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储氢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绿色城市能源如何达成?专家认为有三大路径 |大咖聊营商
新浪财经· 2025-07-10 15:10
绿色低碳产业创新路径 - 提出基于热泵的污水污泥余热利用、污水污泥绿氢制备与储存、城市有机固废制绿色燃料三大技术路径,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向"能源工厂"转型 [1] - 我国能源结构加速向非化石能源转型,预计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超70%,电力驱动模式成为核心 [1] 热泵技术应用 - 热泵可将低品位热量转化为高品位能源输出,适用于200℃以内场景,国家发改委已发布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以日处理20万吨污水厂为例,提取5℃温差可获取超116万kWh热能,高温水源热泵技术可将25℃污水升温至90℃用于污泥干化 [2] - 推动污水厂向厂区及周边建筑供冷供热,打造"能源综合体",在上海及外地有成功案例 [2] 氢能全链条解决方案 - 提出"绿氢制备-固态储氢-高值利用"方案,金属固态储氢技术解决储运瓶颈,规避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储氢的缺陷 [2] - 上海白龙港污水厂建成全球首个污水污泥制氢全产业链项目,利用再生水和厌氧沼气制备绿氢,采用固态储氢技术,获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可 [3][4] 有机固废制绿色燃料 - 污泥和垃圾是潜力原料,国际海事组织和航空业协会提出2050年航运近零排放、航空燃料中可持续航煤(SAF)占比30%-50%的目标 [4] - 上海每日产生1万多吨湿垃圾,通过厌氧发酵年产沼气超3亿吨,全部转化可年产绿色甲醇超40万吨 [4] - "沼气全碳定向转化制绿色甲醇"技术路线成本比国际主流低30%,计划在上海建成千吨级中试项目 [4] 未来能源产业布局 - 通过"制氢储氢+沼气制甲醇+碳捕集制SAF"三条技术路线,推动污水厂和垃圾厂转型为能源工厂,实现污染治理、节能降碳与循环经济协同 [4] - 呼吁强化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推动绿色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 [5]
四川:前瞻布局光解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技术
快讯· 2025-06-04 19:12
氢能技术发展 - 四川省规划发展绿色规模化制氢技术,重点突破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氢气纯化和品质检测技术 [1] - 研发方向包括固体氧化物电解水制氢技术、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 [1] - 前瞻布局光解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技术 [1] 储氢技术突破 - 重点突破70兆帕及以上高压气态储氢罐及低温液态储氢罐制造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1] - 加大研发盐穴储氢、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和深低温液氢相关技术 [1] 氢能输送技术 - 研究探索天然气掺氢及纯氢管网输送技术 [1]
固态储氢中小型应用优势明显,材料/成本仍是拦路虎
势银能链· 2025-05-07 13:32
固态储氢技术概述 - 固态储氢技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实现储氢,物理吸附利用高比表面积材料如碳纳米管、MOFs、COFs等,化学储氢则通过金属键或共价键生成金属氢化物或非金属氢化物 [3] - 金属氢化物是目前最具商业化前景的路线,包括镁系、稀土系、钛系、锆系等,其中镁系合金(MgH₂)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3] 固态储氢应用优势 - 常温常压运行特性使其在氢能两轮车、观光车、叉车等中小型应用中具有优势,已初步实现商业化 [7] - 无需高压容器或复杂温控设备,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更换,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和运营能耗成本 [7] - 国内布局企业包括氢枫、厚普股份、雄韬股份等30余家,覆盖材料研发至系统集成全产业链 [7] 2025年固态储氢领域动态 - 艾氢技术完成A轮融资,启动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研发中心,配备材料、能源等多系统测试平台 [8] - 上汽集团与捷氢科技推出首款低压常温固态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储氢模组释放30%有效空间,成本大幅下降 [8][9] - 中电工研与国家电投联合交付全球首个48000标方钛系固态储氢撬块,储氢密度提升40%,获47项专利 [9] - 富德金煜千吨级镁基储氢材料项目进入设计阶段,采用"一锅法"连续化生产工艺 [9] - 中联重科公开储氢合金性能预测专利,加速车辆领域应用 [10] - 广州备案200MW/800MWh氢储能电站,采用96套8000Nm³固态储氢装置 [10] - 富德金煜百吨级氢化镁生产线投产,年产能150吨,释氢量>7wt% [10] - 安庆轩达建成3000吨柔性生产线,可生产稀土基、钛锰基等4类储氢合金 [11] 固态储氢面临的挑战 - 材料层面:吸放氢动力学慢需高温(如镁基需300℃以上),实际密度低于理论值,部分材料易氧化且循环寿命短 [13] - 系统层面:需配套加热/冷却装置,集成复杂度高导致成本上升 [13] - 标准层面:国内缺乏容器设计及安全标准,产品认证困难 [13] - 经济性层面:材料制备依赖进口稀土元素,单位储氢成本高于高压气态储氢 [13] 未来展望 - 钛铁合金等低成本材料量产及模块标准化有望推动固态储氢在乘用车、重卡等领域的渗透,成为氢能运输"最后一公里"关键技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