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奶豆腐
icon
搜索文档
草原肉库 生态奶罐 绿色草都锡林浩特市:“三驾马车”带动畜牧业提质增效
内蒙古日报· 2025-11-19 10:31
文章核心观点 - 锡林浩特市正通过聚焦“草原肉库”、“生态奶罐”、“绿色草都”三大定位,以肉业、奶业、草业为驱动,全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旨在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1] 草原肉库建设 - 以种业振兴为抓手,通过构建“繁育中心+扩繁场+肉羊核心群”联合育种体系提升乌珠穆沁羊品质,已建成种畜繁育中心1处、扩繁场12处、核心群78群,年供种能力达3000只以上 [2] - 肉牛品种改良同步推进,已建成种牛场2座,拥有西门塔尔牛核心群14个及华西牛育种群5处,推动肉牛产业链升级,牧民案例显示华西牛出栏均价从去年超1万元上涨至今年每头1.8万元 [3] - 科学布局“两区一带一心”现代化格局,包括北部肉羊纯种繁育核心区、南部肉羊经济杂交示范基地、锡林河流域高端肉牛养殖产业带及市郊精深加工核心区,以实现草畜平衡和产业生态双赢 [3] 生态奶罐发展 - 以产业园区为核心推动奶业全链升级,首放食品产业园区累计投资1.5亿元建成5.9万平方米生产空间,奶酪文化产业园引入标准化设备,目前年产奶制品约2.8万吨,涵盖13大类30余项产品 [4] - 产业链延伸至“牧业+文旅”融合,奶酪文化产业园成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园区,年接待游客量达5万人次,两大园区已入驻商户18家,2024年产值约8000万元,2025年1-8月产值达6400万元 [5][6] - 基层党组织引领合作模式,新成立农牧业公司通过“统销直销+电商”帮助牧户销售产品,已助5个小作坊销售30余万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并计划2025-2027年投资3亿元建设200亩奶酪产业聚集区 [6] 绿色草都守护 - 毛登牧场作为重要饲草料基地,通过生态保护建设36万亩生态园区,实行全封闭管护,植被覆盖率从30%提升至62%,牧草种类从50种增至200多种,今年预计打草1.6万多吨 [7][8] - 科技赋能饲草供应,水培牧草大棚采用自动化设备,每天可产2.5吨牧草,满足3000只羊日食需求并节省一半饲养成本,构建起“天然草场为主、科技饲草为辅”的供应体系 [9] - 牧草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使用双刀打草机、高密度捆草机等设备提升工作效率,保障“绿色草都”成为草原生态屏障和畜牧业发展粮仓 [7][9]
乌兰察布乡村振兴观察:产业“活血”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9-18 15:59
乌兰察布市乡村振兴产业模式 - 乌兰察布市通过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以“造血”模式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产业兴农[8] - 集宁区推广机械化与发展订单农业,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突破90%,助力农业提质增效[3] - 商都县利用北京内蒙古协作资金发展庭院经济,通过“鸡苗发放+技术指导”模式惠及4616户家庭[5] - 察右前旗通过产业升级,从改良草场到建立手工奶食加工基地,并借助直播带货和文旅节拓展销路,解决鲜奶销售问题[7] 集宁区农业产业化 - 集宁区马铃薯和水果玉米种植面积达6万亩,种植户王艳青种植1000多亩马铃薯,亩产3.5吨[3] - 当地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签订水果玉米订单用于加工速冻玉米和玉米汁,确保销路无忧[3] - 多家农业企业与农户建立稳定合作,将好收成转化为好收入,助力农户稳定增收[3] 商都县庭院经济与增收模式 - 商都县发放4万羽鸡苗,预计每户年均增收1800元,让农牧民增收路越走越稳[5] - 当地探索“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提供鸡苗还协助寻找销路[5] - 借助平谷农业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将小庭院变成“增收园”[5] 察右前旗养殖业升级与产业链延伸 - 村民王永平养殖50头西门塔尔牛,年收入达20万元,成为村里养牛样板[7] - 当地政府通过挖排水渠改良3.7万亩草场,并配套“种养殖贷款”支持农户,王永平贷款5万元盖新牛棚[7] - 为解决鲜奶供大于求问题,村委会建手工奶食加工基地,以高于市场价15%收购鲜奶,并通过直播带货和文旅节体验店拓展销售[7]
从奶荒到奶源大国,印度如何成为全球最大产奶国?| 声动早咖啡
声动活泼· 2025-09-10 17:52
全球乳业格局与印度地位 - 印度已成为全球乳制品市场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对其乳制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乳制品行业是两国谈判的核心分歧之一[3] - 印度稳居全球最大产奶国超过30年,贡献全球牛奶产量的四分之一,去年产量突破2.4亿吨,是第二名美国的两倍以上[4] - 印度也是全球最大的牛奶消费国,人均牛奶消费量达每天约450毫升,传统饮食包含奶豆腐、酥油等多种乳制品,持续增长的人口和多样化需求推动产量提升[5] 印度乳业的历史演变 - 印度独立初期全国牛奶年产量仅约1700万吨,面临严重短缺[4] - 乳业发展初期,孟买的牛奶供应由波尔森公司垄断,从阿南德地区收购牛奶[4] - 印度乳业以水牛奶为主,近一半的牛奶来自水牛,因其更适应湿热环境且奶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更高,经济价值更强[5] - 水牛冬季产奶量是夏季的两倍,导致供应不稳定,专家开发了将水牛奶干燥成奶粉的技术以解决此矛盾[5] 合作社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 1946年,阿南德地区农民发起为期15天罢工,反抗波尔森公司的利益剥削,随后决定成立合作社,自主负责牛奶的采购、加工与销售[6] - 在机械工程师库里恩的协助下,合作社引进巴氏杀菌机等先进技术,组建专业兽医团队,产品品类从液态牛奶扩展至炼乳、黄油等[7] - 合作社模式形成层级结构:村级合作社由选举产生的委员会管理,联合组成区级联盟并拥有加工厂,建立了庞大的牛奶采购网络[7] - 合作社模式使许多无土地农民,尤其是女性,能够通过养一两头水牛获得收入,维持生计[7] 品牌化与全国性扩张 - 1957年,阿南德地区合作社注册统一品牌“阿穆尔”,将牛奶与营养、健康理念结合,创造新的消费需求[8] - 阿穆尔与邻近地区大型合作社合作,在统一品牌下生产分销产品,避免内部竞争并节省营销成本[8] - 1964年印度政府聘请库里恩全国推广合作社模式,他利用欧共体乳制品过剩的机遇,说服欧洲领导人将多余产品捐赠给印度,印度通过销售这些产品筹集资金投资新建合作社[9] - 到1996年,用26年时间在印度建立了170个乳制品加工中心和7万多个村级合作社,农民最终能拿到牛奶售价的8成左右,目前有8000万个家庭依靠乳制品维持生计[9] 当前产业面临的挑战 - 尽管合作社构成产业主干,但约6成印度牛奶被非正规部门收购,多数奶农倾向于直接向消费者出售散装新鲜牛奶[10] - 美国平均农场面积是印度的175倍,每个农场平均养殖牛约380头,而印度仅为4头左右,小农模式使得提升生产效率的技术难以普及[10] - 美国奶牛的平均产奶量约为印度的7倍,小农户难以应对饲料成本上涨等问题,印度在2022年曾爆发缺奶危机[10]
记录草原牧民的夏季转场路 感受人、畜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央视网· 2025-06-15 16:52
转场过程与挑战 - 1300多户牧民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进行夏季转场,牧户阿古达玛一家携带70头牛、80只羊,全程超过40公里 [1][3] - 转场前准备包括智能数据记录项圈监控牛群位置,并携带手把肉、雨披、药物等物资 [1] - 途中遭遇小牛犊左前肢红肿和牛妈妈意外受伤等突发情况,牧民利用皮卡车和小牛犊声音引导牛群归队 [5] - 牧民选择早晚赶路、中午休息的迁徙方式,并沿苏吉河中线线路快速前行 [3] 天气影响与应对措施 - 转场期间遭遇中到大雨,局部暴雨,牧民冒雨赶路以确保准时到达夏营地 [9] - 蒙古包采用三层防水结构(布衬、防水雨布、防水毡布)并加固外围塑料布防雨 [11] - 党群服务中心提供雨伞、雨衣、应急照明系统等装备,并新增快递收发功能提升便利性 [13] 生态保护与草原管理 - 阿鲁科尔沁旗880多万亩天然草原执行春季休牧,采用"科技+人力"网格化管护,配备1000多个专职管护员 [18] - 2024年草原植被盖度从68.6%提升至73.65%,草产量从76.4千克/亩增至84.25千克/亩,可支持12.9万羊单位全年舍饲 [18] - 草场载畜量规定为5亩/羊单位或25亩/牛单位,超量牲畜通过托牛所集中托管 [19][21] 畜牧业创新与经济效益 - 白音温都供销合作社托牛所提供饲料喂养、集中育肥等服务,当前托管规模近1000头牛 [21] - 推广高端肉牛品种和"精养"模式,开展牧区与农区跨区域合作租赁草场 [21] - 实施0.74万亩饲料基地改造,采用"水肥一体化"设备提升产量,全旗种植优质牧草56万亩、青贮玉米65万亩,储备饲草114.71万吨 [21] - 生态牧业带动3万多户农牧民户均年增收1.2万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