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分析检测仪器
icon
搜索文档
上海: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进口超过6000亿元 同比增长
经济观察网· 2025-10-28 11:30
高技术产品进口表现 - 上海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进口额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 [1] - 高技术产品进口额较2017年同期增长39.1% [1] - 电脑及其零部件进口增长151.2%,分析检测仪器进口增长50.7% [1] 消费品进口市场地位 - 上海口岸化妆品、葡萄酒、箱包、钟表、药材和药品等进口额占全国同类商品进口总额的40%以上 [1]
“全球技术+本地创新”赋能 安捷伦扎根中国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经济观察网· 2025-10-22 09:28
公司产能与本地化战略 - 上海外高桥工厂引入先进生产线,提升液相色谱仪、光谱仪、质谱仪等产品的本地产能,产品类型从单一气相色谱扩展至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光谱、分子光谱等广泛领域 [2] - 安捷伦全球客户约80%的气相色谱仪需求由外高桥工厂供应,产品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制药、能源化工、食品安全、新材料、环境保护等领域并出口至全球 [2] - 公司董事会及CEO看好中国未来发展,持续评估追加投资与业务布局,总部产品创新创意在中国进行深度研发与技术迭代以服务客户差异化需求 [2] - 公司秉承“全球技术+本地创新”业务协同模式超过30年,近期行业展会上展出产品组合中逾半数已实现本土化生产 [4][17] - 未来计划将先进技术解决方案引入中国,扩展中国创新中心服务边界,加大中国制造的研发投入以实现“中国智造”,增强对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的支持能力 [5] 能源化工行业机遇与业务进展 - 国际地缘政治风险导致欧洲能源成本高企,促使欧洲能源化工企业将生产基地迁移至能源成本更低的新兴市场,为分析检测仪器行业带来新的服务需求 [6] - 公司凭借深厚石化行业技术解决方案能力,通过“全球技术+本地创新”协同效应精准对接全球能源化工产业转移与升级需求 [6] - 在巴斯夫广东湛江一体化基地项目和英力士与中石化天津南港新材料项目中,公司分别获得逾50台与逾100台的检测仪器订单 [10] - 中国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驱动国内能源化工企业高端化升级需求旺盛,公司已与国内多家龙头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提供高端分析仪器与自动化平台支持 [10] - 公司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定,如ISO/ASTM国际标准,并与中石化石科院开展氢能检测、与万华化学联合创新战略合作,参与中国权威色谱标准制定 [13] ESG与可持续发展业务布局 - ESG理念普及使企业高度关注生产环节节能减排、能源结构转型及环境监测合规性,“化工-能源-环境”边界模糊化带来巨大潜在机遇 [14] - 公司通过“全球技术+本地创新”模式与国内化工企业共同研发技术解决方案,降低能源转型、新材料与新产品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涵盖生产环节环境监测修复及产品使用过程环境污染治理 [14] - 针对新型污染物分析检测,公司建立基于质谱的新型污染物筛查方法,并在能源化工与制造业领域对新型污染物排放开展广泛研究,覆盖产品研发、工艺确认、产品质控、环境监测等环节 [15] - 公司已开发覆盖清洁能源研发及相关检测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氢能、可持续航空燃料(SAF)、低碳航空燃料等,技术方案覆盖节能减排、环境监测、ESG合规等多个维度 [15] - 分析仪器数据可影响能源化工新产品新材料生产工艺,引导企业更好控制污染物排放,甚至通过创新性分解技术将污染物转化为水或二氧化碳等可循环利用元素 [16] 数智化转型战略与技术方案 - 公司通过全球业务转型计划“Ignite Transformation”战略推动实验室解决方案向智能化、自动化深度演进,该战略以用户为中心,强调深耕本土化创新 [4][17] - 外高桥工厂通过AI创新与本地供应链改造升级为国际标准“灯塔工厂”,大量分析仪器生产装配环节由自动化设备与软件系统自主完成,机器人可自主优化操作流程 [18] - 外高桥工厂拥有逾300名员工,其中超过120名为电子、机械、软件等领域专业工程师,与本地合作伙伴及企业客户开展自动化生产、AI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及AI深度学习等创新应用合作项目 [18] - 公司在上海设立高度智能化自动化演示实验室,展示“黑灯实验室”等无人化检测业务场景,协助企业客户加快数智化转型步伐 [19] - 公司推出OpenLab与CrossLab平台,帮助企业客户实现实验室资产管理、资源优化与智能化运营,通过自动化技术提升能源化工等企业在研发、质控、合规等环节的业务效率与数据分析准确性 [19]
中美博弈引爆风口:人造金刚石管制重塑检测仪器市场
仪器信息网· 2025-10-21 17:09
政策升级:精准管控金刚石产业链 - 商务部与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2025年第55号公告对超硬材料行业实施出口管制,涵盖平均粒径≤50μm的人造金刚石微粉、特定规格人造金刚石单晶及相关制品,管制范围由2024年的设备和技术扩展至终端材料和制品[3][5] - 受管制物项详细列出六大类,覆盖从基础材料到高端设备的全产业链,但用于装饰、首饰的培育钻石被明确排除在外,DC-PCVD设备及其工艺技术作为高端制造装备同样被列入管制清单[5] - 中国在人造金刚石领域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全球90%的人造金刚石由中国制造,其中80%产自河南,但产业长期面临低端制品产能过剩、高端制品依赖进口的结构性矛盾[5] 检测挑战:金刚石鉴别技术要求升级 - 出口管制实施后,出入境环节对金刚石材料的检测需求显著增加,检测技术成为管控政策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6][8] - 政策要求出口经营者对报关商品真实性负责,属于管制物项的必须注明“属于两用物项”,不属于管制物项但参数接近的也需注明并填写具体参数[7] - 能够快速准确区分工业级金刚石与培育钻石的检测技术,成为维系出口监管的关键,以应对可能催生的规避监管的走私行为[8][11] 检测技术与仪器应用 - 人造金刚石检测项目涵盖硬度、密度、热稳定性、热导率、电导率、化学成分、晶体结构等多项指标[10] - 常用检测仪器包括洛氏硬度计、维氏硬度计、热导率仪、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镜等,反制技术需求激增的领域包括微观形貌分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杂质元素分析用光谱仪、元素成分分析用X射线荧光光谱以及口岸便携现场检测仪器如LIBS等[11] 市场前景:检测仪器迎结构性机遇 - 政策推动超硬材料产业从规模导向转向技术导向,检测技术市场扩张呈现企业端、监管端、研发端三层次机会[12] - 企业端合规性自检需求增长,出口企业需购置如粒径分析仪、硬度测试仪等检测设备以证明产品非管制属性[12] - 监管端口岸检测网络升级,便携式仪器设备因可现场分析元素成分而成为口岸初筛的优选工具,研发端则加速高端仪器国产化替代[13] - 中国超硬材料行业2024年出口金额超过2.7亿美元,技术壁垒的突破将更取决于对材料身份的精准识别能力[13]
天瑞仪器2025上半年营收2.95亿,净利同比增加35.63%
仪器信息网· 2025-08-29 11:59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2.95亿元 同比减少22.36% 主要原因为订单减少[1][2][3][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0.1亿元 较去年同期亏损收窄35.63%[2][3]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0.70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232.41% 主要因购买商品及支付职工现金减少[3][4] - 研发投入0.19亿元 同比锐减55.09% 主要因部分研发项目结项[4] 业务板块表现 - 实验分析仪器及系统收入1.67亿元 同比下降7.14% 毛利率61.05% 同比提升1.68个百分点[8] - 环保工程及服务收入0.31亿元 同比暴跌64.24% 毛利率仅2.92%[8] - 运维检测及配件销售收入0.43亿元 同比增长26.94% 毛利率40.83%[8] - 第三方检测业务收入0.27亿元 环境监测仪器及系统收入0.18亿元[9] 产品与技术布局 - 核心产品线涵盖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三大类分析仪器[1][4] - 光谱仪产品包括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原子荧光光谱仪(AF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等[5] - 色谱仪产品包括液相色谱仪(LC)、气相色谱仪(GC)、离子色谱仪(IC)[6] - 质谱仪产品包括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LC-MS)等[6] 市场应用领域 -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珠宝首饰、材料分析、石油化工、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行业的成分检测[6] - 华东地区收入1.11亿元 占比最高 华南地区收入0.57亿元 华北地区收入0.21亿元[9] - 公司具备多行业系统解决方案能力及新市场应用开发能力[6] 成本费用结构 - 营业成本1.63亿元 同比下降27.89% 与收入减少同步[4] - 销售费用0.68亿元 同比下降11.31% 管理费用0.44亿元 同比下降9.96%[4] - 财务费用为负0.26亿元 主要因PPP项目利息收入[4]
安徽皖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半年度报告摘要
上海证券报· 2025-08-23 07:19
募集资金基本情况 - 2020年6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3,334万股 发行价15.50元/股 募集资金总额5.17亿元 扣除发行费用后实际募集资金净额4.58亿元[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累计使用募集资金3.67亿元 其中支付发行费用1,224.53万元 永久补充流动资金6,081万元 直接投入募投项目2.94亿元[4] - 募集资金余额1.52亿元 含理财收益4,187.65万元 其中14,000万元用于现金管理 专户余额1,238.59万元含待支付发行费用685.69万元[4] 募集资金管理情况 - 公司与国新证券及三家银行签署三方监管协议 开设专项账户管理募集资金[6] - 专项账户分别设立于光大银行合肥分行(账号52160188000099962) 招商银行合肥望城路支行(账号551905577310601) 中信银行合肥分行(账号8112301012500623417)[6] 募集资金使用进展 - 直接投入募投项目金额2.94亿元 具体使用情况详见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对照表[7] - 使用超募资金6,081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剩余超募资金全部用于技术研发中心项目[14][15] - 不存在募投项目先期投入置换 闲置募集资金暂时补流及节余募集资金的情况[8][9][16] 募投项目变更与延期 - 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实施方式变更 由改造现有场地改为自建 投资额从4,937.05万元增至2.59亿元 其中募集资金投入2.14亿元[19] - 分析检测仪器建设项目和技术研发中心项目四次延期 最新预定可使用状态日期延至2025年12月[17][18][22] 闲置资金管理 - 2022-2024年多次董事会决议授权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额度从3.5亿元调整至2.3亿元[10][12][1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实际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金额1.4亿元 投资保本型理财产品[13] 资金使用合规性 - 2024年发现募集资金账户内部串户支付756万元 已于2025年4月24日归还 未造成资金损失及项目不利影响[20] - 除串户事项外 公司募集资金使用及披露符合监管规定 不存在违规情形[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