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型产品
搜索文档
648万保险代理人“退潮”
虎嗅APP· 2025-10-18 10:57
行业规模剧变 - 保险代理人规模在五年间锐减超70%,从2019年高峰的912万人降至2024年末的264万人,累计有648万人离开,相当于每天有3550人摘下工牌[4] - 2025年上半年,A股五大上市险企寿险个险代理人数量进一步降至133万人,较2024年末减少5.5万人,其中中国人寿个险销售人力为59.2万人(较上年末下降2.3万人),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板块个人代理人数量为34万人(较上年末下降6.3%)[15] - 行业从粗放式的人海战术转向精英化转型,早期只重招募不重筛选导致许多人消耗完亲友资源后便难以为继[12] 留存者生存策略 - 高级主管陈杭团队规模在五年间缩水近90%,从近120人降至出勤人力仅13人,其个人收入从最高时年入过百万、月均9到10万降至现在月收入大概三四万[4][12] - 从业者转向"优增"策略,聚焦招募30~40岁、有金融相关经验者,因为应届生留存率低[12] - 部分代理人主动放慢节奏,如何雷因健康原因将年收入从高峰期的月入十几万至二十几万调整至四十余万,但心态更稳[12] - 具备新思维的从业者如侯海燕通过小红书、视频号、抖音等平台打造个人IP,实现从月收入6000~8000元到高时近八万的转变,并探索AI赋能展业[13][14] 离开者去向 - 部分人彻底转行,如张萍结束半年保险代理生涯后投身企业出海服务,年薪约30万元,其原30多人团队仅剩一人留守[8] - 部分人在行业内流动,如冯燕从老牌险企跳槽至头部保险公司后收入从去年30多万降至今年大半年过去10万都没有,团队从7人减至1人[8] - 有人从代理人转型为经纪人,如李可转型后产品库覆盖150多家公司,第一年便实现收支平衡且收入持续增长[9] - 离开的同行有的转型健身教练、探店博主,或投身餐饮、直播,但大环境挑战下体感相似[9][10] 行业政策与市场影响 - "报行合一"政策促使产品形态由确定收益的增额终身寿险转向分红型产品,比价逻辑改变,从业门槛提高[13] - 2025年上半年多家险企的保费收入和新业务价值实现增长,但个险渠道普遍承压,而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长显著[15] - 传统个险渠道依赖高佣金驱动的模式受到直接挑战,代理人必须从产品销售转向专业服务,成为综合解决方案的提供者[16] 未来生存法则 - 未来能真正存活下来的代理人需具备保险领域深度和金融相关领域广度,成为客户信赖的专业顾问而非简单推销员[16][17] - 专业能力是行业最终护城河,代理人必须找到细分赛道,差异化服务能力成为生存关键[16] - 生存法则包括持续学习、开拓客户、诚信经营、打造个人IP、做有价值的服务[17]
648万保险代理人“退潮”
虎嗅· 2025-10-17 18:06
2019年的那张团队合影,至今仍保留在陈杭的朋友圈里。照片上,数百名保险代理人站满大礼堂舞台, 脸上写满行业黄金期特有的自信。 另一部分人则在行业内流动。在重庆,拥有7年从业经验的冯燕,2023年底从一家老牌险企跳槽至头部 保险公司,却陷入新的困境。"去年收入有30多万,今年大半年过去10万都没有。"她曾在行业巅峰期年 入40万,带领7人团队,如今团队只有1人。 "团队最多时将近120人,现在出勤人力只有13人。"西安某头部寿险支公司高级主管陈杭平静地说出这 个数字。10多年的从业生涯,让他见证了中国保险代理人数量从巅峰到谷底的完整周期。 这不是陈杭一个人的故事。近日发布的《2025中国保险中介市场生态白皮书》显示,五年间,保险代理 人规模锐减超70%,从2019年高峰的912万人降至2024年末的264万人,648万人选择了离开,相当于每 天有3550人摘下工牌。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职业大迁徙中,离开者去了哪里?留守者又如何生存? 时代周报记者对话6位曾深耕或仍坚守保险行业的从业者——从从业10多年的"老兵"到入行两年的"新 人",从跨公司流动的代理人到彻底跨界的转型者。他们的故事,拼凑出"大撤离"背后保险代 ...
申万宏源:维持阳光保险(06963)“买入”评级 目标价5.35港元
智通财经网· 2025-09-24 09:57
公司2024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5.8%至54.49亿元 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8%至33.89亿元[2]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达57.34/60.56/67.88亿元 同比增速分别为5.2%/5.6%/12.1%[1] 2024年股利支付率达40.1%位居上市险企第一 以9月22日收盘价测算股息率达5.4%位居同业第二[2] 估值与评级 绝对及相对估值法测算公司价值为573亿元人民币 目标价5.35港元/股 维持买入评级[1] 新业务价值表现 2024年NBV同比增长43.3% 2025年上半年NBV同比增长47.3%至40.08亿元 增幅位居同业前列[3] 2020-2022年行业下行阶段NBV逆势增长 2023-2024年上市险企NBV重回正增长[3] 银保渠道2024年/2025年上半年NBVM同比提升6.4/7.2个百分点至14.2%/19.1%[3] 银保渠道NBV同比增长43.6%/53.0%至28.68/24.52亿元 贡献六成NBV总量[3] 资产负债结构 2024年NBV/有效业务价值为12.79%位居上市险企第三[4] 2024年NBV/VIF打平收益率同比下降80/11个基点至2.91%/2.85% 降幅位居同业前列[4] 2024年净投资收益率与NBV/VIF打平收益率差值分别为1.29%/1.35% 同比扩大100/31个基点[4] 2025年第二季度提前推出预定利率1.75%/1.5%的分红型产品[4] 投资配置特征 截至6月末二级市场权益配置比例较2024年末提升1.28个百分点至15.1%[5] 股票配置比例较2024末提升1.8个百分点至14.1% 其中FVOCI股票占比达70.38%[5] 2024年末CSM同比增长12.6%至509亿元 当年CSM摊销规模40.56亿元 摊销比率8.45%[5]
14年连续盈利、16次股权流拍,民生人寿的冰火两重天
华夏时报· 2025-09-02 22:06
股权拍卖情况 - 民生人寿705万股股份将以1277.95万元价格于9月25日拍卖 每股作价约1.8元 为评估价70% [2] - 自2020年以来民生人寿股权17次被推向交易市场 前16次尝试全部流拍 无一次成功交易 [2] - 2020年7月首次拍卖1050万股股权起拍价4021.92万元 折合每股约3.83元 未能成交 [3] - 2020年后续拍卖起拍价逐步下调至3619.728万元 每股价格降至3.45元 依然流拍 [3] - 2021年3月拍卖起拍价设置为1059.548万元 每股仅约1.5元 较首次拍卖价格下跌超过60% [4] - 2021年海鑫钢铁集团持有7.88亿股股权先后五次挂牌 均未能找到接盘方 [4] 经营业绩表现 - 公司连续十四年盈利 已连续三年进行分红 [2][7]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务收入74.95亿元 同比下降4.69% [8] - 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3.57亿元 同比下降30.68% [8] - 上半年签单保费前五产品中前四款均已停售 停售日期均在2023年9月之前 [8] - 2024年8月以来仅上新5款人寿保险和7款年金保险 其中分红型产品各仅有1款 [9] - 2024年43款现金分红类产品分红实现率区间在55%-113% 大部分产品集中在50%-60%之间 [9] - 全年分红实现率平均值仅为53.7% 低于累计三年60.2%的平均水平 [9] 行业监管环境 - 监管部门加强对保险公司股东资格和资金来源审核 强化股权结构监管 [5] - 保险股权转让门槛大大提高 "限金令"要求央企回归主业 [5] - 保险行业监管持续趋严 对股东资质、资金实力等要求不断提升 [6] - 保险公司股权变动均需经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6] 公司治理结构 - 公司股权结构保持相对稳定 21家股东单位中14家为发起人股东 [2] - 公司已近十年未发生股东变更 [2] - 目前仅有4名高管 分别为董事长、总经理、总精算师和审计责任人 [11] - 高管团队极为精简 决策链条短但需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关键人风险 [11] 产品与战略布局 - 公司产品主要以偏重保障、长期储蓄的传统险为主 [10] - 个人代理渠道为最主要销售渠道 持续专注个险渠道 [10][12] - 未来将继续坚持聚焦个人代理人渠道建设 积极推动创福业务发展 [12] - 重点建立与中等用户群体精准匹配的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 [12] - 着重开拓江浙沪地区市场 为目标用户群体提供丰富多样的保险服务 [12]
友邦保险集团管理层:持续加码中国内地市场,每年新增1-2家省级机构
第一财经· 2025-08-27 12:28
核心观点 - 公司为中国内地市场新区域的新业务价值设定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40%的高目标 通过省级机构扩张 产品转型和资管公司筹建等多维度策略深化布局 [1][4][5] - 公司上半年整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至28.38亿美元 中国内地市场剔除经济假设调整影响后实际增长10% 第二季度增幅扩大至15% [1][2] - 低利率环境下公司通过分红险转型降低负债成本 同时优化资产端配置策略 实现负债与资产久期匹配 [6][7] 财务表现 - 公司整体新业务价值利润率提升3.4个百分点至57.7% 中国内地市场利润率从56.6%升至58.6% [1][2] - 经济假设调整导致中国内地市场新业务价值同比下降4% 主要因长期投资回报假设下调80个基点及采用1.7%的国债贴现率 [2] - 分红险占营销员渠道长期储蓄新业务价值87% 占整体渠道新业务价值41% 形成多元化产品结构 [6] 区域扩张策略 - 6年内中国内地经营区域从5个拓展至14个省份 新进入的9个区域上半年新业务价值总计增长36% [4] - 计划每年新增1-2家省级机构 并将业务延伸至经济实力较强的地级市 [4] - 扩张依托成熟业务机制 可扩展运营模式及人才储备能力 [4] 产品与业务转型 - 主动减少3年期缴产品 推动6年缴及以上长期保单 提升利润率 [3] - 分红险转型实现"三赢":降低保险公司刚性负债成本 客户可分享未来利率回升收益 促进权益资产投资 [6] - 与监管沟通推动投连险 分红重疾等产品创新 [6] 资产管理布局 - 全资控股的保险资管公司获批筹建 预计年内完成开业准备 初始管理资产超3000亿元人民币 [5] - 资产端区分分红与非分红账户 以长期债券为基点 搭配另类资产 QDII境外投资和股票等收益提升策略 [7] 市场潜力与驱动因素 - 中国内地市场潜力源于城市化 老龄化带来的保障需求 中产阶级保险意识提升 以及政策鼓励商业保险参与养老医疗保障体系 [4] - 新区域增长目标设定为2025至2030年5年复合年均增长率40% [5]
资管一线|目标增长率40%,友邦人寿制定扩张新计划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22 17:18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税后营运溢利约36.09亿美元 每股增加12% [1] - 新业务价值28.38亿美元 同比上升14% 新业务价值利润率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至57.7% [1] - 港股股价年内涨幅超过30% 市值约7700亿港元 [1] 区域市场表现 - 香港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24%至10.63亿美元 [3] - 内地业务新业务价值约7.43亿美元 二季度增速加速至15% [3] - 新拓展地区新业务价值实现36%增长 过去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3] 中国内地市场扩张 - 省级经营区域从5个拓展至14个 未来计划每年新增1-2个区域 [4] - 安徽、山东、重庆和浙江新市场可覆盖1亿目标客户 使内地总目标客户群达3.4亿名 [3] - 新地区已建立超1700名新代理人队伍 [3] - 新区域新业务价值2025至203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目标为40% [4] 渠道策略 - 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增长17% [3] - 内地市场代理人渠道贡献超过80%的新业务价值 [3] - 营销员主管平均年龄42.5岁 在产能和专业性方面具有优势 [4] 产品结构转型 - 43%新业务价值来自传统保障型业务 41%来自分红型产品 [5] - 分红产品占代理销售长期储蓄产品新业务价值的87% [5] - 产品结构向分红型转变以降低利率下行敏感度 [5] 资产配置策略 - 资产投资以长期债为基底 配置另类资产和权益资产 [6] - 权益资产配置采取高股息股票为主策略 [6] - 保险资管公司获批准筹建 预计年底前开业 [7]
新单量价双升,友邦25H1业绩稳增
平安证券· 2025-08-22 13:15
行业投资评级 - 强于大市(维持)[1] 核心观点 - 友邦保险2025年上半年业绩实现新单量价双升,年化新保费和NBV均稳健增长,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业务双轮驱动,NBV增长具备韧性[4][5] - 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下调及产品组合转型助力NBV利润率提升,伙伴分销渠道在高基数基础上持续增长,非分红险及盈余资产投资回报保持稳定[5][6][7] - 监管引导行业防范利差损风险,居民储蓄需求持续释放,寿险业务结构优化将助2025年负债端业绩保持稳健,保险股具备长期配置价值[7]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年化新保费49.42亿美元(同比增长8%,按固定汇率)[4] - NBV约28.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扣除资本要求等、归母口径)[4] - NBV利润率约57.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4] - 内含价值(EV)约708.53亿美元(同比增长0%)[4] - 宣派中期股息增加10%至每股0.49港元[4] 分地区业务表现 - 中国内地业务:年化新保费12.68亿美元(小幅下滑),NBV 7.43亿美元(同比下降4%,不考虑经济假设变动影响同比增长10%),NBV利润率58.6%(同比增长2.0个百分点),NBV占比25%[5] - 中国香港业务:年化新保费16.09亿美元(增长),NBV约10.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NBV利润率65.8%(同比增长0.1个百分点),NBV占比35%[5] - 中国香港分客群:本地客户NBV同比增长18%,中国内地访客NBV同比增长30%[5] - 中国香港分渠道:个险NBV同比增长35%,银保NBV同比增长27%[5] 渠道与产品结构 - 伙伴分销渠道NBV同比增长8%,银保NBV同比增长10%(2024年上半年分别同比增长43%、61%)[6] - 分产品NBV占比:传统保障型37%、分红型43%、投连型9%、其他11%,前三类低保证或无保证利率产品NBV贡献共计89%[6] 投资回报表现 - 非分红险及盈余资产投资回报29.68亿美元(同比增长3%)[7] - 净投资收益率4.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总投资收益率4.7%(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7] - 投资回报增长放缓主要由于股份回购导致盈余资产结余减少,中国内地低利率影响约4000万美元[7] 行业展望与投资建议 - 居民储蓄需求持续释放,寿险业务结构优化将助2025年负债端业绩保持稳健[7] - 2025年以来资本市场表现回暖,保险股β属性显著、分红水平稳健,具备长期配置价值[7] - 建议关注资产端更具弹性的新华保险、中国人寿[7]
划重点!多家险企下半年这么干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15:05
主要业绩指标增长 - 中国人保集团管理总资产突破4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11.3% 承担保险责任金额1780万亿元 [2] - 中国太平集团总资产达1.7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6.4% 管理投资资产2.5万亿元 总保费收入1556.7亿元 [2] - 中国人寿集团合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4% 合并总资产突破8万亿元 管理总资产超15万亿元 新增保险保障金额超450万亿元 [2] - 新华保险累计原保险保费收入1212.62亿元 同比增长23% [2] - 中国太保实现保费收入2820.08亿元 同比增长5.94% [2] - 众安在线实现保费收入166.59亿元 同比增长9.3% [2] 下半年工作重点 - 多家公司聚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加强资负联动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1][3] - 中国人保重点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服务稳外贸扩内需 服务兜底普惠民生 服务韧性安全建设 [3] - 中国太平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大局质效 聚焦主责主业做优做强 强化经营特色优势 提升数智化运营水平 [3] - 中国人寿集团主动加大对国计民生重点领域保险保障 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质效 服务资本市场稳定与健康发展 [3] - 浙商保险加速车险业务优质发展 加快培育非车业务特色 全力增厚投资收益 [3] - 财信人寿坚持资产负债管理 加强利率趋势研判 强化分账户资产管理能力 稳定偿付能力 [3] - 光大永明人寿完善产品体系 推进分红型及保障型产品备案 深化科技赋能推动AI应用 优化资产配置及资本补充 [4]
瑞士再保险:中国寿险与健康险市场将迎来三大机遇
证券日报网· 2025-08-06 16:50
中国寿险与健康险市场机遇 - 人口老龄化推动退休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增长 包括风险保障 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护险等 [2] - 医疗改革为健康险提供创新空间 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厘清基本医保与商保责任边界 [2] - 医疗领域扩大对外开放 9省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并与健康险公司对接 引入全球先进医疗服务 [2] 行业短期挑战与应对策略 - 低利率环境对储蓄型保险产品影响较大 存在资产负债久期错配风险 [3] - 保险公司持续下调人身险产品保证利率 积极推广分红型产品防范利差损风险 [3] - 监管机构放宽投资限制 鼓励寿险公司加大权益类资产配置 [3] - 应对低利率需负责任地进行利率定价 保持充足资本 为利率回升后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做准备 [3]
星展:料中国平安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强劲 目标69港元 重申“买入”评级
智通财经· 2025-08-04 15:18
评级与目标价 - 重申中国平安H股"买入"评级 目标价维持69港元 [1] - A股目标价为68.41元人民币 基于15%溢价 [1] - 公司为中资保险股首选标的 [1] 新业务价值表现 - 上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预计提升 主要受分红型产品销售持续强劲推动 [1] - 银行保险渠道销售表现突出 [1] - 新业务价值边际利润率轻微改善 [1] 投资与资产表现 - 公司投资收益前景乐观 [1] - 资产组合前景积极 [1] 财产与意外保险业务 - 上半年综合成本率同比预计显著改善 [1] 银行业务调整 - 平安银行继续调整业务结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