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敦煌
icon
搜索文档
科技赋能,让万里长城“活”起来
人民网· 2025-09-06 00:03
行业趋势 - 文旅行业正通过XR、AI、数字人、游戏引擎等前沿技术推动数字化转型,实现沉浸式业态升级 [1][4] - 传统历史文化传播面临挑战,包括文化遗产保存技术有限、传统展示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但沉浸游、深度游和定制游需求上升带来新机遇 [3] - 科技与文化IP融合成为行业新增长点,例如数字敦煌项目永久保存壁画、故宫推出数字小程序、地方戏曲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粉丝 [5] 产品创新 - 《万里长城》全感剧场为全球首个以长城为主题的综合技术体验产品,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使游客化身历史角色参与互动 [1][4] - 技术应用使游客能够穿越回明长城时期,亲身驾驶马车并领略古长城景观,提升文化理解与认同感 [4] - 类似创新包括数字敦煌的壁画数字化共享、故宫在线数字服务的一键搜索功能,均打破物理时空限制 [5] 战略方向 - 行业需以科技驱动和创新路径挖掘文化IP精髓,结合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文物活化 [5][6] - 文化机构应主动拥抱科技手段,深入挖掘自身资源特色,找到与科技结合的支点 [5] - 社会平台和科技企业需持续投入技术创新,提升文化IP的科技含量与用户体验 [5]
共话建设文化强国之道 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扫描
金融时报· 2025-05-30 11:14
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 - 论坛于5月26日至27日在广东深圳举办 聚焦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活力激发 设置10个分论坛探讨文化领域时代命题 [1] - 政府部门代表 专家学者 行业人士共同参与 凝聚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动力 [1] 老城保护与复兴 - 北京中轴线 阆中古城 扬州古城 深圳大鹏所城等文化遗产展示保护成果 文创产品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 [2] - 文化遗产保护需"大文化观"指引 避免文化旅游开发碎片化 同质化和过度商业化 [3] - 老城保护要点包括城垣标志 街道骨架 河道血脉 民居细胞 需系统性保护未被列入国家级名城的城镇 [4] - 阆中古城保护注重历史真实性与生活延续性 保留建筑形态与人文烟火气 [5] 新大众文艺发展 - 新大众文艺是跨媒介写作 融合文字 图片 声音 影像 形成多模态叙事范式 [7] - 网络文学成为大众共写新样式 数千万作者创作 数亿读者即时互动 [8] - 面临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 低俗内容博流量等挑战 需构建价值坐标体系 [8] 科技赋能文化创新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流程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未来或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 [9] - 敦煌研究院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 形成400TB数字资源 推出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 [10] - 大模型技术带来创作大众化 生产智能化 生态普惠化三重变革 重塑个体创作生态 [11]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 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 [9]
前沿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看看文博会的“科技范儿”
新华社· 2025-05-25 12:19
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 深圳臻像科技利用数据采集、3D建模、裸眼3D显示技术还原国宝级文物"马踏飞燕",细节清晰可见,已应用于景区、展览等场景 [1] - 大连蒂艾斯科技开发人形机器人"李白"、"杜甫",通过深度学习实现诗文复现和文化背景解读,增强景区互动体验 [2]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合作推出"数字敦煌",通过虚实融合技术1:1还原莫高窟第285窟,观众可扫码欣赏高清壁画 [2] - 洛阳与深圳元象信息科技合作,通过AI大模型高精度重建龙门石窟,开发VR互动电影《永远的盛唐》 [2] 文化IP与科技企业的融合 - 元象科技副总裁表示前沿技术激发文旅消费活力,推动VR大空间沉浸娱乐业态发展 [3] - 湖南博物院与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建马王堆汉代纹样基因库,开展纹样研究、提取及二次创作 [6] - 数字化纹样通过展览、出版、文创产品传播,成为文物纹样走向文创产业的关键通道 [6] 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案例 - "石碑修复大师"通过微痕修复、数字拓片技术还原唐代石碑,并生成白话文辅助阅读 [1] - 永乐宫壁画通过VR技术修复,观众可现场体验 [6] - 马王堆汉代纹样经设计师二次演绎后,以多种形式焕发艺术生命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