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香港发展局:北部都会区增添经济新动能 助力香港创科与大湾区融合
智通财经网· 2025-07-02 18:26
北都发展规划 - 北都发展将提供3000多公顷新发展土地,突破香港产业发展土地不足瓶颈,创造约50万个新工作职位 [1] - 北都将提供逾50万个新住宅单位,成为未来公私营房屋供应的主要来源,解决香港长期房屋问题 [1] - 北都凭借毗邻深圳的优势,可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内地与香港优势互补 [1] 新发展区进展 - 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及新田科技城四个新发展区已全速开动,涉及超过800公顷土地 [1] - 已收回逾400公顷私人土地,完成80公顷土地平整,用于基建、房屋、学校、生态保育及创科产业建设 [1] -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港园区首三座大楼接近建成,首批租户预计2023年下半年入驻 [2] 土地与房屋产出预期 - 未来五年内北都将产出至少570公顷"熟地"、约6万个住宅单位及100万平方米经济楼面面积 [2] - 未来十年内预计产出约1700公顷土地、21万个新住宅单位及逾1000万平方米经济楼面面积 [2] 建设工作重点 - 土地规划阶段已完成各新发展区产业主题和建屋规模制定,未来1-2年将完成城市规划程序 [3] - 工程重点转向收地清拆和"三通一平",政府负责收地赔偿,市场参与基建开发 [3] - 产业落地需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参与结合,探索最优分工架构 [3] 产业升级与用地调整 - 洪水桥和元朗两幅产业用地正招标,用于建设多层现代产业大楼推动物流业升级 [2] - 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考虑放宽产业用地用途,增加规划弹性 [3]
科创板新政如何引导创新涌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2 06:44
国家层面 - 创新驱动成为重要国家战略 技术作为生产要素与劳动 资本同等重要 现阶段对创新和资本投入需求超过一般性劳动投入 [1] - 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 将资本和非一般性劳动引导至创新领域 推动创新涌现并带动经济增长 [1] 资本市场层面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旨在引导资源投向有科技创新潜力但未盈利企业 资本投入带动非一般性劳动投入加速创新 [2] - 科技企业特征为前期需大量长期研发投入 后期产品获市场认可后可产生大量营收和盈利 纳斯达克成功案例证明该模式有效性 [2] 投资者层面 - 投资未盈利科创企业与价值型企业差异大 前者成长速度与未来价值难判断 普通投资者决策不确定性高 [3] - 《意见》新增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 强调揭示未盈利企业经营风险 同时丰富科创板指数及ETF品类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投资者参与 [3] 科创企业层面 - 未盈利企业上市前建议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 其入股年限 数量 比例将作为上市参考 专业判断可提升上市成功率 [4] - 新增预先审阅工作机制 证交所提供预审服务帮助企业顺利上市 [4] - 鼓励人工智能 商业航天 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加强与监管机构沟通 [4] - 已提交材料企业可面向老股东增资扩股 解决上市准备期资金需求 [5] - 科创板上市不满3年企业可考虑通过上市公司吸收合并实现再融资 并购是重要发展路径 [5]
捕捉属于中国资本市场的时代红利
中国证券报· 2025-07-02 05:04
行稳方能致远。看外部,美联储降息节奏等因素可能带来扰动。看内部,部分板块短期上涨较快,持续 上涨离不开盈利增长的支撑。A股行进的道路上仍可能出现荆棘。眼下,更需脚踏实地、稳中求进,扎 扎实实推动改革举措落地显效,在市场运行上体现"稳",在激发市场活力、强化市场功能上体现"进"。 持续防风险,强化监管效能,筑牢底线。加强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测监管,增强工作的前瞻 性、主动性、有效性。更好发挥两项支持资本市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用,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 稳市机制建设。加强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巩固市场回稳向好势头。 政策面,资本市场改革深化,释放政策红利;资金面,流动性持续充裕,提升市场活力;基本面,经济 向稳叠加技术突破,提供现实支撑……多因素共振,助力A股市场完成关键一跃。站在百万亿市值新坐 标,回望近年来特别是近一年多来A股资本市场发生的深刻结构性变化,不难发现,百万亿市值的突破 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从融资主导走向投融资协调发展,市场定位发生深刻变化。近年来,A股市场通过优化融资规则及完善 分红回购机制,推动投融资从单向输血转向动态平衡。融资端,与新"国九条"配套的"科创板八条 ...
超千亿元投资青睐大湾区“黄金支点”
搜狐财经· 2025-07-01 07:12
招商大会概况 - 2025中山招商推介大会以"投资中山 共赢未来"为主题,吸引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客商参会 [2] - 大会集中签约30个重点项目,意向投资总额超千亿元,中山市人民政府与多家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 [2] - 分会场活动在北京和杭州同步举行,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作为支持单位参与 [5][6] 产业布局与战略合作 - 中山发布"2+8"产业宏图,包括火炬高新区、翠亨新区"双核"引擎及8个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3] - 中山通过"工改"腾挪5万亩产业空间,吸引建华管桩、欧普照明等企业回归投资,明阳集团、华帝燃气等本土企业增资扩产 [3] - 中山市人民政府与正大制药集团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合作,与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协同发力,与京科控股国际集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 [4][5] 重点项目与投资亮点 - 签约项目涵盖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光电光学、文旅康养等领域,契合中山发展规划 [4] - 浙江鹏孚隆科技在中山基地量产的PEEK材料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50%,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 [6] - 鹏孚隆计划与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共建"光电材料联合实验室",整合长三角与珠三角研发资源 [6] 区域协同与国际化 - 深中通道通车后,中山加速融入"黄金内湾"建设,凭借交通区位和产业根基吸引投资 [3] - 香港再出发大联盟为中山链接全球资源,推动两地产业链深度融合 [5] - 北京分会场促成中山翠亨新区与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广垦太证等企业签约,聚焦空天信息领域合作 [6]
湖北资本市场赋能青年创新创业 加速未来产业培育
证券时报网· 2025-06-30 22:33
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支持青年创新创业 - 武汉股交中心举办"π动未来 青创汇"路演活动 5个优秀项目涵盖节能环保 智慧物联 智能清洁 民航智算 视训康复等领域 [1] - 活动由共青团湖北省委 湖北省教育厅 科技厅 人社厅 湖北宏泰集团联合主办 深交所"科融通"V-Next参与承办 [1] - 湖北省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打造科创金融高地 通过资本市场募资培育青年创业项目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1] - 活动现场20余家知名机构参与交流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在湖北落地转化 [1] 青创板发展成果 - "青创板"累计培育10批次200家挂牌企业和8个项目 形成青年创新创业园地 [2] - 通过专场投融资路演活动 已帮助10多家青创企业获得超3亿元股权融资 [2] - 构建资本市场全周期服务体系 形成完整的青年创新创业培育机制 [2] 湖北省创新创业政策规划 - 2025-2027年行动方案要求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00%覆盖 校外创业导师规模达1000人 [2] - 计划建设200个省级高校科创平台 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提升至50% [2] - 将培育50家潜在科创"新物种"企业 新增1000个科技型经营主体 [2] - 重点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青创板"和"专精特新专板" 建立"千企股改"计划 [3] - 设立"金种子""银种子"师生专库 构建从区域市场到科创板 创业板 主板的培育通道 [3]
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资本市场护航很关键
证券日报· 2025-06-30 00:59
科技强国建设与资本市场支持 - 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动科技强国建设 [1] - 资本市场成为贯通"科技—资本—产业"循环的关键引擎 形成螺旋上升生态 [1]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 - 科创板累计588家企业上市 总市值近7万亿元 IPO募资9232亿元 再融资1893.62亿元 研发投入占比中位数12.6% [2] - 主板/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为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渠道 [1]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 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50% 专利数量占全国1/3 [3] 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机制创新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 深市首个未盈利企业大普微电子IPO获受理 [3] - 科创板将审议首家重启第五套标准企业禾元生物 体现对长期研发的包容性 [3] - 证监会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改革 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3] 资本市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 - 通过并购重组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市场化 推动实验室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2] - 构建"孵化—成长—扩张—引领"全周期培育体系 助力科技企业全球竞争力提升 [2] - 成功上市案例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 为科技强国奠定人才和社会基础 [4] 未来资本市场优化方向 - 需持续完善基础制度体系 加强重点领域监管 优化市场环境 [5] - 提升对科技企业支持精度 强化投资者保护 营造公平透明环境 [5]
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解读“支持成都加快高质量发展” 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治理新标杆
四川日报· 2025-06-28 11:44
功能定位 - 成都定位为"三中心一基地",包括西部经济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1] - 省委省政府出台15条针对性措施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旨在服务国家战略全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 [1] 西部经济中心建设 - 重点围绕扩大内需、提升高端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1] - 目标是提升区域发展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四川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1] 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 聚焦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 - 着力提升新质资源集聚转化能力,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技术应用功能 [2] -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四川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2] 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建设 - 围绕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强高能级开放平台和稳外贸稳外资 [2] - 提升服务国家外交和带动西部对外开放能力,强化门户枢纽功能 [2] - 目标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 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 重点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3] - 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3] - 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协作 [3] 美丽宜居幸福城市建设 - 包括保障改善民生、探索超大城市智慧治理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3] - 目标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
中国光谷发布科技文旅地图 推出八条精品线路
中国新闻网· 2025-06-28 05:25
光谷科技文旅规划 -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宣布打造"1+8"光谷新玩法,包括1张科技文旅地图和8条精品旅游线路 [1] - 科技文旅地图整合全区65处旅游资源,涵盖鸿蒙生态(武汉)创新中心、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特色"科文旅"点位 [1] 精品旅游线路设计 - 8条线路分为2条季节性线路(春天赏花、秋天观叶)和6条主题性线路(科普博物、前沿创新等) [3] - "科普博物"与"多维度科技实践"线路聚焦亲子研学,"前沿创新"路线突出光谷产业优势 [3] - "智核商务之旅"路线结合产业创新与商务旅游,"文娱潮玩体验"路线覆盖光谷步行街、长江视听微短剧产业基地等地点 [3] 配套活动与资源开放 - 推出68项暑期活动,涵盖城市潮玩、元宇宙体验、演艺演出等领域 [3] - 面向青少年免费开放62片球类运动场地和3家游泳池 [3] 战略目标 - 通过科技旅游提升光谷品牌形象,强化其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和文化传承载体的定位 [3]
突破3万亿港元 香港GDP连升9季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07:12
香港经济与金融发展 -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连续9个季度保持增长,突破3万亿港元水平 [3] - 香港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在创新科技、绿色金融、艺术文化等新兴领域着力 [3]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香港获得新的发展加速度 [3] 香港回归28周年庆祝活动 - 香港特区政府与社会各界推出特别优惠活动,涵盖公共交通、文化艺术、消费等领域 [4] - 超过1000家餐厅和商户提供餐饮优惠,公共交通如"叮叮车"、地铁、轻轨、渡轮等提供多种优惠 [4] - "维园庆回归"活动以"文化×创科"为主题,融合传统中华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 [5] 香港国安法实施成效 - 香港国安法实施五年来,驻港公司数量同比增长10%,达到9960家 [6] - 香港中华总商会认为国安法保障投资者权益,为香港未来发展注入强心针 [6] - 香港总商会指出国安法巩固社会稳定,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6] 金融科技与互联互通 - "跨境支付通"正式上线,实现内地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互联互通,便利跨境汇款 [7] - 香港特区政府发表《香港数字资产发展政策宣言2.0》,致力打造数字资产全球创新中心 [7] - 香港将代币化政府债券发行常规化,推进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以提升流动性 [7]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 - 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跨境理财通等机制深度连接国际资本与中国机遇 [8] - 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等基础设施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软融合 [9] - 香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个世界级产业集群 [9] 未来发展方向 - 北部都会区发展愿景承载拓展土地空间、优化产业布局等多重期待 [9] - 香港深化绿色金融、布局Web3 0、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发展 [9] - 香港作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的"超级联系人"地位日益巩固 [8]
抓教育、促科技、重人才 深圳这样全面建设创新之城
证券时报网· 2025-06-26 23:29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进展 - 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的工作进展 [1] - 已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创新发展 [3] - 将重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3] 科技创新举措 - 推动企业研发投入占比保持95%左右 实施顶尖科学家"全权负责制" [5] - 实行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 扩大"包干制"实施范围 [5] - 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目标实现种子基金入库项目500个以上 [5] - 将从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等五个方面落实改革举措 [5] 教育体系建设 - 深圳高校数量达17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67项 [6] - 开展校企联合培养项目483项 近五年建成82.5万个基础教育学位 [6] - 加快建设深圳海洋大学(筹) 推进暨南大学深圳校区等项目建设 [6] 人才发展政策 - 深圳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前三 连续两年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 [7] - 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7] - 将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打造最好人才发展环境 [7] - 建立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咨询委员会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7] - 完善覆盖人才全周期的政策体系 营造鼓励创新的宽松环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