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鲲鹏

搜索文档
华为鲲鹏:以自主创新筑牢中国算力底座,支撑能源电力等行业数智转型
中国能源报· 2025-09-29 18:14
产业生态与市场表现 - 鲲鹏计算产业生态已覆盖硬件、软件与行业应用,与超7000家伙伴合作孵化超两万个解决方案[1] - openEuler开源操作系统累计部署超1260万套,openGauss开源数据库下载量达480万次[1] - 硬件开放策略助力13家OEM伙伴推出300余款数据中心产品,50余家KPN伙伴基于鲲鹏模组开发80多款边缘设备[4] 技术创新与产品发布 - 发布全球首个通算超节点TaiShan 950 SuperPoD,采用华为自研灵衢互联技术,具备超低时延、超大带宽和内存池化能力[1][11] - 通过鲲鹏DevKit和BoostKit实现"一码多芯、同辕开发",使开发效率和应用性能平均提升30%以上[4] - 软件开源战略持续深化,openEuler、openGauss等已完成对灵衢的全面支持,并开源高性能计算编程框架KUPL及多款编译器[12] 行业应用与客户实践 - 鲲鹏算力底座服务于政务、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在南方电网的国产通用算力应用规模占比超过三分之一[3][8] - 南方电网案例显示,鲲鹏助力其NUMA架构整体处理性能提升20%,处理器消耗降低15%,故障响应时间降低10%[8] - 联合38家伙伴发布2025年鲲鹏场景化解决方案,并新增27家部件伙伴,进一步拓展行业应用生态[1]
华为鲲鹏助力南光集团构建AI时代算力新底座
钛媒体APP· 2025-09-25 18:29
公司背景与发展战略 - 南光集团是总部设于澳门的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业,与新中国同龄,拥有七十余年历史 [2][3] - 公司秉承"根植澳门、融入内地、拓展海外"发展战略,业务横跨能源保障、民生贸易、酒店旅游等八大领域 [2] - 公司愿景是"共享发展,改善民生,建设国际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积极履行国家赋予的职责与使命 [2][3] 数智化转型战略演进 - 公司数智化转型战略具象化为"数字企业、智慧南光",并通过经典的三级跳模式推进 [3] - 第一跳(2008年):从财务管理入手搭建信息化基础架构,实现主营业务系统建设和业财一体化 [4] - 第二跳(2015年):进行数字化升级,用5年时间完成"16335"数字化转型蓝图建设,2020年明确战略目标 [5] - 第三跳(智能化):前期数字化准备为智能化变革铺路,需要全新的算力底座实现关键一跃 [6][7] 合作伙伴选择标准与技术需求 - 对算力基础设施要求包括:支撑多业务领域快速响应、统一纳管、满足特定设备算力功耗接口兼容性等性能功能 [8] - 在质量可靠性方面要求遵循安全标准、低失效率、抗振动、抗电磁干扰、高度个性化可定制 [8] - 对供应商要求供应链稳定、全链条安全可靠、能够长期稳定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 [9] 华为鲲鹏合作解决方案优势 - 华为鲲鹏提供全栈技术解决方案,涵盖从底层架构、硬件开放生态、基础软件开源生态到上层应用的完整体系 [9] - 鲲鹏服务器虚拟化能力显著,资源使用率已达60%,超分比显著高于1:2,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 [11] - 华为提供资源池化解决方案,将算力、NPU、CPU、内存都作为算力池,实现跨代级跃升 [11] - 通过华为公有云算力进行POC测试后,南光集团分批推进迁移,实现35套核心系统上线且无bug和兼容问题 [13] 合作成果与未来展望 - 华为云以私有云方式,在三个月内完成平台上线,高质量回应公司安全、性能卓越、体验为先的转型诉求 [13][14] - 华为鲲鹏CPU多核架构为业务应用提供强大并行计算能力,特别适合处理海量数据和高并发任务 [14] - 鲲鹏技术能支持公司面向C端客户,每年4000万游客在多元消费场景的算力需求 [14] - 合作是华为服务全球化业务的重要标志,也是拓展海外计算生态的开始,助力打造"数字澳门""AI澳门" [15]
科学家也在适配国产算力、开展具身智能合作!跨学科研究潮背后大厂真金白银助力
新浪财经· 2025-09-25 17:09
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 全国有约三四百家具身智能企业,产业处于“博流量”阶段,真正需要大批量应用的场景尚未放开[2] - 头部机器人企业正与学界密切交流以寻求新突破口,产业落地进程不似预期[1] - 企业面临压力,核心问题在于谁能为几万台或几十万台的机器人订单买单[2] 具身智能技术挑战与研究方向 - 具身智能平台集成多种传感器(视觉、听觉、触觉),但缺乏将化学、生物信号转为电信号的嗅觉传感器[2] - 现有视觉传感器使用平面CCD或CMOS,与人类视觉感官存在较大差异[2] - 触觉传感器多用于灵巧手,未完全覆盖机器人皮肤,面临成本高、面积小、柔性不足及信号处理等挑战[2] - 企业寻求差异化,新型传感器是重要方向之一,范智勇团队的嗅觉芯片、电子鼻芯片方案已被均普智能采用[2][3] 跨学科研究趋势 - 热门的AI和具身智能备受一线科研人员重视,形成不同于产业界的新视角[1] - 学科交叉融合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将定义未来新研究范式[4] - 科学家如北京大学高毅勤课题组在AI框架下搭建科学计算平台,进行高精度量子化学计算[3] -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晓亮指出大数据与AI正深刻变革生物医药研究范式,为癌症等健康风险提供解决方案[4] AI技术应用与算力进展 - AI技术进步为整理和理解生物医药领域每半年翻倍的数据量带来新契机[3] - 高毅勤课题组与华为鲲鹏、昇腾等国内硬件厂商适配,通过软硬件优化达到与英伟达A100相似的计算能力[3] - 完全利用国产软硬件从头训练,在单体和复合物的结构预测上达到甚至超过谷歌团队的结果[3] - 厦门大学教授郑南峰在材料研发、新能源波动预测中应用AI技术[4] 科技企业对基础科研的资助 - 腾讯将资助基础科研作为社会价值创造的核心方向之一,设立“科学探索奖”至2025年底已资助347位青年科学家[4] - 腾讯资助基础科研没有商业要求和回报目的,旨在探索民间资金支持科研的新路[5] - 北京小米公益基金会设立“小米青年学者”项目,计划捐赠总金额5亿元人民币,支持计算机、通讯等领域的青年教师及科研人员[4]
普元信息(688118.SH):已与华为鲲鹏、华为GaussDB、华为EulerOS等国产软硬件完成适配
格隆汇· 2025-09-05 17:36
公司业务进展 - 公司积极参与国产软硬件生态建设 [1] - 公司已完成与华为鲲鹏、华为GaussDB、华为EulerOS等国产软硬件的适配 [1] - 公司累计完成2400多项国产生态适配和互认证 [1] 行业合作动态 - 公司与华为在国产软硬件领域达成多项技术适配合作 [1]
沪指、创指收跌 猪肉概念股持续强势
每日商报· 2025-08-27 09:01
市场整体表现 - A股整体保持震荡走势 上证指数跌0.39%报3868.38点 深证成指涨0.26% 创业板指跌0.75% [1] - 个股涨多跌少 上涨个股超2800只 [1] - 盘中上证指数一度上涨至3888.6点 刷新2015年以来新高 [1] 板块表现 - 养鸡 猪肉 游戏板块涨幅居前 猪肉概念股持续强势 傲农生物涨停 [1] - 游戏板块活跃 三七互娱涨停 [1] - 化学化工板块持续活跃 百傲化学 云图控股 海阳科技涨停 [1] - 消费电子概念股表现活跃 歌尔股份等多股涨停 [1] - 医疗服务 CRO概念 金属新材料跌幅居前 [1] - 医药板块震荡走低 医疗服务方向领跌 阳光诺和 海特生物领跌 [1] - 稀土永磁板块震荡走低 中航泰达 包钢股份领跌 [1] - AI芯片 创新药等前期热门板块有所调整 [1] 华为概念股表现 - 华为鲲鹏指数和华为鸿蒙指数盘中均上涨超2% [2] - 华为鲲鹏指数成分股君逸数码实现20%涨停 航天宏图大涨超10% [2] - 华为鸿蒙指数成分股拓维信息涨停 润和软件 常山北明等多股跟涨 [2] 行业动态 - 鸿蒙智行秋季新品发布会于8月25日举行 上汽与华为合作打造的"尚界"品牌首款车型H5正式开启预售 [2] - 华为将于8月27日发布全新AI SSD产品 或对中国AI存储器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2]
“知”产厚实!广东多项指标领跑全国,创新力“爆表”
南方都市报· 2025-05-01 22:25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 广东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80.8万件,连续25年居全国首位[3] - 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6.77万件,占发明专利有效量的4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3] -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0.47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906.46万件[3] 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 - 战略性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56.12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69.43%[10] - 新一代电子信息等8个产业集群发明专利有效量居全国首位[10] - 建成战略性产业集群知识产权协同运营中心20家、高价值专利培育布局中心573家[9]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全省9.02万家企业拥有发明专利70.32万件,占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的87%[12] - 2024年累计1.7万多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认证[12] - 华为以6600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居全球榜首,广东7家创新主体入围全球50强[14][16] 专利转化与金融服务 - 2024年广东省专利出让和受让超过14.1万次,专利许可和被许可1.9万次[18] - 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额3453.97亿元,同比增长49.74%,位居全国第二[20] - 2023年广东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2.54万亿元,占全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的1/7[20] 国际合作与区域协同 -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蝉联全球创新指数第二位[6] - 签署实施粤港、粤澳知识产权年度合作协议,举办系列品牌活动[6] - 建设10个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试点示范城市、21个强县试点示范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