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储氢
icon
搜索文档
趋势2025!中国储氢合金行业基本原理、技术路线、产业链全景、技术创新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资源优势巩固行业地位,创新引领打开市场空间[图]
产业信息网· 2025-10-02 11:40
文章核心观点 - 储氢合金凭借高安全性、高体积储氢密度及长周期循环稳定性,成为氢能储运核心材料,技术路径区别于高压气态与低温液态储氢 [1] - 中国已构建完整产业链,依托稀土资源禀赋与政策驱动,形成“上游资源垄断—中游技术迭代—下游场景多元”的协同创新模式 [1] - 全球市场呈现稀土基主导、镁基/钛基等材料加速迭代格局,中国在技术突破与专利布局上持续领跑,行业未来将在技术、产业、国际竞争三大维度实现突破 [1][8] 储氢合金技术概述 - 储氢合金是一类通过可逆化学反应实现固态储氢的功能材料,工作原理是氢气分子在合金表面分解为原子并进入金属晶格形成氢化物 [2][3] - 主流储氢方式包括高压气态、低温液态和固态储氢合金,其中固态储氢安全性最高、体积储氢密度最大,但重量储氢密度较低且材料成本较高 [5][6] - 主要储氢合金技术参数差异显著:镁系合金储氢容量最高达5.6-7.6wt%但需高温工作,稀土系容量1.2-2.0wt%且动力学性能优良,钛系成本低廉但难以活化 [6] 中国行业发展背景 - 氢气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载体,推动储氢合金行业快速发展,政府通过《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等纲领性文件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7] - 政策体系覆盖技术创新、产业落地、标准制定,如制定《固态储氢用稀土系储氢合金》行业标准,并优先支持氢储运标准研制,构建全方位政策保障 [7]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上游以稀土和镁基资源为核心,中国凭借全球80%的稀土储量和榆林等地镁资源形成资源卡位优势 [8] - 产业链中游有厦门钨业、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等工艺加工合金产品,并取得高容量、低成本镁基贮氢合金等技术进展 [8] - 产业链下游应用涵盖新能源汽车、燃料电池、储能系统和工业用氢等领域,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 [8] 全球及中国行业发展现状 - 全球储氢合金市场规模预计到2030年达4.4亿美元,2025–2030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6%,技术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8] - 中国技术突破显著:有研集团镁基储氢模块循环寿命突破2000次,中科院BCC结构合金吸氢量达3.5wt%以上且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超92% [8][9] - 中国专利申请量快速增长,覆盖材料设计、制备工艺及应用优化全链条,申请主体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形成协同创新格局 [9]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将聚焦新型多元合金体系研发,通过元素掺杂、纳米化处理优化动力学性能,并开发抗粉化、耐腐蚀表面处理技术以提升循环寿命 [10][11] - 产业布局通过企业并购重组加速整合,优势企业打造行业龙头,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链条,形成全产业链产业集群以释放规模效应 [10][12] - 国际竞争方面,行业将依托规模优势巩固市场,同时加大研发突破技术瓶颈,强化知识产权布局与国际标准参与度,融入全球产业链 [10][13][14]
势银走访 | 睿分科技:回收抵3成售价,固态储氢循环经济优势明显
势银能链· 2025-09-29 11:56
公司概况与核心技术 - 公司是一家以固态储氢合金材料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致力于为特种气体与氢能源行业提供氢气分离纯化、固态储氢应用及氢气静态增压的一体化解决方案[4] - 公司拥有完整的研发与生产体系,包括材料成分设计、真空熔炼、热处理、性能表征到吸放氢测试及装置平台验证,并与中南大学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4] - 公司已通过GB/T19001-2016/ISO9001:2015质量体系认证,并配备真空感应熔炼炉、热处理炉、PCT测试仪等高精度设备,具备规模化合金材料制备和自动化储氢罐装填活化能力[4][11] 固态储氢材料性能 - 公司以钛锰系储氢合金为主,已开发出多款固态储氢合金材料(RFHS系列),储氢量达1.5-1.8wt%,充放氢循环寿命超过3000次[8] - 当前公司材料产能超过1000公斤/天,能够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定制开发不同性能的合金[8][11] - 公司已自主开发10余款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固态储氢合金牌号,并建成了从材料到模块性能的高精度测试评估装备[11] 主要产品与应用场景 - 公司产品包括适用于两轮车、叉车、机器人等小型移动场景的固态储氢瓶(RF-SSHST系列)[7] - 公司提供涵盖2kg、15kg乃至100kg级别的模块化储氢系统(RF-SSHSM系列),可广泛应用于氢能环卫车、氢能轮船、氢能工程车辆、零碳园区热电联供、电力调峰长时储能等多个领域[7] - 公司还提供甲醇水催化重整制氢设备(RF-MR系列),产氢规模覆盖25–200Nm³/h,氢气纯度高达99.999%mol,可满足工业高纯氢需求[10] 经济效益与成本分析 - 公司储氢量为100克的固态储氢瓶价格区间为1500-2000元,瓶身及内部的储氢合金材料均可实现回收,材料回收价值约占售价的三成[13] - 尽管钛、锆等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但由于固态储氢合金尚未实现大规模批量化应用,原材料波动对终端产品价格影响有限[13] - 公司正积极探索从矿场尾矿等源头获取原料以制备储氢材料,这一路径有望大幅降低高纯度原材料成本[13]
势银调研 | 氢宇科技、佳邑科技固态储氢业务一览
势银能链· 2025-09-25 11:56
氢宇科技业务与技术 -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氢能源运营与投资企业,业务涵盖氢能制备、风光氢醇综合能源站解决方案、固态储氢材料与燃料电池的研发制造、氢能交通装备总装与销售、氢能场景化应用与运营以及相关项目投资[3] - 公司依托风光氢醇一体化、金属基常温常压固态储氢、固态储氢燃料电池三大核心技术,重点布局氢能交通领域,计划推出多款固态储氢动力车辆及交通载具[3] - 在氢能制备方面,公司以甲醇制氢技术为核心,正在开发集成化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设备,小型甲醇制氢设备即将进入中试阶段[3] - 在储氢技术方面,公司聚焦固态储氢,重点开发钛系储氢材料,并研发基于废旧金属和尾矿的低成本替代材料,计划推出50kg级移动储加氢单元模块化组合[4] - 公司计划建设氢能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实现年产5万辆固态储氢两轮车及2000台套商用车、船舶、无人机、机器人等装备[4] - 公司已成功研制两代固态储氢两轮车样车,在业务模式上布局车载供氢、租赁运营、共享出行、电池租赁及基础设施开发与销售等多元化服务[5] 佳邑科技业务与技术 - 公司依托华北电力大学程永攀教授团队的技术积累,业务以低压高密度固态储氢动力系统为核心,涉及氢能源制、储、运、消全产业链条[5] - 公司产品覆盖氢能无人机、氢能船舶、氢能两轮车、观光车、物流车、叉车等交通领域,以及氢能充电宝、制氢加氢一体机、氢储能柜等分布式能源与储能用产品[5] - 公司主要采用AB2型储氢材料,固态储氢产品可实现小于3.0MPa低压储氢,充放循环次数大于6000次,质量储氢密度1.0-3.5wt%[6] - 公司已推出鸾鸟系列氢能无人机、氢能电动巡逻艇、观光船、画舫船、氢能叉车、物流车、观光车、高尔夫球车、共享车、山地越野车等多种产品[6] 固态储氢技术优势与应用 - 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在能量密度、循环寿命和低温性能等方面优于传统锂电池[4] - 该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机器人、特种装备(含军用)、观光车、警务车、环卫车、游艇等多类载具和场景[4] - 移动储加氢单元模块化组合适用于应急救援、分布式能源、城市短途运输及工业动力等场景,也可作为通信基站、医院等场所的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4]
势银调研 | 氢启能源:聚焦AEM制氢与固态储氢双轨布局
势银能链· 2025-09-18 12:00
公司概况 - 氢启能源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10月,总部位于成都市[2] - 创始团队在制氢与储氢领域拥有超过二十年的行业经验,具备核心材料、工艺及产品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2] - 公司采用AEM电解槽技术与固态储氢双轨发展策略[2] - 公司在第十届“创客中国”四川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企业组三等奖[13] - 公司已获得险峰创投天使轮投资,并持有批量订单[13] 固态储氢业务 - 固态储氢产品线覆盖克级至吨级应用场景,克级储氢瓶年内已实现10,000个瓶体的销售,客户包括国内及欧洲、南美市场[3] - 千克级储氢模块面向叉车、工程机械等工业场景,今年已售出20余套[3] - 吨级集装箱式储氢系统处于项目跟进与商务洽谈阶段,拟用于绿电制氢项目中的氢气缓冲存储[3] - 固态储氢材料以AB2型合金为主,同时布局钛铁、钒系、AB5等其他材料体系[5] - 公司在成都建有一条小批量产线,用于产品中试与初步商业化[5] - 固态储氢面临材料配方优化、材料改性提升导热性与吸放氢性能、装置轻量化及系统集成等核心挑战[12] AEM制氢业务 - 公司自主掌握非贵金属催化剂、催化电极、阴离子交换膜、电解槽结构与密封结构等关键技术[9] - 已推出2.5kW和10kW级别系统产品,实现小批量商业化订单交付,2.5kW产品已销售十余台,10kW产品已签订两套销售合同[9] - 100–250 kW级产品已完成设计与样机开发并签署销售合同,预计本年度完成交付,兆瓦级AEM系统设计已完成[9] - AEM膜材料在电解槽成本中占比约10%-20%,在系统成本中约占5%-10%,今年以来成本已有显著下降[12] - AEM设备已应用于国内外科研实验室、小型制氢与储能等场景[9] 行业观点与发展战略 - 针对氢储运行业瓶颈,公司提出应“缩短链条、减少运输”,推行分布式“制氢-用氢”一体化模式[12] - 对于必须储运的场景,期待通过管道输氢、液氢、镁基储氢等路径凭借规模效应实现成本下降[12] - AEM技术核心材料如AEM膜仍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目前依赖与国内外供应商合作[12] - 尽管当前AEM市场因政策空窗期呈现观望态势,公司对明年政策延续与市场回暖保持乐观,认为行业亟需更多示范项目以积累运行数据[12] - 公司未来将继续坚持AEM制氢与固态储氢双线发展战略,期待政府在分布式制氢、非化工园区制氢等领域推出更明确有力的支持措施[15]
一图了解固态储氢合金材料企业
势银能链· 2025-09-12 11:06
固态储氢技术分类与材料 - 固态储氢技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实现储氢 物理吸附材料包括碳纳米管、金属有机框架物(MOFs)、共价有机框架材料(COFs)等 化学储氢材料分为金属氢化物和非金属氢化物[2] - 金属氢化物是目前最具商业化前景的固态储氢路线 包括镁系、稀土系、钛系、锆系等 其中钛系应用最广泛 镁系合金(MgH₂)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2] 固态储氢合金材料企业布局 - 行业主要企业包括有研工研院、科力远、濮耐股份、横店东磁、圣元环保、佳邑永氢、浩运金能、安泰创明、颐能科技、氢宇新能、厦钨新能等 覆盖镁系、钛系等多种材料类型[4] - 洛达氢能、睿分科技等企业也有布局固态储氢材料 但未公开具体材料类型[4] 固态储氢应用场景与优势 - 固态储氢在常温常压下安全运行 避免高压容器爆破风险 省去极低温储运的复杂设备和能耗问题 适用于氢能两轮车、观光巴士、叉车等中小型动力场景 部分领域已初步实现商业化应用[4] 氢能两轮车市场现状与前景 - 全国累计投放氢能两轮车约17,000辆 2025年1-9月投放7,000余辆 预计2025年全年投放量将超过15,000辆 主要分布在北京、四川、广东、江苏等地区[5] - 固态储氢两轮车市场前景可期 预计2030年规模将超过30亿元[5]
氢启能源微交通用固态储氢瓶批量交付
势银能链· 2025-07-17 11:09
公司动态与项目进展 - 2025年7月完成"微交通用固态储氢瓶"首次规模化交付,产品通过半年长测及第三方检测,符合国家标准[5] - 2025年7月获批成都市重点研发项目(氢能领域唯一立项),获580万元资助[7] - 2025年7月中标哈尔滨工业大学固态储氢系统项目,经多轮评审胜出[9][10] - 2025年6月持续获得徐工集团氢能叉车订单,技术延伸至工程车辆/船舶动力领域[12] - 2025年5月与波兰企业签署产品及海外代理合同,启动国际化战略[14] - 2025年5月签订国内最大规模共享氢电车储氢装置合同(3000只),产品已投入交付[17] - 2025年4月中标云南电网氢储能项目,突破央国企/科研院所竞争[18][19] - 2025年3月落地南方电网"电-氢-电"氢储能示范项目[21] - 2025年1月启动西藏高海拔光伏-氢耦合项目,样机测试中[23] - 2025年上半年累计签署34份商业化合同,金额超2000万元[24]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固态储氢瓶采用合金材料储氢,储氢量0.39L-2.0L,集成阀门系统实现安全供氢[31] - AEM电解制氢已形成2.5KW-10KW级产品线,2025年将发布百千瓦级新品[19] - 氢储能系统覆盖电网、微电网及高海拔场景,技术指标获第三方认证[5][19][23] 市场定位与战略 - 聚焦氢能两轮车市场,产品单价6000-8000元,运营1-1.5年可回收成本[28] - 共享氢电车商业模式突破补贴依赖,已在全国部署超6000辆[27][28] - 同步开拓国内国际双市场,推动"成都造"氢能产品全球化[14][24] 公司概况 - 成立于2023年10月,注册资本110万元,总部位于成都[34] - 核心技术团队拥有20年制氢/储氢经验,具备材料-工艺-产品全链研发能力[34] - 已建成4000平米研发生产基地,年产1000套氢储能装置[5][34]
零碳登场,续航开挂!北方稀土氢能电动两轮车上线
内蒙古日报· 2025-07-15 17:00
氢能电动两轮车上线 - 由北方稀土贮氢公司主导开发的氢能电动两轮车正式上线,相比传统电动车续航提升1.5倍,实现完全零碳排放 [1][3] - 氢燃料电动两轮车采用固态储氢瓶,储氢量80至90克,续航90公里以上,抗低温性能强劲,严寒天气亦能畅行无阻 [3][4] - 首批20辆氢能电动两轮车已投放到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7月底还将有30辆在包钢集团内部试运行,后续计划在包头市扩大投放范围 [6] 固态储氢技术突破 - 北方稀土贮氢公司成功研发吸氢量高、吸放氢反应速率快、热管理高效的固态储氢合金产品,突破储氢装置在工程应用中的实际难题 [4] - 公司创新采用自主研发与合作开发双轮驱动模式,攻克储氢-放氢关键技术瓶颈,解决北方干燥环境下燃料电池堆效率下降导致续航骤减问题,将续航从不足10公里提升至90公里以上 [4][6] 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 北方稀土贮氢公司持续深耕氢能领域,着力培育氢能产业生态,优先开展试点示范,打响"北稀氢能"品牌 [6] - 公司此前牵头研发全国首台套固态储氢系统示范装置,为工业用氢提供高效、可靠的氢气回收再利用"稀土方案" [6] - 公司全力打造"稀土+氢能"特色品牌,为包钢集团和北方稀土打造绿色工厂提供"贮氢装备" [6]
北方稀土: 北方稀土关于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召开情况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5-30 19:21
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2.8亿元,同比增长61.19%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727.3% [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3亿元,同比增长11622.98% [2] - 稀土氧化物生产量0.57万吨,同比增长33.99%,销售量1.06万吨,同比增长57.61% [2] - 稀土盐类生产量3.74万吨,同比增长1.25%,销售量3.21万吨,同比增长52.95% [2] - 稀土金属生产量1.21万吨,同比增长56.50%,销售量1.13万吨,同比增长46.55% [2] - 磁性材料生产量1.64万吨,同比增长40.88%,销售量1.62万吨,同比增长46.63% [2] - 储氢材料生产量0.05万吨,同比增长21.33%,销售量0.05万吨,同比增长20.79% [2] 生产经营 - 科学组产,灵活调整原料配置,稀土冶炼分离产品、稀土金属及功能材料产量同比增长 [3] - 调整优化冶炼分离产线结构,提升单镧、单铈生产能力 [3] - 推行新品种稀土产品研产销一体化机制,实现12款新开发固态储氢材料批量化生产与销售 [3] - 深化营销模式创新,主要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3] - 优化完善差异化定价新机制,提升产品价格掌控力和市场影响力 [3] - 拓展合规贸易渠道,稀土产品贸易收入同比增加 [3] 行业前景 - 稀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实施一系列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4] - 国家提出在内蒙古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 [6] - 稀土上游供给将呈现持续稳步增长态势,促进上下游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6] - 技术创新将引领、支撑和赋能稀土行业高质量发展 [7] - 《稀土管理条例》为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提供法规保障 [7] - 稀土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将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产业保持高速增长 [8] 公司战略 - 布局磁性材料、抛光材料、储能材料、催化助剂、高纯金属与合金、光功能材料六大产业 [8] - 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扩大收入和利润贡献率 [8] - 绿色冶炼升级改造项目一期工程已投用,二期工程计划2025年下半年开工建设 [9] - 项目通过打造自动化生产线提升智能化水平,实现优质高效生产 [10] - 积极布局固态储氢领域,开展示范推广应用 [12] - 密切关注国内外稀土产业发展动向,结合国家政策开展相关工作 [11] 其他信息 - 2025年一季度稀土行业上市公司整体盈利且同比实现不同幅度增长 [5] - 公司中重稀土产品2024年产量为4000多吨,基本保持产销平衡 [14] - 白云鄂博矿的中重稀土总量约几十万吨 [14] - 主要出口产品为镨钕、镧铈、氧化钆、氧化铽、氧化钇等,出口到日本、美国、德国等地 [13]
固态储氢中小型应用优势明显,材料/成本仍是拦路虎
势银能链· 2025-05-07 13:32
固态储氢技术概述 - 固态储氢技术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反应实现储氢,物理吸附利用高比表面积材料如碳纳米管、MOFs、COFs等,化学储氢则通过金属键或共价键生成金属氢化物或非金属氢化物 [3] - 金属氢化物是目前最具商业化前景的路线,包括镁系、稀土系、钛系、锆系等,其中镁系合金(MgH₂)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 [3] 固态储氢应用优势 - 常温常压运行特性使其在氢能两轮车、观光车、叉车等中小型应用中具有优势,已初步实现商业化 [7] - 无需高压容器或复杂温控设备,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更换,降低基础设施投入和运营能耗成本 [7] - 国内布局企业包括氢枫、厚普股份、雄韬股份等30余家,覆盖材料研发至系统集成全产业链 [7] 2025年固态储氢领域动态 - 艾氢技术完成A轮融资,启动镁基固态储氢技术研发中心,配备材料、能源等多系统测试平台 [8] - 上汽集团与捷氢科技推出首款低压常温固态储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储氢模组释放30%有效空间,成本大幅下降 [8][9] - 中电工研与国家电投联合交付全球首个48000标方钛系固态储氢撬块,储氢密度提升40%,获47项专利 [9] - 富德金煜千吨级镁基储氢材料项目进入设计阶段,采用"一锅法"连续化生产工艺 [9] - 中联重科公开储氢合金性能预测专利,加速车辆领域应用 [10] - 广州备案200MW/800MWh氢储能电站,采用96套8000Nm³固态储氢装置 [10] - 富德金煜百吨级氢化镁生产线投产,年产能150吨,释氢量>7wt% [10] - 安庆轩达建成3000吨柔性生产线,可生产稀土基、钛锰基等4类储氢合金 [11] 固态储氢面临的挑战 - 材料层面:吸放氢动力学慢需高温(如镁基需300℃以上),实际密度低于理论值,部分材料易氧化且循环寿命短 [13] - 系统层面:需配套加热/冷却装置,集成复杂度高导致成本上升 [13] - 标准层面:国内缺乏容器设计及安全标准,产品认证困难 [13] - 经济性层面:材料制备依赖进口稀土元素,单位储氢成本高于高压气态储氢 [13] 未来展望 - 钛铁合金等低成本材料量产及模块标准化有望推动固态储氢在乘用车、重卡等领域的渗透,成为氢能运输"最后一公里"关键技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