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产后修复
icon
搜索文档
38.88万坐月子,牛津学霸收割中国富人
36氪· 2025-06-11 17:43
公司概况 - 圣贝拉是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旗下拥有72家月子中心,覆盖25个城市 [7] - 公司2021年至2023年营收分别为2.59亿元、4.72亿元、5.60亿元,2024年上半年营收3.58亿元 [7] - 公司采用轻资产运营模式,主要租赁高端酒店作为月子中心场地 [16][17] 商业模式 - 定位超高端市场,主要服务家庭资产1亿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 [6] - 旗下拥有三个品牌:圣贝拉(客单价22万元)、艾屿(13万元)、小贝拉(10万元) [38][39] - 采用24小时护士一对一护理模式,每对母婴配备2名护士 [22] - 业务多元化,包括产后护理、营养膳食、SPA、母婴产品等 [33][35]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上半年分别亏损1.22亿元、4.12亿元、2.39亿元、4.8亿元 [44] - 主要成本为酒店租赁(占收入约20%)和人力成本 [47] - 经调整后2023年利润转正,2024年上半年利润约1715万元 [47][48] 市场前景 - 中国高端月子中心市场增长率高于大众市场 [42] - 预计2030年产后护理市场规模达205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2% [53] - 新生儿数量从2018年1523万下降至2023年902万,但行业仍被视为朝阳产业 [52][53] 运营特点 - 与高端酒店合作,如北京半岛、上海宝丽嘉、广州瑰丽等 [17][20] - 护士月薪约8000元,远低于客户聘请住家月嫂的2.2万元 [22][24] - 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问题,有客户反映更换5名护士 [25] - 曾因"护士持国际ACI资格证"宣传被法院认定虚假宣传 [31]
家庭护理龙头碰撞新消费“风口”,圣贝拉年利润增长103%释放高盈利价值预期
智通财经网· 2025-06-11 14:00
公司概况 - 圣贝拉是亚洲及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集团,也是中国增长最快的规模化产后护理集团,并成为首家出海的产后护理品牌[1] - 公司经营三大主要业务线:产后护理服务及产后修复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及食品,构筑全周期商业护理版图[2] - 截至2024年底,公司拥有81家产后护理中心,业务覆盖中国香港、新加坡及洛杉矶[2] 财务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3年的4.7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99亿元,实现收入翻倍[2] - 2024年实现2.70亿元的毛利,经调整利润达7247.4万元[2] - 产后护理中心贡献营收超八成,家庭护理服务及食品业务收入占比逐年递增[2] - 2024年家庭护理服务及食品业务的毛利率远高于产后护理中心业务,食品业务利润高达61.5%[3] 业务发展 - 公司创建超高端产后护理中心旗舰品牌圣贝拉,拥有778名具备相关专业资格的护理专家[4] - 公司与美国认证协会(ACI)和博士专家合作,为母婴护理设定服务基准及编制标准操作规程(SOP)[4] - 引入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服务管理经验,并将在国内共建培训人才的校园基地[4] - 家庭护理服务的合约总值同比增长157%,食品业务的商品总值同比增长120%,远高于产后护理的增长率52%[5] 运营模式 - 公司是首批拥有专有IT平台的SaaS市场参与者之一,利用数据及尖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5] - 轻资产运营模式下,通过整合本地竞争对手进入南京、太原、海口及宁波四个新城市[6] - 完善的标准化运营服务体系保证客户获得一致的服务体验[8] 行业前景 - 产后护理行业具有低频高消特点,口碑和标准化是行业两大痛点[7] - 消费力与生育政策的双轮驱动将促进行业快速发展[7] - 中国家庭护理潜在市场总额增长迅速,产后护理渗透率仍明显低于韩国及亚洲其他成熟市场[7] - 高端产后护理服务市场预计将以高于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7] 战略定位 - 公司在家庭护理领域是数字化和标准化的"先行者",产品体验和品牌调性具备独特性和稀缺性[9] - 通过高质量和专业性服务打响品牌口碑,同时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造标准化体系[7] - 上市将助力公司全球化发展,推动品牌辐射到全球范围[8]
通过聆讯!圣贝拉营收8亿,争全球家庭护理IPO第一股
格隆汇· 2025-06-10 08:49
公司概况 - 圣贝拉是亚洲及中国最大的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2024年产后护理中心收入市场份额约1.2% [1][2] - 公司由中国内地拓展至海外,成为首家实现全球化布局的产后护理中心运营商 [3] - 瑞银集团与中信证券联合保荐,冲刺"全球家庭品质护理第一股" [1] 业务模式 - 采用"三阶跃升"商业逻辑:专业护理、家庭场景延伸、健康消费生态 [3] - 产后护理服务以外的业务(产后修复、到家护理、女性营养健康产品)2024年占总收入近30% [7] - 新兴业务增速显著高于传统业务:产后修复服务(37.93%)、到家护理服务(42.94%)、女性营养健康产品(57.06%)对比传统产后护理业务(15.20%) [7]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4.72亿元、5.60亿元、7.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0.15% [7] - 2022-2024年毛利分别为1.41亿元、2.05亿元、2.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8.42% [8] - 2024年家庭护理服务毛利率34.0%,女性营养健康产品毛利率61.5%,高于传统产后护理业务(31.8%) [8] - 经调整净利润2022-2024年分别为-4462.8万元、2077.2万元、4225.6万元,2024年同比增速103.43% [8]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连续三年(2022-2024)保持中国增长最快的规模化产后护理及修复集团 [2] - 差异化模式吸引高榕资本、腾讯、新鸿基、国寿、太古地产等机构投资 [1] - 构建"专业护理+家庭场景+健康消费"生态闭环,重塑行业价值创造逻辑 [9] 发展前景 - 全球化布局加速,有望成为全球家庭护理赛道的"中国名片" [4][12] - 业务结构优化驱动未来增长,高毛利新兴业务占比持续提升 [8] - 全周期服务覆盖人群广,商业模式已跑通并形成第二增长曲线 [12]
专业与温度并存,多喜娃引领母婴护理行业新潮流
搜狐网· 2025-05-27 12:19
自2010年在深圳成立以来,多喜娃致力于为孕产人群提供针对性的专业母婴健康服务。经过15年的行业 深耕与发展,多喜娃已经建立起以月嫂服务为核心,包括产后修复、母婴护理职业培训学校等的全链生 态发展模式,目前拥有自营月嫂3000+名,产业基地面积18000+平方,累计服务30万+宝妈家庭,综合 服务满意率98%,证明了多喜娃在母婴护理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 近日,多喜娃获全球领先的新经济产业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授予的"中 国自营月嫂第一品牌"市场地位确认。 母婴月子服务市场爆发:从"刚需"到"品质化" iiMedia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母婴消费市场规模达76299亿元,预计2027年达到 89149亿元。在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转变升级下,母婴消费行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母婴消费客户群更 加细化,追求更加专业科学的服务。在消费及服务业态不断拓展的环境下,中国母婴行业发展前景广 阔。 近年来,随着"新时代女性""她经济""三孩政策"的持续发展,推动妈妈群体在生产、产后修复、育儿方 面更希望得到科学、专业、全方位的指导和照顾,月子服 ...
"筛掉50%客户"的全女健身房,正在闷声发大财?
创业邦· 2025-03-07 18:19
女性健身市场崛起 - "全女经济"成为热门话题,女性以消费者、创业者、从业者多重身份打破传统男性主导行业壁垒 [2] - 2023年中国健身房市场规模达675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756亿元,女性是健身消费主力军 [2] - 女性健身消费者占比达55.41%,私教付费用户中女性占比超六成且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 [3] 女性健身需求痛点 - 46.6%女性在健身房收到过外表评论,71.9%来自男性,导致"健身恐惧症" [5] - 健身器械默认男性设计,158cm女性需垫凳子使用高位下拉器械,最轻2.5KG哑铃仍超女性力量范围 [6] - 女性面临被搭讪、偷拍、信息泄露等安全隐患,产生心理压力 [5][6] 女性健身房商业模式 - 分为仅限女性用户和全员女性两种类型,后者因女教练稀缺(行业男女比8:2)更难实现 [9][10] - 主流面积200-400平米,前期投入超100万元,多采用精品垂直路线 [12] - 课程以瑜伽/普拉提(渗透率高)和产后修复(针对高净值客群)为主,私教课单价220-360元较普通健身房高10-20% [11][12][13] 行业争议与挑战 - 被质疑收"粉红税":部分场馆仅通过粉色器材、自拍区等表面改造,未解决核心需求 [7] - 预付制模式导致行业乱象:40-50%提成给销售团队,2023年俱乐部/工作室倒闭率分别达14.07%/13.71% [14][15] - 客群筛选矛盾:限制男性用户降低潜在规模,涨价策略(如BeauFit课程5年涨50%)进一步缩小目标客群 [13] 国际经验与本土化探索 - 美国Curves全球4500家门店,通过30分钟循环训练+平价会费(美国69-109美元/月)+衍生品(营养品/医疗服务)成功 [18] - 本土尝试复制Curves模式:杭州某健身房提供减脂餐(30%用户需求)+茶歇空间+户外活动社群 [19] - 中外市场差异:欧美60年健身文化积淀vs中国近年刚兴起,一二线城市更易培育但低线需心智培养 [19][21] 市场发展趋势 - 行业开始出现女性专属健身区、适配身高/力量的器械等针对性改进 [21] - 核心矛盾从"该不该存在"转向"如何更好存在",需建立清晰商业模式满足真实需求 [21] - 女性健身爱好者逐年增长且付费意愿强,市场尚未形成充分竞争格局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