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定利率下调
搜索文档
预定利率下调冲击 保险业2026“开门红”变与不变
北京商报· 2025-11-10 09:07
行业核心转变 - 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及以下,彻底改变了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1] - 保险业深度转型,A股市场波动,"开门红"这场持续已久的狂欢正悄然转变 [1] - 支撑"开门红"的核心逻辑未变,即公司为完成年度业绩、稳定团队,居民在低利率时代对长期保障和资产保值的需求仍需通过保险产品满足 [8] 主力产品更迭 - 2026年"开门红"产品阵营迎来十年未有的大洗牌,从主推收益固定的储蓄型产品转向以分红险为主的浮动收益型产品站上"C位" [2] - 头部寿险公司如中国人寿主推养老保险金分红险+万能账户组合,平安人寿推出分红型终身寿险和年金保险 [2] - 政策端引导明确,保险业新"国十条"将浮动收益型产品列为转型方向,2025年三季度1.99%的预定利率研究值封死了传统高收益产品回归可能 [3] - 分红险的"保证+浮动"结构是平衡利差损风险与客户需求的最优解,其负债成本可能在3%左右,高于传统险的2% [3] - 个险渠道无优势的中小公司并未全部转向分红险,其近期上新产品中两全保险、传统年金险仍占一定比例 [3] 渠道格局变迁 - 个险渠道预计维持低迷态势,销售难度增加,代理人需花费更多时间解释分红险的复杂收益机制 [5][6] - 银保渠道在头部公司资源加持下,成为"开门红"的绝对主力,多家上市险企三季报显示银保新单保费高歌猛进 [6][7] - 银行凭借庞大客户基础、广泛网点和高信任度,便于推广保险产品,成交效率较高,浮动收益产品也越来越多走上银行货架 [7] 未来发展方向 - "产品+服务"深度融合被视为破局关键,尤其在养老、健康等高频刚需场景中整合医疗、养老社区等服务,以增强客户黏性和保单长期价值 [9] - 客户需求从单一风险保障转向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嵌入有助于拉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改善退保率和续期率 [9] - 未来"开门红"将更强调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取代依靠"人海战术"、短期激励、炒作停售的粗放式营销模式 [9]
预定利率下调冲击波下,保险业2026“开门红”的变与不变
北京商报· 2025-11-09 22:07
政策端的引导性同样明确,保险业新"国十条"将浮动收益型产品列为转型方向,而2025年三季度1.99%的预定利率研究值,进一步封死了传统高收益产品的 回归可能。分红险的"保证+浮动"结构,是平衡利差损风险与客户需求的最优解。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在预定利率持续下调背景下,分红险凭 借"保证+浮动"双重收益结构,既能缓解利差损风险,又能满足客户对长期稳健回报的期待,契合当前低利率环境下的市场需求。 不过,个险渠道没有优势的中小险企,并没有选择"All in"分红险。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的人身险产品信息库显示,近期上新的人身类保险产品中,两全 保险、不带有分红属性的传统年金险也占据了一定比例,且备案险企主要为中小险企。 某大厦底层的咖啡厅,保险经纪人张瑞(化名)将一份利益演示表推到了客户面前。他手中的笔尖在不同年份的现金价值上圈画,伴随着低声的逻辑推演, 试图在预定利率下调的背景下,为客户厘清一份长期承诺的价值。此时,正值保险业一年一度的"开门红"时期,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无数个咖啡厅、银行网 点和保险门店中上演。 当前,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从2.5%降至2%及以下,看似微小的调整,却彻底改变了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 ...
险企三季度业绩扫描:头部险企狂飙 银行系险企全部盈利
经济观察网· 2025-11-07 16:11
行业整体表现 - 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盈利数量创近五年新高,仅14家公司披露亏损,较去年同期减少13家 [6][9] - 70余家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近12% [3] - 行业利润增长主要来自第三季度,例如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91.5%和88.2% [6] 头部险企业绩 - 头部险企利润表现突出,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1678亿元,相当于日赚6.14亿元;中国平安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328.56亿元,其中平安人寿贡献超1000亿元 [3] - 太保寿险、新华保险、泰康人寿等公司净利润均在百亿元以上,其中太保寿险和新华保险净利润规模均超300亿元 [3] - 保险业务收入高度集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等8家公司保险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其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分别达6697亿元、4709亿元和2324亿元 [3] 银行系险企业绩 - 十家银行系险企前三季度全部实现盈利,累计净利润约246.4亿元,同比增长93% [4] - 银行系险企前三季度合计实现保费收入约4564亿元,同比增长16.83% [5] - 中邮保险以91.29亿元的净利润领先,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净利润分别为39.68亿元和32.03亿元;中邮人寿保费收入以1513亿元保持领先 [5] 业绩驱动因素 - 资产端受益于股市上涨,2025年第三季度上证指数累计上涨12.73%,沪深300指数累计上涨17.9% [7] - 投资收益显著增长,中国人寿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3685.51亿元,同比增长41.0%,总投资收益率6.42%,同比提升104个基点;中国平安非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上升1.0个百分点;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8.6% [7][8] - 负债端优化,包括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和"报行合一"政策下的费用压降,推动了新业务价值提升 [1][7] - 会计准则切换(如股权投资资产转为FVTPL计量)使得股价变动直接影响当期投资业绩 [8] 亏损险企与行业分化 - 爱心人寿、横琴人寿、北大方正人寿等14家人身险公司处于亏损状态 [9] - 部分亏损险企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滑,原因包括行业新单保费规模收缩以及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 [10] -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大型险企在资金运用规模、投资能力和成本管控方面更具优势 [10]
港股异动 | 新华保险(01336)涨超3% 前三季度归母净利同比增长58.9% 公司将分红险作为渠道发展重点
智通财经· 2025-11-06 10:33
公司股价表现 - 新华保险股价上涨2.89%至49.8港元,成交额达2.25亿港元 [1] 公司财务业绩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1372.52亿元,同比增长28.3%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9% [1] - 基本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10.53元 [1] 保险业务收入 - 原保险保费收入达1727.05亿元,同比增长18.6% [1] - 长期险首年保费收入为545.69亿元,同比增长59.8% [1] - 长期险首年期交保费收入为349亿元,同比增长41.0% [1] - 长期险首年趸交保费收入为196.69亿元,同比增长109.2% [1] - 续期保费收入为1146.2亿元,同比增长5.9% [1] 业绩驱动因素 - 投资端表现优异,受益于资本市场回暖,投资收益在高基数上实现同比大幅增长 [1] - 负债端延续高质量增长,新业务价值(NBV)前三季度同比增长50.8% [1] - 公司自二季度起推动分红险转型以应对预定利率下调的挑战 [1]
保险行业月报(2025年1-9月):预定利率下调影响寿险,产险景气度环比提升-20251105
华创证券· 2025-11-05 15:46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推荐”(维持)[4] 报告核心观点 - 中短期视角下,资产端依旧是主逻辑[7] - 预定利率下调对寿险销售产生短期冲击,但利好分红险转型[7] - 财产险行业景气度环比提升,非车险“报行合一”政策预计带动行业降本增效,利好龙头险企[7] 行业概述 - 2025年1-9月,保险行业实现原保费收入52,146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环比下降0.9个百分点[7] - 人身险合计保费40,895亿元,同比增长10.2%;财产险保费11,250亿元,同比增长3.7%[7] - 行业保费增速环比下降主要受寿险累计增幅下降影响:1-9月寿险保费31,708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2.7%,环比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7] - 健康险保费8,427亿元(同比+2.4%),意外险保费760亿元(同比+3.3%)[7] - 1-9月累计赔付支出18,707亿元,占原保费收入36%,环比上升1个百分点[7] 人身险公司分析 - 2025年1-9月,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38,434亿元,同比增长10.5%[7] - 9月寿险单月保费同比下降4.6%至1,962亿元,环比大幅下降66.2个百分点,主要受预定利率调整落地冲击[7] - 以万能险为主的保户投资款累计新增交费同比+2%,实现累计增速转正(环比+2个百分点),单9月同比+29.1%[7] - 投连险独立账户单9月保费同比大幅增长322.2%[7] - 浮动收益型产品在权益市场交投活跃背景下演示利率更具说服力,预定利率非对称下调落地后预计进一步利好分红险转型[7] 财产险公司分析 - 2025年1-9月,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费收入13,712亿元,同比增长4.9%,增速环比提升0.3个百分点[7] - 车险占比50%(1-9月累计保费6,836亿元,同比+4.4%,环比+0.1个百分点),健康险占比15%,农险占比10%,责任险占比8%,意外险占比3%[7] - 单9月汽车销量323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新能源车销量160万辆,同比+24.3%,持续贡献增量[7] - 非车险1-9月累计保费同比增长5.4%,细分险种增速分别为:意外险+13.2%(环比+0.3个百分点)、健康险+10.2%(环比+1.3个百分点)、责任险+4.6%(环比+0.9个百分点)、农险+2.8%(环比基本持平)[7] 资产规模变化 - 截至2025年9月底,保险行业资产总额达到40.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5%[7] - 人身险公司资产35.44万亿元,较上年末+12.3%;财产险公司资产3.19万亿元,较上年末+9.9%[7] - 再保险公司资产8,615亿元,较上年末+4.1%;保险资管公司资产1,388亿元,较上年末+8.7%[7] - 保险行业净资产达到3.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7%[7] 投资建议与公司推荐 - 中短期考虑业绩弹性,推荐顺序为:新华保险、中国财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3] - 长期结合基本面及估值性价比,推荐顺序为:中国太保、中国财险、中国平安[3] - 展望第四季度,寿险持续受预定利率调整影响,险企工作重心在于开门红产品准备与队伍人员培训[7] - 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分红险转型,有望降低低利率时代下的寿险存量刚性成本风险[7] - 财险方面,监管出台非车险“报行合一”相关政策,预计带动行业降本增效,费用管控趋严进一步利好龙头险企,持续看好中国财险[7]
前三季度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净赚超600亿元,股市向好增厚投资收益
北京商报· 2025-11-03 21:53
非上市人身险公司最新一期偿付能力报告陆续发布,前三季度的阶段性成绩单随之出炉。11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统计发现,2025年前三季度,非上市人身 险公司整体实现了保费收入和净利润的双增长,其中,57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合计突破万亿元,56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信泰人寿未披露净利 润指标)合计净利润超过600亿元。 综合来看,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取得良好业绩可归结为资产和负债两端同步改善:资产端受益于资本市场向好,投资收益增厚;负债端得益于预定利率下调, 降低了负债成本。 具体而言,净利润排名第一的是泰康人寿,2025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47.72亿元,较去年同期的92.11亿元增长169%,也是非上市人身险公司队列中唯一 净利润达到百亿规模的险企,中邮人寿以91.29亿元的净利润位居第二。 此外,净利润榜单中的三、四、五名分别是工银安盛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和中信保诚人寿,三家公司分别实现净利润39.68亿元、32.03亿元和31.4亿元。 保险业务收入破万亿 11月3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2025年前三季度,已披露数据的57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前三季度实现保险业务收入总计达1.07万亿元,增长约 11 ...
炒股赚翻!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净利4260亿元,已超去年全年
第一财经· 2025-11-02 22:04
归母净利润表现 - A股五大上市险企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合计4260.39亿元,在去年同期高增80%的基础上继续同比增长超过30%,已超去年全年3476亿元水平,创历史新高 [3][5]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达2478.47亿元,同比增长68.34%,贡献前三季度总利润的近60% [6][7] - 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678.04亿元,同比增长60.54%;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1268.73亿元,同比大增91.52% [6][7] - 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328.57亿元,同比增长58.88%;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180.58亿元,同比增长88.16% [6][7] 投资收益驱动 - 上市险企前三季度总投资收益合计8875亿元,同比增长35.64%;其中第三季度投资收益54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6.64% [3][9] - 投资收益增长主要受资本市场回暖、权益资产加仓及新会计准则下更多权益资产计入FVTPL影响 [3][9] - 新华保险年化总投资收益率达8.6%,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其他上市险企未年化总投资收益率或综合投资收益率均超过5% [10] - 利润表中投资收益科目(含证券买卖差价、股息收入)前三季度实现超过2倍增长,其中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该指标同比分别增长超过6倍和4倍 [10] 会计分类策略影响 - 新会计准则下权益资产分类为FVTPL会使市价波动和买卖差价均计入当期利润,而分类为FVOCI则不会影响利润表 [10][11] - 各险企股票FVTPL占比分化明显:中国平安35%、中国人保54%、中国太保66%、中国人寿77%、新华保险81% [12] - 更高的FVTPL比例在股市上行期可带来更高净利润增幅,但也会增加利润波动性;部分险企表示未来将提升FVOCI占比以平衡年度业绩稳定性和长期回报 [12] 负债端新业务价值 - A股上市险企前三季度新业务价值同比增幅均超过30%,最高超过70% [3][13] - 新单保费方面,除中国平安外,其他上市险企前三季度新单保费同比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新华保险最快(同比增长55%) [13] - 银保渠道成为新单保费主要增长动力:中国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前三季度新单保费同比增长52.4%,而代理人渠道微降1.9%;新华保险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长66.7% [13] - 新业务价值增长动因包括新单保费增长及"报行合一"、预定利率下调等政策带来的新业务价值率提升 [13]
中国平安(601318):3Q25归母净利润、归母营运利润yoy+45%、+15%,表现亮眼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9 10:45
投资评级 - 报告对中国平安的投资评级为“买入”,并予以维持 [1][6] 核心观点 - 公司3Q25业绩表现亮眼,归母净利润和归母营运利润同比大幅增长,超出预期 [1][4] - 新业务价值(NBV)同比大幅增长,增长动能强劲,渠道改革成效显著 [5][8] - 投资资产规模快速增长,投资表现亮眼,公司兼具业绩弹性及高股息特征 [6] - 基于三季报亮眼表现,报告上调了公司25-27年的盈利预测 [6][7] 财务业绩总结 - 3Q25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为648.09亿元,同比增长45.4%;归母营运利润为385.32亿元,同比增长15.2% [4] - 前三季度累计归母净利润为1328.56亿元,同比增长11.5%;累计归母营运利润为1162.64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较1H25分别提升20.3和3.5个百分点 [4] - 前三季度三大核心业务板块中,人身险归母营运利润787.68亿元(同比+1.9%),财险150.74亿元(同比+8.3%),银行222.21亿元(同比-3.5%);资管板块同比扭亏为盈,贡献利润增量49.7亿元 [4] 保险业务分析 - 前三季度NBV达357.24亿元,同比增长46.2%,超出预期;其中3Q25单季度NBV为133.89亿元,同比大增58.3% [5] - 新业务价值率(NBVM)同比提升7.6个百分点至25.2% [5] - 前三季度新单保费1417.69亿元,恢复同比正增长(+2.3%);3Q25新单保费561.95亿元,同比增长21.1% [5] - 个险渠道NBV同比增长23.3%;截至9月末,代理人规模环比增长4.1%至35.4万人,人均NBV同比增长29.9% [8] - 银保渠道NBV同比大幅增长170.9%,非个险渠道贡献寿险NBV的35.1% [8] - 前三季度财险保险服务收入2534.44亿元,同比增长3.0%;综合成本率(COR)为97.0%,同比优化0.8个百分点 [5] - 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5%,非车险同比增长14.3% [5] 投资表现与资产规模 - 前三季度公司非年化净投资收益率2.8%(同比-0.3pct),综合投资收益率5.4%(同比+1.0pct) [6] - 截至9月末,公司投资资产规模达6.4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9% [6] - 债权计划及债券型理财产品占比5.2%,不动产投资占比3.2%,占比延续下降态势 [6] 估值与盈利预测 - 报告上调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429.21亿元、1512.02亿元、1771.92亿元 [6][7] - 基于2025年预测,每股收益(EPS)为7.89元,每股内含价值(EVPS)为84.30元 [7] - 截至2025年10月28日,公司股价对应2025年预测市盈率(P/E)为7.32倍,市含率(P/EV)为0.69倍 [7]
节后新发尚未回暖,保险市场结构性转型:理财产品跟踪报告2025年第11期(10月4日-10月17日)
华创证券· 2025-10-28 16: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针对“综合金融”行业的整体投资评级 [5]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期内(2025年10月4日至10月17日),银行理财、基金及保险三大市场的新发产品均受到国庆假期效应影响,整体规模收缩,但结构上呈现分化与转型特征 [2][9][33] - 银行理财市场新发数量环比变动不大,结构分化趋势减弱,固收类产品仍占主导但占比回落,理财公司发行占比明显减少 [2][12] - 基金市场新发数量和规模较前双周分别下降均超过70%,呈现“规模收缩、结构分化”特征,债券型基金遇冷,FOF与混合型基金成为避险资金主要载体 [9][25][28] - 保险市场新发产品总量继续环比下降20.51%,结构延续预定利率下调后的转型趋势,人寿保险中分红险占比超越传统险成为主导,年金保险中分红型产品仍为主力 [33][34][37] 银行理财产品总结 - **发行总体情况**:全市场新发理财产品809只,较前双周(880只)环比变动不大,但假期后(10月9日及之后)开始募集的产品达791只,显示节后回暖迹象 [12][20] - **产品结构**: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97.9%(前值98.75%)仍主导但有所回落,其中“固收+”理财新发461只,占比56.98%仍主流但较前两期(60%以上)下降 [12][21];混合类产品占比从0.91%增长至1.61%,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从2.26%升至2.7% [21] - **期限偏好**:6个月-1年产品206只(占比25.46%),1-3年产品257只(占比31.77%),合计占比近60% [22];1-3年期和3年以上期限产品的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分别达2.68%和2.55%,为各期限最高 [22] - **机构表现**:理财公司发行产品567只,占比70.09%仍为主流,但较前值76.48%明显减少 [2][12];光大理财本期新发31只产品,通过系列化产品和覆盖各期限的策略体现规模化与差异化 [24] 基金产品总结 - **新发市场总体情况**:双周内新成立基金仅14只(前值68只),合计募集规模106.78亿份(前值431.44亿份),新发数量和规模较前双周分别下降均超过70% [9][25];10月第1周新发仅4只基金,份额11.30亿份,第2周新发10只基金,份额95.48亿份,平均发行份额9.55亿份 [25] - **产品类型结构**:混合型基金募集40.33亿份,占总规模37.77%;FOF基金募集28.24亿份,占比26.4%;股票型基金募集25.60亿份,占比24.0%;债券型基金仅募集2.61亿份,为近三个月最低水平 [28] - **代表性产品**:平安盈享多元配置6个月持有A(混合型FOF)募集28.08亿份,为当期规模冠军,托管费率0.15% [29][31];易方达港股通科技A(偏股混合型)专注港股通科技主题,中证港股通科技指数近一年涨幅46.76% [32] 保险产品总结 - **新发市场总体情况**:全市场新发保险产品31款,较上一双周(39款)环比下降20.51% [33];人寿保险新发20只(占比64.52%),年金保险新发11只(占比35.48%),较前值20只大幅减少 [33][34] - **产品结构变化**:人寿保险中,传统型产品占比降至45.00%(前值57.89%),分红型产品占比升至50.00%(前值36.84%),重新确立主导地位 [34][37];年金保险中,分红型产品占比54.55%(前值65.00%)仍保持绝对主导 [34][39] - **万能险结算利率**:年结算利率多位于2.5%-3.0%区间,9月发行的428款产品中有368款处于此区间;年结算利率超过3%的仅有33款,最高利率3.5%且仅有6款 [35] - **IRR测算分析**:分红型养老年金保险的30年保证IRR在0.87%-1.89%之间,红利IRR在1.92%-2.80%之间;满期保证IRR在1.2%-2.2%之间,红利IRR在2.3%-3.2%之间 [43][44];分红型非养老年金保险的满期保证IRR在1.93%-2.05%之间,红利IRR在2.35%-3.25%之间 [45]
中国人寿(601628):业绩预增: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70%
华泰证券· 2025-10-20 15:18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报告对中国人寿维持“买入”评级 [1][5][7] - A股目标价上调至人民币52.00元,H股目标价上调至29.00港元 [5][7] - 截至10月17日,A股收盘价为人民币40.81元,H股收盘价为22.96港元 [7] 业绩预增核心驱动因素 - 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至70% [1] - 估算三季度单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5%至106% [1]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投资收益同比大幅提升 [1][2] - 三季度沪深300指数同比上涨18%,公司积极把握权益市场机会 [2] 投资收益分析 - 公司坚决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截至1H25,FVTPL股票配置比例为6.7%,处于同业较高水平 [2] - 1H25股票和基金的合计配置比例较2024年末增长1.5个百分点至14.2% [2] - 预计三季度权益投资规模和比例进一步增加 [2] 保险服务业绩分析 - 利率波动对保险服务业绩影响显著,利率上行时产生正面影响 [3] - 2025年三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23个基点,预计保险服务业绩有较大增幅 [3] - 2024年因利率大幅下降,公司保险服务业绩同比下降55% [3] - 2025年Q1/Q2 10年期国债利率分别变动+14/-17个基点,保险服务业绩分别同比上升129%/下降168% [3] 新业务价值展望 - 预计三季度新业务价值有望保持稳健增长 [4] - 传统险/分红险预定利率于2025年9月1日进一步下调至2.0%/1.75%,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提升新业务价值利润率 [4] - 监管取消“一对三”限制后,公司银保渠道扩张迅速,1H25其他渠道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速高达约179% [4] - 预计银保渠道高增长趋势在三季度有望延续 [4] 盈利预测与估值调整 - 调整2025/2026/2027年每股收益预测至人民币6.07/4.16/4.70元,调整幅度分别为89%/25%/25% [5][13] - 上调目标价是基于贴现现金流估值法,其结果是内含价值法和账面价值法估值的平均值 [11] - 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17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0.43% [10][17] - 预测2025年总投资收益为34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86% [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