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增额终身寿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个人养老金:免税优惠虽好,需注意这3点再积极参与?
搜狐财经· 2025-08-05 17:53
个人养老金政策核心 - 个人养老金计划是国家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战略举措,每年最高缴纳额度为1.2万元,可享受税收优惠[3] - 税收优惠体现在缴纳时抵扣个税基数,最高1.2万元全额抵减应纳税所得额[3] - 提取时统一按3%税率征税,不分本金与收益,该税率是我国个税最低档[4][5] 收入分层与税收效益 - **高收入人群(年收入≥30万)**:边际税率20%-45%,年缴1.2万元可省税2400-5400元,提取成本仅360元,净收益显著[9][12] - **中等收入人群(年收入10-30万)**:税率10%-20%,年省税1200-2400元,提取成本360元,需权衡流动性需求[9] - **低收入人群(年收入<10万)**:税率0-3%,缴费无抵税效果,提取时多缴360元,可能产生"倒贴税"[6][9] 投资产品选择 - 可投四类产品:存款、理财计划、基金、保险,其中理财和基金不保本且可能亏损[11] - 存款利率低但安全,保险产品(如年金险、增额终身寿)因提供终身现金流和保障功能,被视为养老规划核心工具[11] - 高风险产品(理财、基金)可能损害养老资金安全性,不建议作为主要配置[11] 税收优惠量化对照 - 年收入96万以上人群:缴费1.2万元当年省税5400元(45%税率),提取时缴税360元,净省5040元[5][12] - 年收入6万以下人群:无抵税效果,提取时多缴360元,实际税负增加[6][12] - 税收递延效益与收入正相关,中高收入群体优化空间更大[6][9][12]
银行渠道的过去和未来(一):银保渠道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业年度保费
13个精算师· 2025-06-10 14:33
中国银保渠道发展历程 - 银保业务从1996年开始起步,比个险代理人体系引进中国晚四年 [6] - 2004年前为起步阶段,2001年银保总保费仅47亿占寿险总保费2%,2002年快速增至388亿占17% [7][8] - 2005-2012年为正常增长阶段,银保总保费从952亿增至3897亿,期交保费从30亿增至385亿 [8] - 2013-2016年为投资驱动阶段,受非标投资放开和A股牛市推动,趸交保费增长超200% [11][12] - 2017-2019年为去短期化阶段,监管限制中短存续期产品,要求不超过银保新单保费50% [12] - 2020-2023年为增额终身寿阶段,定价利率降至3.5%,长期期交占比从60%升至95% [13][14] - 2024年起进入"报行合一"新阶段,手续费标准化,三年交9%、五年交14%、十年交18% [20][21] 银保市场格局变化 - 2022年初将银保公司分为"银保七雄"和"八大金刚"两组,15家公司银保保费占比超90% [1][16] - 2015-2019年银保七雄市场份额50%左右,加上八大金刚达60-72% [16] - 2020-2024年老七家市场份额从10.9%升至24.8%,银行系从15.1%升至18.1% [47][48] - 2024年一季度老七家期交保费增长29%,银行系下降21%,非银外资增长26% [25] - 期交市场集中度提高,前10名份额从2019年62%降至2024年50%后回升至54% [25][28] 产品结构演变 - 早期以五年趸交产品为主,2008年分红险占比超80% [8][9] - 2014年后转向万能险,2020年起增额终身寿占比达90%以上 [10][14] - 长期期交占比从2019年60%升至2023年95%,2024年短期交产品重现占10% [14][18][19] - 银行系公司长期期交占比从2020年44%升至2021年91%,转型最成功 [15] - 2025年部分公司转向分红险,但四大行因历史教训意愿不强 [26] 财务与监管影响 - "报行合一"后银保新业务价值率大幅提升,太平人寿从5.9%升至20.8% [23] - 新华、太平、人保寿险银保新业务价值分别增长517%、219%、134% [30] - 监管要求销售费用不超过附加费用倍数从8倍降至1.5倍 [16][17] - 定价利率从2023年3.5%降至2024年3.0%,分红险降至2.5% [17][23] - 老七家个险新业务价值占比普遍下降,新华从97%降至64% [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