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行业
搜索文档
十分钟再谈预制菜·预制菜的明天:一场关于时间、健康与情感的生活变革丨农业干部讲预制菜㉔
南方农村报· 2025-10-10 17:01
行业核心观点 - 预制菜行业代表了一场深刻的生活变革,其核心价值在于为消费者节省时间、提升生活品质,并满足特定人群的健康需求 [3][4][5][6] - 行业发展的驱动力来自规模庞大的“零零后”新生家庭和持续扩大的“银发族”群体对便捷、健康餐饮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 [7][8][9][14][15] - 行业的终极形态将超越简单的餐食,演进为以现代农业和食品科技为基石,结合大数据和营养学的个性化健康膳食解决方案 [44][45][46][47] 核心消费群体分析 - “零零后”新生家庭规模高达1.5亿,超过70%的年轻用户购买预制菜的主要原因是“节省时间”和“不会做饭” [9][10] - 年轻消费者将厨房重新定义为实现生活品质的效率空间,购买预制菜是为了获得生活的从容、待客的底气以及宝贵的可自由支配时间 [11][12][13] - “银发族”规模已达2.8亿并持续扩大,超过三分之一的老年人认为日常做饭“存在困难”,他们需要小份量、软烂、低盐低糖且营养均衡的餐食解决方案 [14][15][16][18] 时间成本与效率革命 - 以一个三口之家的晚餐为例,传统烹饪模式每天耗时约1-2小时,而预制菜模式仅需20-30分钟,每餐可节省约1小时 [22][23][24] - 每日节省1小时,累积效应为每月节省30小时,每年节省365小时,相当于45.6个工作日 [26][27][28] - 每年节省的365小时足以用来学习3门专业课程、完成180次有效健身或进行一次深度家庭旅行 [29][30] 产业发展路径与参照 - 牛奶产业的现代化历程为预制菜行业提供了绝佳参照,其从一个世纪的进化中完成了从“原始危险”到“美味健康”的蜕变 [36][41][42] - 牛奶产业的关键转折点包括1864年巴斯德发明巴氏消毒法,以及1906年美国《纯净食品和药品法》的出台,推动了标准化和自动化生产 [37][38][39][40] - 预制菜产业将遵循类似路径,通过工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确保安全与品质,最终实现个性化定制 [58][60][61] 未来发展趋势与愿景 - 行业未来将迈向个性化的健康膳食解决方案,为不同人群提供定制餐食,例如为糖尿病患者定制低糖套餐、为健身人群提供高蛋白餐食等 [46][47][49][50] - 在“年菜经济”中,预制菜将实现个性化定制,让家庭在保持传统年味的同时享受个性化美食体验,成为连接情感、传承文化的载体 [55][56][57][62][63][64] - 通过工业化确保安全与品质,标准化简化操作,品牌化赋予信任保障,定制化满足个体需求,最终实现对生命质量的提升 [58][60][61][67][68]
最新!罗永浩宣布将测评在售预制菜 强调为了避嫌只做评测 不会直播带货
华夏时报· 2025-09-23 15:48
罗永浩预制菜测评计划 - 计划对市面在售的大部分预制菜进行详细测试,以确定哪些可以放心食用 [1] - 明确表示预制菜评测将不会涉及直播带货,以避嫌 [1][3] - 批评部分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但定价虚高,并以湖南菜连锁店为例,说明现炒菜品同样可以实现连锁化且价格亲民,七个热菜仅花费三百七十多块 [7] 锤子科技相关债务纠纷 - 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2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总额2142.86万元,均涉及与苏州紫辉盛网创业投资企业的借款合同纠纷,且全部未履行 [3] - 公司回应称,该笔1500万元借款属于公司债务,并非罗永浩个人债务 [4] - 罗永浩本人曾表示愿意以个人名义替公司偿还该笔债务,但因债权人持续进行诽谤与攻击,决定将其债务处理事宜放在最后 [4] 罗永浩个人动态与争议 - 罗永浩透露,五年前已还完法律强制其个人偿还的债务,后续主动偿还的均为法律上无需其承担的公司债务 [3] - 近期微博IP属地变化引发“跑路”猜测,本人回应称是正常出差,并已回到上海 [5] - 针对网友提议评测保健品领域,罗永浩反问是否为“最黑的领域”,表现出对该领域的谨慎态度 [7]
罗永浩:发问预制菜,称不转型做预制菜
搜狐财经· 2025-09-23 10:44
行业观察 - 预制菜市场近年增长迅猛 [1] - 电商渠道销售的预制菜产品大多并非国民信任的食品品牌巨头所生产 [1] - 在众多品牌中,仅发现双汇是全国知名品牌涉足该领域 [1] 公司动态 - 罗永浩及其团队计划详细测试市面上销售的大部分预制菜产品 [1] - 测试目的在于找出可放心食用的预制菜产品 [1] - 罗永浩明确表示不会转型进入预制菜行业 [1]
从预制菜退潮,看消费者餐桌的新选择
搜狐财经· 2025-09-21 12:2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预制菜在商超的柜台摆放位置从显眼区域移至边角区域且人气下降 [1] - 消费者减少对预制菜的使用频率 因食材新鲜感不足 口味趋同和缺少变化 [1] - 消费者重新偏好亲手烹饪 追求更贴近生活温度的选择和仪式感 [1][3] 餐桌习惯调整 - 年轻群体中周末下厨和邀请朋友聚餐成为流行生活方式 包括挑选时令食材和准备佐餐酒 [3] - 餐桌选择多元化 包括尝试新菜谱 复刻儿时味道或使用渡磬酒作为仪式感象征 [4] - 朋友聚会时家常小炒加渡磬酒比预制菜更能营造轻松氛围 强调情感交流 [4] 预制菜市场趋势 - 预制菜退潮但不完全退出市场 可能以其他形态存在 [7] - 消费者更加重视亲手烹饪过程及家的味道 减少对标准化解决方案的依赖 [7] - 超市中预制菜逐渐退居幕后 让位于更用心的餐桌和真实交流 [7] 佐餐酒角色提升 - 渡磬酒在聚会和家庭餐桌中出现更频繁 作为氛围黏合剂和情绪串联符号 [1][3] - 渡磬酒弥补预制菜在个性化与情感表达上的不足 陪伴烹饪与交流过程 [4][7] - 渡磬酒不仅是酒 更是生活细节的注脚 在烟火气中留下位置 [7]
预制菜打不败中国人的“新鲜信仰”
虎嗅· 2025-09-16 22:10
预制菜行业现状与争议 - 网红罗永浩与西贝的争执凸显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负面认知,认为其等同于难吃、廉价、品质差和不安全[1] - 餐饮企业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极力回避“预制菜”标签,以避免品牌形象受损[1] 中国饮食文化对预制菜的挑战 - 中国饮食文化强调“新鲜至上”,新鲜既关乎时间也关乎味道,例如广州人要求活鱼现杀、潮汕人偏好现杀牛肉、南方消费者钟爱“热气肉”[3] - 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抗拒与对罐头的抗拒本质相同,数据显示美国罐头人均年消费量约90kg,西欧50kg,日本23kg,而中国仅1kg[6] - 消费者担忧超长保质期食品,如“保质期24个月的西兰花”和“保质期18个月的鲈鱼”,尽管食品科学证明其营养差异有限,但价值观冲突难以消解[7] 连锁餐饮对预制菜的依赖 - 连锁中餐高度依赖中央厨房,68.3%的门店数超过10家的连锁餐饮企业采用中央厨房模式[10] - 中央厨房通过标准化程序处理食材,例如某547家门店的企业在中央厨房完成活鱼切片、调味料包和蔬菜切配,门店厨师仅需简单操作,实现15分钟内上菜[10] - 中央厨房帮助连锁中餐节省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店租,并通过流水线设计推动快速扩张[12] 中央厨房对中餐传统的影响 - 中央厨房摆脱对地方食材的依赖,使用全国供应商的工业化农产品,可能导致地方风味流失[11] - 中央厨房弱化厨师地位,门店厨师如流水线工人,根据标准程序操作,易被替代[11] - 中央厨房倾向于精简菜单,例如某品牌宣称“只有一种味道、一种鱼、一种辣度”,以追求效率最大化[12] 预制菜市场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同比增长21.3%,预计未来3-5年以约20%年增速增长,2026年有望达万亿规模[14] - 政策如《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升净菜、中央厨房等产业标准化水平,培育预制菜产业[14] - 疫情后人工成本、房租上涨以及外卖需求等因素进一步刺激预制菜发展[14] 预制菜行业案例与供应链整合 - 海底捞子公司蜀海以中央厨房形式为300多家餐饮品牌的2000多家门店供应食材,2019年销售额达60亿元[13] - 中央厨房代表餐饮企业向上整合供应链的野心,可建成开放供应链平台对外赋能[12][13] 预制菜对消费者体验的影响 - 预制菜推动标准化但抹平中餐个性,消费者厌恶其可预期、千篇一律的味道[19] - 预制菜将厨师变为操作员,后厨只需按SOP操作,失去中餐厨艺的微妙差异[18] - 消费者担忧预制菜不透明,食品供应链拉长增加“科技与狠活”介入可能,缺乏信任机制[19][20] 预制菜行业局限性 - 现阶段工艺难以复现所有食材风味,例如松茸等野生菌无法规模化养殖,预制鱼类可能因保水剂导致鲜味全无[21] - 消费者仍偏好当地、当季新鲜食材,商场餐厅可能无奈选择预制菜,但菜市场和小馆子提供替代选择[22] - 总有一些食物无法被预制复刻[23]
记者观察:让预制菜更加规范化发展
证券时报网· 2025-09-16 16:27
行业核心观点 - 预制菜争论的核心在于商家是否对消费者做到了信息透明,保障其知情权和选择权 [2] - 预制菜本身并不必然等同于劣质产品,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达到高标准 [2] 预制菜定义与范畴 - 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为原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必须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1] - 不经加热或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及凉拌菜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1] 消费者认知与市场现状 - 消费者对预制菜看法存在分歧,部分消费者认为其方便快捷、价格亲民,有助于提升快节奏生活中的饮食质量 [1] - 部分消费者担忧预制菜存在食品安全、营养流失、口感和新鲜度下降等问题 [1] - 西贝餐厅使用预制菜与其给消费者留下的新鲜、现做印象形成反差,引发市场关注 [1] 行业规范与发展建议 - 行业应加强从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严格把控食材和工艺以确保产品新鲜度与安全性 [2] - 商家应主动明示预制菜使用情况,包括菜品名称、预制菜属性、生产厂家及日期等信息 [2] - 在定价策略上,应合理区分现做菜品与预制菜的价格,让消费者感知物有所值 [2]
黑白预制菜
投资界· 2025-09-15 15:38
行业现状与消费者认知 - 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在3年内翻了一番 2023年达到5165亿元 约为2020年的两倍[4][16] - 消费者将预制菜与不健康划等号 并逐渐扩大抵制范围 成为重要餐饮评价标准之一[5][7] - 餐饮商家普遍采用"新鲜现炒"标签吸引顾客 但实际后厨仍存在预制菜使用[7][9] 餐饮经营者成本结构 - 使用预制菜使餐厅食材成本下降约17% 人力和租金成本减少60% 净利率提升14%[12] - 现炒模式需配备至少7名厨师 鱼类菜品出餐时间超40分钟 需单独设置鱼档与专业师傅[12] - 不使用预制菜的餐厅面临高昂固定成本:煤气开通费8万~10万元 商用宽带月费超5000元(家用仅100元)[13] 产业链效率与工业化进程 - 中央厨房设备市场规模过去13年增长逾10倍 驱动菜品标准化需求[16] - 优质预制料理包因食材与技术优势 成本可能高于现制菜品[17] - 预制菜本质为高效率低成本工业化产物 与精致料理不矛盾 统一采购可保障卫生质量[16][17] 市场矛盾与发展前景 - 消费者抵触源于低质量产品及定义模糊 不愿以现炒价格购买预制菜[17] - 行业仍处快速发展阶段 部分国家市场模式预示中国存在更大发展空间[16] - 解决方案需依赖全产业链效率提升与持续创新 时间将平衡矛盾[17]
周末刷屏!新华社之后,人民日报也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9-14 20:15
预制菜行业舆论关注 - 预制菜话题引发全民关注 涉及消费者知情权和行业健康发展 [3] - 舆论热议焦点在于如何平衡便捷服务与餐饮品质保障 [3] - 行业需通过治理优化发展环境 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知情选择 [3] 行业发展核心挑战 - 行业真正挑战在于建立消费者信任纽带而非技术层面 [3] - 需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并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 [3] - 餐饮业发展需兼顾高效便捷与满足公众吃得安心明白的刚需 [3] 媒体与公众讨论方向 - 讨论需走向理性和建设性 通过交锋凝聚共识 [3][5] - 信息透明化是核心 需让消费者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接受 [3] - 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就预制菜问题发声引发全网关注 [7]
关于预制菜,人民日报最新发声
新京报· 2025-09-14 20:05
行业关注焦点 - 预制菜话题引发全民关注 涉及日常餐饮和消费者知情权 [1] - 讨论核心关乎行业健康发展 需在交锋中凝聚共识 [1] - 行业需平衡高效便捷与公众吃得安心、吃得明白的刚需 [1] 行业发展挑战 - 真正挑战在于建立消费者信任纽带而非技术层面 [1] - 需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让消费者获得主动选择权 [1] - 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知情选择需同步推动 [1] 治理与标准化需求 - 需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以优化发展环境 [1] - 通过治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赢取公众信赖 [1] - 讨论应走向理性和建设性 寻找治理良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