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式人形机器人

搜索文档
拓斯达20250822
2025-08-24 22:47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拓斯达2025年上半年整体营收10亿元 同比下降37% 归母净利润2800万元 同比下降约20% 主要由于绿能业务收缩 下降幅度达67%[3] * 产品类业务营收同比增加22.66% 毛利率38.83%[2][3] * 海外市场不含绿能产品类收入增长超过90%[2][12]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增长主要由于税收减少和员工薪酬减少[4][20] * 存货周转天数达320天 下半年可能计提减值准备[4][21] 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业务 * 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板块上半年收入3.2亿元 同比微增[4] * 工业机器人部分增长22.55% 其中直角坐标机器人收入同比增加21% 多关节机器人同比增长80%[2][4] * 自动化系统收缩近10% 主要由于聚焦头部大客户和减少非标项目 但毛利率有所提升[2][4] * 自动化业务订单主要来自客户海外建厂 苹果新机型工艺更新和海外新厂建设需求带来大量订单 四轴和六轴机器人显著增长[2][8] * 该业务毛利率约为40%[2][11] 注塑机及配套设备业务 * 注塑板块辅机营收同比增长30% 毛利率增加3.58个百分点[2][4] * 注塑机主机因市场竞争激烈和销售策略调整导致收入下降30%[2][4] * 电动注塑机实现几千万元收入 整体毛利率提升6.46个百分点[2][4] * 2025年上半年电动注塑机销量预计小几千万 全年可能达到大几千万[2][7] * 具备加工PEEK等新材料能力 但尚未接到相关订单[6] * 该业务毛利率约为40%[2][11] 数控机床业务 * 数控机床板块上半年营收1.6亿元 同比增长83.74%[2][5] * 销量约200台 同比增长35% 出货量约140台 同比增长55%[2][5] * 订单主要来自人形机器人零部件加工 低空飞行器及航空领域[2][5] * 人形机器人加工订单占比达50%[12] * 行业竞争激烈 价格和毛利率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付款条件不如之前宽松[2][9] * 该业务毛利率约为27%-28%[2][11] * 规划产能500台 目前产能可满足市场需求 暂无扩张计划[4][22]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绿能)业务 * 绿能业务上半年营收3.4亿元 同比减少60%以上[5] * 目前处于逐步剥离阶段 今年仍有部分订单在验收 未来将逐步调整股权结构并减少业务占比[5] * 该业务毛利率约为9%[2][11] * 光伏订单较多 但部分光伏客户自身状况不佳 影响回款[18] 研发合作与新产品 * 与华为在核心算法方面没有新进展 未进入联合研发投入阶段[10] * 主要与智谱AI合作 成立合资公司 机器人产品使用智谱AI大模型进行调试 测试和验证[10][22] * 将于9月12日发布轮式人形机器人 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 如分解码垛等场景[10][13][22] * 轮式机器人的手臂部分主要应用于工业机械臂 用于工艺操作[14] * 新品具体带来收入时间尚未确定[23] 战略调整与未来展望 * 公司处于战略调整收尾阶段 绿能业务收尾工作未完成 应收账款压力较大[17][18] * 2026年3C领域需求趋势乐观[8] * 海外市场在越南和墨西哥设有办事处和分公司 以销售为主 暂无明确建厂规划[4][19] * 海外销售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网点布局较为全面[19]
拓斯达(300607) - 300607拓斯达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20250822
2025-08-22 21:13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08,607.68万元,同比下降36.98% [2] - 净利润3,145.77万元,同比下降0.13% [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73.22万元,同比下降19.75% [3] - 产品类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2.66%,毛利率38.83% [2] 业务板块表现 - 工业机器人业务营业收入14,600.04万元,同比增长22.55% [5] - 直角坐标机器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01% [5] - 自产多关节工业机器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0.86% [5] - 数控机床业务营业收入16,366.55万元,同比增长83.74% [6] - 毛利率27.63%,同比下降3.67个百分点 [6] - 五轴联动数控机床销售量约200台,同比增长约35% [6] - 出货量约140台,同比增长约55% [6] - 注塑装备业务营业收入22,865.25万元,同比下降0.87% [8] - 注塑机业务营业收入7,934.91万元,同比下降31.29% [8] - 配套设备及自动供料系统业务营业收入14,930.34万元,同比增长29.64% [8] 季度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产品类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1.62%,环比增长86.14% [4] - 工业机器人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74%,环比增长52.92% [4] - 注塑机及配套设备业务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43%,环比增长33.97% [4] - 数控机床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7.68%,环比增长300.86% [4] 战略转型与技术发展 - 公司持续推进"聚焦产品,收缩项目"战略转型 [2] - 智能能源及环境管理系统业务规模收缩67.20% [2] - 开发新一代X5运动控制器硬件,实现虚拟化与软硬件解耦 [9] - 构建"VR+AI+工业机器人"智能协同系统,实现毫秒级实时响应 [9] - 轮式人形机器人研发进展顺利,专注于工业场景应用 [9] 海外市场拓展 - 通过CHINAPLAS国际橡塑展获得多个海外订单 [11] - 注塑一站式解决方案首次登陆巴西行业展会 [11] - 签订墨西哥重要客户注塑机及周边设备订单 [11]
石景山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训练场“中国方案”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16 12:06
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开放日活动 - 北京市石景山区副区长及近40家产学研机构代表参加开放日活动[1] - 阿里巴巴达摩院、京东等企业代表受邀体验训练中心创新应用[3] 政企协同与建设成果 - 3月28日区企共建北京市首个"人形机器人数据训练中心",从启动到108台机器人调试仅用22天[4] - 训练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划分为"九年一贯制"训练区和"机器人大学"场景区,部署108台形态多样机器人[6] - 中心每年可产出超百万条高质量多模态数据,覆盖家庭康养、特种作业等十大实景应用场景[6] 技术痛点与解决方案 - 训练中心聚焦三大产业痛点:跨场景数据通用性不足、仿真与真实场景差距、缺乏标准化数据格式[6] - 构建"数据-训练-验证-落地"全栈式服务能力,整合感知、决策、执行环节的产业链生态[9] 产学研合作进展 - 与国家机器人测评中心总部、山东大学等单位围绕具身智能数据标准化等合作项目揭牌[7] - 联合鹏城实验室、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场景数据采集-模型训练-应用验证"全闭环训练场[9] 行业瓶颈与突破路径 - 机器人规模化应用面临操作能力、泛化能力与成本控制三大瓶颈[12] - "RealBOT具身智能开源平台"基于百万条场景数据,推动技术从"依赖人"向"解放人"演进[14] 产业生态与未来规划 - 汇聚元客视界、傲意科技等十余家上下游企业技术,形成智能产业链矩阵[9] - 下一步将加强产学研协同,打造技术共生、数据共享、商业共赢的生态圈[17] 参与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非夕科技等15家[22] - 人形机器人企业涵盖优必选科技、逐际动力等22家[25] - 具身智能企业涉及跨维智能、睿尔曼智能等21家[26]
博众精工子公司灵猴具身智能机器人订单突破亿元大关
证券时报网· 2025-07-30 20:21
公司业务里程碑 - 灵猴机器人具身智能业务累计订单总额突破人民币1亿元大关,自2024年底启动至2025年年中实现 [1] - 该里程碑标志着公司具备成熟的规模化量产与交付能力,并与多家行业领军企业达成深度合作 [1] 公司背景与股东结构 - 苏州灵猴机器人成立于2015年,是博众精工(688097)的子公司,持股比例达39.9% [1] - 母公司博众精工深耕工业装备制造二十余年,业务覆盖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客户包括苹果、宁德时代、上汽集团等 [1] 技术布局与产品矩阵 - 公司构建了涵盖深度视觉模组、轮式机器人模组、高精度关节模组及域控制器的技术矩阵,覆盖人形机器人"感知—运动—执行"硬件闭环 [2] - 核心部件采用标准化接口设计,具备高度兼容性,可快速适配多样化人形机器人硬件架构需求 [2] 生产与交付能力 - 公司拥有端到端全流程管理能力与柔性化交付体系,支撑轮式人形机器人整机规模化量产 [2] - 体系具备快速原型打样、敏捷响应小批量订单交付能力,并提供全层级定制化服务 [2] - 公司是国内少数拥有"核心模组自主研产+整机ODM一体化交付"全链条能力的机器人制造商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深化具身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与制造能力升级,重点强化深度视觉模组、高精度关节模组等核心部件研发投入 [2] - 目标是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模块化解决方案,推动具身智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2]
在WAIC倒可乐的机器人,明天要进厂打工了
第一财经· 2025-07-28 20:15
人形机器人技术进展 - 卓益得在WAIC推出新品"行者三号"人形机器人,身高1.7m、重38kg,负载10kg,动态续航6小时,可执行倒可乐等精细操作及工厂巡检任务 [1] - 开普勒旗下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在WAIC进行8小时工业场景直播演示,展示工业应用潜力 [5] - 飒智智能推出四臂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52个自由度、6套3D视觉系统及多轴力学感知单元,具备文字识别、自然语音理解等能力 [7] 工业应用场景需求 - 卡奥斯副总经理谢海琴指出人形机器人进入工厂趋势不可逆,机器替代人力在效率、质量、安全方面展现"质的飞跃",尤其在视觉检测、搬运等环节 [6] - 传统工业机器人存在灵活性不足问题,难以应对多工序切换和复杂任务,导致企业面临良品率低、创新迟缓等痛点 [6] - 美的蓝橙实验室主任奚伟强调工业场景需刚需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可填补柔性生产最后一公里空白,例如打螺丝等需高移动性、视觉感知的工序 [10] 技术融合与挑战 - 当前人形机器人仍显"笨拙",复杂环境中稳定性和操作流畅性不足,但技术模型(控制系统、视觉识别等)正加速迭代 [7][8] - 人形机器人需嵌入"流程+数据+智能"三位一体系统架构,避免"孤岛式"叠加,12家"灯塔工厂"实践中仍存在数据质量低、AI落地难等挑战 [8] - 美的采用库卡移动底盘开发轮式人形机器人,可与工厂大脑无缝对接,任务处理柔性优于传统AMR,目标是通过离线学习取代重复性岗位 [10] 商业化现状与行业态度 - 工业人形机器人PoC周期与服务场景相近,但核心问题在于商业可行性,目前尚无项目能完全跑通商业模式 [8] - 部分企业引入人形机器人主要为彰显技术决心,对其实际效率期待较低,现阶段目标为"不拖后腿" [9] - 行业共识认为需建立人机协同治理机制,避免技术失控,重点在于如何让机器人以"不添乱"方式参与生产 [9]
三位浙大校友,即将干出一个明星IPO
投中网· 2025-06-18 10:21
公司概况 - 仙工智能由浙江大学校友赵越、叶杨笙、王群创立,总部位于上海浦东,成立5年后冲刺港股IPO [4] - 公司定位为智能机器人控制系统提供商,形成"控制器+软件+机器人"一站式解决方案,产品覆盖超1000款机器人类型 [4][9][10] - 当前估值达32.7亿元,投资方包括IDG资本、科沃斯、普洛斯隐山资本等知名机构 [4][15] 业务与技术 - 核心产品为"机器人大脑"控制系统,通过SRC-5000控制器实现机器人自主运行与协同,适配超300种零部件和1500家集成商 [6][11][12] - 2024年控制器实现业界首个全身控制技术突破,正式进军具身智能领域 [12][13] - 业务覆盖全球30+国家地区,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84亿、2.49亿、3.39亿元,毛利率稳定在45.9%-49.2% [7][11]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近期密集冲刺IPO,乐动机器人(年收4亿+)、卧安机器人(估值40亿+)同期赴港上市 [14][17] - 智元机器人(华为天才少年创立)和宇树科技(估值100-150亿)被推测启动IPO筹备 [18][19] - 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行业进入国家战略层面 [19] 创始人背景 - 赵越为浙大机器人世界冠军团队队长,硕士退学转攻智能控制,联合创始人均为浙大校友 [5] - 团队技术积累深厚,拥有178项专利(53项发明)及52项软件著作权,三年研发投入超1.71亿元 [12] 商业模式 - 标准化控制器解决行业非标痛点,通过开放接口整合分散供应链,支持20+细分行业应用 [10][11][15] - 建立机器人行业首个全开放知识库,2024年服务832家集成商及终端客户 [11]
他退学浙大医学院,却造出"机器人大脑",五年干出全球第一,夫妻档即将敲钟
创业邦· 2025-05-30 11:34
公司概况 - 仙工智能是一家成立5年的智能机器人公司,专注于控制系统研发,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智能机器人公司[2] - 公司2024年以23.6%的市场占有率位居机器人控制器行业第一[2] - 公司定位为具身智能领域的"卖铲者",专注于为行业提供工具与服务[8] - 公司已完成4轮累计约2.83亿元人民币融资,投后估值达32.7亿元[11][12] 创始人背景 - 创始人赵越35岁,拥有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士及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曾"弃医从工"[5] - 赵越在校期间带领团队三次获得RoboCup小型机器人足球比赛世界冠军,并主导研发SRC系列控制器[5] - 赵越直接持有公司约17.05%股份,通过激励平台控制约52.89%投票权[12] - 创始人妻子丁霞曾任科沃斯机器人投资总监,为公司带来行业资源与资本运作经验[10][11] 产品与技术 - 公司核心产品为SRC系列机器人控制器,被视为"机器人大脑"[2] - 2024年9月推出全球首款通用智能机器人控制器SRC-5000,进军具身智能赛道[6] - 2024年推出SRC-1000系列控制器,支持复杂仿生设备定制化开发[6] - 控制器已适配超300种零部件,支持超1500家集成商与终端客户[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84亿元、2.49亿元、3.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35.7%[16] - 机器人销售占比从55.6%提升至69.5%,控制器销售占比从25.5%降至16.9%[16] - 毛利率保持在45.9%-49.2%区间,控制器毛利率超50%[16] - 年内亏损从3226万元降至4231万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从16.7%降至3.1%[17] 市场与客户 - 业务覆盖3C、汽车、新能源、半导体、生物医药等超20个细分行业[8] - 服务客户数量从2022年380家增至2024年832家[16] - 海外收入占比14.5%,业务覆盖全球超30个国家及地区[17] - 标杆客户包括飞利浦、施耐德电气、一汽大众等[17][18] 行业前景 - 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市场规模2778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70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0.6%[20] - 2024年全球智能机器人销量108.26万台,预计2029年达325万台,复合年增长率24.6%[20] - 独立控制器市场2024年销量3.1万台,预计2029年达23.1万台,复合年增长率49.5%[21] - 行业正从"单机自动化"向"多机协同+具身智能"升级[20]
今年来A股市场重组资金超2000亿元 多家上市湘企积极参与重组
长沙晚报· 2025-05-21 13:45
资产重组市场动态 - A股市场已实施完成的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超2000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1.6倍 [1] - 自去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上市公司累计披露资产重组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超160单 [2] - 今年以来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超600单,是去年同期的1.4倍,其中重大资产重组约90单,是去年同期的3.3倍 [2] 中联重科资产重组及业务进展 - 公司拟通过公开竞价摘牌方式分别购买北京租赁45%和36%股权,挂牌转让底价分别为90405.01万元和72324.01万元 [1] - 2025年一季度每股收益0.16元,归母净利润141019.90万元,净利润同比增长53.98% [1] - 已开发出1款轮式人形机器人与1款双足人形机器人样机,初步实现日常生活简单动作及工厂物流搬运、分拣等功能 [1] 湖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案例 - 湖南发展拟以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湘投能源持有的4家水电公司股权(铜湾水电90%、清水塘水电90%、筱溪水电95%、高滩水电85%) [2] - 五新隧装以26.5亿元价格收购兴中科技、五新重工两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股权,重组议案已获全票通过 [2] - 圣湘生物拟以自有资金1亿元增资圣维鲲腾生物科技,其他股东同步增资1000万元并引入新投资者 [3] 行业并购活跃度 - 上市湘企中友阿股份、步步高已完成资产重组,湖南发展、五新隧装、圣湘生物等多家企业拟实施重组 [2] - 湖南发展资产重组涉及的水电资产交易正按计划推进,待完成后将提交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 [2]
四年海外收入翻五倍!外资疯狂加仓!这家巨头第三增长极来了
中国基金报· 2025-05-16 14:24
全球化战略 - 境外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51%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54.2%,4年复合增长率达57.2% [2][4] - 采用"航空港模式"搭建全球化运营体系,取消代理商实现端对端直接对接 [4]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已在13个国家建成生产基地,全球网点超430个,海外员工约7300人(本土化员工占比63%) [5] 多元化转型 - 2024年高空机械、土方机械等新兴业务营收占比合计达48%,房地产相关收入降至13% [2][6] - 土方机械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前列,高空机械高米段臂车产品全球领先 [7] - 农业机械200马力段产品市占率进入国内前三,海外出口增速连续三年中国第一 [7] 智能化布局 - 2018-2024年累计研发投入215.44亿元,2024年研发人员占比达33.74% [10] - 推出全球最大23800吨米塔机、4000吨全地面起重机等突破性产品 [11] - 2024年推出两款人形机器人样机,2025年计划建立50个机器人的训练场 [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121.17亿元(+2.92%),归母净利润14.10亿元(+53.98%) [4] - 毛利率从2024年的28.17%提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28.7% [5][13]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同比增长140.96%,资产负债率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 [13]
中联重科詹纯新:穿越周期靠什么
和讯· 2025-04-26 09:44
核心观点 - 中联重科通过"航空港模式"实现海外业务突破,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超51%,首次超过国内收入 [3][6][7] - 公司业务结构从传统工程机械向多元化转型,新兴板块收入占比接近50%,与房地产相关业务降至13% [4] - 数字化管理体系和透明工厂模式支撑海外扩张,实现端对端全流程管控 [8][9] - 人形机器人成为新战略方向,已推出样机但尚未量产,未来可能再造一个中联重科 [10][11][12] - 公司成功穿越基建和房地产周期,2024年净利润40.09亿元,同比增长6.31% [4][14][15] 独特的出海模式 - 2020年定为出海元年,首创"航空港模式":本地"地面部队"+国内"飞行部队"的混合管理体系 [3][6] - 全球布局30余个一级航空港和390多个二三级网点,覆盖170+国家和地区 [7] - 海外本土员工超4400人,服务备件仓库210多个 [7] - 2024年海外收入占比51%,同比提升13.37%,预计2025年达60-70% [7] - 所有事业部一分为二,总经理每月至少一周在海外 [6] 业务转型 - 2024年营收454.78亿元,新兴板块(土方/矿山/高空作业/农业机械)占比近50% [4] - 传统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占比下降,房地产相关业务仅占13% [4] - 产品智能化转型,95%技术问题可在设计阶段解决,个性化需求3个月内完成验证 [9] 数字化管理 - 建立透明工厂体系,实时监控生产进度、人员、工期等全流程数据 [8] - 数字化打通研产供销服全链条,实现"人人有人管、事事有人盯" [9] - 自创"端对端、数字化、本土化"管理模式,避免代理制弊端 [7] 人形机器人布局 - 已推出轮式和双足人形机器人样机,具备基础服务功能 [10] - 技术路径:工业机器人→农业/特种消防机器人→康养机器人 [10] - 2025年计划推出多款轮式机器人并建立训练场 [10] - 未来可能再造一个中联重科,但当前未产生实质收入 [11][12] 周期穿越 - 经历2013年和2022年两次行业低谷,通过出海摆脱周期依赖 [7][13] - 2024年净利润40.09亿元(+6.31%),剔除股份支付影响后增长18.39% [4] - 公司认为已走出周期性陷阱,与基建/地产关联度大幅降低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