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版权

搜索文档
腾讯音乐与网易云音乐迎战新强敌
36氪· 2025-08-21 20:04
"在线听歌",终于成为一门好生意。 8月12日,腾讯音乐发布了2025第二季度未经审计财务业绩,本季度公司总收入84.4亿元, 同比增长17.9%,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6.4%至68.5亿元;调整后净利润26.4亿 元,同比增长33%。 财报发布当天,腾讯音乐在美股股价上涨2.58%,市值报收于351.60亿美元。第二天,腾讯音乐在港股 收盘大涨15.63%,股价一举突破100港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其实不止腾讯音乐,8 月 14 日,网易云音乐发布了2025年上半年财报,财报显示,网易云音乐2025年 上半年营收为38.27亿元,虽较上年同期的40.7亿元下降6%,但在线音乐服务收入29.67亿元,较上年同 期的25.6亿元增长15.9%。 截至 8 月 20 日,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股价较年初分别上涨了127.78%、154.99%,市值分别为 3073 亿港元、633 亿港元。作为腾讯旗下的垂直赛道公司,腾讯音乐的市值竟然与快手不相上下。 现在在线音乐服务分别占腾讯音乐总收入的80%、网易云音乐总收入的77.5%。2018 年 12 月腾讯音乐 上市时,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仅占其总收入的28.1 ...
一首抖音神曲,价值4000万
吴晓波频道· 2025-08-21 08:30
行业趋势与市场格局 - 2024年短视频等流媒体收入占全球录制音乐总收入的69%,实体音乐萎缩至16.4%,下载收入仅占2.8%[2][15] - 中国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1027亿元,其中版权音乐市场超600亿元[8] - 华语新歌数量达135万首/年(日均3700首),但播放量破千万的歌曲仅占0.8%,超90%歌曲播放量低于1000次[39] 爆款歌曲商业价值 - 单曲《跳楼机》综合收入达3000-4000万元[6] - 《大展宏图》在Spotify华语榜超越周杰伦,相关话题播放量最高达17.3亿次[3][4] - 热门歌曲KTV点播版权分摊约0.1元/次,国内主流平台播放单价约1.5元/千次[17] 版权变现模式 - 计价方式从实体时代的"买断制"转向数字时代的"播放量分成制"[14][15] - Spotify每千次播放支付3-7美元,苹果音乐达12-15美元[17] - 商演授权费随热度上涨,单次可达数万元[31] 工业化创作链条 - 标准推歌链路:垂类账号预埋→泛内容测试→真人互动绑定→热点话题引爆[18] - 采用"赛马机制"批量生产同质化歌曲,制作周期缩至3-5天,成本约万元/首[22] - AI辅助生成15秒副歌试水,数据达标后再扩展为完整歌曲[22] 收益分配机制 - 词曲作者买断价低至数百元,顶尖创作者如方文山单字稿费达8000元并参与分成[29] - 编曲等后期服务报价悬殊,知名从业者多采用一次性稿费模式(如3万元/首起步)[28][31] - 分配比例取决于议价能力,艺人换公司常因分成纠纷导致[32] 商业模式演进 - 唱片时代:B2C模式以专辑为核心,"歌带人"传导价值[35] - 网络歌曲时代:C2C模式通过彩铃下载变现[36] - 流量时代:B2B/C2B模式实现"歌火即盈利"的去中介化[36]
市值超百度,净利润增长33%,腾讯音乐Q2财报释放了哪些信号?
雷峰网· 2025-08-19 08:28
" SVIP破1500万,音乐订阅是增长主动力。 " 作者丨 成妍菁 编辑丨董子博 上周,腾讯音乐娱乐集团(TME)发布2025年Q2财报,其中多项业务指标超出市场预期。 有分析师认为,自从腾讯音乐调整运营战略后,其业绩就开始一路稳中向好,即便是在MAU连续三年多下 跌的情况下,仍旧能保持在线音乐收入的增长。 财报显示,TME第二季度总收入达84.4亿元,同比增长17.9%;调整后净利润为26.4亿元,同比增长 33.0%。其中在线音乐服务收入为68.5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4.24亿元增长26.4%。在线音乐订阅收入为 43.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37.4亿元增长17.1%;单个付费用户月均收入从2024年同期的10.7元增长至 11.7元,用户付费意愿与消费能力的提升趋势显著。 相对社交娱乐板块的锐减,在线音乐服务仍旧是TME业绩上涨的主动力,财报发布第二天,股价上涨 17%,市值达到3200亿港元,超过百度。 01 在线音乐收入撑起TME半壁江山 虽然在推出之时遭到用户质疑和诟病,甚至一度影响其MAU的增长,但这一策略最终为TME后续的增长带 来了显著成效。 财报显示,在线音乐服务收入相比2024年同期的人 ...
有没有人管管KTV里的AI生成MV?
36氪· 2025-08-13 21:35
KTV行业现状与挑战 - KTV行业不再是年轻人的社交主场,消费动机从"唱歌社交"转变为"团购便宜买个安静空间",部分消费者在包间内进行桌游、自习等活动[19][20] - 线下门店数量减少,连锁品牌关店潮推动行业向"无人自助KTV"转型[22] - 线上K歌软件、短视频平台、餐厅/酒馆增设的唱歌服务及车企车载K歌系统形成多元化替代方案[23][25] AI技术对KTV行业的影响 - 全国KTV普遍采用AI生成MV,但存在画面生硬、内容与歌曲脱节等问题,被消费者形容为"毒蘑菇幻觉"[9][12][15] - AI生成MV的核心驱动力是成本节约:传统MV需支付词曲著作权/邻接权/录像制品权(比例1:1:1),热门金曲MV授权费用高昂且谈判复杂,而AI生成成本可忽略[28][29][34] - 行业存在版权模糊地带:多数AI视频平台禁止商用内容,但KTV未标注生成来源[39] 消费者体验变化 - 原版MV的情绪传递功能丧失,AI生成内容导致画面与歌曲情感割裂,例如《小幸运》配汉服舞蹈、《后来》配猫狗持枪对峙[41][42][44] - KTV引入AI评分/智能修音等技术压缩情绪空间,部分消费者认为标准化流程破坏真实唱歌体验[52][53][54] - 年轻消费者形成"活人感"需求共识,排斥模板化内容,追求真实情感共鸣[55][56]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KTV尝试通过AI歌单推荐、自动调音等技术提升差异化体验,但可能加剧情绪表达的同质化[59][60] - 行业需探索新技术与情感连接的平衡点,寻找重新激活用户情绪的新服务模式[63][64]
2025年网易云音乐研究报告:音乐社交年轻社区,原创音乐领先平台(附下载)
搜狐财经· 2025-08-10 23:57
公司概况 - 网易云音乐是网易旗下专注于音乐发现与分享的平台,2013年4月上线,以社区化服务为核心,创新推出歌单、评论、推荐等功能,引领行业从"播放器时代"进入"在线社区时代" [2] - 2018年拓展直播业务,2019年推出"云村"社交功能,2021年在港交所上市成为全球音乐社区第一股 [2] - 截至2024年底平台月活用户超2亿,拥有1.5亿高音质歌曲和有声内容,90后00后用户占比超90%,用户增速及留存率行业领先 [2] - 平台入驻原创音乐人超77.4万,持续领先行业,并首创原创音乐扶持计划 [2] 股权结构 - 网易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创始人丁磊间接持有近三成股份 [3] - 网易旗下多元业务板块(游戏、教育、电商、传媒等)覆盖超10亿用户,各业务在内容创作、数据分析、用户服务方面具有协同优势 [3] 财务表现 - 2024年毛利率同比提升7.0个百分点至33.7%,内容授权费一次性调整贡献1.3个百分点 [8] - 内容服务成本占营收比重从2020年的98%持续下降至2024年的50%,主要因版权竞争缓和、规模增长及社交娱乐收入分成费减少 [8] - 2024年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至7.7%,研发费用率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至9.8% [8] 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录制音乐市场中北美以119亿美元收入占比40.3%位居第一,中国以同比9.6%增速保持高速增长,2022年跃升为全球第五大市场 [9] - 在线音乐月活规模稳定,收听场景(通勤、运动、学习等)难以被短视频替代,与短视频形成互补 [9] - 中国音乐产业链结构复杂,版权分散,流媒体平台通过自制歌曲和扶持独立音乐人降低对传统版权曲库依赖 [10] - 全球三大唱片公司(环球、索尼、华纳)市占率达70%,而国内CR10仅35%格局分散 [10] 版权竞争 - 2015年国家版权局整治盗版使正版率从1%跃升至96%,腾讯音乐通过并购整合超80%主流版权 [12] - 2021年反垄断处罚后腾讯音乐转授99%独家曲库,网易云音乐曲库从2021年8000万提升至2023年1.5亿 [12]
新闻有观点丨原唱、原创,你还分不清吗?
央广网· 2025-07-30 21:17
音乐行业原唱争议分析 原唱概念的本质 - 原唱仅为商业概念 不涉及音乐版权相关权利 也不必然带来更高商业价值 [2] - 争议本质是粉丝情绪裹挟的结果 业内人士认为双方仅为争一口气 [2] 版权归属核心 - 词曲作者作为版权方拥有完整权利 可收回歌曲演唱授权 [2] - 著作权法规定使用第三方版权演唱必须获得权利人授权 演唱者仅获得表演者权 [2] - 歌曲词曲具有唯一性 但允许多个演唱版本共存 [2] 合同规范缺失 - OST制作方合同条款不统一 导致对"原唱"定义存在理解差异 [3] - 当前合同缺乏"原唱"条款明确约定 引发双原唱与唯一原唱认知冲突 [3] - 建议未来商业合作中明确写入原唱条款 可从根本上避免争议 [3] 行业影响 - 争议暴露音乐产业合同标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 [3] - 事件可能推动行业建立更清晰的授权规则与合同规范 [3]
原唱是张碧晨还是汪苏泷?《年轮》陷版权之争被“禁唱”
第一财经· 2025-07-28 17:11
华语乐坛版权争议 - 歌曲《年轮》因原唱之争陷入版权纠纷,张碧晨工作室宣布不再演唱该歌曲,汪苏泷团队收回使用授权,导致该歌曲几乎无法公开演出 [1][4] - 争议起源于网红"旺仔小乔"的翻唱言论,引发粉丝对战,最终两位歌手公开回应并收回授权 [4][6] - 法律专家指出,《著作权法》无"原唱"概念,词曲作者享有完整著作权,表演者仅享有表明身份的权利 [8] 音乐行业问题 - 音乐行业授权条款不完善,合同中对授权范围、期限和排他性约定不明确,导致纠纷 [9] - 网红随意翻唱且不标注完整词曲作者信息,平台标识混乱,如酷我音乐错误标注原唱 [10][11] - 网红歌手"旺仔小乔"因争议导致演唱会延期,粉丝数从2300万降至1930万 [11] 影视与音乐市场现状 - 《花千骨》十年后重映仍保持高收视率,CVB收视率达0.30%,连续20天蝉联省级卫视冠军 [3] - 影视与音乐市场优质作品稀缺,《年轮》的版权争议凸显行业对经典作品的依赖 [3][6] 行业惯例与认知冲突 - 传统行业惯例认为先发表作品者为原唱,但近年OST常设双原唱版本,如《年轮》收录于同一原声专辑 [9] - 公众认知中歌手名气常超越词曲作者,导致版权归属与公众认知存在偏差 [9][10]
网易云音乐(09899):领先的年轻人音乐社区,付费用户数提升驱动订阅业务增长
国信证券· 2025-07-01 15:2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网易云音乐“优于大市”评价,对应目标价 311 - 354 港币,对应当前涨幅 30 - 48% [8][4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网易云音乐是领先的年轻人音乐社区,付费用户数提升驱动订阅业务增长,与腾讯音乐构成双寡头格局,聚焦年轻人市场,版权逐步回归 [1][2] - 2024 年公司收入 79.5 亿元,同比 +1%,在线音乐业务是核心业务,社交娱乐业务下滑拖累整体收入,后续利润率提升靠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和费率下降 [3][4] - 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 87/97/108 亿元,同比 +9%/12%/12%,经调整利润 21/25/30 亿元,CAGR 21%,经调整利润率达 24%/26%/28%,同比 +3/2/2pct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概况 - 网易云音乐是中国领先在线音乐流媒体平台,核心业务涵盖在线音乐、社交娱乐及创新增值服务,依托 UGC 社区与“乐评文化”构建内容壁垒 [1][10] - 丁磊持股约 60%,截至 2024 年网易集团持股约 60%,阿里巴巴持股低于 5%,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持股超 6%成第二大机构股东 [1][10] - 通过“云梯计划”“石头计划”等扶持原创音乐人,截至 2024 年 6 月入驻原创音乐人数量突破 73 万,行业领先 [10] - 管理团队经验丰富,核心成员来自网易系、传统唱片行业及互联网平台,推动公司在年轻用户群体形成高度粘性内容与社区体验 [10] 竞争格局 - 与腾讯音乐构成双寡头格局,腾讯音乐市占 66%,网易云音乐约 27%,音乐平台集中度高因用户重复播放需求高和中游平台需支付高额版权费用 [2][13] - 网易云音乐聚焦年轻人,活跃用户中约 90%是 90 后年轻用户,通过情感化社区、身份认同构建、圈层内容生态等打法稳住 MAU 基本盘 [2][13] - 2021 年独家版权取消后,网易云音乐版权逐步回归,与主流唱片公司合作,头部版权内容差距与腾讯音乐缩小(缺失周杰伦版权等) [2][14] 财务分析 业务收入 - 2024 年公司收入 79.5 亿元,同比 +1%,在线音乐服务是核心业务,收入占比 67%,收入 53.5 亿元,同比 +23% [3][18] - 订阅业务收入 44.6 亿元,同比 +22%,增长主要驱动是付费用户数增长,2024 年付费渗透率 25.2%,同比 +3.8pct,ARPPU 约 7 元,近三年基本稳定 [3][19] - 其他在线音乐业务收入 9.0 亿元,同比 +28%,社交娱乐业务 2023 年开始受监管等因素影响收入持续下滑,2023 年 35.2 亿元,同比 -34%,2024 年 26.0 亿元,同比 -26% [19] 利润率 - 2024 年经调整利润 17 亿元,同比 +108%,后续利润率提升靠毛利率进一步提升和费率下降 [4][28] - 2024 年毛利率 34%,同比 +7pct,提升因破除独家版权后音乐版权成本逐步优化,后续随着实际结算模式更大规模覆盖,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 [34] - 2024 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率分别为 7.7%/2.3%/9.8%,同比 -2/0/-1pct,销售费率仍有较大下降空间,2024H2 优化市场团队后采用新获客策略提高了销售费用 ROI [35] 盈利预测 - 收入侧预计 2025 - 2027 年收入 87/97/108 亿元,同比 +9%/12%/12% [7] - 利润侧预计经调整利润 2025 - 2027 年 21/25/30 亿元,CAGR 21%,经调整利润率达 24%/26%/28%,同比 +3/2/2pct [7] - 预计在线音乐业务 2025 - 2027 年收入 65/76/87 亿元,同比 22%/16%/15%,订阅业务 2024 - 2027 年 CAGR 18% [41] - 预计社交娱乐业务 2025 - 2027 年收入 22/21/21 亿元,同比 -17%/-2%/+1%,2025 年持续下滑,2026 - 2027 年逐步企稳 [41] - 假设 2027 年毛利率可达 44%,2024 - 2027 年同比 +5/3/2pct,2025 - 2027 年销售费率每年下降 0.5pct,2027 年为 6% [41] 估值 - 用国外音乐龙头 Spotify 和国内音乐龙头腾讯音乐做估值比较,当前 Spotify、腾讯音乐、网易云音乐股价对应 2025 年 PE 值 70/22/23x,对应 PEG 1.7/1.3/1.1x [42] - 给予网易云音乐 1.3 - 1.5xPEG,对应 2025 年 PE 值 29 - 33x,对应目标价 311 - 354 港币,对应当前涨幅 30 - 48% [42] 投资建议 - 看好网易云音乐作为年轻音乐社区的持续发展,后续建议重点关注付费用户增长、订阅缩减折扣、音乐版权谈判进展对毛利率的影响、双边效应下销售费率的变化 [8][43]
当歌手失去自己的歌
虎嗅APP· 2025-06-18 21:48
音乐版权结构问题 - 音乐制作流程中至少产生两种版权:音乐作品著作权(保障词曲创作)和录音制作者权(保障录音制品)[4] - 行业常见现象是歌手在签约时将两种版权全部让渡给公司,导致无法拥有自己创作歌曲的所有权[4][8] - 典型案例:邓紫棋15岁签约时交出所有版权,导致6年未收到版税,需通过重录专辑来争取权益[4][6][7] 歌手维权案例 - 邓紫棋通过重录12首旧曲组成《I AM GLORIA》专辑,呼吁粉丝支持新版以削弱原版商业价值[6][7] - 吴青峰与林暐哲三年诉讼后虽拿回词曲版权,但录音版权仍被控制,被迫以"鱼丁糸"名义活动并重制专辑[8][9][11] - 泰勒·斯威夫特前六张专辑录音权被转卖给敌对经纪人后,通过重录专辑《1989 (Taylor's Version)》创165万张首周销量纪录,最终以3.6亿美元回购版权[12][13] 版权历史遗留问题 - 披头士成员保罗·麦卡特尼因1963年签约失误,至今演唱《Hey Jude》仍需支付版权费,需等到2026年才能依据美国版权法回购[15] - 陆虎在2007年签约时误签词曲授权合同,导致早期创作如《拾忆》版权仍归属前公司[16] - 大张伟14岁创作《静止》版权被公司买断,成名后需支付天价授权费甚至被要求下架改编版本[16] 行业签约机制缺陷 - 普遍存在未成年签约问题:邓紫棋签约时母亲不懂英文合同内容,仅凭口头解释[18] - 公司利用歌手感恩心理:吴青峰因欣赏林暐哲参与杨乃文专辑而签约,陆虎误将授权合同视为冠军优待[18] - 公司后续操作包括抢注歌手商标(邓紫棋"G.E.M"商标)、指控"隐藏创作"(吴青峰)等压制手段[18] 版权价值体系变迁 - 传统音乐产业模式下,歌手需用版权换取公司提供的唱片发行、宣传资源[19][20] - 流媒体时代延长音乐生命周期,短视频、音综等渠道使歌曲可多次翻红,原"一次性卖断"模式使歌手丧失长尾收益[20] - 社交媒体降低对公司的宣传依赖,歌手可通过直播、短视频等自主推广,提升对版权控制权的需求[20] 行业影响与趋势 - 泰勒·斯威夫特案例证明重录策略可削弱原版商业价值,迫使版权方谈判[13] - 吴青峰律师指出其诉讼将开创判例,避免后续创作者面临相同困境[21] - 新一代歌手开始重视合约谈判,行业逐步形成"拥有自主版权"的共识[21]
邓紫棋的“重生”,为什么这么难?
36氪· 2025-06-13 10:47
音乐版权纠纷与重录专辑 - 邓紫棋发布重录专辑《I AM GLORIA》,收录《泡沫》、《光年之外》等代表作,命名为"G.E.M.重生版" [1] - 邓紫棋与前东家蜂鸟音乐存在六年版权纠纷,15岁签约时因母亲不熟悉英文签署买断制合同,失去著作权仅保留署名权 [7] - 蜂鸟音乐2024年1月声明拥有邓紫棋签约期间100多首歌的词曲、录音和表演者权 [6] 法律依据与版权结构 - 邓紫棋团队依据著作权法第42条,合法重录已发布作品并支付报酬 [8] - 重录使邓紫棋重新掌握作品收入分配权,绕开原有版权结构获得录音版权收益主导权 [10] - 录音版权收入远高于词曲版权,是控制作品商业命脉的关键 [10] 行业版权体系分析 - 传统唱片工业将版权作为风险对冲工具,唱片公司通常拥有录音母带产权 [12] - 欧美乐坛词曲版权多采用代理制,华语乐坛仍常见买断制合同 [12] - 极少数音乐人如凯特·布什早期即控制版权,泰勒·斯威夫特回购版权案例罕见 [13] 音乐人版权意识觉醒 - Spotify等平台出现创作者直接署名的趋势,如泰勒·斯威夫特、王嘉尔(Team Wang)、邓紫棋(G Nation) [15] - 音乐人通过重录、回购、独立发行等方式挑战传统版权系统,主张创作主权 [16] - 创作歌手因作品控制权获得更大议价权,行业需减少对创作力的制度障碍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