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链
搜索文档
公链指南:掘金Web3底层基建,哪些项目值得关注?
搜狐财经· 2025-10-05 07:21
公链投资价值 - 公链作为Web3底层基础设施,通过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智能合约执行三大特性,成为支撑DeFi、NFT、GameFi等应用的核心载体 [1] 投资逻辑维度 - 技术路线是筛选潜力公链的维度之一,旨在解决“不可能三角”问题 [1] - 生态活力是筛选潜力公链的维度之一,关注开发者与用户增长 [1] - 商业模式是筛选潜力公链的维度之一,关注收入与代币经济模型 [1] 公链投资价值体现 - 公链技术壁垒高,是区块链创新的源头,技术迭代直接影响行业格局 [2] - 公链生态网络效应强,开发者和用户迁移成本高,头部公链形成“护城河”,例如以太坊占DeFi TVL的70% [2] - 政策红利窗口出现,全球监管逐步明确,合规化公链将获得长期发展机会 [2] 技术路线创新 - 模块化架构是技术路线创新之一,例如Celestia专注数据可用层(DA),降低Layer2开发成本,其2025年市值增长超200% [3] - 高性能优化是技术路线创新之一,例如Solana通过PoH共识实现万级TPS,其2024年DEX交易量多次超越以太坊 [3] - 安全与去中心化是技术路线创新之一,例如以太坊通过分片和Danksharding技术,2025年理论TPS提升至10万,Gas费用降低90% [3] 生态活力指标 - 开发者数量是生态活力关键指标,例如以太坊拥有全球最多的开发者社区,智能合约超4800万,生态项目超3000个 [3] - 用户活跃度是生态活力关键指标,例如Solana日活跃地址数突破100万 [3] - 跨链互操作性是生态活力关键指标,例如Polkadot和Cosmos通过IBC协议连接多链生态,2025年跨链DeFi锁仓量突破200亿美元 [3] 商业模式类型 - 区块空间销售是商业模式之一,例如以太坊通过Gas费和EIP-1559销毁机制,2025年收入超4.5亿美元 [3] - 应用分层收费是商业模式之一,例如Arbitrum作为以太坊Layer2,通过Optimistic Rollup技术捕获交易手续费,2025年TVL超500亿美元 [3] - 生态补贴是商业模式之一,例如BNB Chain依托交易所流量,通过代币回购和销毁维持用户粘性 [3] 以太坊(ETH)分析 - 以太坊优势包括技术路线清晰(模块化+Layer2)、生态护城河深、机构认可度高,例如贝莱德推出以太坊现货ETF [5] - 以太坊投资逻辑为长期看技术迭代与合规化进程,短期关注Layer2扩容效果 [5] Solana(SOL)分析 - Solana优势包括万级TPS、低Gas费(0.00001美元)、游戏和高频交易用户增长快 [6] - Solana投资逻辑为短期关注Superteam社区生态爆发,长期看跨链互操作性 [6] Arbitrum(ARB)分析 - Arbitrum优势包括EVM+兼容性(Stylus)、BoLD协议提升去中心化、TVL居Layer2首位 [7] - Arbitrum投资逻辑为受益于以太坊生态迁移,Layer2赛道龙头地位稳固 [7] Sui(SUI)分析 - Sui优势包括对象中心模型提升交易并行处理能力、开发者工具完善、2025年生态项目超2000个 [8] - Sui投资逻辑为瞄准RWA(现实资产代币化)和游戏赛道,技术差异化显著 [8] Celestia(TIA)分析 - Celestia优势包括数据可用层(DA)解决方案、降低Layer2开发门槛、2025年市值增长超300% [9] - Celestia投资逻辑为未来三年模块化赛道核心基础设施,技术壁垒高 [9] 行业发展趋势 - 公链竞争从性能优化转向技术、合规、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12] - 跨链互联是发展趋势之一,例如Polkadot、Cosmos推动多链生态互通,2025年跨链DeFi锁仓量突破200亿美元 [12] - 合规化适配是发展趋势之一,例如弥赛亚交易所通过新加坡合规框架,为机构提供安全入口 [12] - 实体经济结合是发展趋势之一,例如阿卡西公链深度融合DePIN,将充电桩、光伏电站等现实资产代币化 [12] 投资策略总结 - 公链是数字世界的“信任基建”,投资需关注技术迭代、生态活力和合规化进程 [13] - 短期可布局模块化(Celestia)、Layer2(Arbitrum)和高性能公链(Solana) [13] - 长期看好以太坊生态的持续升级 [13] - 阿卡西公链与弥赛亚交易所的协同创新,展现了技术落地与合规适配的潜力 [13]
联盟链vs公链:以链为壑不如兼容并蓄
国泰君安· 2025-08-26 16:47
技术架构对比 - 公链采用开放无需许可架构,共识机制包括PoW、PoS和DPoS,交易公开但隐私性较差[2] - 联盟链由多机构共同维护,采用PBFT或Ripple共识机制,隐私性介于公链与私链之间[2][4] - 私链由单一机构控制,采用Paxos或Raft共识机制,数据完全可控且保密[2] 应用场景差异 - 联盟链在金融、政务、医疗领域实现落地,满足高合规性要求[3][5] - 公链推动智能合约、DeFi和NFT生态发展,构建全球开放生态系统[3][5] - Layer 2作为公链扩展层,通过Rollup技术提升交易性能并降低成本[7][10] 性能与治理特性 - 联盟链交易吞吐量高,采用准企业级治理模式便于机构接入[4][5] - 公链存在性能瓶颈和高交易成本问题,治理效率较低[6] - Layer 2保留主链安全性,联盟链依赖机构间信任机制[11] 融合发展趋势 - 混合链架构成为现实方案:联盟链处理隐私数据,公链负责存证与价值流通[12] - 跨链技术实现联盟链与公链协同运作,形成隐私+公开双重保障[12] - 未来基础设施呈现多元化特征,按需选链成为主流趋势[12][15] 合规化演进 - 公链生态引入合规型钱包和KYC机制以提升监管适应性[6][15] - 联盟链通过身份可识别特性满足数据可审计性要求[15] - 治理模型和数据开放度将取代链类型成为分类新维度[15]
对话肖风:在香港稳定币的沸腾时刻,一些回归常识的冷思考
36氪· 2025-08-11 11:39
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 - 香港《稳定币条例》于2025年8月1日正式生效 建立全球首个以发牌制度为核心的法币锚定稳定币监管框架 [1] - 监管机构对牌照发放持高度谨慎态度 预计仅极少数申请者能通过审核 重点考察金融风险管控及反洗钱能力 [3] - 金管局特别关注稳定币脱离银行账户体系和SWIFT系统后的反洗钱监管漏洞 将实施超预期严格的反洗钱措施 [6] 监管态度与法律背景 - 香港采用普通法系 遵循"法无禁止皆可为"原则 2019年前加密货币交易所无需牌照即可合法运营 [8] - 监管机构依据"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 此前无权对稳定币发行及加密货币交易所进行直接监管 [8] - 商业犯罪侦查科负责监管非证券类虚拟商品的消费者保护问题 而非金融监管部门 [10] 行业发展与合规成本 - 金融科技行业需承担合规成本 这是金融行业外部性约束的必然要求 拒绝合规将限制行业发展空间 [13] - 内地监管态度出现转变 5月21日香港《稳定币条例草案》通过后 开始讨论应对美国《天才法案》的监管措施 [13] - 形成两点共识:必须应对全球立法合规浪潮 需制定具体应对策略而非完全回避 [16] 技术演进与金融基础设施 - 分布式账本技术重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 实现点对点交易、秒级到账和近乎零费用 取代中央登记结算体系 [38] - 新基础设施采用逐笔交收制度 支持7×24小时运行 传统股市因净额交收制度需每日停盘清算 [39] - 区块链记账方法是人类记账方法的第三次演进 从单式记账法(公元前3500年)、复式记账法(公元1300年)到分布式记账(2009年) [29][35] 稳定币本质与功能 - 稳定币最初是为解决加密货币波动性问题而创设 作为计价和交易媒介 而非支付工具 [43] - 2014年USDT诞生后长期未被使用 当时加密货币直接用法币定价 中国人民币曾是加密资产定价中心 [43] - 联盟链模式被市场证明不可行 2015年英国提出的无币区块链概念未能成功 自带代币是区块链精髓 [44][45] RWA发展三阶段 - 第一阶段(2014年起):法定货币代币化 如USDT 依托法币信用背书 [21] - 第二阶段(2024年起):金融资产代币化 贝莱德、富达等机构将债券基金代币化 依托持牌机构监管 [21] - 第三阶段(未来):实物资产代币化 需解决预言机技术难题 确保链下资产与链上数字孪生体锚定 [21] 香港金融地位与机遇 - 香港定位为"亚洲华尔街" 注重市场活跃度和交易机会 与新加坡"亚洲瑞士"的定位形成差异化 [58] - 地缘政治变化促使资金重新配置 中美竞争背景下 香港因一国两制制度和普通法体系成为资金承载地 [52][55] - DeepSeek技术突破改变中国资产估值水平 从极度悲观转向乐观 推动资金回流香港市场 [54] 挑战与风险 - 国际组织关注香港推行人民币稳定币可能便利受制裁国家贸易 脱离现有金融监管体系 [18] - 内地出现以稳定币为名的传销诈骗案件 多省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风险警告 可能延缓监管接受进程 [20] - 实物资产代币化面临技术瓶颈 DePIN解决方案尚不成熟 需通过金融产品化实现可信代币化 [23][24]
东吴证券:稳定币发行有三种思路 建议关注公链、数字钱包与牌照获取三大类公司
快讯· 2025-06-25 21:34
稳定币发行思路 - 中央集中发行:央行直接链上发行稳定币,企业围绕央行节点构建稳定币生态(公链、钱包、智能合约等)[1] - 牌照制度:企业需获取牌照并储备对应法币资产后才能发行稳定币,功能相同但可个性化推广[1] - 中央批发+企业零售:央行负责公链和批发,授权银行及科技企业发行稳定币[1] 制造业与稳定币出海 - 借助制造业优势,将入链作为购买中国产品的条件,通过跨境贸易扩大公链影响力[1] 投资关注方向 - 公链、数字钱包、牌照获取三大类公司可能受益于稳定币发行政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