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

搜索文档
倒可乐的机器人,明天要进厂打工了
第一财经· 2025-07-29 11:39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卓益得推出新品"行者三号"人形机器人,身高1.7m、重38kg,负载10kg,动态续航6小时,可执行倒可乐等精细操作及工厂巡检任务[1] - 开普勒旗下K2"大黄蜂"人形机器人通过8小时工业场景直播展示能力[3] - 飒智智能推出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52个自由度、6套3D视觉系统及多轴力学感知单元,具备文字识别和自然语音理解能力[6][7] 工业场景应用价值 - 人形机器人在视觉检测、搬运、危险作业等环节替代人力呈现"质的飞跃",趋势具有确定性[6] - 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柔性不足问题,难以应对多工序切换和复杂任务,人形机器人可填补柔性生产最后一公里空白[6][12] - 美的工厂通过轮式人形机器人实现不规则路线移动和柔性任务处理,相比AMR更具灵活性[12] 技术融合与系统挑战 - 人形机器人需嵌入"流程+数据+智能"三位一体系统架构,避免形成技术孤岛[8] - 当前人形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仍显笨拙,但控制系统、视觉识别等模型加速迭代将提升工业场景效率[7] - 打螺丝等工序对机器人移动能力、视觉感知和决策能力要求极高,需精确定位螺丝孔位[12] 商业化落地现状 - 工业人形机器人PoC周期与服务场景相当,但核心问题在于商业模型是否可行[8] - 目前尚无完全跑通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项目,存在效率不足或功能局限问题[8] - 部分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主要作为技术展示,对实际效率期待较低[9] 行业专家观点 - 卡奥斯副总经理谢海琴认为人形机器人进厂趋势不可逆,需建立人机协同治理机制[5][10] - 美的蓝橙实验室奚伟指出人形机器人应无缝衔接现有生产线,通过离线学习取代重复性工作[12] - 杰弗里·辛顿提出AI发展需防患未然,人形机器人应以"不添乱"方式参与工业进步[10]
在WAIC倒可乐的机器人,明天要进厂打工了
第一财经· 2025-07-28 20:15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卓益得在WAIC推出新品"行者三号"人形机器人,身高1.7m、重38kg,负载10kg,动态续航6小时,可执行倒可乐等精细操作及工厂巡检任务 [1] - 开普勒旗下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在WAIC进行8小时工业场景直播演示,展示工业应用潜力 [5] - 飒智智能推出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52个自由度、6套3D视觉系统及多轴力学感知单元,具备文字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能力 [7] 工业应用场景需求 - 卡奥斯副总经理谢海琴指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趋势不可逆,机器替代人力在效率、质量、安全方面展现"质的飞跃",尤其在视觉检测、搬运等环节 [6] - 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灵活性不足问题,难以应对多工序切换和复杂任务,导致企业面临良品率低、创新迟缓等痛点 [6] - 美的蓝橙实验室主任奚伟强调工业场景需刚需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可填补柔性生产最后一公里空白,例如打螺丝等需高移动性、视觉感知的工序 [10] 技术融合与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显"笨拙",复杂环境中稳定性和操作流畅性不足,但技术模型(控制系统、视觉识别等)正加速迭代 [7][8] - 人形机器人需嵌入"流程+数据+智能"三位一体系统架构,避免"孤岛式"叠加,12家"灯塔工厂"实践中仍存在数据质量低、AI落地难等挑战 [8] - 美的采用库卡移动底盘开发轮式人形机器人,可与工厂大脑无缝对接,任务处理柔性优于传统AMR,目标是通过离线学习取代重复性岗位 [10] 商业化现状与行业态度 - 工业人形机器人PoC周期与服务场景相近,但核心问题在于商业可行性,目前尚无项目能完全跑通商业模式 [8] - 部分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主要为彰显技术决心,对其实际效率期待较低,现阶段目标为"不拖后腿" [9] - 行业共识认为需建立人机协同治理机制,避免技术失控,重点在于如何让机器人以"不添乱"方式参与生产 [9]
机器人扎堆WAIC:机器人能干活背后的“真”与“伪”
第一财经· 2025-07-28 14:01
机器人行业现状与趋势 -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展示的机器人应用场景已覆盖剥鸡蛋、打螺丝、爆米花制作、养老康复等生活多方面,但不同厂商的落地能力差异显著,部分仍局限于封闭区域或简单动作[1][3] - 参展企业数量从2024年的十几家增至2025年超六十家,显示行业加速发展,但开放场景下的技术挑战仍存,如环境干扰导致传感器误判[4] - 行业处于从表演向真实落地的关键过渡期,"岗位化"成为服务机器人规模化应用的核心路径,强调功能边界清晰而非通用性[5][6] 商业化路径与技术突破 - 具身智能产业正从概念期迈入落地期,新品应用场景覆盖工业制造(占比40%)、商业服务、康养陪伴三大领域[9][11][13] - 工业场景成为技术突破重点,飒智智能四臂机器人拥有52个自由度,蓝点触控六维力传感器实现精细打磨,戴盟触觉传感器达每平方厘米4万感知单元[13] - 技术演进方向包括自主决策能力提升(如无人工厂中的物件搬运协同)、世界模型开源平台建设(如智元Genie Envisioner平台)[14][17] 应用场景拓展方向 - 发展路径呈现"工业-服务业-家庭"三阶段延伸趋势,当前工业场景渗透率最高,服务业要求交互能力,家庭场景尚处培育期[15][16] - 服务业创新案例包括傅利叶RG-3导诊康复机器人、傲鲨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矩阵超智MATRIX-1餐饮服务机器人[18] - 工业场景已实现部分突破,如云深处四足机器人在电力巡检中达成1000+小时无故障运行,配备自主充电功能[6]
科学与健康|机“慧”共生 人形机器人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现澎湃动力
新华社· 2025-07-27 18:46
展会规模与亮点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连续举办第八届,展览面积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 [2] - 60余款智能机器人成为焦点,涵盖格斗、书法等多样化功能 [2] - 机器人应用场景从生产扩展到生活,实现从"工具"到"伙伴"的角色转变 [2] 工业机器人创新 - 上海电气发布167厘米高、50千克重的人形机器人,拥有38个自由度,可自主识别和搬运不同规格箱体 [3] - 该机器人采用"工业基因·场景定制"开发理念,适用于多种工业环境 [3] - 擎朗智能的双足人形服务机器人XMAN-F1全球首秀,能制作爆米花和调制饮料,并可与其他专用服务机器人协作 [4] 核心技术突破 - 复旦大学研发的触觉夹爪采用创新视触觉传感技术,空间分辨率达每平方厘米4万个感知点 [5] - 柔性界面技术使机器人能精准感知多维力,可稳定抓取豆腐、薯片等易碎物品 [5] - 大模型与小模型协同工作的"大小脑"模式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 [7] 行业发展趋势 - 人形机器人从"展示"转向实用,即将进入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应用阶段 [6]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数据采集合作倡议书》发布,构建开放数据生态 [6] - 部分企业突破"人形"限制,开发如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创新形态 [6] 人机关系探讨 - 未来机器人将具备社会属性,成为"伙伴型"角色,需要建立相应政策与伦理框架 [9] - 人机协作关键在于相互理解,技术突破需与共生关系变革同步 [9] - 行业将推动机器人以安全可靠方式融入社会,实现科技与人性的和谐共生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