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搜索文档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丨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央广网· 2025-11-12 11:38
核心理念与全球影响 - 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于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首次提出 为全球网络空间发展指明方向[1] - 该理念已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永久主题 并从乌镇出发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积极响应[2] - 理念主张在全球生根发芽 通过年度实践案例展示如景德镇数字瓷都、PubScholar公益学术平台等[1] 国际合作与项目实践 - 在东南亚 企业助力打造东盟首家5G智慧医院[3] - 在拉美 与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创新合作[3] - 在非洲 数字技术助力发展移动支付 企业联合国际伙伴共同发起非洲海底光缆建设 将为沿途33个国家提供网络服务[3] - 非洲海底光缆项目帮助各国普及互联网应用 提供数以万计就业机会并培养当地技术人才[3] 标准制定与治理参与 - 作为全球首个将数据列为生产要素的国家 十四五期间累计研制并发布数据领域国家标准超过120项[3] - 在数据标准研制进程和应用深度上稳居全球第一梯队 牵头发布元数据、数据质量等方面国际标准[3] 文化交流与数字平台 - 网络空间成为文化传播和文明互鉴平台 如敦煌莫高窟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4] - 利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对文献内容进行挖掘 平台全球访问国家达33个 访问量超过25万人次[4] 平台建设与专题论坛 - 世界互联网大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挪威利勒斯特罗姆 中国香港、西安、泉州等地举办专题论坛 主题涵盖算力发展、弥合数字鸿沟等[2] - 不断搭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中国平台和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2]
文化+科技,打开传承发展新视野(文化中国行·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9 06:4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多媒体技术记录非遗、深度学习系统成功缀合78对殷墟甲骨碎片、“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及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6]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对100多万件藏品的数据信息采集,数字文物库收集超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和212个洞窟三维重建,数据总量超500TB[7] - 国际经验包括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探查考古遗址、360度全景拍摄实现虚拟现实体验、以及采用播客和数字化地图吸引年轻观众[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中国利用实时监测系统、三维数字扫描和沉浸式体验保护60处世界遗产地,为世界树立新标准[7] 文化产业创新与增长 - 2024年文博文创爆发式增长,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9] - 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第三代产品成为全球超级IP,在中国、美国、英国市场引发热潮,公司通过文化适配与场景共创进行全球营销[10] - 2025年初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154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超16亿元票房破国产二维动画纪录[10] - AIGC、VR、MR等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内容生产,AI推动内容生产进入智能批量化阶段,大空间VR技术增强沉浸感并助力文化海外传播[10][11][12] 文化交流与互鉴 - 论坛举办“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包括电影音乐会和导演对谈,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和世界电影130周年[14] - 法国前总理指出电影是文明对话载体,中法在电影修复、合拍、影人交流方面成果丰硕[14] - 多位国际嘉宾强调文明对话重要性,指出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16]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8:21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3] - 论坛包含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汇聚800多位中外嘉宾 [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数字化是文物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数字档案 [5] -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95万件,已完成100万余件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藏品采集 [5] - 故宫博物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架构,推出“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数字项目 [4][5]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总数据量超过500TB [6] - “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 [6]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复原与数据共享 [6]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7] - 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积极拥抱技术,丰富阅读服务方式和手段 [7] - 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持续拓展,文化资源加速全民共享 [8] - 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沉浸式空间 [8]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8] - “数字中轴”项目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精细还原,开创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先例 [9]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影片耗时五年,集结4000余人团队,包含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 [12][13] - 《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并带动多地旅游业发展 [13]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行业,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仅需一人半天,实现降本增效 [13] - 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强大能力,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 [11][13] - 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影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13]
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9-25 11:19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AI技术用于文物残片拼合与甲骨碎片缀合,提升考古研究能力 [2] -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文物风险智能预警,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2] - 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遗址地表位移形变及古建筑倾斜的精准监测 [2] 文化遗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领域治理,突破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的局限,提升管理效率 [3] - 技术推动考古研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转向跨领域协同 [3] - 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加速发展,数字化媒介塑造文化遗产展示新形态 [3]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公众共享 - 故宫博物院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逾195万件(套)馆藏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并向公众共享 [4] - 数字文物库结合AI知识图谱提供智慧检索,通过屏幕展示故宫全貌 [4] - 俄罗斯利用播客、视频、数字化地图等线上展览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4] 数字内容新业态与国际合作 - 发展数字内容新业态,推进数字资源开放,搭建文化遗产与公众的桥梁成为行业共识 [4] - 法国政府对文化遗产3D重建、文物数字化、互动参观路线等创新科技项目给予支持 [4] - 敦煌研究院通过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复原与数据开放共享 [5]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5 04: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17:50
数字化保护成果 - 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旨在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1] - 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重建 [1] - 完成45身彩塑和16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并对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进行了数字化,总数据量达500TB [1] 资源共享与全球影响 - “数字敦煌资源库”于2016年5月1日上线,英文版于2017年9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 [1] - 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该资源库,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 [1] - 2022年12月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了6500多份数字资源,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1] 创新应用与文化传播 - 公司上线“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以游戏场景再现藏经洞文物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并实现数字复原文物的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2] - 通过转化设计数字资源,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数字敦煌展,推动敦煌文化传播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敦煌石窟数字资源 [2] - 未来举措旨在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11:16
文化遗址保护与考古发现 - 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发现并确认沉睡2200多年的“尕日塘秦刻石”,国家文物局已启动保护工作并将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区域组织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4][6] - 宁夏西夏陵作为新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预防性预防阶段,新建监测中心全面覆盖遗产本体、自然环境、日常管理等监测内容,确保遗产变化可监测、风险可识别[6] - 拉萨布达拉宫使用1000多个传感器24小时记录主体建筑环境温度、墙体与立柱倾斜角度等数据,以监测建筑稳定性[9] 文物修复与数字化技术应用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AI技术辅助实现2号青铜神树的数字复原,将30多件青铜残片重组为高达2.88米的数字神树,并计划借助3D打印技术重现器物立体原貌[7][9] - 甘肃敦煌莫高窟通过“寻境敦煌”VR展览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飞天等神话人物,并发布“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集纳中、英、法等多国机构收藏的9900多卷敦煌文书经卷和60700多幅图像数字资源[17][18] -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运用多曲面融合投影、全息影像等技术复现历史场景[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 - 新疆《玛纳斯》史诗通过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江努日·图日干巴依的传授及买买提吐尔干·艾色克的摇滚版演绎等方式传承,并在2024年春晚与《江格尔》《格萨尔王》同台绽放[11]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的侗族乐器制作非遗传承人陆东辉通过改良工艺让传统琵琶演奏多曲风歌曲,其工坊收入从第一年不到3万元增长至去年36万余元[20] - 丽江古城恒裕公民居博物馆以百年老宅为场景打造写真拍摄项目和研学旅游产品,实现古民居活态传承[25] 文旅融合与经济效益 - 贵州黎平县肇兴侗寨在今年前8个月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8.85%和49.9%[20] - 陕西延安宝塔山景区升级解说系统并以快板、陕北说书等形式让革命故事走进机关、学校、社区[13] - 广西桂林通过举办主题展览、组织观看抗战剧等系列活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展现“文化抗战”的丰富内涵[21]
共同守护“壁上瑰宝”:“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石窟寺保护研究
新华网· 2025-08-21 15:08
行业技术发展 - 形成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 [2] - 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转变 [2] - 建成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 可实时监测院属6处石窟各项指标变化 [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及茶胶寺等遗址 [3] - 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博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 [3] - 大足石刻研究院将建立中国-意大利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联合实验室 [3] 数字化技术应用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 图像6万多幅 经卷内容840多万字 [5] - 龙门石窟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流散海外文物数字化回归 与石窟残存造像身首合一 [5] - 平台具备图像拼接 图像缀合 知识图谱构建 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 [5] 科研能力建设 - 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配备力学实验室 生物学实验室及电阻应变仪 X射线探伤系统等先进设备 [4] - 开发石质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与加固技术 可移动文物微生物矿化粘接技术等突破性成果 [4] - 中国石窟寺保护技术及研究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 行业规模与价值 - 中国共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 [1] -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等多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 石窟寺承载历史工艺与人文环境联系 是人类共同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36氪晚报|小米手机目标全球年销2亿部;宇树科技经营范围新增出版物零售业务;Spotify因数据保护违规被罚款5800万瑞典克朗
36氪· 2025-06-03 18:34
数据保护与监管合规 - Spotify因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被瑞典上诉法院罚款5800万瑞典克朗 [1] 手机与智能设备业务发展 - 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进入前两名 目标全球年销量达到2亿部 [1] - 华为WATCH 5将接入盘古大模型及DeepSeek大模型 支持分析20+运动健康领域近200项指标 [11] 物流与无人配送技术 - 顺丰同城无人车运营规模增至200台 覆盖全国38个主要城市 5月活跃路线突破万条 [1] - 白犀牛R5无人车支持极端天气100%无人化运营 具备红绿灯识别和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1] 电商平台与市场表现 - 速卖通韩国站连续三年由马东锡代言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韩支付总额达4.2万亿韩元 为2022年的三倍 [2] - 速卖通在韩国跨境电商市场份额达到85% [2] 企业投资与产能扩张 - 恒星科技拟在越南投资不超过1000万美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预应力钢绞线项目 [8] - 一汽富维获得知名新能源品牌外饰项目定点 生命周期总销售金额预计8亿元 2026年3月开始批量供货 [6][7] 融资活动与资金用途 - 天辰生物完成超2亿元C轮融资 资金用于抗IgE抗体LP-003的III期临床和补体双功能抗体LP-005的II期临床开发 [9] - 土星视界完成B轮融资 获金鱼嘴创投、盛泽产投联合投资数千万元 老股东继续跟投 [10] 人工智能与技术布局 - 零一万物在北京成立智能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亿元 经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与算法开发 [3] - 腾讯为敦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化9900多卷文书和60700多幅图像 基于混元大模型实现智能检索 [4] 新产品发布与研发 - lululemon推出Go Further女士跑步系列 基于运动员测试反馈 计划8月推出新款日常跑鞋 [12] - 宇树科技经营范围新增出版物零售业务 注册资本约259.42万元人民币 [5] 汽车行业动态 - 雷军表示小米YU7定价将在开售前1-2天确定 否认23.59万元传闻 汽车业务预计三四季度盈利 [13]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倡议抵制"价格战"式内卷竞争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5] 宏观经济与消费数据 - 2025年端午节国内出游1.19亿人次同比增长5.7% 出游总花费427.30亿元同比增长5.9% [15] - 央行5月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14.01亿元 其中隔夜期0.01亿元7天期14亿元 利率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