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窑嘉宾
icon
搜索文档
国民饮料大窑将被外资收购?知情人称正在交易中,2023年营收32亿元;创始人曾说“绝不卖外资”
搜狐财经· 2025-07-30 10:04
收购交易 - 美国私募股权公司KKR拟通过新成立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从而取得大窑汽水绝对控制权 [2][4][7] - 交易已过公示期(2025年6月20-29日),预计年内启动分多次交割 [7][8] - 远景国际2024年成立于开曼群岛,其注册董事姓名拼写与大窑董事长王庆东高度雷同 [5][6] - 大窑创始人王庆东2019年曾明确拒绝外资收购,但公司目前未正面回应交易传闻 [9][4] 公司基本面 - 2023年营收达32亿元,远超北冰洋和冰峰等竞品 [12][11] - 餐饮渠道占比超85%,终端拿货价约3元/瓶,商家售价5元/瓶,促销时可降至2元多 [11][16] - 已完成31个省级市场布局,拥有千余家经销商和百万余家终端渠道 [14] - 在7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产品涵盖5大品类,其中玻璃瓶装碳酸饮料表现最优 [15][23] 市场表现 - 市场份额从2023年2.28%提升至2024年2.42%,2025上半年达2.64% [18][21] - 北方市场优势显著,山东河南接受度极高,南方渗透率不足 [15][23] - 在碳酸饮料线下零售渠道份额2.64%,位列可口可乐(60.46%)和百事可乐(29.59%)之后 [21] - 增速从2023年15%下滑至2025Q1的4.35%,行业整体呈下滑趋势 [25][24] 战略发展 - 全国化及年轻化战略不变,未来可能拓展国际化 [8] - 吴京代言显著提升品牌知名度,但产品结构单一依赖大单品 [16][23] - 行业专家认为KKR可提供资金、供应链及精细化管理支持 [4][29] - 收购可能作为变相上市路径,解决生产基地布局和全球供应链短板 [28][29]
美国巨头,抄底大窑
盐财经· 2025-07-18 18:30
核心观点 - 国际私募巨头KKR通过特殊目的公司收购大窑汽水母公司远景国际85%股权,交易已进入交割阶段[3][5][8] - 大窑汽水以5-6元/520ml的极致性价比策略占据中国碳酸饮料市场5-10%份额,2022年营收突破32亿元[9][12] - 公司通过华与华品牌策划+吴京代言+渠道让利(经销商毛利超20%)实现快速扩张,85%收入来自中小餐饮场景[12][13] - 品牌当前面临北方市场依赖、健康化转型滞后等挑战,但被资本视为具备"中国可口可乐"潜力的标的[14][20][23] 交易结构 - KKR通过Dynamo亚洲控股II公司间接收购远景国际85%股权,交易后取得单独控制权[5][7] - 目标公司2024年成立于开曼群岛,通过关联实体在中国运营饮料业务,原由自然人全资控股[5][7] - 该交易符合简易案件条件,因交易双方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份额均未形成竞争关系[7] 市场地位 - 国内有糖汽水市场前三名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大窑,合计市占率达92.87%[9] - 采用"烧烤摊+大容量"差异化定位,520ml规格产品在聚餐场景具有显著分享属性[12] - 渠道策略深度绑定1569万家中小餐饮企业,出厂价仅为终端价35%以提升铺货率[12] 品牌策略 - 复刻蜜雪冰城路径:华与华设计"大汽水喝大窑"slogan,签约吴京强化场景联想[11][13] - 营销组合包括音乐节赞助、电梯广告轰炸等,构建高识别度品牌符号[13] - 当前仍属渠道品牌,IP生态和文化表达建设尚处早期阶段[15] 资本视角 - KRR经典投资逻辑为收购后聚焦主业,曾投资乖宝宠物、Moody美瞳等消费品牌[18] - 快消品被视为优质资产,茶饮企业IPO热潮提升资本对饮料赛道关注度[19] - 收购估值考量包括区域护城河、稳定利润及全国化/国际化预期[20] 发展瓶颈 - 产品结构单一,无糖系列铺货率不足,与健康消费趋势存在偏差[20][22] - 北方市场贡献主要收入,对南方市场渗透率有待提升[14] - 汽水品类存在低频复购特性,用户粘性弱于茶饮赛道[14]
大窑“变脸”!国民汽水要被外资拿下了?
搜狐财经· 2025-07-18 12:08
收购传闻与进展 - KKR收购远景国际股权案已于2025年7月4日获重庆市市场监管局无条件批准 [2] - 远景国际2024年成立于开曼群岛 通过关联公司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占比5-10% 与大窑市场份额相近 [3] - 远景国际董事姓名"WANG QINGDONG"与大窑创始人王庆东拼音拼写相同 虽未直接提及大窑品牌 但线索高度关联 [3] 公司回应与态度变化 - 大窑对收购传闻回应称"不便评论" 态度较此前否认外资收购时明显模糊 [4] - 2024年6月KKR拟收购消息首次传出时 公司回应"不予置评" [4] - 更早前可口可乐和维维股份收购传闻中 公司坚决否认称"不可能被外资收购或控股" [4] KKR收购动机分析 - KKR为纽交所上市投资机构 曾投资南孚电池 蒙牛乳业等行业龙头 近期有意收购星巴克中国业务股权 [5] - 快消类资产在中国属优质资产 食品饮料领域增长尤为突出 [5] - 大窑作为市场份额第三的有糖汽水品牌 存在成长为"中国可口可乐"的潜力 KKR收购意在押注长期价值 [5] 大窑市场现状与挑战 - 2024年85%以上销售额依赖餐饮渠道 南方市场渗透率较低 深圳等地主要出现在北方菜馆 [7] - 标志性玻璃瓶装设计导致物流成本高 运输半径受限 制约全国化扩张 [7] - 七大智能生产基地中六处位于北方(内蒙古 宁夏 辽宁 吉林 陕西 山东) 仅安徽位于南方 [7] 产品结构与资本需求 - 电商平台销量前列仍为经典款汽水 新品如果汁汽水 益生元果汁等表现平平 [9] - 2025年1月传闻拟在香港IPO募资5亿美元 但公司否认称"暂未考虑" [9] - 接受KKR收购可能成为解决资金需求 支持市场扩张的替代方案 [9] 收购潜在影响 - KKR若控股85%将获得战略控制权 创始人话语权大幅削弱 [10] - KKR偏好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 可能改变原有管理团队结构 [10] - 品牌定位或产品风格变化可能影响消费者认可度 社交平台已出现抵制声音 [12] - 创始人曾誓言"绝不卖外资" 态度转变引发"国民汽水不姓国"质疑 [12]
一年爆卖32亿!内蒙古草根品牌,被华尔街资本盯上,后果将如何?
搜狐财经· 2025-07-17 17:17
行业格局与竞争 - 中国饮料市场长期由百事、可口可乐两大国际巨头主导,国内品牌如冰峰、北冰洋等占据地域市场[1][3] - 大窑作为草根品牌通过差异化策略迅速崛起,2023年营收突破32亿元[1] - 2025年KKR计划收购大窑85%股权,交易金额或达数十亿元,显示资本对其发展潜力的认可[1][17] 公司发展历程 - 1990年创始人在呼和浩特以三轮车推销汽水起家,逐步积累区域市场份额[3] - 1996年收购濒临破产饮料厂并更名"大窑食品厂",推出"大窑嘉宾"和"大窑橙诺"产品[5] - 2014年尝试进军全国市场但面临国际巨头的价格战和渠道竞争压力[7] 产品与定价策略 - 采用520ml大瓶装设计,突破传统250ml-300ml规格,瓶身采用绿色玻璃波浪纹独特设计[9][13] - 500ml产品定价5元左右,显著低于同类品牌,形成"物超所值"消费体验[9] - 产品定位精准匹配烧烤摊、大排档等餐饮场景的"量大管饱"需求[5][13] 品牌营销策略 - 提出"吃饭有肉,喝水有大窑"口号,强化"大"概念并建立"男人的饮料"标签[11] - 2021年聘请硬汉形象演员吴京代言,强化与男性消费者的情感共鸣[15] - 瓶身设计与代言人形象共同塑造"实在"和"面子"的社交场合消费价值[13][15] 资本运作与未来挑战 - KKR收购将带来资金实力和市场拓展能力,助力全国化战略[17][19] - 面临低价策略导致的盈利压力,需平衡价格竞争与品牌升级[19][21] - 果汁、茶饮等新品市场反响平淡,产品多元化创新亟待突破[21] 市场定位与竞争优势 - 避开与国际品牌正面竞争,专注男性消费者及餐饮场景细分市场[11][13] - 通过"大容量+低价格+硬汉形象"组合拳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9][11][15] - 区域市场成功经验为全国扩张奠定基础,但需克服区域品牌认知局限[7][17]
国民汽水大窑,也要被卖了?
凤凰网财经· 2025-06-25 21:06
核心观点 - KKR拟收购中国饮料公司大窑85%控股权 交易完成后创始团队保留少数股权 仍需监管部门批准 [1][3] - 大窑从区域性品牌发展为全国性饮料企业 通过差异化餐饮渠道策略实现快速增长 2021年销售额达30亿元 [7][8] - KKR在中国消费领域有丰富投资经验 此次收购或帮助大窑突破全国化发展瓶颈 提升供应链效率 [9][10] 公司发展历程 - 品牌始创于1980年代 前身为内蒙古八一饮料厂 2006年更名为大窑食品厂 [4] - 2014年开启全国化运营 从内蒙古拓展至全国市场 产品出口俄罗斯及东南亚 [1][5] - 2021年启动品牌升级 签约吴京为代言人 广告投放覆盖电梯、地铁等场景 [8] 产品与渠道策略 - 主打520毫升玻璃瓶包装 开创"大汽水"品类 形成6大饮料产品线 [7] - 85%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 全国经销商超1000家 终端网点达百万个 [7] - 采用"管控价格568"策略 经销商利润率超20% 高于竞品5-10个百分点 [7] 资本运作与行业背景 - 此前传闻拟赴港IPO募资5亿美元 公司明确否认上市计划 [3] - 中国碳酸饮料市场95%被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 本土品牌面临激烈竞争 [8] - KKR管理资产达6640亿美元 一季度募资305亿美元 投资金额近200亿美元 [3][4]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2025年央行等六部门发文支持消费企业股权融资 鼓励长期资本投入 [10] - 港股消费板块回暖 蜜雪冰城等企业带动IPO热潮 多家消费公司递交申请 [10] - 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市场信心回升 外资并购或成本土品牌新选择 [10]
身陷收购传闻的大窑,尚需突围
虎嗅· 2025-06-25 19:35
公司战略与转型 - 公司2025年关键策略为"扩品类",重点布局轻养和年轻化方向,推出益生元果汁汽水、无糖茶果茶系列等新品[4] - 2025年提出"全品类"转型目标,规划五大品类:碳酸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能量风味饮料和茶饮料[5] - 2023年转型节点发力功能性能量饮料和零糖系列,策略为"给配料表做减法",同时加大营销投放力度[6] 市场份额与竞争格局 - 碳酸饮料赛道中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合计份额超80%,公司2025年1-5月线下零售市场份额为2.64%,增速11.15%[2] - 2023年公司销售额达30亿元,为陕西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推算为国产老汽水盈利能力第一品牌[2] - 有糖汽水市场排名第三,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2] 渠道策略与销售结构 - 公司85%以上销售额来自餐饮渠道,78.4%消费者通过餐饮店购买,55.9%通过便利店购买[6] - 2022年启动商超渠道布局,2023年加速铺设,策略为先做强餐饮渠道再拓展KA渠道[6] - 零售与餐饮渠道存在逻辑差异,公司在零售场景仍需探索突破[8] 资本动态与行业趋势 - 公司拟被KKR收购85%股权,创始人可能保留少数股份[1] - 2025年无糖茶市场从蓝海转为红海,品类增速从2021年78%降至2024年12.5%[11] - 即饮茶超越碳酸饮料成为市占率最高品类,无糖茶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10] 营销与品牌建设 - 2022年与华与华合作,选择吴京代言并全面投放央视、电梯、地铁广告[6] - 2023年新增一二线城市机场和高铁站广告投放,实现营销出圈[6] - 新品包装延续多巴胺风格,电商平台成为益生元果汁汽水首发渠道[12] 行业挑战与瓶颈 - 碳酸饮料产品创新空间有限,赛道内卷严重[1][8] - 需突破两乐垄断格局,在商超渠道建立优势[11] - 全国化扩张面临复杂渠道网络和经销商体系挑战[3]
年销30亿元的大窑汽水,为何屡陷“卖身”传闻?
36氪· 2025-06-25 18:57
并购传闻与资本动态 - 美国私募股权机构KKR拟收购中国饮料公司85%股权,猜测目标为大窑饮品,交易谈判已持续一年[2] - 大窑饮品曾传出2025年下半年港股IPO计划,但目前进展停滞,转而出现并购传闻[2] - 公司对并购传闻采取"不予置评"的应对策略,此前曾坚决否认与可口可乐、维维股份的收购传闻[16] 品牌历史与地域文化 - 大窑饮品起源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品牌名称来源于当地"大窑文化"遗址[8] - 公司前身为1983年成立的八一饮料厂,2006年改制为大窑饮品,推出大窑嘉宾和大窑橙诺两款主力产品[8] - 在内蒙古本地市场,大窑嘉宾被称为"青城拉菲",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8] 产品策略与渠道布局 - 采用绿色玻璃啤酒瓶包装,主打餐饮渠道非酒精饮品需求,通过高毛利策略吸引餐饮店主[9] - 到经销商层面的到岸价为17.5元/箱,终端零售价5-6元/瓶,单瓶毛利达3-4元[9] - 2014年启动全国化战略,截至2025年6月已在全国建立七大智能生产基地[10] - 产品线从碳酸饮料扩展至五大品类,2024年升级为果汁版汽水[12] 营销与品牌建设 - 2022年邀请吴京担任品牌代言人,投放央视黄金时段广告及多渠道营销[13] - 与华与华合作进行品牌升级,"大汽水,喝大窑"广告语广泛传播[15] - 2023年续约吴京,推出"过大年,喝大窑"等营销活动,拓展商超与电商渠道[15] 市场表现与行业地位 - 2022年销售额达32亿元,约为冰峰的10倍、北冰洋的3倍[15] - 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占据主要份额,大窑作为本土品牌在夹缝中成长[15] - 通过"北商南援"计划拓展南方市场,加快全国化步伐[17] 行业趋势与挑战 - 碳酸饮料市场份额被即饮茶超越,消费健康化趋势明显[17] - 公司定位为"啤酒替代品"和"佐餐饮品",目标人群与新消费人群存在差异[18] - 面临打破"一城一汽水"地域格局的挑战,需提升品牌力和产品力[21]
国民汽水大窑,也要被卖了?
投中网· 2025-06-25 15:23
核心交易动态 - KKR拟收购大窑饮品85%控股权 交易完成后创始团队保留少数股权 目前仍需中国监管部门批准 [1] - 若交易完成 将成为近年来中国饮料行业规模最大的外资并购案例 [8] - KKR管理资产达6640亿美元(2025Q1) 同比增长15% 一季度募资305.4亿美元 投资金额近200亿美元 [3] 大窑公司概况 - 起源于内蒙古八一饮料厂 实控人王庆东2006年更名为大窑品牌 名称灵感来自"大窑文化"遗址 [4][5] - 2014年启动全国化运营 目前覆盖31个省 经销商超千家 零售终端达百万家 [6] - 2021年销售额约30亿元 85%以上收入来自餐饮渠道 产品出口俄罗斯及东南亚 [1][6][7] 产品与渠道策略 - 形成六大品类产品线 标志性产品采用520毫升玻璃瓶包装 开创"大汽水"品类 [6] - 实施"管控价格568"策略:60%渠道5元/瓶 25%渠道6元/瓶 15%渠道8元/瓶 [7] - 经销商利润率超20% 较竞品高出5-10个百分点 通过高利润空间吸引渠道合作 [7] 品牌发展历程 - 2021年启动品牌升级 确立"大汽水 喝大窑"口号 与华与华合作提升影响力 [7] - 2022年签约吴京代言 投入全国性广告 广告覆盖电梯/地铁/餐饮等场景 [7] - 早期采用玻璃啤酒瓶+低成本配方加速渠道拓展 实现快速利润回收 [7] 行业竞争格局 - 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占据中国碳酸饮料95%市场份额 国际市场份额近70% [8] - 大窑通过差异化定位积累餐饮渠道壁垒 成为资本眼中稀缺资产 [10] - 面临渠道拓展(商超)与品牌升级挑战 需突破区域认知局限 [8] KKR投资逻辑 - 在中国消费领域有丰富经验 曾投资蒙牛/海尔/字节跳动等 擅长供应链整合 [3][8] - 在海尔案例中帮助节省16亿元采购成本 推动收购GE家电业务提升盈利 [8] - 可能为大窑提供全球资源网络与管理经验 助力突破全国化发展瓶颈 [8] 市场环境变化 - 2023年港股消费板块回暖 蜜雪冰城等企业提振市场信心 [10] - 政策层面出台金融支持消费指导意见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消费领域 [10] - KKR交易反映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市场信心回升 可能带动外资关注本土品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