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工融合

搜索文档
汇聚园区创新资源 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首站启航
新华财经· 2025-07-29 08:26
低空融合发展创新实验室成立 - 实验室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和工信部火炬中心联合成立,聚焦关键技术创新、低空装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 [1] - 构建"基础理论—技术创新—大赛示范—场景推广—园区落地"的发展体系 [1] - 将内河水域作为低空产业发展重要支撑,推动低空战略与内河战略深度协同 [1] - 实验室定位为行业引领性平台,功能涵盖产业研究、资源对接、信息发布等五大方面 [1] 延庆区低空产业发展规划 - 延庆区依托区位优势打造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 [2] - 重点布局"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生态,以"低空产业火炬创新园"为科研转化核心 [2] - 出台人才引进、企业扶持等专项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2] - 探索"医工融合"新机制,为全国提供"延庆方案" [2] 实验室建设建议 - 建议纳入高校、科研院所及重点航空企业强化支撑 [3] - 建议加强产业链协同实现通航服务等领域优势互补 [3] - 建议构建"需求+人才+技术"三维对接机制 [3] - 建议推动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 [3] 企业参与计划 - 华能投资将对接地方政府需求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 [3] - 中国航信拟联合多部门探索建立低空航道与起降点"双清单"制度 [3] - 计划制定适配新能源航空器的轻量化建设标准 [3] 实验室后续工作 - 明确赛事举办、沙龙组织、行业研报、园区建设等工作计划 [4] - 会议汇集沈阳、合肥、天津等多地园区代表参与献策 [4]
在家门口看病,AI医疗让梦想照进现实
虎嗅APP· 2025-07-14 18:01
核心观点 - 微医通过AI健共体模式显著改善慢病管理效率,实现患者健康指标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医保支出增幅下降的"两升一降"成效,并达成医疗机构、医生、患者、医保基金"四方共赢"[10] - 公司以天津为样板,首创"按人头总额付费"健康责任制,构建覆盖266家社区卫生中心和2000余站点的健共体网络,2024年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收入超50亿元[6][7][9] - 微医与上海交大及医学院合作共建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整合全球顶尖AI科研、顶级临床资源和规模化场景应用,推动医疗AI从单点工具向全链条健康效果付费转型[19][20] - 公司发展经历"物理连接-生物裂变-系统聚变"三级跳战略,从互联网医院向健康运营商转型,持续引领医疗体系变革[12][17] 天津AI健共体模式 - 健共体通过AI医生/药师/检查/健康/智控五大智能体赋能基层,复制三甲专家能力,使基层医生服务效率提升[10] - 医保采用"按人头付费"机制,2024年服务超100万健康会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医保支出增幅下降[6][9] - 该模式突破性实现214万慢病患者精准管理,在天津碳水饮食导致慢病高发背景下成效显著[13] 技术布局与商业化 - 2017年与浙大共建睿医人工智能研究中心,2020年升级天津互联网医院为AI医院,2022年扩展为覆盖全市的健共体[6][7] - 天津人工智能总医院2024年收入50亿元,成为市占率第一的AI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10] - 医疗大模型在垂类评测中长期领跑,AI能力已深度融入诊疗全流程[13][17] 战略合作与行业影响 - 与上海交大及医学院合作聚焦"医工融合",计算机学科AI能力全球第一+临床医学中国第一+微医场景应用形成产学研闭环[19] - 合作方向包括技术端算法优化、验证端13家三甲医院临床反馈、价值端按健康效果付费转型[20] - 模式已向重庆沙坪坝、浙江杭州等地复制,国家卫健委2024年政策推动AI应用加速落地[14] 发展历程与行业定位 - 2010年挂号网解决供需矛盾,比卫生部要求三级医院开放号源早1年[12] - 2015年创建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3年后互联网医院成公立医院标配[12] - 参与三明医改药械平台数字化建设,深度融入中国医改进程[13]
小小试剂盒“藏”着一座实验室,“生死时速”救人性命
长江日报· 2025-07-13 13:20
蜱虫病毒检测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款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定量检测试剂盒研发成功,可在45分钟内完成病毒核酸定性定量检测 [1][3] - 试剂盒灵敏度比常规技术提升10-100倍,能检测潜伏期极低病毒量 [3] - 检测时间从传统方法的2-3小时压缩至45分钟,支持单样本急诊快检 [4][5] 产品技术特点 - 手掌大小试剂盒集成PCR实验室功能,无需专职技术人员操作 [3][5] - 采用极简化设计,仅需滴入血清即可自动生成病毒报告 [5] - 配套台式打印机大小的检测设备,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5][7] 临床应用价值 - 解决乡镇医院缺乏PCR实验室的痛点,实现诊断关口前移 [3] - 已成功救治大别山区重症患者,证实临床有效性 [5] - 结合AI重症风险预测模型,辅助基层医生科学分诊 [5] 行业影响与展望 - 技术可拓展至其他病毒检测领域,具备平台化潜力 [5] - 推动蜱传疾病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救治成功率 [3][5]
2025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定档9月,汇聚全球智慧,共绘医疗科技革新蓝图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20 12:17
医疗机器人产业现状 - 2025年医疗机器人产业进入深水区,产品形态演进、临床路径清晰、资本趋于冷静、产业生态复杂化[1]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聚焦智能手术系统升级、全链条生态构建与全球化路径[1] - 会议不仅是整机企业展示平台,更是技术路线、供应链变革、医院系统升级、国际趋势的交汇点[2] - 会议核心议题从单一设备比较转向定义未来医疗系统重构逻辑[3] 会议议程与议题 - 活动将于2025年9月5-6日在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举办[4] - 议程包含开幕式、行业报告首发、颁奖典礼及六大核心板块[4][6] - 技术系统板块探讨下一代核心架构趋势及AI提升自主性的路径[7] - 商业化板块覆盖全球市场对比、医院采购决策逻辑及基层普惠路径[8][12] - 全球化板块分析欧美/东南亚/中东市场需求及多国认证策略[9][12] - 研发板块聚焦医工转化、临床数据应用及细分术种进化逻辑[10][12] - 供应链板块涉及国产核心部件突破、国内外协同机制及生态边界[11][12] 参会价值 - 对医院/政府/投资人:通过机器人重构手术室乃至全院系统[14] - 对创新企业:平台可确立行业头部地位,展示下一代医疗系统定义力[18] - MedRobot颁奖已成为中国医疗机器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技术奖项[18] - 会议提供整机厂、部件商、算法公司、临床团队的多维观点碰撞[18] 参会企业阵容 - 覆盖工业机器人(埃斯顿、节卡等)、服务机器人(亿嘉和、普渡等)、医疗机器人(天智航、精锋医疗等)三大类[19] - 人形机器人(优必选、宇树等)与具身智能企业(跨维智能、科大讯飞等)参与[19]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思岚科技等关键供应链厂商[20]
完整回顾: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6-18 17:05
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医美科技大会在北京中关村召开,聚焦再生材料、医工融合、投融资机制等核心议题,围绕"临床牵引+科技驱动+产业转化"路径展开交流 [2] - 现场汇聚临床、科研、企业、投资等领域600余位专业嘉宾,发布多项标志性成果,展现中国医美科技迈向系统化创新与落地能力并重的新阶段 [2][14] 政策与产业生态 - 北京市医药健康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刘刚指出,医美作为首都医药健康产业重要特色板块,正迎来政策体系与资源供给双重叠加,包括三轮医药健康行动计划、"创新药械全流程优化"试点等政策工具 [3] - 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原院长祁佐良强调再生医学、材料科学、能量设备、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协同是推动医美科技跃迁的核心,胶原蛋白相关产品成为临床与产业双热点 [5] 创新成果与转化机制 - 大会发布2025全球医美科技创新系列大奖,设科技创新奖、创新服务奖、创新转化奖三大类,展示中国医美科技在材料、设备、成果转化等多维度创新成果 [7] - 第三届中国整形外科科技成果转化大赛启动,评审围绕创新性、技术可行性、市场潜力与团队能力四大维度展开,新增概念验证和动物实验支持等服务包奖励机制 [9] - 思宇医疗科技新媒体创始人赵清发布《全球医美科技白皮书2025》,提供系统性知识图谱与战略参考 [12] 技术前沿与落地挑战 - 清华大学药学院尹航教授指出外泌体具备精准递送、抗炎抗衰潜力,但高纯度、高活性的外泌体制备仍是技术瓶颈 [15]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安阳教授团队以脂肪脱细胞支架为起点构建多组织再生路径,开发新型脂肪提纯系统与微针递送平台 [17] - 中国科学院过程所张贵峰教授提出医美应从"细胞—基质—微环境"联动机制出发建立系统干预模型 [20] 注册与知识产权 - 北京宝丽永昌医药刘家岐强调医美器械注册需结合法规逻辑和证据体系判断,以皮秒激光为例说明完整证据链的关键价值 [22]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刘丹丹指出专利实质是防止"别人能做",建议企业上市前进行防侵权检索并动态布局专利 [24] 产业转化核心难题 - 金汇通投资基金史恒指出医美行业底层逻辑转向精细化功能产品,技术能否完成研发到销售的闭环是投资关键 [30][3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军歌助理教授表示科研成果转化障碍在于缺乏系统性注册意识与对监管语言的理解 [32][33] - 海南苏生生物曾胜强调医美需要独立的产品定义和开发标准,不能直接迁移成熟医用材料 [33][36] - 丽和康华北区总经理吴楠建议从技术诞生起同步布局合规路径,避免低估注册与临床验证复杂度 [36][38] 行业趋势 - 医美创新正由"轻商业、重营销"旧范式转向"强临床、重路径"新逻辑,企业开始正视研发周期与合规成本,投资人衡量系统闭环能力 [40] - 产业日益成熟,医美逐步成为融合再生医学、材料科学、精准医学等多学科的科技产业 [40]
如何培养出中国的好医生②|医学教育是一场爱的磨炼
人民网· 2025-06-11 16:32
医学教育培养模式 - 我国医学教育模式随国情变化而演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以中专大专为主快速补充医生队伍 目前农村地区仍依赖大专学历毕业生提供医疗服务 [2] - 现行主要培养模式包括5年制本科(需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和规培)、"5+3"制度(8年学习获六证合一)、"4+4"本博连读及"3+2"专科培养(面向乡镇卫生院) [3] - 医工融合趋势推动新型培养模式在试验田不断涌现 [4] 非医学背景转医路径 - 非医学本科可通过重新高考、中医师承或特殊项目进入医学领域 [6] - "4+4"临床医学博士模式参考美国体系 要求已获学士学位者再接受4年医学教育 目前上海交大、浙大、清华等高校已开展试点 [6] 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 - 国家卫健委规划到2030年培养1万名医防管交叉复合型人才 2025-2027年先建设355名国家级/省级人才队伍 [8] - 复合型人才需兼具临床诊治、公共卫生技能及管理思维 推动医防协同新格局 [8] - 交叉学科人才在医药科学前沿探索和未知领域研究具备突出潜力 [8] 外科医生成长路径 - 外科医生需经历长期阶梯式培养 从简单缝合到主刀四级手术(如肝移植)平均需10年以上临床积累 [10] - 临床手术分四级 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无四级手术操作资质 37岁完成首例肝移植在同资历医生中属较早案例 [10][11] 科研型医生价值 - 科研型医生通过"临床问题-科研突破-应用转化"闭环推动医学创新 在罕见病、脑机接口等领域优势显著 [12] - 临床与科研型医生形成互补 前者解决实际问题 后者突破诊疗瓶颈 共同提升医疗水平 [12] 医德培养机制 - 医学教育强调"修医德行仁术" 好医生需具备极高道德素养 通过隐匿性课程潜移默化塑造职业精神 [13] - 医患和谐核心在于充分沟通与责任意识 医生需将每位患者视为首位病人对待 [13]
多家企业现场分享投资计划 “投资盖碗茶”活动再度走进大湾区
搜狐财经· 2025-05-22 18:05
活动概况 - "投资盖碗茶"品牌活动是成都投促系统实施"立园满园"行动和"进解优促"的创新实践 旨在构建跨区域产业交流平台 [1] - 活动聚焦医药健康产业协同发展 吸引近30家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军企业参与 包括技术服务中心设立 全资子公司落地等合作意向表达 [1][2] 企业合作动态 - 深圳市新樾生物计划在成都武侯区设立西部技术服务中心 正与本土企业接洽以加速医工融合成果转化 [2] - 水木星辰生物制药拟在武侯区成立全资子公司 加速布局西南市场及技术合作 [2] - 亚辉龙生物科技高度认可武侯区人才与产业政策 期待与华西开展多维产学研合作 [2] 成都医药健康产业生态 - 武侯区依托华西"一校四院"顶级医疗资源及13家三甲医院 聚集5300余家健康领域企业 形成转化医学服务 高端诊疗等四大产业生态 [3] - 华西医工融合产业园聚焦高端医疗器械制造 细分高端医疗设备 关键零部件等核心赛道 [5] - 华西转化医学产业园首创"CXO链式服务体系" 集成临床CRO集群 CDMO平台等五大载体 打通研发到市场转化通路 [5] 政府支持举措 - 武侯区启动"医工融合创新伙伴计划" 定向邀请深圳企业考察核医疗中试平台等场景 并回应企业资金 政策等核心诉求 [5] - 成都驻深办将常态化搭建政企交流平台 链接资源提供"一站式"投资服务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5]
为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陕西日报· 2025-05-09 06:59
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 - 新舟60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完成地面交联试验,实现总装和试飞前的关键技术突破,将我国大中型固定翼搜救机研制生产提升到新高度 [1] - 地面交联试验验证了航电系统、通信系统、搜索救援任务系统等核心系统的协同工作能力,确保各系统无缝对接、高效协作 [1] - 该机型可执行200海里以上中远海域目标搜索任务,具备精准救援物资投放和宽敞机舱空间,快速响应救援需求 [1] - 科研人员优化设计使其具备高温、高湿、高盐防护能力,适应热带海域和沿海高盐雾环境,满足恶劣天气安全飞行要求 [2] - 机型特点包括航程范围大、低空性能优、搜索效率高、救援能力强、智能化程度高,将补齐我国海上搜救能力短板 [2] 油菜种业科技创新 - 第七届全国油菜科技大会聚焦油菜种业创新,发布根肿病综合防控技术等新成果,完成2项合作协议签约和6个油菜品种权交易 [2][3] - 陕西培育出含油量高达66%的油菜种质资源和含油量52%的新品种,杂交油菜育种研究和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3] - 全国已培育45个抗根肿病油菜品种,其中41个品种抗原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团队,需推广抗病品种遏制根肿病扩散 [3] - 大会搭建科企对接平台,推动油菜种业创新与成果转化,未来将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 [4] 钛合金连续管技术突破 - 中国石油宝石管业自主研发首款钛合金连续管试制成功,填补集团产品空白,实现高端能源管材重大技术突破 [4] - 钛合金连续管密度为钢的57%,具有高强度、轻量化、高耐腐蚀性特点,可增加管柱下入深度,适应深海、超深井及高腐蚀环境 [4] - 项目团队突破钛合金冷弯成型回弹控制、高效连续激光焊接等关键技术,解决焊缝吸氧、吸氢导致的耐腐蚀性能下降问题 [5] - 该技术标志着连续管产品材质从低碳微合金钢、不锈钢迈向有色金属,为苛刻油气环境构建智能连续管体系奠定基础 [6] 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 - 西北首家医用机器人研究中心成立,聚焦精密与智能、临床转化、交叉融合三大技术领域,打造全链条研发创新平台 [6] - 研究中心与8家手术机器人领军企业签约,加速腔镜及骨科手术机器人、骨修复技术等成果转化 [7] - 技术攻关方向包括微创手术机器人、智能辅助诊疗导航、康复机器人系统研发、远程手术与5G通信技术 [7]
最新回顾!首届全球眼科大会
思宇MedTech· 2025-04-17 21:19
大会概况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在北京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交易中心召开,汇聚医疗器械、临床医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投资与政策等领域600余名参会者 [1] - 大会通过"政策+技术+转化+资本"跨界融合视角聚焦眼科产业链发展,由思宇MedTech创始人赵清主持开幕式 [1] 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 - 海淀区副区长林航提出以"数据+场景+空间+机制"推动眼科医疗器械、人工智能、生物材料等科技成果转化 [3] -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药监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分别解读创新医药支持政策,包括资金扶持、试验验证、市场准入等全生命周期机制 [18][20][22] - 北京市将眼科创新列为"小切口、大场景"重点发展方向,实施医药健康与人工智能"双引擎"战略 [6] 技术创新与医工融合 - 北京大学任秋实教授提出多模态眼脑心功能成像技术可实现慢病系统性管理,强调工程与临床深度耦合是转化关键 [9][26] - 鹰瞳科技展示AI大模型在眼底图像、慢病预测等场景的应用,需基于真实世界数据迭代验证 [27] - 衔微医疗指出眼科手术机器人需突破器械微创化、操作可视化技术以适配小空间高精度需求 [29] - 北航王晓飞教授通过案例说明"从术式中找问题、从原理中找方案"是医工融合核心逻辑 [31] 产品研发与商业化路径 - 瑞瞳生物分析眼部长效药物面临生物降解性与安全性挑战,但为慢性病治疗提供新路径 [27] - 国科恒泰强调集采背景下需建立产品临床"不可替代性",优化定价与渠道管理策略 [36] - 视标医疗指出眼科器械需"早期规划+长期跟踪"的非临床验证策略以提升过渡成功率 [44] - 通和立泰建议设立"预临床加速器"解决动物模型与合规流程等临床前常见误区 [46] 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 -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研究院开发广域视网膜屈光度地形图仪,整合成像与屈光分析功能 [42] - 中科院自动化所展示脑机接口通过刺激视觉皮层为全盲患者重建图像感知的实验成果 [55] - 北大三院团队开展结晶性视网膜变性基因治疗药物研发,注重病毒载体设计与临床适应症申报性 [53] - 雾以希提出移动式雾化护眼场景创新,推动眼健康管理向"主动护养"模式转变 [40] 行业生态建设 - 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吸纳跨细分赛道企业成员,体现"跨界协作"创新趋势 [17] - 大会发布8万字《2025全球眼科创新年度白皮书》,涵盖市场格局、技术发展、投融资等维度 [11] - 颁发全球眼科创新系列大奖表彰技术突破与海外市场成果,鼓励"源于中国、影响世界"的原创力量 [11]
世界数字健康论坛 | 2025年3月28日
思宇MedTech· 2025-02-21 19:50
论坛概况 - 2025世界数字健康论坛由清华大学与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聚焦"数智创新·激发健康医疗新格局"主题,探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2] - 论坛将于2025年3月28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行,作为国家级"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3] - 活动设置主论坛+2场平行论坛(科技前沿专场+应用创新专场),包含致辞、主题演讲、校长对话、圆桌研讨等环节[8][10][11] 核心议题 - 主论坛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疗数字化转型,探讨AI医疗、器官移植数字化革新、医院大模型建设等前沿话题[9] - 科技前沿专场关注纳米科技在数字医疗中的基础性角色、AI变革医学教育、智慧医院可持续发展等科技创新方向[11] - 应用创新专场重点讨论数据赋能中医、高质量数据库与中药全产业链大模型、智慧中医应用等实践案例[10] 重要成果发布 - 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城市健康指数",建立覆盖中国29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健康评价体系,涵盖健康服务、产业、环境等6大维度[14] - 19位院士联合发布"世界数字健康论坛宣言",提出普惠共享、协同攻关、伦理先行、创新引领四大倡议[16] - 现场签约中德"国际数字健康合作"项目,包括西门子医疗与清华长庚医院肝癌防治合作协议等[20][22] 行业趋势洞察 - 数字健康产业被定位为连接民生与经济的朝阳产业,需通过医工交叉融合构建新型基础设施[27][33] - AI大模型在医疗垂域面临算力、数据、算法、场景四重挑战,但能显著提升患者服务、科研和医院管理效率[46] - 中医药数字化需建立千种本草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含2000万实体、20亿关系对的知识图谱支撑全产业链大模型[43] 技术突破方向 - 瑞士团队展示"体外常温灌注"技术,可扩大30%可移植肝脏数量并实现择期手术[37] - 智能血压计通过AI实现柯氏音听诊法电子化,解决传统示波法漏诊误诊问题[52] - 精准外科工程化引入智能感知、决策、操作系统,实现手术全程风控和精益化管理[35] 产学研动态 - 海淀区推动AI赋能医药健康产业,强化算力供给和数据共享,2024年签约西门子等企业落地医疗科技创新项目[34][18] - 清华大学建立医工融合垂直孵化平台,联合东升镇建设国际数智健康创新中心加速成果转化[23][24] - 中关村联新生物医药产业联盟累计参与30余项产业园建设,推动50余项重大科技项目落地[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