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小学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人工智能时代,科学教育这样开展
科技日报· 2025-07-30 07:19
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实践 -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指出中小学科学教育以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导向,目标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推动教育、科技和人才协同发展的关键[1] - 教育部等十八部门2023年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一体化推进高质量发展[1] - 北京一零一中学等学校展示学生创新成果,包括自动采摘机械臂、智慧养老设备、垃圾分类语音识别技术等[1] AI赋能科学教育 - 人大附中建立横向跨学科、纵向分层次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含30多门课程和100多个"AI+X"跨学科教学案例[2] - 该校与附属小学合作开设"AI+数学""AI+物理"等六门课程,受到师生高度认可[2] - 北京市教委2025-2027年工作方案强调AI赋能五育融合,人大附中开展"AI+美育"课程如青铜器文化创作课,由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师联合授课[3][4] 集团化资源共享 - 教育部2023年8月文件提出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和资源共享,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覆盖十所中小学并帮扶五地学校[5][6] - 该集团从文化、制度、数字化三方面横向联动,构建纵向衔接的科学教育体系,开展STEM课程培训活动[6] 家校社协同育人 - 北京市海淀区通过科技企业捐建教学设施、院士参与科普活动、免费开放科技场馆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7] - 北京一零一中学与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开展物理实验衔接培养,与腾讯合作人工智能研训营[7] - 广州市黄埔区按学段设计协同模式:学前"家—园"课程、小学"馆—校"课程、初中"数—智"课程、高中"研—创"课程,与高校共建实验室[8][9]
杨德龙:高盛上调未来12个月MSCI中国指数目标 积极看多中国资产
新浪基金· 2025-07-29 11:30
A股市场表现 - A股市场7月连续突破3500点和3600点两大整数关口,随后出现震荡走势 [1] - MSCI中国指数目标从85上调至90,外资加大对中国资产配置比例 [1] - MSCI中国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分别创下四年新高和年内高点 [2] - MSCI综合指数年初至今已上涨超过25% [2] 外资态度与市场因素 - 外资对A股未来走势转多,主要因稳经济增长政策落地显效 [1] - 投资者对中资股兴趣攀升至近年高位,得益于多元化投资需求和人民币升值潜力 [2] - 上半年GDP数据超预期、部分行业反内卷、港股IPO市场复苏推动股市突破 [2] 科技创新领域 - 人形机器人、物联网、算力、半导体等前沿科技创新迎来发展机会 [1] - 上海市发放6亿元算力券和3亿元模型券支持人工智能应用 [2][3] - 工信部完善人形机器人、物联网、高端仪器仪表等产业发展政策 [1][3] - 科技牛行情特点突出,涵盖人形机器人、算力算法、创新药、巨身智能等领域 [2] 行业政策与治理 - 工信部启动促进工业新兴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行动 [1][3] - 加强光伏等重点行业治理,以标准提升倒逼落后产能退出 [1][3] - 光伏产业链价格端已取得初步成效,硅料、硅片、电池成功顺价 [3] - 巩固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式竞争综合整治成效 [3] 育儿补贴政策 - 国家育儿补贴制度2025年实施,基础标准每人每年3600元 [4] - 2025年前出生不满三周岁婴幼儿补贴规模854亿元 [4] - 2025年新出生人口预计补贴规模347亿元 [4] - 中央和地方补贴资金按9:1比例分担 [4] - 育儿补贴利好奶制品、婴幼儿用品、中小学教育等行业 [5] 人工智能支持政策 - 上海市降低智能算力使用成本,给予最高30%租金补贴 [3] - 加强算力调度平台建设,体系化支持企业研发和应用大模型 [3] - 加快大模型生态空间聚集 [3]
“15分钟运动圈”、AI当体育教练……上海让中小学生运动保质又保量
央视新闻· 2025-06-13 15:30
上海市中小学体育改革政策 - 上海市教委发布《深化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次明确要求学生每天在校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基本达到2小时,并强调学校是落实主体责任方 [1] - 政策涵盖课程、赛事、场地、师资、保障等九个方面,旨在建立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 [1] - 学校需每年接受市、区两级不低于10%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体育工作纳入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9] 校内体育活动实施案例 - 上海市市东实验学校通过"晨练+大课间+体育课+室内操"固定安排90分钟运动时间,小学部结合体育活动课和社团活动使每日运动时间超2小时 [6] - 该校初中和高中每周安排三节体育课、两节活动课及30分钟课后锻炼,确保两小时目标 [7] -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利用地下室改造乒乓球和射击场地,楼道角落设置踢毽子空间,解决中心城区场地不足问题 [11][13] 体育场地创新解决方案 - 政策鼓励学校向"空中""地下""角落"要空间,建设"微操场""微球场",实施"上天入地""立体扩容" [10] - 市东实验学校计划暑期改造教学楼楼顶为微操场,盘活空中场地 [15] - 建立学校与周边公共体育场馆共享机制,打造"15分钟运动圈",如卢湾一中心小学与卢湾体育馆合作,学生可轮转体验8个运动项目 [10][17][19] 师资与科技赋能 - 上海近5年新增3000名体育教师,满足专职课程需求,同时推动学科教师"一岗多能"培训及兼职教师发展 [20] -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运用AI智慧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训练方案,地下室建成700平方米AI交互式体育馆,结合全天候设施保障运动质量 [21][25] - AI技术用于开具运动"处方",针对性强化学生耐力或上肢力量 [20][23] 赛事与安全保障 - 上海将每月安排"乐动比赛日",完善市、区、校三级赛事体系及管理服务平台 [29] - 所有学校配备AED急救设备,建立校园运动伤害快速响应机制 [29] - 通过赛事设计实现人人参与,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并发挥体育育人价值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