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产品

搜索文档
中金:维持联邦制药跑赢行业评级 目标价19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01 09:53
核心观点 - 中金下调联邦制药2025/2026年净利润预测至29.20亿元/26.21亿元 主要因原料药及中间体价格压力 但维持跑赢行业评级和19.00港元目标价 对应23.9%上行空间 [1] 财务表现 - 1H25营业收入75.19亿元 同比增长4.8% 毛利润39.24亿元 毛利率52.2% 同比提升5.6个百分点 税前利润24.20亿元 同比增长27.24% 净利润18.94亿元 同比增长27.02% 增长主要来自诺和诺德UBT251授权费一次性贡献及胰岛素系列放量 [2] - 中金下调公司2025年净利润预测8.9%至29.20亿元 2026年净利润预测1.1%至26.21亿元 [1] 估值水平 - 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9.5倍市盈率 2026年10.4倍市盈率 目标价19.00港元对应11.8倍2025年市盈率和12.9倍2026年市盈率 [1] 创新研发进展 - UBT251(GLP-1/GIP/GCG三靶点激动剂)于2025年4月完成超重/肥胖适应症中国II期临床入组 5月完成糖尿病适应症中国II期临床入组 [3] - UBT37034(Y2R激动剂)获FDA批准开展减重临床 临床前数据显示与GLP-1类似物联用可显著降低体重 [3] - 1H25研发费用4.99亿元 同比增长11.7% 公司聚焦代谢、自免、眼科领域 拥有43项人用药在研项目 含22个1类新药 [3] 制剂业务 - 1H25制剂产品收入(不含对外授权)25.4亿元 同比增长6.1% 分部利润1.56亿元 同比下降35.4% [4] - 胰岛素系列收入9.61亿元 同比增长74.5% 胰岛素类似物销量同比增长90.4% 受益于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及海外拓展 [4] - 胰岛素产品中标巴西卫生部采购 抗生素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中标 动保产品取得越南、澳大利亚共6项注册批文并启动19项海外注册 [4] 原料药及中间体业务 - 1H25中间体收入10.11亿元 同比下降23.1% 分部利润6.35亿元 同比下降40.6% [5] - 原料药收入25.30亿元 同比下降27.0% 分部利润2.51亿元 同比下降52.0% [5] - 盈利能力承压主因6-APA等产品价格回落及抗生素需求阶段性下滑 [5] - 6-APA/青霉素G钾工业盐实现满产 珠海联邦制药高栏港原料药项目及内蒙古光大联丰原料药中间体产能预计2025年10月投产 [5]
上半年实现净利18.94亿元 联邦制药深化对外合作拓展全球布局
证券时报网· 2025-08-29 22:30
财务业绩 - 上半年收入75.19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4.8% [1] - 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8.9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7% [1] - 每股基本盈利104.26分 中期股息每股16分 派息比率15.3% [1] 创新药全球合作 - 与诺和诺德就GLP-1/GIP/GCG三重激动剂UBT251达成全球独家许可协议 [1] - 收取2亿美元预付款 最高18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分层销售提成 [1] - UBT251慢性肾脏病适应症获中国II期临床默示许可及美国FDA II期临床许可 [3] 国际化业务拓展 - 胰岛素产品中标巴西卫生部采购 创中国同类产品出口纪录 [2] - 抗生素产品在马来西亚市场中标 动保产品获越南澳大利亚等6国注册批文 [2] - 19项动保产品启动海外注册 围绕一带一路扩大制剂出口规模 [2] 研发投入与管线 - 研发投入5.51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4.9% [2] - 建立生物研发、化药研发、原料药研发等全研发体系平台 [2] - 人用药在研新产品43项(含22项1类新药) 动保在研新产品61项 [2] 产品注册与审批进展 - 司美格鲁肽注射液上市注册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 [3] - 利拉鲁肽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上市批准 用于成人2型糖尿病治疗 [3] - 聚乙烯醇滴眼液通过国家药监局上市审批 丰富眼科产品管线 [3] 发展战略 - 秉承创新驱动战略 深化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运营效率 [4] - 推进重点产品海外申报注册 布局新药项目对外授权 [4] - 完善国际化生产研发商业化体系 拓展全球业务布局 [4]
川宁生物:公司目前三大抗生素产品产线均为满产状态,暂未有新产线建设计划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04 16:17
产能状况 - 公司目前三大抗生素产品产线均为满产状态 [2] 新产线计划 - 暂未有新产线建设计划 [2]
川宁生物(301301.SZ):目前三大抗生素产品产线均为满产状态
格隆汇· 2025-08-04 16:08
产能状况 - 三大抗生素产品产线均为满产状态 [1] 产能扩张计划 - 暂未有新产线建设计划 [1]
港股回购按下“加速键”,年内涌入资金超2300亿港元
华夏时报· 2025-05-06 16:19
自2024年以来,港股上市公司回购频繁。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收盘,今年以来有264家港股上市公 司进行了回购,累计回购数量为89.8亿股,回购总金额约2360亿港元。而2023年同期,进行回购的港股 上市公司仅有187家,回购数量和回购总金额分别为73.92亿股和1021.98亿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有56家港股上市公司年内回购金额超过1亿港元,10余家公司年内回购金额超10亿港 元,还有4家公司年内回购金额更是超过百亿港元。排名第一的是腾讯控股,今年以来回购数量为2.65 亿股,回购金额超900亿港元。作为今年的"回购王",财务数据方面,在过去的2021—2023年,腾讯控 股回购金额分别约26亿港元、338亿港元和490亿港元。 紧跟其后的是汇丰控股、美团-W和友邦保险,年内分别回购了5.98亿股、5亿股和2.61亿股,回购总额 分别约390亿港元、280亿港元和280亿港元。此外还有快手-W、小米集团-W、东岳集团等,出手较 为"阔绰",年内回购数量分别为1.02亿股、2.49亿股、5.21亿股,回购总金额分别约44亿港元、37亿港 元、37亿港元。 汇丰控股 快手-WR 快手-W 石药集团 腾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