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医疗设备
搜索文档
2025年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
头豹研究院· 2025-11-04 20:0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具体的行业投资评级(如买入、增持等)[1][2][5] 报告核心观点 - 养老服务供给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智慧化转型势在必行,照护辅助类产品仅占智能养老产品总量的8.81% [6] - 老年群体对智慧产品接受度稳步提升,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43.08%的用户每日使用时长为1-3小时,与子女同住老年群体对个性化休闲娱乐需求可达独居老人的2.27-3.13倍 [6] - 智慧养老产品持续升级,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生态,从单一功能向系统解决方案演进 [7]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综述 -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预计至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30%,远超全球平均水平的10.21% [18][21] - 中国自进入老龄化社会至迈入中度老龄化仅用时约20年,远短于多数发达国家 [18] - 智慧养老产品涵盖健康管理、养老监护、适老改造及中医数字化等多个类别 [23] - 技术架构分为基础支持层(传感、芯片、续航技术)、核心处理层(无线通信、数据处理、AI)和应用交互层 [25][27][28] - 产业发展历经萌芽期(2000-2011)、启动期(2012-2013)、探索期(2014-2016)至推广期(2017至今),政策驱动特征明显 [31] -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近年主要政策包括《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2025)、《关于发展银发经济的意见》(2024)等 [33] - 资本投资聚焦AI、机器人、数字化平台等创新领域,2024年养老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傅利叶获投8亿元 [35][37] - 社会环境方面,43.08%的用户每日使用智能产品1-3小时,日常生活服务类产品拥有率最高(26.1%),居住模式显著影响需求 [39][43] - 技术环境以健康物联网为基础,融合感知、互联与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共享 [45][47] 中国智慧养老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为核心软硬件供应商(传感器、集成电路、减速器、公有云),中游为产品与服务集成商(可穿戴设备、养老机器人、互联网医疗、智慧平台),下游为应用场景(90%居家养老、3%社区养老、7%机构养老) [52] - 上游集成电路产业存在供需矛盾,2024年贸易逆差达2,261亿美元,但出口产品附加值提升,价差收窄 [55][57] - 上游减速器产业国产化率突破60.8%,2024年RV减速器消费量达57.05万台,同比增长9.69% [62][63] - 上游公有云市场2024年规模达451.90亿美元,AI云服务是核心驱动力,机器学习领域同比增长163.2% [68][70] - 中游可穿戴设备市场从2020年1,400.2亿元增长至2024年1,499.6亿元,预计2029年达2,230.2亿元,使用后高血压早期检出率提升12.5%,慢性病风险下降4-7% [85][90][92] - 中游智能手表线上市场呈头部集中态势,华为(份额34.0%,增长84.6%)与苹果(份额29.4%)形成双强格局 [79][80] - 中游养老机器人分为康复、护理、陪伴三类,匹配不同老人需求,市场规模从2020年90.5亿元增长至2024年281.7亿元,预计2029年达657.9亿元 [96][104] - 中游互联网医疗老年用户规模从2020年约1.08亿人预计增长至2030年约9.74亿人,适老化改造提升使用意愿 [118] - 中游智慧养老平台通过终端感知、数据融合构建监测、服务与监管闭环生态,并向市场化、生态化方向演进 [130][132][143]
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把握: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共振,健康监测应用加速落地:(2025.10.27—2025.10.31)
华福证券· 2025-11-03 15:39
核心观点 - 可穿戴医疗设备行业正迎来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共振,健康监测应用加速落地,行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2] - 全球可穿戴医疗设备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427.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1682.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53% [2][8] - 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在“国补”政策推动下增长显著,2025年1月销量同比增长41.0%,智能手表和手环分别增长33.7%和68.0% [2][9] 行业定义与市场前景 -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可直接穿戴于人体的便携式医疗或健康电子设备,通过感知、记录、分析生理数据实现疾病监测与健康管理,常见形态包括手表、手环等腕戴设备 [2][7] - 行业增长受技术进步、产品创新、远程患者监测、居家医疗以及健康意识提升等多因素推动 [2][8] - 尽管面临数据安全、行业标准不统一、监测精度等挑战,但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群体扩大及新技术应用驱动下,市场未来将保持快速增长 [2][10] 中国市场表现与驱动因素 - 2025年1月中国腕戴设备市场各价位段中,500-1000元、1000-1500元和1500-2000元档销量增速最快,同比分别增长83.1%、112.3%和77.0% [9] - “国补”政策为线下渠道注入新动力,2025年1月成人智能手表线下销量同比增长12.8% [9] - 补贴叠加平台促销显著提升产品性价比,带动换机与新增用户需求扩大 [2][9]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 - 在2025年10月27日至10月31日期间,申万医药生物一级行业下关注的6个二级行业中,有5个录得正收益 [1][13] - 化学制药(+3.07%)和生物制品(+2.63%)涨幅居前,中药Ⅱ(+0.28%)和医疗器械(-1.15%)表现相对落后 [13] - 三级行业中,医疗服务(+3.89%)、疫苗(+3.38%)和其他生物制品(+3.33%)市场表现最佳 [16]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即将开幕,爱德华生命科学、诺和诺德、直观复星等企业将展示创新产品,如瓣膜产品、AI互动肥胖管理平台及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 [19][24] - 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上,恒瑞医药、复宏汉霖、康方生物等中国药企的多项研究入选最新突破性摘要,显示其创新能力获国际认可 [25] - 第十一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共纳入55种药品,全国4.6万家医疗机构参与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投标,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拟中选 [26][29]
人均预期寿命将超越80岁大关!衰老终点如何改写?
第一财经· 2025-10-26 20:34
国家健康目标与人口结构变化 - 国家卫健委在“十五五”规划中提出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24年的79岁提升至80岁左右[3]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3.1亿人老龄化趋势加剧[3] - 全国已有8个省份率先突破人均预期寿命80岁大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6] 肿瘤治疗进展与慢病化管理 - 肿瘤免疫治疗成为破解老龄化及慢性疾病多发困境的关键突破口中国已成为推动肿瘤治疗进入精准免疫时代的重要力量[7] - 通过早期筛查和多种治疗手段肝癌患者生存率有望大幅提升未来肝癌可被作为可防可控可治的慢性病管理[8]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病人术后5年生存率目前已高达71%[8] - 液体活检等新技术正加速应用于癌症早筛通过肝脏超声+甲胎蛋白对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能显著提高早期肝癌发现率[9] - 全球有60%以上的肝癌病例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包括病毒性肝炎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酒精摄入等[13] - 未来25年若早期肝癌患者比例达60%以上患者生存率有望从目前的14%提高到60%-70%[13]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健康管理 - 人工智能技术普及正深入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检测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医生能实时监测患者生理体征数据让诊断更精准[13] - 基于AI的“泛血管健康指数”可综合评估患者临床数据影像特征及基因组信息实现精准风险分层和治疗决策[14] - 通过可穿戴设备与家庭医生APP联动对高血压进行数字化慢病管理可将管理覆盖率提升20%以上[14] - 诺华公司建议借助人工智能让更多人掌握健康指标让血压血糖和血脂管理成为常规健康实践的一部分[14] - 基于区域健康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能够将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升15%以上[15] 再生医学与适老化技术创新 - 干细胞凭借其独特再生与修复潜能直击衰老核心组织器官功能性衰退是实现人均预期寿命目标不可或缺的技术引擎[17] - 国务院颁布《生物医学新技术临床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管理条例》为包括干细胞在内的前沿技术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18] - 防跌倒检测护理机器人脑机接口设备等先进设施已逐步进入智慧养老和康复领域延伸至家庭社区等场景缓解护理人员短缺压力[19] - 适老化技术研发需与企业社区家庭养老机构展开全方位合作建立精准需求采集及产品有效性测试机制[20]
东盟四国设立600亿美元私募基金 经济融合速度突破历史
搜狐财经· 2025-06-04 22:56
东盟经济一体化进展 - 东盟成员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正积极推动经济一体化[1][6] - 东盟公开推进《东盟经济共同体2026-2030战略规划》,目标2030年前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1] - 过去10年东盟地区平均经济增速为4%至5%,目前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4] 东盟私募市场协会计划 - 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与印尼组成筹委会推动设立"东盟私募市场协会",目标年底前完成架构并吸引600亿美元资金[1] - 该平台旨在整合区域内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领域,是东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性跨越[1] - 设立背景包括东盟向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迈进提速,以及希望整合"碎片化"的游资形成合力[4][5] 私募基金设立目的 - 推动东盟私募规则统一,建立统一法律法规框架,减少政策壁垒[7] - 形成东盟私募基金统一评价体系,设立统一登记和数据披露中心[7] - 加速东盟优质企业吸引外部资金,重点领域包括云计算、半导体、医疗健康、基础设施等[7] 潜在受益产业 -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储能、绿色建材、碳中和技术等将获投资倾斜[8] - 大数据及AI:东盟数字经济覆盖率预计从2021年25%提升至2028年85%,存在60%缺口[9] - AI健康医疗:东南亚仅23%公司在AI应用方面实现变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9] - 高端智能制造:将逐步取代传统制造与贸易出口模式[10][11] 私募基金意义 - 600亿美元私募基金将成为衡量东盟区域投资活跃度的风向标[12] - 标志着东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低端制造向科技赋能转型[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