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花千骨》
icon
搜索文档
“虐女”仍是大女主的流量密码
36氪· 2025-09-26 08:04
大女主剧的叙事特点与市场现状 - 大女主剧的核心情节高度集中于女主的苦难经历,包括家族纷争、情感波折、事业起伏、权谋智斗等密集冲突 [1] - 近期热播剧如《灼灼韶华》和《国色芳华》是典型代表,女主需经历丧夫、被性侵、丧女、家业被焚等多重磨难 [1][2][7] - 此类剧集通过将女主压至人生低谷,再展现其逆袭翻盘,以此制造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情绪对比 [12] “虐女”情节的市场效应与争议 - “虐女”情节是一把双刃剑,高浓度苦难虽能强化涅槃重生的观感,但也易引发“为虐而虐”的争议 [1][2] - 此类情节情绪浓度高,易于在社交平台传播和引发共鸣,能迅速拉满观众代入感,是剧集热度的核心驱动因素之一 [12] - 从平台和制作方角度看,“虐女”是一种稳妥的市场策略,观众接受度高且争议本身能推高剧集曝光度,尽管常招致批评但市场难以放弃 [14] - 例如《灼灼韶华》在无大流量明星和宣发下,收视率已暂居央八年冠,但网络讨论度不高,豆瓣评分仅5.8分 [7] 行业对“爱女”叙事的探索与挑战 - 市场出现“爱女”叙事的尝试,如《生万物》改编女主被掳情节,通过证明其清白来避免“虐女”争议,获得好评 [4] - 完全去虐化的尝试如《以美之名》,虽塑造了独立果决的女性形象,但因缺乏前期虐点作为反衬,导致观众感受到的爽点较弱,可能叫好不叫座 [14] - 《国色芳华》等剧在虽有磨难情节的同时,通过强调女性独立自主自强及女性互助,试图平衡“虐女”与“爱女”的立意 [7] 大女主剧的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需思考不依赖极端“虐女”套路来拉满情绪张力的可行之道,以避免题材陷入套路化发展和口碑天花板 [15] - 可借鉴大男主剧的叙事手法,如《琅琊榜》中男主的痛苦是功能性的,核心在于谋略与智慧,而非单纯承受伤害 [15] - 成功案例如《风吹半夏》,将女主挫折置于行业性、社会性挑战中,通过展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体性来塑造成长,而非被动承受个人伤害 [16] - 未来发展方向应是将篇幅集中于女主在权力场、事业场中展现能力与选择,主动定义人生,而非重复“受害者-幸存者”循环 [18]
《赴山海》口碑崩后成毅火提新项目,演员扛剧逻辑变了?
36氪· 2025-09-22 19:28
《赴山海》剧集表现分析 - 剧集《赴山海》是2025下半年剧集市场热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但口碑不及预期[1] - 播出10天有效播放量破7亿,连续10天登顶剧集热度榜,主演成毅角色热度在爱奇艺平台破2亿[1] - 剧集播出后期出现口碑回升迹象,抖音热点话题赴山海口碑回升上升,剧方正在积极抢救口碑基本盘[1] 剧集市场流量效应与风险 - 流量型演员能为剧集带来高热度和数据转化,《赴山海》在第二周播出期间获得满小饱、丸美等新品牌追加投放[12] - 但流量效应具有双刃剑特性:剧集口碑出现滑坡时,流量演员容易成为观众主要批评对象,放大负面效应[11] - 市场对头部演员的容错率提高,一次失利带来的"冷静期"变短,成毅在《赴山海》后立即接拍爱奇艺S+制作《两京十五日》[3][17] 演员扛剧能力评估体系演变 - 市场评判标准日益复杂,单一剧集成绩不再决定演员"生死",扛剧力评估更加多维化[3] - 行业内出现"六大过会保障演员"概念(刘亦菲、赵丽颖、杨紫、胡歌、张若昀、肖战),这些演员能凭个人影响力直接通过平台立项审核[18] - "单人过会"成为衡量演员商业价值的新标准,体现在招商能力、播放预期和口碑维稳等方面[20] 不同类型演员的市场定位 - 流量型演员依靠热度和话题性维持市场地位,但需要突破演技舒适区来巩固口碑[14][17] - 实力派演员(如郭京飞、雷佳音、张译等)更受独特叙事需求、高难度角色剧作的青睐[23] - 郭京飞2025年上半年有三部剧集上线(《黄雀》《驻站》《漂白》),但角色同质化开始引发对其扛剧力消耗的担忧[29] 行业发展趋势与演员策略 - 演员需要平衡商业价值与艺术追求,持续输出优质作品才能维持市场竞争力[29] - 市场资源向能证明综合扛剧力的演员倾斜,无论是流量型还是实力派,都需不断提升专业能力[23][29] - 成功案例如刘亦菲《梦华录》《去有风的地方》《玫瑰的故事》连续爆款,赵丽颖从古偶转型现实题材成功,证明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22]
引进剧回归,国产剧会怕吗?
虎嗅· 2025-08-23 20:40
政策举措 - 广电总局印发《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 推动优秀境外节目引进播出 内容供给层面开源[1][3] - 举措涉及剧集行业集数时长 题材审查 地区限制等痛点 审批效率提升或复制游戏行业触底反弹路径[1] - 2014年广电总局曾对引进剧实施数量限制 内容要求 先审后播 统一登记四项原则 导致引进剧数量大幅下跌[8] 市场反应 - 政策宣布当天影视板块全线飙升 百纳千成 华策影视 慈文传媒 欢瑞世纪午间收盘涨停[1] - 华西证券分析认为影视行业属于内容供给强驱动型产业 若审批效率提升 题材空间扩大 放开地区限制 行业或迎来"游戏版号放开"式修复窗口[1] 引进剧历史演变 - 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剧无硬性限制 缓解国内电视节目匮乏 《大西洋底来的人》引发模仿潮流[8] - 1990年《关于引进海外电视节目管理的暂行规定》对引进剧首次明确规范 1999年CCTV-8专业调控引进剧来源和播出时段[11] - 2000年代日韩剧强势崛起 2008年CCTV-8《海外剧场》韩剧播出比例达19%[12] - 2009年广电总局禁止互联网传播未取得版权许可及发行许可证的海外剧[15] - 2010年搜狐视频首家引进正版美剧《迷失第六季》 2013年以2.54亿用户覆盖位列视频网站第一[19][20] - 2013年爱奇艺购入《来自星星的你》首周播放量破千万 优酷与SBS签200部韩剧[23] - 2014年政策收紧导致《制作人》延迟三个月播出 热门美剧《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下架[25][26] - 2015年海外付费版权剧占比57% 韩剧占35% 爱奇艺以每集25万美元引进《太阳的后裔》播放量近10亿每集[28][29] 行业现状 - 2024年电视剧(含网络剧)发行数量为281部 较五年前下降超50% 接近200部行业底线[34] - 全球创意荒现象普遍 欧美日韩内容质量不复以往 仅《黑暗荣耀》《怪奇物语》级爆款能引发市场海啸[4] - 韩剧市场泡沫化严重 中腰部制作公司被流媒体泡沫吞噬 赞助植入从10-20个降至零[37] - 美剧市场受疫情和好莱坞萎缩影响 2023年原创剧集数量减少14%[39] - 视频平台从烧钱买版权转向差异化内容竞争 新一轮版权之战不会焦灼[5] 受众变化 - 高质量海外剧主要受众为年轻高知人群 Z世代文化消费迁移导致吸引力存在不确定性[6] - 00后 10后因2014年限制政策少有接触引进剧的机会[7][8] - 历史引进剧曾培养观众审美偏好 如拉美剧因集数过多被淘汰[10] 平台战略转型 - 视频平台从引进剧转向IP开发 《花千骨》《青云志》等网文IP作品成为主流[31] - 2015年视频平台付费模式加速增长 第三季度较2014年初增长463% 爱奇艺凭《盗墓笔记》成为首家会员破千万平台[28] - 行业进入精品化时代 不以量取胜 注重独到眼光和差异化内容[32] 潜在影响 - 引进剧回归可填补内容产量缺口 类似电影市场引进片在淡季补充供给[43] - 倒逼国产剧内容创作升级 促进创新性发展[43] - 优质国产剧通过竞争可立足本土市场 跻身全球舞台 推动文化出海[44]
原唱是张碧晨还是汪苏泷?《年轮》陷版权之争被“禁唱”
第一财经· 2025-07-28 17:11
华语乐坛版权争议 - 歌曲《年轮》因原唱之争陷入版权纠纷,张碧晨工作室宣布不再演唱该歌曲,汪苏泷团队收回使用授权,导致该歌曲几乎无法公开演出 [1][4] - 争议起源于网红"旺仔小乔"的翻唱言论,引发粉丝对战,最终两位歌手公开回应并收回授权 [4][6] - 法律专家指出,《著作权法》无"原唱"概念,词曲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权,表演者仅享有表明身份的权利 [8] 音乐行业问题 - 音乐行业授权条款不完善,合同中对授权范围、期限和排他性约定不明确,导致纠纷 [9] - 网红随意翻唱且不标注完整词曲作者信息,平台标识混乱,如酷我音乐错误标注原唱 [10][11]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因争议导致演唱会延期,粉丝数从2300万降至1930万 [11] 影视与音乐市场现状 - 《花千骨》十年后重映仍保持高收视率,CVB收视率达0.30%,连续20天蝉联省级卫视冠军 [3] - 影视与音乐市场优质作品稀缺,《年轮》的版权争议凸显行业对经典作品的依赖 [3][6] 行业惯例与认知冲突 - 传统行业惯例认为先发表作品者为原唱,但近年OST常设双原唱版本,如《年轮》收录于同一原声专辑 [9] - 公众认知中歌手名气常超越词曲作者,导致版权归属与公众认知存在偏差 [9][10]
原唱是张碧晨还是汪苏泷?《年轮》陷版权之争被“禁唱”
第一财经· 2025-07-28 16:24
核心观点 - 音乐行业授权条款不完善导致版权纠纷 本质是合同授权范围、期限和排他性约定不明确[1][9] - 法律无"原唱"概念 著作权法规定词曲作者和表演者权利 词曲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权包含复制、发行、表演和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7] - 行业惯例与法律认知存在差异 公众更关注歌手而非词曲作者 只有少数著名词曲作者能被大众熟知[9] 事件背景 - 《年轮》为2015年仙侠剧《花千骨》插曲 该剧曾创中国周播剧收视纪录 全网平均收视率达2.69%[3] - 2024年5月《花千骨》重映 CVB收视率达0.30% 连续20天蝉联省级卫视冠军[3] - 张碧晨版于2015年6月15日率先上线 汪苏泷版本于6月30日发布 双方版本收录于同一张原声专辑[5][9] 争议起因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粉丝2300万 获赞4.7亿)在直播中称张碧晨为第一原唱 引发汪苏泷粉丝不满[5] - 争议升级后汪苏泷团队收回《年轮》使用授权 暂不开放演唱权[1][5] - 张碧晨工作室声明拥有永久演唱权但选择不再演唱 强调其版本为首个公开发行录音版本[5] 行业影响 - 音乐平台标识混乱 酷我音乐将原创歌曲《记念》错误标注原唱为"旺仔小乔" QQ音乐取消张碧晨版《年轮》原唱标识[10] - 网红翻唱存在版权问题 "旺仔小乔"翻唱很少标注完整词曲作者信息 其蒙面演唱会(票价268-968元)90%为翻唱歌曲[10] - 争议导致"旺仔小乔"抖音粉丝从2300万降至1930万 演唱会延期[10] 市场现状 - 影视与音乐市场面临好作品稀缺问题 《花千骨》十年后重映仍获高收视反映内容供给不足[4] - OST常设双原唱版本 但授权条款不完善导致后续纠纷[9] - 词曲作者行业地位大于原唱 但公众认知更倾向歌手知名度[9]
古装剧霸屏,「武侠」却没了
36氪· 2025-06-11 15:25
行业变迁 - 武侠剧从20世纪70-80年代港台制作公司主导起步 1976年《射雕英雄传》开启港产武侠剧历史 后续《天蚕变》《楚留香》等经典持续培养受众 [2] - 1983年TVB版《射雕英雄传》创收视奇迹 香港平均收视率60% 单集最高90% 内地单集观看人数超7亿 占当时全国人口70% 带动电视机普及 [4] - 2000-2010年大陆武侠剧进入"黄金十年" 产量超百部 豆瓣8分以上14部中8部出自该时期 包括《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经典 [11] - 2005年《仙剑奇侠传》开启仙侠剧时代 地面频道收视11.3% 河北卫视上星收视峰值4.6% 推动行业IP来源从武侠小说转向游戏 [12][14] 市场更替 - 2014年《古剑奇谭》实现台网联动突破 电视收视破2% 网络总播放40亿 单集1.6亿 微博话题50亿阅读 确立仙侠剧现象级地位 [14][16] - 武侠IP过度开发导致市场疲软 金庸《射雕》影视化12次 《倚天》11次 古龙《楚留香》8次 同质化严重削弱号召力 [16][18] - 武侠刊物大规模停刊 2015年《武侠故事》停刊 2019年《武侠世界》停刊 2023年《今古传奇·武侠版》停刊 原创内容源头枯竭 [18] - 女性受众崛起推动"女频变革" 仙侠剧强化爱情线与"大女主"视角 催生古装偶像剧细分类型 [20] 制作逻辑演变 - 早期武侠剧受资金限制 服化道简陋但注重剧情与动作设计 如95版《神雕》用保鲜膜模拟瀑布 靠演员表演弥补 [21][23] - 现代古装剧制作转向高成本模式 服化道预算占比提升 视觉特效成为标配 演员颜值优先级高于动作训练 [25] - 行业性价比考量导致武侠剧式微 需额外支付武术指导费用 演员档期难配合动作训练 资源向古偶/权谋等类型倾斜 [25] 新形态探索 - 近年"新武侠"尝试融合多元元素 《雪中悍刀行》加入成长叙事 《山河之影》采用双男主设定 《莲花楼》结合悬疑探案 [28][30] - 当前古装剧市场悬疑权谋题材占主导 武侠剧已成小众 反映内容消费群体文化断层 如《藏海传》仍被与10年前《琅琊榜》对比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