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能发电

搜索文档
浪涌生绿电 深海养“白金”——探访广东珠海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9-08 09:00
海洋能技术创新与深远海养殖应用 - 波浪能发电技术实现高效俘获和转换 通过研发波浪能高效俘获系统、蓄能型液压转换系统及深海恒张力锚泊系统 解决能量输出不稳定和抗台风技术难题 [6][7] - 半潜式平台设计提升抗风浪能力 采用钢结构与渔网合围的深水网箱结合灵活锚泊系统 使平台在18级超强台风下保持稳定姿态和正常电力供给 [9][10][11] - 多能互补供电系统集成波浪能发电60千瓦和太阳能发电60千瓦 配备储能设备 实现24小时绿色供电 满足养殖平台自动化设备及生活用电需求 [3][5][9] 智能化深远海养殖模式升级 - 养殖平台配备自动投饵、活鱼传输、水质监测及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远程实时监控和养殖生产自动化 大幅减少人工投入 [3][5] - "澎湖号"养殖水体1.5万立方米 相当于10个传统重力式网箱 养殖工人由5人降至2人 "格盛1号"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 相当于18个传统网箱 运维人员由9人降至3人 [3] - 采用无人机精准投喂和5G智能渔业管控系统 结合冷库储饵技术 克服风浪天气影响 保障养殖作业连续性 [3][5] 经济效益与产业化成果 - "澎湖号"成功完成首例跨年度长周期养殖试验 单批收获15万斤赤嘴鳘(约75吨) 成活率和生长速率在极端海洋环境下保持高位 [4] - 半潜式养殖平台已形成商业应用规模 直接新增装备产值近20亿元 覆盖广东"海威系列"、福建"闽投系列"及海南"普盛系列"等沿海项目 [11] - 深远海养殖品种高附加值化 赤嘴鳘养殖周期18个月 个体从3斤增长至超20斤 章红鱼达到刺身级标准 单次投苗4万余尾 [4][5] 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历程 - 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资金自2010年设立 重点支持示范工程和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 推动发电装置从10千瓦提升至兆瓦级 [6][7][8] - 2019年《关于推动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指导意见》发布19项任务措施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资源潜力核算 [1] - 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发电量达2.4万千瓦时 相当于3500户家庭日用电量 标志技术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7] 未来发展方向 - 研发海上浮式"波风光储"多能互补平台 实现波浪能、风能、太阳能共享海域和基础设施 降低综合用海成本 [11] - 推进养殖加工一体化和高端渔旅产品开发 提升平台多元利用经济效益 吸引更多资金参与深远海开发 [11] - 拓展波浪能技术在海洋观测仪器原位供电等领域的应用 形成纯养殖平台、渔业工厂及高端渔旅三大产品系列 [11]
海浪发电、废塑成衣、污水变湿地:中国沿海省份的生态经济密码
新华网· 2025-08-13 21:45
海洋潮流能发电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被国际能源署认证[2] - 发电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3][5] -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目标降至0.3元/千瓦时以低于火电价格[5] 海洋塑料循环利用 - 浙江台州创新"蓝色循环"模式 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5][6] - 通过高价回收机制鼓励民众参与 与国际企业合作将海洋塑料制成高附加值消费品[6] - 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即将出台全国首部海塑治理地方性法规[6] 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 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投入1400余万元进行河滩整治 完成清淤70余万立方米 垃圾清理500余吨[8] - 600多亩臭河滩改造为生态湿地公园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实现生态修复[8] - 村集体经济收入五年跃升168%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形成"民宿+文创"特色产业链[9]
海浪变身“移动充电宝”:走近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人民日报· 2025-08-13 18:00
波浪能发电技术发展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可满足1500户家庭一天用电需求 [1] - 装置采用三角形设计,能量捕捉效率达28%,具备自适应波浪发电技术,能根据波浪大小自动调节发电机组 [2] - 装置通过船舶标准防腐设计,可抵御5.5米巨浪,已成功经受多次台风考验 [2] 海洋能资源潜力 - 全球海洋波浪能可开发量达20亿至30亿千瓦,相当于100个三峡水电站 [1] - 中国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居全球第一、第二和第三 [2] - 海洋能装备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已积累丰富工程技术经验 [2] 政策支持与规划 - 国家提出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目标为40万千瓦 [3] - 将推动海上风电与波浪能同场开发,提升海洋资源开发效率 [3] - 计划开展海洋能资源普查并在全国沿海推广试点经验 [3] 技术挑战与突破 - 波浪能发电需经过三级能量转换,此前装置容量仅几百千瓦 [1] - "南鲲号"通过下潜模式抵御台风,实现稳定发电 [2] - 中国已掌握海洋能规模化利用的关键工程技术 [2]
走近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海浪变身“移动充电宝”
人民日报· 2025-08-13 06:09
技术突破 - 全球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日均发电量达1万千瓦时 可满足1500户家庭日用电需求[1] - 装置采用三角形设计及自适应波浪发电技术 能量捕捉效率达28% 实现国际领先水平[2] - 通过一键下潜模式抵御台风侵袭 可承受5.5米巨浪 并通过中国船级社防腐认证[2] 资源潜力 - 全球海洋波浪能可开发量达20亿至30亿千瓦 相当于100个三峡水电站装机容量[1] - 中国海岸线长且海洋国土面积大 波浪能资源丰富 可减少海岛柴油发电依赖[1] - 中国波浪能 潮流能 潮汐能运行装机规模分别位居全球第一 第二和第三[2] 政策规划 - 国家能源局提出2030年海洋能装机规模达40万千瓦目标[3] - 将推动海上风电与波浪能同场开发 提升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效率[3] - 计划开展沿海地区海洋能资源普查并推广试点经验[3]
“潮涌”变“绿电” 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稳定运行超八年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12 06:03
项目概况 -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附近海域 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 [1] - 项目利用海水涨潮和退潮形成的动能发电 类似海底风力发电机 自2016年首批机组下海以来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1] - 项目总工程师林东团队历时8年攻克高效涡轮设计和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难题 成功研发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 [1] 技术突破 - 发电机组系统群实现在双向高速海流冲击下"立得住""转得稳" 达到持续高效稳定发电 [1] - 潮流能机组持续发电并网和规模化运营是世界各国面临的技术难题 [2] 运营成果 - 自2016年8月26日正式并网发电以来 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2] - 所发电量通过国家电网实现全额消纳 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2] 资源潜力 - 中国海岸线长 海洋能资源待开发潜力大 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 [2] - 海洋能包括波浪能 潮汐能 潮流能和盐差能等各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1] 行业意义 - 利用海洋潮流能发电可验证经济可行性并探索技术可行性 是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方向 [2] - 潮流能作为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 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2] - 开发海洋潮流能提示除风电和光伏发电外还存在开发更多其他清洁能源的可能性 [2] 发展前景 - 未来各类潮流能发电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科学和环保 通过划定合理范围避开海洋生态敏感区和海上重要航道 [2] - 项目建设将把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降至最低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
走进世界唯一运行的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中国发展网· 2025-08-10 11:23
公司发展历程 - 秀山岛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已持续稳定运行8年 截至2024年7月底累计输送电力783万千瓦时 [2] - 研发团队历经7年自主攻关建成我国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第一代机组并网后持续迭代至第四代 [3][4] - 2016年8月第一代1兆瓦"侨联号"机组下海 2022年2月第四代1.6兆瓦"奋进号"机组投运 [4] 技术创新与行业地位 - 第四代机组实现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计划第五代机组目标成本低于0.3元/千瓦时 [5] - 平台采用嵌岩桩固定技术 海底涡轮机利用潮汐驱动齿轮发电 [4] - 2024年被国际能源署列为全球海洋能20大亮点工程 全球唯一连续并网超8年的潮流能电站 [4] 地理与资源优势 - 岱山县拥有400多个岛屿 海域洋流流速大 具备全球领先的潮流能开发条件 [2][4] - 发电站平台尺寸达200米×35米×25米 采用垂直发电机组结构 [3][4] - 计划未来开发东海"黑潮"海域 实施百兆瓦级潮流能项目 [5]
科技新观察|海洋经济:下一个10万亿有多远
科技日报· 2025-08-08 17:13
海洋经济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等顶层设计 [1] - 海洋经济被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方向 新一轮政策红利加速聚集 [1] 区域发展与产业创新 - 浙江舟山LHD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将发电成本降低40% 实现大功率发电并网技术突破 [1] - 上海2024年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达2167亿元 全球最大甲醇双燃料船用主机交付使用 [2] - 北京发布国内首款海洋大模型"瀚海智语" AI技术深度赋能海况预报 深海养殖等领域 [2]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拥有全球首艘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等多项全球首个项目 [4] 技术与产业突破 - 中国船舶工业高端订单暴涨571% LNG运输船 豪华邮轮国产化率突破60% [3] - 一季度中国新增风电装机同比激增416% 深远海漂浮式风电技术抢占制高点 [3] - 海洋新兴产业2024年增加值同比增长72%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超三成 [6] - 广东近5年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68% 累计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5] 区域经济布局 - 南部海洋经济圈以广东为核心 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基因库 深海可燃冰开采等未来产业 [3] - 东部海洋经济圈以上海为引擎 聚焦船舶制造 航运服务 海洋旅游三大支柱产业 [3] - 北部海洋经济圈以山东为标杆 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38% 深水钻井平台交付量占全国近八成 [3] 科技创新驱动 - 中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7] - 辽宁将海洋领域研发经费投入占比提升至18% 实施"揭榜挂帅"技术攻关 [8] - 深圳规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 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8] 产业转型案例 - 智能化养殖技术推动海洋渔业从近海捕捞转向深远海养殖 [6] - 传统港口转型为无人化 智能化 绿色化的智慧港口 [6] - 海洋船舶通过LNG动力 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实现绿色转型 [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丨“潮涌”变“绿电” 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稳定运行超八年
新华网· 2025-08-08 07:47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 - 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附近海域,利用海水涨潮和退潮形成的动能发电,类似海底风力发电机 [1] - 自2016年首批机组下海以来,电站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通过国家电网实现全额消纳 [1][2] - 所发电量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技术突破 - 研发团队历时8年攻克高效涡轮设计、海洋防腐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1] - 成功研发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能在双向高速海流冲击下稳定运行 [1] - 解决了潮流能机组持续发电并网、实现规模化运营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2] 行业发展前景 - 我国海岸线长,海洋能资源待开发潜力大,浙江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 [2] - 潮流能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是非常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4] - 未来潮流能发电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科学和环保,通过合理选址避开生态敏感区和重要航道 [4] 战略意义 - 海洋能开发利用领域的"探路先锋",验证了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1][2] - 提示除了风电、光伏发电外,还存在开发更多其他清洁能源的可能性 [2] - 将永不停歇的海流转化为绿色电能,点亮海岛风景、驱动产业发展 [1]
活力中国调研行 | “潮涌”变“绿电” 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稳定运行超八年
新华社· 2025-08-07 23:39
项目概况 -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项目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附近海域 通过"水下风车"将海流动能转化为电能 [1] - 该项目由科学家团队攻坚打造 自2016年首批机组下海以来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实现清洁电力持续并网 [1] 技术突破 - 研发团队历时8年攻克高效涡轮设计 海洋防腐等多项核心技术难题 成功开发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 [1] - 机组系统实现在双向高速海流冲击下的稳定运行 具备"立得住""转得稳"的技术特性 保障持续高效发电 [1] 运营数据 - 项目自2016年8月26日正式并网发电以来 累计上网电量达783万千瓦时 所发电量通过国家电网实现全额消纳 [2] - 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资源潜力 - 我国海岸线长 海洋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 [2] - 海洋能包含波浪能 潮汐能 潮流能和盐差能等多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形式 [1] 行业意义 - 潮流能发电验证了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为清洁能源技术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2] - 该项目突破潮流能机组持续发电并网和规模化运营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2] - 未来潮流能发电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科学选址 避开生态敏感区和重要航道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2]
活力中国调研行|“潮涌”变“绿电” 浙江舟山兆瓦级潮流能发电工程稳定运行超八年
新华社· 2025-08-07 22:51
项目概况 - 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工程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潮流能发电项目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岛附近海域 通过海底旋转的涡轮机组将海流动能转化为电能[1] - 该项目由科学家团队攻坚打造 自2016年首批机组下海以来已持续稳定运行超过8年 实现清洁电力持续输入电网[1][2] - 项目采用3.4兆瓦LHD模块化大型海洋潮流能发电机组系统群 攻克了高效涡轮设计 海洋防腐等核心技术难题 确保机组在双向高速海流冲击下稳定运行[1] 运营数据 - 截至报道时 项目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所发电量通过国家电网实现全额消纳[2] - 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 有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2] 行业意义 - 海洋能包含波浪能 潮汐能 潮流能和盐差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 我国海岸线长且海洋能资源开发潜力巨大[1][2] - 浙江作为沿海省份是海洋潮流能资源大省 该项目为海洋能开发利用领域的探路先锋[1][2] - 潮流能发电验证了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 拓展了除风电 光伏外的清洁能源开发可能性[2] 发展前景 - 潮流能作为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产业具有显著发展前景 未来设施建设将更加注重科学规划和环保要求[4] - 通过合理选址避开海洋生态敏感区和重要航道 可最大限度降低对海洋环境的潜在影响 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