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

搜索文档
三色绘就城乡美
经济日报· 2025-07-12 08:21
红色旅游发展 - 红兴谷研学营地自2022年试营业以来累计接待研学研修游客超40万人次[1] - 兴国县已开发5条红色精品路线和50多门特色课程,2023年上半年红培和研学学员超13.5万人[1] - 江西通过重塑红色资源形成城乡融合、错位发展的新格局,推动革命老区转型[1] 绿色生态经济 - 湖陂村依托2000余棵水杉林生态优势打造"水杉秘境"等景点吸引游客[2] - 该村实施"三新计划"招引新村民,发展民宿、咖啡店等创新业态,利用距南昌40公里的区位优势提升客流[2] - 江西作为全国唯一双试点省份,通过"三原"模式将生态颜值转化为价值,带动乡村旅游发展[3] 古村落保护与活化 - 竹桥村现存109栋明清古建筑,通过"拯救老屋行动"和基建改造重焕活力[4] - 江西省拥有413个中国传统村落(全国第八)和5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四)[4] - 政府通过盘活闲置资源、融合现代元素,将传统村落转化为振兴发展的文化动能[5]
从“石头村”到旅游旺地 四川道孚卡玛村借景兴业
搜狐财经· 2025-07-10 12:26
乡村旅游发展 - 卡玛村通过"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实现从传统农牧业向旅游业的转型 [3] - 当地采用"党建引领+资源整合+资产租赁"模式激活自然资源 [3] - 马帮体验成为核心旅游项目,2024年总收入达200万元,户均收益约3万元 [3] 产业多元化 - 农特产品售卖摊位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6万元收益,每户分红超3万元 [5] - 藏式民宿和特色餐馆在旅游旺季供不应求,形成稳定收入来源 [5] - 计划延伸产业链至石林研学、民俗体验等新项目 [5] 基础设施升级 - 道路黑化提升物流效率,货车可直接进村 [5] - 4G网络全覆盖助力村民通过手机接订单、学技术 [5] - 路灯等公共设施改善提升整体居住与旅游环境 [5] 文化赋能 - 红色文化与木雅文化融入旅游体验,增强吸引力 [5] - 节庆活动如锅庄舞和红色故事讲述成为特色内容 [5]
我市两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高分通过验收
镇江日报· 2025-07-10 00:38
乡村旅游集聚区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 - 项目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级考核评估,构建了包含204项标准(75项国标/18项行标/10项地标/101项内部标准)的全链条体系 [1] - 新增50余项服务标准覆盖轻食咖啡、乡村研学旅行、帐篷露营等新兴需求,并规范"百村百碗"等地方特色评选活动 [1] - 标准体系注重旅游产品生产消费流程标准化,同时强化总体规划和管理服务行为,形成可复制的"镇江经验" [1] 人力社保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 - 项目围绕"四优建设"核心,建立216项标准体系(137项自主标准/50项国标及行标),创新推出"社保一件事""视频办"等服务模式 [2] - "镇江标准"作为区域样板已在全省及全国推广,与社保制度改革协同推进 [2] 全市标准化建设整体成果 - 2021年以来累计获批31项省级以上试点(含6项国家级),覆盖工业、服务业、农业等多领域 [2] - "农村基层党建标准化试点"等项目全国率先通过验收,形成"试点-示范-推广"闭环机制 [2] - 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2]
行进中国 | 乡村来了“CEO”
人民网· 2025-07-08 15:51
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 乔口镇蓝塘寺村利用本地特色资源打造文旅品牌,包括团头湖风光、瘦身鱼、荷花虾等农渔产业[2] - 通过"新荷青年人才荟客厅"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销售农产品和乡间民宿,民宿预订供不应求[2][5] - 中秋灯塔游园会活动2天吸引游客6万人次,为村民增收40万元,获得1000万次播放流量[4] 乡村人才引进与培养 - 望城区公开选聘"乡村CEO",提供年薪最高30万、人才评定等政策支持[7] - 引入专业运营机构改造闲置农房,打造文化创意、田园休闲、康养旅居综合体[5] - "乡村CEO"杨海亮提出"望城星乡村、灯塔蓝塘寺"品牌计划,推动从0到1的品牌建设[4] 乡村运营模式创新 - 采用"乡村CEO+专业机构"模式运营,村民通过农房流转获得租金和专业管理服务[5] - 定期举办兴趣沙龙、专题交流会等活动,形成"头脑风暴"集中营[2] - 通过直播带货和线上预订系统提升农产品和民宿的销售效率[2][4]
(乡村行·看振兴)内蒙古东北乡村激活“花样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7-08 13:17
乡村旅游发展 - 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激活"花样经济",乡野间形成山水田园的绿美画卷 [1] -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整合生态资源,开发21个景点及业态,包括深林鹿苑、迷雾森林等,拓展乡村体验、湿地研学等项目 [3] - 神骏湾生态体验区由废弃坑塘改造而成,建成休闲沙石滩、浅水滩等景观,每日接待游客超过300人 [5] 生态保护与产业转型 - 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过调整功能区划,将林地、耕地、房屋划入合理利用区,投入7000多万元用于景区建设和村容整治 [2] - 湿地公园运营以营业收入反哺村集体,带动周边村民发展餐饮、民宿、采摘等产业,实现和谐共享绿色空间 [3] - 红联留守处通过修整道路、美化村容,发展农家乐,村民杨春兰在家门口就业,收入增加 [2] 就业与收入增长 - 神骏湾生态体验区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发展4家农家乐,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 [5] - 2024年神骏湾生态体验区为村集体经济创收90万元 [6] - 高根营子嘎查智慧农业与农旅融合,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00余万元收入,带动130余户村民发展庭院经济,户均增收3万元 [7] 农业创新与特色种植 - 高根营子嘎查设施农业园区占地面积65000平方米,建设智慧日光温室大棚12栋、冷棚11栋,年产值上百万元 [7] - 高级农艺师韩凤研发实用新型专利温室,一个大棚的火龙果年产量达2万多斤,成为游客采摘"打卡点" [7] - 日光温室大棚以无土栽培和水培果蔬为主,种植火龙果、百香果等,采摘季供不应求 [7]
海南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为乡村振兴提供规划支撑和要素保障
海南日报· 2025-07-08 09:24
乡村振兴规划实施成效 - 乐东抱邱村通过修整村道将泥土路变为水泥路,带动抛荒田地复耕,村民运输效率提升[1] - 三亚博后村依托规划发展民宿产业,现有74家民宿2000余间客房,年接待游客28万人次,产业年营收超5000万元[1] - 五指山毛纳村通过茶旅融合实现产业升级,茶树种植面积达2900亩,茶青收入150万元,2024年接待游客17.02万人次,旅游收入851.22万元[3] 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 毛纳村建立以茶叶生产为主、林下种养为辅的农业产业体系,配套建设民宿和休闲商业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6万元[3] - 屯昌青梯村打造南药文化主题研学村庄,2024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收入680万元[6] - 琼中番响村结合红色资源和黎族文化发展特色产业,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万元[6] 土地资源整合创新 - 博后村通过精细化用地布局盘活存量土地,成为三亚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破千万元的行政村[5] - 抱邱村利用"三块地"政策集中规整17亩建设用地发展泥陶产业[5] - 抱前村通过闲置民房入股模式开发民宿项目,村民获得年租金3万元和月工资2000元[5] 规划体系支撑 - 海南省已完成200个和美乡村规划优化,累计核发7.82万份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7] - 规划注重生态空间划定与特色资源开发,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2] - 资源整合策略包括盘活闲置土地、重构产业生态、强化风貌管控等[4][6]
黄河同脉 山海同心
大众日报· 2025-07-08 08:56
对口支援政策与成果 - 2010年1月党中央启动对口支援四省藏区重大决策 山东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 [3] - 15年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援助资金 派出五批干部人才 [3] - 援助资金转化为高原产业项目和民生成果 覆盖村庄 企业 医院 幼儿园等领域 [2][3] 冷水鱼产业发展 - 门源县2017年建成冷水鱼繁殖与育苗基地 总投资4000多万元 [4] - 2023年与山东养殖公司签订供应协议 形成"陆海接力"模式 [4] - 2024年引入青海国投集团打造全产业链 预计年营收超5亿元 [4] 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 - 海晏县山海情公司投资1170万元建设高原农作物加工车间 [5] - 开发青稞面条 青稞米 青稞代餐粉等系列产品 [5] - 已与山东500多家商超合作 并在西宁 深圳设直营店 [5] 畜牧业基础设施改善 - 山东援青投入1000万元建设生态环保羊棚 [6] - 羊羔成活率提升至99% 单个羊棚年租金1800元 [6] - 每年为村集体带来超10万元收益 [6]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 - 拉洞台村投入2000万元援建资金 其中1200万用于村庄风貌整治 [7][8] - 800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 带动60余家民宿升级 [8] - 2024年旅游旺季入住率达90% 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以上 [8] 医疗设施建设 - 门源县海北州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三级综合医院验收 [9] - 医院现有51名山东援青医疗人才 覆盖临床 护理等专业 [9] - 使当地居民透析等医疗服务时间从跨城缩短至20分钟 [10] 教育设施改善 - 刚察县藏城幼儿园获600万元援建资金改善附属设施 [10] - 与聊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10]
山峦叠翠 生态富民(寻找最美乡村·集体村)
人民日报· 2025-07-08 06:28
集体村发展概况 - 集体村位于重庆巴南区二圣镇 自然环境优美 山峦叠翠 云雾轻笼 [6] - 村内景观丰富 四月有梨花与油菜花 盛夏有格桑花海 秋季有高山梨 冬季有"刨猪汤"吸引游客 [6] - 村容村貌整洁 白墙黛瓦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 沥青路连接万亩花海 [6] 产业发展情况 - 集体村采取"生态优先 产业打底 科技赋能 旅游增收"的发展思路 推进三产融合 [6] - 农业产业规模显著 拥有6000亩高山梨 3000余亩花卉苗木 1000亩茶叶 [6] - 旅游业发展迅速 四季特色景观和活动吸引络绎不绝的打卡游客 [6] 经济发展成果 - 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人均年收入达3.6万元 [6] - 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全村2/3农户家庭购置了汽车 [6] - 获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 实现村民富 乡村美 交通畅 [6]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新图景
杭州日报· 2025-07-07 10:46
乡村旅游转型 - 富阳区上山村通过环境整治将300亩流转土地改造成荷塘景观"荷美上山",从传统农业村转型为农文旅游乐园 [3] - 荷塘经济带动周末超万名游客涌入农产品精品馆,连续七年音乐节创造500余万元营业额 [4] - 余杭径山村开发旅游IP"径灵子",开放"径灵子乐园"露营基地及文创产品线,实现茶文旅深度融合 [4] 茶产业链升级 - 径山村以禅茶文化为核心开发主题民宿、茶主题剧本杀等新业态,2024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 [5] - 绿茶年产量达4万公斤,年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客流量300万激活茶产业经济 [6] - 通过"径灵子"IP与"禅村喫茶去"品牌延伸价值链,游客可参与采茶制茶全流程体验 [6] 古城文旅创新 - 建德梅城镇以"文旅+音乐"模式举办隅田川潮咖音乐节等系列活动,精准触达不同年龄层游客 [7] - 保留千年古城街巷肌理,承办全球女性发展论坛等200余场文化活动,融合"德文化"与非遗技艺 [8] - 引入专业音乐团队打造文旅新符号,形成音乐节与严州古城文化IP的联动效应 [7] 多元文旅实践 - 钱塘区蜀南村升级蜀南展陈馆展示良渚、吴越文化,打造乡村博物馆综合体 [8] - 富阳区王家宕村将80年代老造纸厂改造为浙美江堤艺术园,涵盖艺术农业观光等四大功能 [8] - 杭州多个村镇通过特色文旅项目获评"全国文明村镇",形成乡村振兴示范案例 [8]
行进中国|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人民网· 2025-07-05 10:03
公司发展 - 和茹手工茶坊通过手工茶销售实现单笔交易500元收入 [1] - 2021年公司所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5000元 超50%为脱贫户 [2] - 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长至23600元 [10] - 公司带动户均增收约20000元 通过茶叶种植和文旅融合实现 [9] 行业转型 - 行业从传统茶叶种植转向"茶旅文"深度融合模式 [6] - 茶叶种植面积从2021年500亩扩张至2630亩 实现规模化升级 [9] - 行业形成"茶叶种植+文旅体验+光伏发电"多元收入结构 [9] 经营数据 - 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129500人次 旅游收入647万元 [9] - 村集体收入达20376万元 通过合作社带动29名村民就业 [9] - 86户脱贫家庭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稳步增收 [9] 产品与服务 - 常态化举办黎苗文创展 茶艺展演等文旅活动 [9] - 开发精品民宿 实现游客从"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 [9] - 村民利用自家庭院开办农家乐 土特产店提升收入 [10] 行业荣誉 - 获得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 [10] - 入选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优秀案例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