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巨灾指数保险
搜索文档
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巨灾保险织密防灾减灾“安全网”
中国证券报· 2025-10-13 04:53
文章核心观点 - 巨灾保险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工具,其角色正从传统的事后理赔向事前预防转变,行业需通过科技赋能、扩大覆盖和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来推动发展 [1][2][5] 巨灾保险发展现状与作用 - 中国已在20多个省份落地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防灾减灾安全网正织密织牢 [1][3] - 巨灾保险试点已大体覆盖经济发展优势地区,保费规模达12.32亿元,2014年至2024年年均复合增速超过39% [3] - 巨灾保险能快速提供经济支持,例如湛江市在台风"麦德姆"登陆后24小时内支付赔款4280万元,助力灾后重建 [1] - 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以台风风速作为赔付依据,免去勘察定损环节,赔付金额可第一时间用于抗灾救灾工作 [2] 面临的挑战与保障缺口 - 中国巨灾保险面临保障体系不完善、保障缺口较大、覆盖范围有限等难题 [2][3] - 2024年上半年全球自然灾害经济损失中保险赔付占比约50%,而中国保险赔付占比仅为10%左右 [3] - 70%以上的城市和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但缺乏全国性的巨灾保险制度是最大发展瓶颈 [2][3] 未来发展建议与方向 - 应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全国性巨灾保险制度,并扩大试点范围,探索"强制性基础保障+商业巨灾保险补充"方案 [4] - 保险公司需通过科技赋能将风险管理关口前移,例如中国人保的"巨灾安澜"系统集成9900万条风险数据,国寿财险的"安心防"平台累计推送2100万条预警信息 [5] - 应积极探索发行巨灾债券等多元化风险分散渠道,通过资本市场转移风险,解决保险公司"不敢保"的问题 [5]
从灾后赔付到鹰眼预警、无人机巡视:风王“桦加沙”中的保险变革
第一财经· 2025-09-26 20:01
核心观点 - 财产保险行业正从传统赔付者向风险协同管理者转变 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实现防救赔三位一体的台风应对模式 [3][12][16] - 平安产险依托鹰眼系统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预警和主动风险管理 上半年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并发送42.6亿条预警信息 [4][13][15] - 行业竞争焦点从费率价格转向深层风控与极致服务 客户需求从事后赔付扩展至全周期风险管理 [12][16] 台风应对措施 - 灾前预警覆盖超2000万人次 发送3960万条预警信息 远程加现场勘查5000余家企业 [1][4] - 组织1800人次对872个道路黑点摸排 劝返移车3096台 排查303个易涝小区车库 [6] - 农险预警发布2146次覆盖56区县 协助抢收海洋牧场92口及水稻87080亩 加固果树22448亩 [8] 科技应用成果 - 鹰眼系统自研超20个大模型 实现灾害预警 巨灾管理和卫星遥感一体化 提前72小时预警 [13] - 部署1.4万套物联网设备守护5000家企业安全生产 万物互联平台覆盖3343家企业并接入1.1万台设备 [15] - 使用生成式AI生成定制化防灾指引覆盖300万人次 无人机开展高空巡视与语音预警 [4][8] 理赔服务效率 - 台风登陆后10分钟内实现极速到勘 24日早7点48分完成首笔1200元车险赔付 [10][11] - 江门支公司支付1800万元预付赔款 湛江分公司快速支付巨灾赔款1020万元 [1][10] - 统筹266台救援车辆 7家电池检测机构和4家施救公司 直升机待命应对急难救援 [9] 风险减量成效 - 粤西地区果树加固保护22448亩 预计减少农户经济损失超80万元 [8] - 通过风险减量服务实现社会风险总量减少 2024年助力企业实现0重大事故发生 [12][15] - 全国远程支援队伍1400人可承接2万笔/天流量 储备车险 团财和非车专家230人 [10]
闻“风”而动!保险业全力迎战“桦加沙” 巨灾险仍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金融报· 2025-09-26 01:19
台风灾害影响与保险报案情况 - 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登陆广东阳江 登陆时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 成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 并于9月25日再次登陆广西北海[1] - 截至9月25日10时 广东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1.14万件 估损金额2.29亿元 已支付保险赔款2125.88万元[1] 保险机构应急响应机制 - 金融监管总局要求行业加强监测预警 强化应对准备 畅通理赔通道 做好风险识别评估和动态分析[2] - 保险机构启动大灾应急响应机制 科学调配查勘救援车辆 理赔人员和大额赔付资金等资源[2] - 落实能赔快赔 应赔尽赔 合理预赔原则 简化理赔手续 优化理赔流程[2] 保险理赔服务案例 - 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在接到报案后5分钟内联系客户 15分钟内完成远程定损 30分钟内完成赔付[3]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台风登陆前主动联系客户 启动绿色理赔通道 支付茂名和阳江地区赔款6.5万元[3] 巨灾保险发展现状 - 2014-2023年地方巨灾试点保费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 保费规模达10亿元[4] - 广东2022-2024年试点期间累计保费8.6亿元 累计赔付超19亿元[4] - 2024年2月巨灾保险保障范围扩大至洪水 暴雨 台风等灾害 基本实现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5] 巨灾保险创新实践 - 广东湛江触发台风巨灾指数保险 人保财险24小时内支付赔款1020万元[5] - 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以风速作为赔付依据 免去定损勘察环节 实现快速赔付[5] 巨灾保险发展挑战 - 保险赔付仅占灾害损失约10% 远低于全球40%的平均水平[6] - 面临保障缺口大 机制不完善 产品创新不足三大核心挑战[6] - 风险分散主要依赖传统再保险 应对极端损失能力有限[6] 巨灾保险发展建议 - 加强顶层设计 加快专项立法 配套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6] - 创新风险分散机制 探索发展巨灾基金 巨灾债券等工具[6] - 强化科技与数据支撑 建立国家巨灾风险数据库[6] - 再保险公司需赋能巨灾风险价值链 提高自然灾害建模能力[7]
闻“风”而动!保险业全力迎战“桦加沙”,巨灾险仍面临三大挑战
国际金融报· 2025-09-26 00:00
台风“桦加沙”影响与保险业应急响应 - 台风“桦加沙”于9月24日登陆广东阳江,中心最大风力13级(40米/秒),成为今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并于25日在广西北海再次登陆 [1] - 截至9月25日10时,广东保险业累计接到报案1.14万件,估损金额2.29亿元,已支付保险赔款2125.88万元 [1] - 金融监管总局下发通知,要求行业加强监测预警,强化应对准备,畅通理赔通道 [1] 保险机构应急理赔举措 - 保险机构启动大灾应急响应机制,科学调配查勘救援车辆、理赔工作人员和大额赔付资金等资源 [2] - 行业强化内部协同,运用大灾车辆损失查勘互认等机制,共享救灾资源 [2] - 简化理赔手续,优化流程,做到能赔快赔、应赔尽赔、合理预赔,并主动开展救援救助 [2] - 太保产险深圳分公司通过线上视频实现远程评估,30分钟内完成赔付到账 [3] - 中国人寿财险广东分公司在台风登陆前即主动联系客户,启动绿色通道,支付赔款6.5万元,实现“台风未登陆,赔款已到账” [3] 巨灾保险发展现状与成效 - 我国巨灾保险试点自2014年启动,地方巨灾试点保费年均复合增速超过40%,保费规模已达10亿元 [4] - 2022年至2024年广东先行试点期间,全省巨灾保险累计保费8.6亿元,累计赔付超19亿元 [4] - 2024年2月政策将洪水、暴雨、台风等纳入保障范围,提升基本保额,基本实现全域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 [5] - 此次台风期间,广东湛江触发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人保财险24小时内快速支付赔款1020万元 [5] - 台风巨灾指数保险以风速指数作为赔付依据,免去定损环节,赔付资金统筹用于抗灾救灾 [5] 巨灾保险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建议 - 我国保险赔付仅占灾害损失约10%,远低于全球40%的平均水平,保障水平低且覆盖面不足 [6] - 市场化机制不完善,风险分散主要依赖传统再保险,应对极端损失能力有限 [6] - 产品创新与数据支撑不足,缺乏全国统一的巨灾风险数据库支撑精准定价 [6] -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加快专项立法,配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 [6] - 建议创新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巨灾基金、巨灾债券等工具,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散体系 [6] - 建议强化科技与数据支撑,利用大数据、AI提升风险评估能力,建立国家巨灾风险数据库 [6] - 个人和中小企业对自然灾害风险认知及投保意识薄弱,需政府与行业共同促进风险意识教育 [7] - 再保险公司需积极赋能巨灾风险价值链,打破数据壁垒,提高自然灾害建模和风险管理能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