关处室、直属单位负责同志参加本次交流活动。 位分析匹配运行场景,实现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能力共建。双方针对共同推进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建 设目标,商定了初步合作意向,一是要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和队伍建设。建立双方人员培养、交流及培训 机制,进一步聚焦需求,在业务培训、技能竞赛等多方面开展合作。携手互促互进推动基层党组织联学 共建,有效整合双方在党建、人力、科技、文化阵地等不同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中心工 作成效;二是要深化共享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气象探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基础观测数据共享 和项目开发,积极推 ...
中国气象局答21:高温来袭电力吃紧,气象预警“撑伞”保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7:00
高温天气对能源保供的影响 - 高温天气导致群众生产生活用电负荷增加,给能源保供带来压力 [1] - 高温天气导致水力发电出力不足,光伏发电效率降低,影响发电保供 [1] - 气象部门建立短期、中期、长期高温预报预测业务体系,提前发布预报和预警 [2] - 研发新能源发电条件预报、电力负荷气象条件预报等服务产品,研判高温对风光水等新能源供应和降温用能的复合影响 [2] - 气象部门与能源电力部门建立实时交流反馈机制,针对高温天气及时发布重要天气和能源电力影响提示 [2] 高温天气的现状和趋势 - 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8.5天)为历史同期最多,平均气温(16.8℃)为历史同期次高 [3] - 陕西、河南、山东、湖北、四川、新疆等6省(区)气温为历史同期最高 [3] - 陕西兴平(43.1℃)、湖北巴东(42.9℃)等45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 [3] - 预计8月份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华东、华中、新疆南部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 [3] 降水情况 - 全国雨季进程总体偏早,降水分布"点强面弱、前少后多" [3] - 全国共有153个国家气象站日降水量突破当月极值,湖北咸丰(358.3毫米)等11站突破历史极值 [3] - 7月以来多雨区北抬,华北地区及内蒙古等地降水偏多明显 [3] 台风影响 - 7月下旬及8月有3~4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 [4] - 台风将影响航道通航、船舶靠离泊等港航作业及港口、航道、能源电力设施安全 [4]
“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行政官员高级研修班”“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研修班”结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7-22 17:13
国际合作与培训 - 中国气象局与商务部合作举办"发展中国家气象水文行政官员高级研修班"和"全球发展倡议下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研修班",旨在提升各国气候韧性与绿色发展能力 [1][4] - 研修班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设计,分享中国实践经验,帮助各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4] - 中国气象局承担世界气象中心、全球信息系统中心、区域培训中心等27个全球或区域中心职责 [2] - 中国气象局已向近40个国家提供气象装备和技术援助,累计培训各国专业人员超过1.5万人次 [2] 研修成果与反馈 - 研修班搭建了国际交流平台,成为深化合作的桥梁,学员代表高度评价中国的灾害预警系统和实践经验 [4] - 冈比亚气象局局长表示研修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工具与方法,南非学员对构建更清洁、更安全、更具韧性的未来充满信心 [4] 活动参与方 -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祖强、商务部国际商务官员研修学院副院长徐凯、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国际合作司培训处处长吴俊儒等出席结业仪式 [1] - 冈比亚气象局局长拉明·麦·图雷和南非马古苏托理工大学高级讲师隆迪韦·多卡斯·姆布伊西萨作为学员代表致辞 [2]
“量子科技+气象”赋能精准预报 气象服务从“基础支撑”向“经济引擎”跃迁
央视网· 2025-07-19 13:32
气象经济发展现状 - 我国气象经济产值已超过2000亿元 [3] - 全国有1万多家企业与气象相关 [3] - 气象服务从公共服务"基础支撑"向多领域"经济引擎"跃迁 [1] 量子科技在气象领域的应用 - 量子计算可使短期临近降水预测误差指标降低10% [4] - 祖冲之三号量子芯片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超级计算机60亿年才能完成的特定计算任务 [4] - 量子化改造的短时临近天气预报模型在预测精度指标上表现显著优势 [3] 量子技术提升气象监测能力 - 采用量子技术的气象雷达大幅提升监测范围 [4] - 双光子量子技术使温湿度探测高度从1.5公里突破至10公里 [4] - 单光子探测技术实现一机多能 设备重量仅为传统设备的四分之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