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普勒K2“大黄蜂”

搜索文档
开普勒机器人胡德波:下游需求量非常大 预计每年销量增十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5 05:55
行业动态 - 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业务加速开拓期,智元、宇树拿下中国移动旗下公司1.2亿元订单,优必选中标超9千万元订单 [1] - 特斯拉擎天柱项目被传暂停,生产端需调整 [1] - 工业场景成为业内共识,多家公司推出产品进入工厂实训 [1] 公司业务进展 - 开普勒机器人正在启动小批量量产,预计今年销量100台,明年1000台,后年1万台,每年10倍增速 [2] - 今年100台将用于工业场景落地测试、科研和数据采集场等,明年工业场景占比将提升 [2] - 公司人形机器人K2"大黄蜂"已在上汽通用汽车工厂实训,展示质检、巡航、搬运等工作表现 [1] 工业场景战略 - 工业场景结构化且封闭,对泛化性要求较低,适合人形机器人早期切入 [3] - 工业场景投资回报清晰,可采集真机数据推动技术演进 [4] - 工业场景具身智能类似L2级智能辅助驾驶,要求可控且数据量需求适中 [5] 产品应用与优势 - 人形机器人可替代工厂中需要灵活操作的工位,如冲压件上下料等 [6] - 产品可解决工人不友好工位问题,如重物拿取、弯腰等易造成工伤的环节 [7] - 远期目标将单台成本降至2万美元,客户1-2年可收回成本,目前接近3万美元水平 [7] - 通过自研核心零部件(自研率80%以上)和战略合作实现高性价比 [7][8] 技术优势 - 采用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和串并联混合仿生架构,实现"充电1小时工作8小时"的长续航 [9] - 该架构在负载情况下传动效率高,功耗低,但技术难度较大 [9][10] - 运动智能通过强化学习训练,操作智能通过端侧小模型实现工业场景具身操作 [11] - 正在推进VLA和具身大模型研究,计划通过数据调优实现快速部署 [12] 行业比较 - 国内外厂商整体处于同一起跑线,特斯拉擎天柱和Figure进展较快 [13] - 国内在机器人本体和运动控制方面开始全球领先,国外在具身大脑研究更前沿 [13] 发展挑战 - 机器人本体需2-3年达到工业级稳定可靠要求,明年起将小批量落地迭代 [14] - 具身智能尚不具备全场景泛化能力,数据缺乏且技术路线未收敛 [14] - 公司正建立数据闭环工业具身智能,目标将部署时间从几周缩短至几天甚至几小时 [15]
张江纪录|开普勒K2“大黄蜂”:20公斤负载创料箱搬运赛项纪录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6-19 18:55
赛事与纪录 - 开普勒K2"大黄蜂"团队在2025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张江启动赛)中创造20公斤负载纪录,展现工业应用领域突破 [1] - 大赛为全球首个技能链条完整、技术全面、行业前沿的国际赛事,代表具身智能领域最高水平 [2] - 赛事阶段性成果将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示,构建技术与应用交汇平台 [2] 技术突破 - K2"大黄蜂"实现充电1小时、续航8小时,远超行业1-3小时平均水平,采用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提升能效 [3] - 行星滚柱丝杠技术使承载能力提高数倍,定位精度达微米级,单臂负载15公斤,双臂协同负载30公斤 [3] - 精旋动力旋转执行器支持毫米级精细操作,量采基础版售价3万美元,可替代1.5名工人作业量 [3] 工业应用 - 料箱搬运场景与物流仓储、汽车制造、3C装配等行业需求高度契合,已在上汽通用完成车缝检测、冲压件上料等实训 [5] - 头部物流企业采用K2进行货物搬运分拣,客户认可其稳定性、避障能力及人机交互安全性 [5] - 团队专注工业场景商业化落地,因需求刚性且任务挑战性强,30公斤承载能力可扩展复杂任务 [5] 产业生态 - 张江机器人谷汇聚完整产业链,涵盖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制造、系统集成及资本支持 [7] - 园区集聚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傅利叶智能、智元机器人等领军企业,构建一体化孵化链条 [7] 公司发展 - 开普勒获浦东创投、张江科投等Pre-A到Pre-A+轮融资,将加大本体结构、双足步态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研发 [9] - 计划在物流搬运、工业产线上下料场景扩大试点,目标3-5年成为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领先落地蓝领机器人 [9]
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开普勒K2“大黄蜂”落地上汽通用,加速工业场景落地!
Robot猎场备忘录· 2025-04-27 16:39
商业化突破 - 开普勒K2"大黄蜂"与上汽通用汽车完成多轮实景实训,验证了在汽车制造场景中的应用潜力[2] - 在质检、冲压件上料、大件搬运等多个关键工序中展示出领先行业的载荷能力、操作精度与续航表现[2] - 双臂30kg强劲负载能力,峰值推力高达8200N,可举起200公斤级摩托车[5] - 自研灵巧手单指配备25个力触点,手腕为六维力传感腕,满足毫米级别精细任务需求[6] - 充电1小时可连续作业8小时,远高于业内2-4小时水平[8] 技术参数 - 身高175cm,体重75kg,全身52个自由度,整机算力100TOPS[2] - 核心执行器为自主研发的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和精旋动力旋转执行器[2] - 采用"串并联结构"搭配自研滚柱丝杠执行器[5] - 搭载KeplerBrain类脑系统™,支持多机协同作业[5] 商业化前景 - 量采基础版售价3万美元,预计1.5至1.8年可回本[10] - 率先完成工业制造场景落地,在商业化层面走在行业前列[11] - 即将实现小批量量产,进入市场应用新阶段[11] 公司定位 - 国内蓝领人形机器人赛道引领者,聚焦工业领域[11] - 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研发、生产及应用生态的高科技创新企业[12] - 为智能制造、仓储物流、特种行业、科研教育等行业提供自动智能化解决方案[12] 行业背景 - 人口增速放缓与老龄化加剧推动对人形机器人需求[10] - 人形机器人被广泛认为是未来科技发展的关键赛道之一[11] -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复杂的AI+机器人+自动驾驶系统性工程问题[13]
充电1小时,连干8小时!开普勒K2“大黄蜂”落地上汽通用,率先实现工业级落地突破!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4-25 11:38
全球制造业转型与人形机器人战略意义 - 全球制造业面临人口结构变化与成本上升压力,人形机器人被视为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载体,是技术竞争关键领域和产业革新前沿赛道 [1] - 行业存在"实验室技术转化难"与"工业场景落地慢"的割裂现象,引发对技术应用边界和实际价值的争议 [1] 开普勒K2"大黄蜂"工业应用突破 - 在上汽通用实测中验证复杂工业环境作业能力,量采基础版3万美元,8小时工作制可替代1.5名工人效能,投资回报周期1.5-1.8年 [3] - 构建"双峰"能力体系:动力适配(双臂30kg负载/8小时续航)、操作精度(毫米级)、群体协作,解决工业场景动力适配难题 [3][9] - 动力系统创新:串并联结构+自研行星滚柱丝杠执行器,峰值推力8200N,能量转化效率81.3%,旋转执行器自研率85% [5][6] - 操作精度升级:11自由度灵巧手实现25点位微力控制,六维力感知手腕系统完成车身缝隙检测等毫米级精密操作 [10][15] - 群体协同突破:KeplerBrain类脑系统实现多机同步作业,应对超大尺寸部件搬运需求 [17][19] 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竞争优势 - 全球格局呈现"东升西渐",中国企业从跟随者转变为技术突破主导者,开普勒获微软CEO和Figure CEO公开推荐 [22][24] - "工厂优先"策略优于特斯拉Optimus的通用算法路线,走访50家客户深度整合实用性与经济性,核心零部件自研率80% [26] - 中国完整产业链(汽车/3C/新能源)提供海量测试场景,建立"场景实验室"加速技术迭代 [27] - 预计3-5年内可替代汽车制造40%重复性工种,推动人力资源结构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