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搜索文档
影视一季报|《哪吒2》爆火强势带动电影行业回暖 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业绩创上市新高
新浪证券· 2025-05-29 13:46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影总票房243.86亿元,同比增长49.1%,观影总人次5.2亿,国产影片票房占比97.05% [1][2] - 春节档票房95.1亿元创纪录,同比增长18.64%,观影人次1.87亿同比增长14.5% [2] - 1-4月票房呈现断崖式波动:1月63.7亿元、2月160.92亿元、3月19.25亿元、4月11.98亿元 [1] 院线公司业绩 - 万达电影一季度票房34.2亿元(+44.9%),观影人次6397.9万(+32.7%),营收47.09亿元(+23.23%),净利润8.3亿元(+154.72%) [2][4] - 横店影视票房8.86亿元(+55.17%),营收11.72亿元(+39.15%),净利润3.43亿元(+56.77%) [2][5] - 5家院线公司合计营收69.66亿元(+27.16%),净利润14.15亿元(+129.17%) [4] 影视制作公司分化 - 光线传媒营收29.75亿元(+177.87%),净利润20.16亿元(+374.79%),主要受益于《哪吒2》全球票房158.68亿元(内地154.14亿元) [9][10] - 中国电影营收9.94亿元(-3.13%),亏损1.41亿元,主投影片《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票房6.89亿元不及预期 [8] - 博纳影业营收5.25亿元(+19.13%),亏损9.55亿元,《蛟龙行动》票房仅3.79亿元撤档 [8][9] 重点影片表现 - 《哪吒2》上映7天票房48.4亿元,为光线传媒贡献9.5-10.1亿元收入,密钥延期至6月30日 [10][11] - 万达电影《唐探1900》票房36.03亿元,"唐探"系列累计票房突破123亿元 [4] - 横店影视《熊出没·重启未来》票房8.15亿元,光线传媒《独一无二》累计票房仅1632万元 [5][15] 未来项目储备 - 万达电影暑期档将上映《恶意》《聊斋:兰若寺》《长安的荔枝》等6部新片 [4] - 光线传媒储备《东极岛》《三国的星空》等10部真人/动画电影 [15]
构建完整电影文化矩阵 打造沉浸式电影嘉年华 首届影迷节让观众获主角体验 最终评选出的“影迷之星”可获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观摩资格
解放日报· 2025-05-29 09:58
影迷节活动概览 - 首届上海影迷节以"电影之城 主角是你"为主题,打造沉浸式电影嘉年华,包括经典修复影展、Movie Walk电影打卡路线、露天电影放映、影迷秀、大光明影迷之夜等活动 [1] - 影迷节将与上海国际电影节形成"专业+大众""国际+本土"双轮驱动,构建完整电影文化矩阵 [1] - 活动包括一场主会场电影嘉年华,两个经典影片展映单元,三条Movie Walk电影打卡路线,嘉年华活动将于6月12日至15日举办 [2] 影迷节特色活动 - 嘉年华设计四大主题板块:"大光明影迷之夜"有经典电影剧情复刻、音乐剧表演和复古舞会,"影迷之秀"可展示电影配音、演唱等才艺,"影迷之餮"推出主题电影美食,"影迷之星"评选活动 [2] - 特别设置"影迷之星"评选活动,通过打卡集章和现场答题等方式评选,前20名获"资深影迷"称号,前10名获"影迷之星"称号 [3] - "影迷之星"可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观摩资格,"资深影迷"可获赠全年大光明影院影展等特殊场次留座权及专属礼包 [3] 展映单元与消费场景 - 展映单元包括"香港经典影片"4K修复展和"海派经典修复展",后者精选八部上世纪30至40年代经典电影及近年上海出品佳作 [4] - 创新推出"光影消费"一体化体验,融合城市空间与电影艺术,打造沉浸式观影体验 [4] - 两大展映单元带来超过40场电影,露天放映免费开放,覆盖全年龄段影迷 [4] 电影文化融合 - Movie Walk电影路线包含"电影之旅""城市之旅""沙龙之旅",串联影院、商圈、老字号商铺等,融入城市探索 [5] - 上海电影地图小程序花费近一年时间开发,帮助观众用沉浸式、剧情化方式探索上海电影故事,特别打造"电子透卡"功能方便拍摄打卡对比照 [3] - 影迷节由上海市电影局、黄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特别支持,黄浦文旅集团主办,大光明文化集团等承办 [5] 参与数据与影响 - 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吸引49.5万人次参与,影迷节旨在回馈电影爱好者 [4] - 影迷社群"菲林卷"拥有二三十个微信群,成员达上万人,对影迷节活动充满期待 [5] - 活动详情将通过"黄浦文旅""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大世界"等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 [5]
阿汤哥拯救世界,但难以拯救端午档
36氪· 2025-05-29 07:20
行业趋势分析 - 好莱坞传统动作片类型面临市场萎缩,仅剩《速度与激情》《碟中谍》《007》等少数系列维持影响力 [1] - 全球电影市场呈现明显转向,家庭向影片《星际宝贝史迪奇》北美首周1.455亿美元票房是《碟中谍8》6300万美元的2.3倍 [8] - 内地市场对好莱坞大片接受度持续下降,典型案例如《美国队长4》票房1.04亿较前作暴跌92% [9] 《碟中谍》系列表现 - 系列横跨29年共8部作品,全球票房峰值出现在《碟中谍6》达7.92亿美元 [3] - 内地市场票房呈现抛物线走势:从《碟中谍2》2500万攀升至《碟中谍6》12.45亿峰值,2023年《碟中谍7》回落至3.49亿 [3][12] - 系列重要里程碑包括:2000年《碟中谍2》5.42亿美元获全球年度冠军,2012年《碟中谍4》6.72亿居内地引进片冠军 [5] 《碟中谍8》市场定位 - 作为系列收官之作承载特殊意义,62岁主演汤姆·克鲁斯挑战3小时片长与高难度动作场面 [9] - 制作成本预计与《碟中谍7》2.9亿美元持平,前作成为系列首部亏损项目(亏2500万美元) [6] - 北美市场表现突破系列记录:首周末6300万美元创新高,预计最终2.5亿美元达动作片天花板 [8] 内地市场机遇 - 影片预售突破1000万,成为2023年内地表现最佳好莱坞电影 [10] - 选择端午档期上映,有望借助节日红利超越《碟中谍7》3.49亿成绩 [12] - 当前内地单日票房跌至1500万以下,影片被寄予提振市场的期望 [9]
推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3
行业发展趋势 - 电影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重视"好看性"、文学剧本创作、人才培养、市场规律研究、多元化融合、科技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以及海内外投资吸引 [1] - 行业质量提升取决于创新,包括艺术和技术的新发现,形式和内容方法的新发现,以及对人性、人物的新表达 [1] - 行业面临短视频影响下的大众审美变化、AI电影等科技带来的生产模式革新,观众和产业对创作者提出更高要求 [1] 电影创作与市场 - 《哪吒之魔童闹海》等春节档电影对行业在创作、市场、海外发行等方面理念影响深远 [1] - 中国电影市场拥有足够大的规模和日渐成熟的制作流程,需要集中资源创作以真善美为标准的优质内容 [2] - 电影经济影响力强劲,正成为促进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 区域发展与创新模式 - 电影行业繁荣需要大城市的大制作、高科技、国际化与小地方的真性情、烟火气、人情味相结合 [2] - 探索"影视+旅游"新模式,实现从影视拍摄到场地建设、旅游引流、综合收益的闭环经营 [2] - 场景营销与体验经济有机结合是行业发展的新方向 [2]
文化赋能 创新驱动:中国电影业探索高质量发展破题之道
新华网· 2025-05-28 15:57
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 电影创作者需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方法论,提炼值得讲述的好故事 [1] - 电影管理部门和电影公司需为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维护电影市场 [1] - 观众对好电影的渴望依旧强烈,电影是理解世界、探索自我的精神慰藉 [1] 优秀电影案例与市场表现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世界影史票房最高动画电影,跻身全球影片总票房前五 [1] - 春节档以《哪吒2》《唐探1900》为代表的影片提振市场信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 [1] 电影IP与海外发行 - 观众"二次创作"使"哪吒"IP拥有更持久生命力,实现创意灵感"从观众中来,到观众中去" [2] - 《哪吒2》海外发行成功,证明中国文化和故事本身的力量足以征服人心,引起跨文化共鸣 [2] 新主流电影创作 - 新主流电影依托重大历史节点和人物创作,以细腻表达唤起家国情怀和社会认同 [2] - 主流价值观是新主流电影的根,需以中国人心中的情感取向和精神追求为养料 [2] - 创作者对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及创作出发点对新主流电影起决定性作用 [2] 行业创新与未来 - 电影行业质量提高取决于创新和新的发现,需解放思想和不断突破 [2]
XR电影蓝海,西影率先坐上“牌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8 14:28
虚拟现实电影行业发展趋势 - 虚拟现实技术推动电影进入"沉浸式叙事"新纪元,重塑制作与内容呈现逻辑 [1] - 行业从技术攻坚阶段走向规模化商业落地,有望成为万亿级市场 [3][8] - 国家电影局2025年3月发布政策文件,首次确立虚拟现实电影类别并构建全链条规范体系 [8] 西影集团战略布局 - 以5-10年产业视角锁定高价值环节,构建可市场化复制的完整生态体系 [3] - 全产业链布局涵盖内容制作、硬件研发、标准制定等十余个专业团队 [11] - 已启动《梦回延安》《龟兹乐舞》等多部虚拟现实电影制作,计划2025年上映 [24] 技术创新与硬件突破 - 研发180克超轻型8K头显设备,解决传统设备笨重、眩晕痛点 [12][16] - "坐观式"专用座椅通过智能姿态交互技术适配多元场景,样机已进入量产阶段 [16] - 推出标准影厅全栈解决方案,支持从单人体验到百人影厅的快速落地 [20] 内容生态构建 - 组建导演/编剧与技术团队联合探索"空间叙事"理论体系 [24] - 西安XR电影产业基地将形成内容创作与技术转化产业集群 [28][29] - 计划研发标准化SDK工具集以降低行业投入门槛 [28] 市场验证与行业影响 - 硬件设备在深圳文博会引发体验热潮,观众反馈沉浸感突破传统限制 [21] - 与中国电影科研所签订战略协议,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产品推广 [24] - "坐观式"模式可进驻现有影院/家庭/文旅场景,打破空间局限 [16][20]
2025端午档预售票房破1000万
快讯· 2025-05-28 11:59
2025端午档预售票房破1000万 金十数据5月28日讯,据灯塔专业版,截至5月28日11时47分,2025年端午档(5月31日-6月2日)档期内 预售票房突破1000万,《碟中谍8:最终清算》《哆啦A梦:大雄的绘画奇遇记》《时间之子》暂列前 三。 ...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举办多场分论坛
金融时报· 2025-05-28 09:41
据新华社讯聚焦"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巩固壮大数字时代出版(600551)主阵地"主题,由中宣部主办 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27日在深圳举办。 本场分论坛设置"《哪吒2》启示录""电影经济与经济政策""新主流电影交流谈"三个板块,与会专家围 绕内容创作、技术革新、生态构建、国际传播发行等话题展开深度对话。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在论坛上表示,推动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要注重文学剧本创 作,提升工业化制作水平,增强电影的"好看性";要加强电影人才培养,营造更公平更正的市场环境; 要遵循市场规律,研究优化档期安排,以电影带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要进一步推动中国电影高水平对 外开放,吸引更多海内外投资,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与会专家认为,推进出版和科技深度融合不是选择题,而是时代必答题。业界要形成清醒认识与高度自 觉,加强出版融合发展总体设计和重点布局,积极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的模式路径,切实打好科技赋能 和出版融合发展这场硬仗。 又讯聚焦"光影传薪,乘势而上"主题,由中宣部主办的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论 坛27日在深圳举办。 本场分论坛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委 ...
设立3亿元产业资金 无锡发布电影扶持新政
江南时报· 2025-05-28 07:53
记者获悉,在扶持新政中,无锡设立了总规模达3亿元的电影产业资金,对影视科技企业研发、制作给 予最大力度的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引进国外重大影片的后期制作给予额外奖励,对省、市重点实验室给 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 李秋峰说,无锡将以"真金白银"推动电影全域协同发展,培育壮大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锡西文创园两 大基地,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投入超5000万元扶持企业。还将强化金融赋能,设立4亿元 的大运河文化旅游基金、3亿元的鼎祺华莱坞文化基金,为电影全域发展保驾护航。 无锡还将致力于电影产业服务,构建"策划立项—拍摄制作—宣传发行—IP衍生开发"的全链条服务体 系,对国家、省重点影片最高给予4000万元扶持。结合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对引进电影人才给予最高 200万元扶持,让无锡成为电影人的安心之所。 5月27日上午,在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电影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无锡发布电影扶持新政,以 真金白银打造"电影工业4.0"的行业标杆。 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秋峰表示,作为百年工商名城,无锡引领数字影视产业的潮流。目前,国 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已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虚拟摄影联合实验室、国内最大的电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现场扫描
新华网· 2025-05-28 06:21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成为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核心议题,政府部门代表、专家学者及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路径[1] -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提出要准确把握世界格局演变逻辑,提高学术创新和知识生产质量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1] - 市县主流媒体如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采用"顶层-中层-底层"三层协同式推进模式实施系统性变革,绘制"数智大厦建设图"[2] 科技赋能文化发展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指出AIGC技术可有效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实现提质、生成、增效、降本[1]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品牌建设经验展示新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新平台的实践成果[1] - 出版行业专家强调推进出版与科技深度融合是时代必答题,需加强总体设计并探索多元化融合发展模式[2] 文化遗产保护与文艺创作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凌明指出文物建筑保护面临多重挑战,需通过系统性保护与体制机制创新应对[2] - 中央戏剧学院院长郝戎认为新大众文艺与数字技术双向奔赴有助于形成中国独特叙事体系[2] - 《哪吒之魔童闹海》成功案例显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其海外发行证明优质内容具有跨越文化壁垒的力量[3] 文化贸易与城市文明建设 - 全球服务贸易联盟理事长姜增伟提出文化贸易根本在于创新,包括文学艺术、科技文化及贸易方式手段的创新[3] - 华南农业大学李凤亮教授认为城市文明建设与地方文旅产业结合能实现留住乡愁与发展经济的双重目标[3] - 大湾区正以科技革命重塑新质生产力,通过管理创新构建文化共生生态,形成跃升中的文化共同体[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