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平安鹰眼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AI+风险减量”深度融合,解码平安鹰眼系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08 19:34
风险减量服务模式升级 - 财产险行业将风险减量服务提到战略高度,推动从传统"等量"补偿向"减量"风险转变 [1] - 中国平安深度运用AI技术,采取"人防+技防"风险减量模式,打造鹰眼系统平台 [1] - 2025年上半年鹰眼系统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发出42.6亿条预警信息,线下服务超10万次,覆盖6400万客户 [1] 鹰眼系统功能演进 - 系统从自然灾害预警工具升级为全球风险管理平台,可识别24种自然灾害风险 [2] - 3.0版本具备风险地图、灾害预警、卫星监控三大功能,服务拓展至"一带一路"国家 [3] - 海外版EagleX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成功预警巴基斯坦水电站山体滑坡风险,实现零伤亡 [4] 技术支撑体系 - 系统依托AI、时空大数据引擎、气象灾害模型等多项核心技术 [5] - 洪水预报功能空间精度达30米,可提前10天预警 [5] - 集成60余种物联设备,实现100余种设备数据的多维感知 [6] 实际应用成效 - 台风"蝴蝶"登陆期间推送570万次预警,覆盖310万客户,回访374家企业 [3] - 2025年上半年帮助农业灾情减损2000万元,应灾时效提高25% [3] - 部署1.4万套物联网设备,为超5000家企业提供安全生产保障 [1] AI技术深度应用 - 基于PingAnGPT大模型实现意健险理赔全流程自动化,最快达分钟级 [6] - 车险图像定损精准度达95% [6] - 2024年AI生成营销素材超720万个,推动数字营销创新 [7]
平安“鹰眼”上线十五周年:深度应用AI技术 发布“EagleX”全球风险管理平台
证券日报网· 2025-08-07 17:49
鹰眼系统核心功能与成果 - 公司自主研发的风险减量智能服务平台"鹰眼系统"集成人工智能、时空大数据引擎、气象灾害模型等技术,2025年上半年预警25.9万场自然灾害,发送预警信息42.6亿条,覆盖6400万企业和个人客户[1] - 系统部署1.4万套物联网监测设备,服务超5000家企业安全生产[1] - 2025年6月台风"蝴蝶"登陆海南期间,系统推送预警信息超570万次,覆盖310万客户,线下回访374家企业并发放5781套防灾物资[3] - 农业减灾方面,系统通过农灾预测等工具帮助各省减损2000万元,应灾时效提升25%[3] 鹰眼系统技术迭代与升级 - 系统历经1.0至3.0版本迭代:1.0阶段实现风险地图功能,2.0阶段自研20个大模型实现自然灾害一体化管理(提前72小时预警),3.0阶段扩展至意外事故风险管理[2] - 3.0版本可识别24种自然灾害风险,并配备专业风控工程师队伍进行干预[3] - 万物互联板块通过物联网设备提供7X24小时实时监控,例如为深圳3000家餐饮企业部署燃气传感器[3] - 洪水预警功能水平空间精度达30米,最长可提前10天预报洪水风险[6] EagleX海外版发布与全球化应用 - 公司推出国内直保行业首个全球风险管理平台EagleX,首期上线风险地图、灾害预警、卫星监控三大功能[1] - 在巴基斯坦水电站项目中,应用卫星遥感与InSAR技术实现山体形变监测,强降雨滑坡事件中达成零伤亡[4] - 平台旨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将风险减量能力从国内拓展至全球[4] AI技术深度整合与创新 - 系统融合AI、时空大数据、气象模型等技术,已发表2篇论文、取得3项软件著作权及30余项专利申请[5] - 基于PingAnGPT大模型实现意健险理赔全流程自动化,最快达分钟级结案,车险图像定损精准度95%[7] - "智能体工程"推动全面智能化,2024年AI生成营销素材超720万个[8] - AIoT设备实时监测结合大模型技术,实现对100余种设备型号数据的多维感知及自动处置[7] 风险减量服务体系与行业影响 - 公司构建覆盖灾前预警、灾中应急、灾后理赔的全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保险+科技+风险减量服务"模式[2] - 2025年主汛期推送6.13亿次预警信息,覆盖6182万个人客户及260万企业客户[6] - 战略目标为构建全流程、全险种、全客群的风险减量服务体系,延伸保险价值链至全生命周期服务[8]
解码深圳创新“四姐妹”从“钱学森之问”到“工程师红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4 12:04
中国工程师红利与科技企业发展 - 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从2020年的18805人跃升至2024年的32511人,科学家与工程师总体规模接近2000万人,与G7国家同类人才数量总和相当 [1] -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来自中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单一群体 [1] - 深圳汇聚400多万技能人才和超2.5万家高新科技企业,成为典型"工程师红利"驱动发展的科技城市 [1] 深圳创新四姐妹的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四家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共计约3225.9亿元,研发投入占比分别为20.80%、10.70%、6.97%、1.76% [7] - 四家企业科研类员工共计约30万人,比亚迪以12.2万人居首,华为11.3万人,腾讯超4万人,中国平安2.1万人 [7] - 华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员工占比超50%,中国平安约为10.39%,比亚迪研发人员中硕博士占比约25.7% [7] 企业技术突破与产业升级 - 华为突破技术封锁,在5G和芯片领域位居世界前列,全球5G用户已超21亿 [9] - 比亚迪凭借超10万工程师团队,推出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多项核心技术 [9] - 腾讯AI技术已应用于700多个业务场景,深耕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及自研混元大模型 [9] - 中国平安构建"9+5+3"技术体系,拥有全球最大金融、医疗数据库之一,AI坐席服务量约4.5亿次 [5][10] 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 华为2025年校招计划招聘1万余人,腾讯三年内新增28000个实习岗位,技术类岗位占比超60% [11][12] - 中国平安2025年春招提供超2000个岗位,专注大模型研发和智能体应用 [12] - 华为2024年人均参训时长65.5小时,比亚迪内部培养5.78万余技能人才,中国平安人均培训时长49.16小时 [12] - 腾讯推出"双通道晋升机制",2024年"活水计划"帮助超2800名员工实现内部转岗 [15] 股权激励与人才保留 - 华为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超15万员工,2024年虚拟股分红收益率约为18% [15] - 中国平安核心人员持股计划及长期服务计划覆盖103610人,比亚迪员工0元持股计划惠及近12000名员工 [16] - 腾讯向员工授出超1688万股奖励股份,价值超80亿元 [16] 企业经营表现 - 2024年四家企业营收均超6000亿元,中国平安营收达1.03万亿元,企业市值基本在万亿元以上 [8] - 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34.2亿元,同比增长14.0% [6] - 高盛研报认为平安AI技术有望推动未来十年营收年均增长2.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