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搜索文档
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3:13
数字化文物保护规模与进展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计划再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195万件文物的数字化 [4]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并对212个洞窟进行了三维重建,总数据量超过500TB [4] - 全国博物馆在2024年推出了1.2万个线上展览 [7]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创新 - 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已覆盖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智能传感网络实时预警安全风险 [4] - 在三星堆遗址,AI技术辅助实现了多个跨坑器物的完整拼接;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让78对甲骨碎片实现缀合 [5] - 上海博物馆建设“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数字孪生系统,为考古发掘和保护提供全方位数据保障 [5] 公众参与与互动体验 - “云上中轴”小程序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吸引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公众参与近110万人次,巡检记录近9万条,图片超16万张 [8] - 敦煌研究院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1.1万余份数字资源,并通过云游戏再现藏经洞历史 [8] -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利用沉浸式投影和三维互动技术,呈现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12] 数字化平台与展览创新 - 故宫博物院推出“全景故宫”和“数字文物库”,其中“故宫名画记”提供高达数十亿像素的文物影像 [2][7][11] - 上海博物馆东馆打造“数字馆”展厅,首展《山水江南》构建沉浸式空间,成为热门打卡点 [9] - 上海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自行研发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让文物以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 [9]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文物修复和研究提供新方法 [5] - AI导览助手结合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实现多语种交互,改变传统博物馆单向知识传递模式 [12] - 数字化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新场景,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12]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17:50
数字化保护成果 - 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旨在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1] - 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重建 [1] - 完成45身彩塑和16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并对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进行了数字化,总数据量达500TB [1] 资源共享与全球影响 - “数字敦煌资源库”于2016年5月1日上线,英文版于2017年9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 [1] - 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该资源库,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 [1] - 2022年12月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了6500多份数字资源,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1] 创新应用与文化传播 - 公司上线“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以游戏场景再现藏经洞文物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并实现数字复原文物的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2] - 通过转化设计数字资源,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数字敦煌展,推动敦煌文化传播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敦煌石窟数字资源 [2] - 未来举措旨在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态传承
深圳商报· 2025-05-28 04:00
数字敦煌项目进展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采集壁画面积达2 81万平方米 [1] - 建成840TB分布式存储系统与高效数字资产管理平台,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存储管理新典范 [1] - 敦煌研究院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中首次实现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国际输出 [1] 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 - 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由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开放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2] - 该平台访问量已达543万人次,实现数字资源在考古、出版、展览等领域的共享与传播 [2] 数字藏经洞技术应用 - 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利用游戏引擎和高清扫描技术1:1复原藏经洞,支持多语言 [2] - 通过沉浸式体验促进敦煌文化的全球数字化传播和跨文明对话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