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搜索文档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17:50
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 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 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敦煌研究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经过转化设计,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 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 张建林)9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 文化(000802)论坛在京开幕。在当日下午的"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敦煌研究 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 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 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了500tb。 "未来,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 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 ...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深圳商报· 2025-05-28 04:00
数字敦煌项目进展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采集壁画面积达2 81万平方米 [1] - 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1] - 敦煌研究院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中首次实现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国际输出 [1] 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 -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开放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2] - 该平台访问量已达543万人次,实现数字资源在考古、出版、展览等领域的共享与传播 [2] 数字藏经洞技术应用 -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 [2] - 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