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搜索文档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6 21: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0:2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9-25 03:19
9月23日, 嘉宾出席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 富龙介绍,团队通过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丝绸之路一处遗址点 场景地表位移形变及古塔倾斜的精准监测,创新应用让"太空眼"成为文化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大量依赖人 工巡查和纸质记录,存在效率低、响应慢、缺乏系统性等弊端。如今,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领域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了一些地方文物工作仅凭"一双腿""一支笔"的局限。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展望2035年,中国将建成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 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实证中国一万年 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到跨领域协同,技术力量显著增强考古与历史研究能力,为文 物价值挖掘与阐释提供新范式。如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 专家这样热议文化中的含“科”量
新华网· 2025-09-24 20:03
文化数字化应用案例 - 全景故宫平台实现四季流转漫游红墙黄瓦的沉浸式体验[1]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的跨时空对话功能[1]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利用人工智能破译古文密码并架设通往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1] 敦煌研究院数字化成果 - 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2] - 全球78个国家访问资源库且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2] - 数字藏经洞云游戏通过场景再现展示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全过程[2] 文物保护技术应用 - 博物馆利用物联网技术和AI预测模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和自适应调控的预防性保护[2] - AI技术改变观众角色从信息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接收者[2] - 虚拟与现实融合技术增强博物馆与观众的连接和互动体验[2] 人工智能与艺术融合 - 人工智能与艺术创新深度融合重塑艺术领域边界并呈现技术突破与伦理挑战并行的复杂图景[4] - 人工智能打开平行宇宙般的创作维度并推动人类与机器共同编织新的美学语言[4] - 人工智能重构艺术叙事新体系而非充当艺术的终结者[4] 数字化文化传播变革 - 数字化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走向互动共生模式[4] - 技术突破使文化传播从地域局限走向全球共享格局[4] - 数字文化发展须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并以价值理性驾驭工具理性[4]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09:50
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 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 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敦煌研究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经过转化设计,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 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 张建林)9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 文化(000802)论坛在京开幕。在当日下午的"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敦煌研究 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 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 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了500tb。 "未来,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 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 ...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丨山河共织千载梦 薪火相传焕新颜
新华社· 2025-09-21 03:16
编者按: 大河发源地,文明衍千年;丝路纵横间,薪火永相传。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文化传承发展气象万千。新华社开设的"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栏目进入调研第四阶段,记者走进陕西、甘 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等西部11个省区市。 从秦兵马俑到敦煌飞天,从丝绸之路驼铃到茶马古道蹄印,从延安窑洞里的星星灯火到桂林山水间的"文化抗战"……每一座山川都镌刻着文明 印记,每一条江河都奔涌着创新活力。 让我们以大地为卷、以奋斗为笔,在探寻文明根脉中守护历史记忆,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淬炼精神信仰,在激活文化基因中筑牢精神家园,共同 谱写文化强国建设的新篇章。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山河壮美的西部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遗存璀璨夺目,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 如今,广袤西部活力无限。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千年文韵赋能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正在西部大开发的壮阔征程中纵深 铺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探寻文明根脉 守护民族瑰宝 秋日的青海玛多县扎陵湖,风景如画。 这是2025年7月25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扎陵湖畔拍摄的"尕日塘秦刻石"所在地(无人机照 ...
共同守护“壁上瑰宝”:“中国方案”助力全球石窟寺保护研究
新华网· 2025-08-21 07:08
行业技术发展 - 形成融价值阐释-监测预警-环境控制-灾害治理-保护修复为一体的石窟寺综合保护理念 [2] - 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从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转变 [2] - 建成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 可实时监测院属6处石窟各项指标变化 [2] 国际合作与影响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修复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及茶胶寺等遗址 [3] - 敦煌研究院与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博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 [3] - 大足石刻研究院将建立中国-意大利石质文物保护修复联合实验室 [3] 数字化技术应用 -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录入敦煌经卷9900多卷 图像6万多幅 经卷内容840多万字 [5] - 龙门石窟运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流散海外文物数字化回归 与石窟残存造像身首合一 [5] - 平台具备图像拼接 图像缀合 知识图谱构建 全文检索等多项功能 [5] 科研能力建设 - 龙门石窟文物科技保护中心配备力学实验室 生物学实验室及电阻应变仪 X射线探伤系统等先进设备 [4] - 开发石质文物微生物矿化修复与加固技术 可移动文物微生物矿化粘接技术等突破性成果 [4] - 中国石窟寺保护技术及研究设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4] 行业规模与价值 - 中国共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5986处 [1] - 敦煌莫高窟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等多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 - 石窟寺承载历史工艺与人文环境联系 是人类共同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 [1]
36氪晚报|小米手机目标全球年销2亿部;宇树科技经营范围新增出版物零售业务;Spotify因数据保护违规被罚款5800万瑞典克朗
36氪· 2025-06-03 10:34
数据保护与监管合规 - Spotify因违反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被瑞典上诉法院罚款5800万瑞典克朗 [1] 手机与智能设备业务发展 - 小米手机国内市场份额进入前两名 目标全球年销量达到2亿部 [1] - 华为WATCH 5将接入盘古大模型及DeepSeek大模型 支持分析20+运动健康领域近200项指标 [11] 物流与无人配送技术 - 顺丰同城无人车运营规模增至200台 覆盖全国38个主要城市 5月活跃路线突破万条 [1] - 白犀牛R5无人车支持极端天气100%无人化运营 具备红绿灯识别和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1] 电商平台与市场表现 - 速卖通韩国站连续三年由马东锡代言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在韩支付总额达4.2万亿韩元 为2022年的三倍 [2] - 速卖通在韩国跨境电商市场份额达到85% [2] 企业投资与产能扩张 - 恒星科技拟在越南投资不超过1000万美元建设年产15万吨高性能预应力钢绞线项目 [8] - 一汽富维获得知名新能源品牌外饰项目定点 生命周期总销售金额预计8亿元 2026年3月开始批量供货 [6][7] 融资活动与资金用途 - 天辰生物完成超2亿元C轮融资 资金用于抗IgE抗体LP-003的III期临床和补体双功能抗体LP-005的II期临床开发 [9] - 土星视界完成B轮融资 获金鱼嘴创投、盛泽产投联合投资数千万元 老股东继续跟投 [10] 人工智能与技术布局 - 零一万物在北京成立智能技术公司 注册资本1亿元 经营范围涵盖人工智能基础软件开发与算法开发 [3] - 腾讯为敦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化9900多卷文书和60700多幅图像 基于混元大模型实现智能检索 [4] 新产品发布与研发 - lululemon推出Go Further女士跑步系列 基于运动员测试反馈 计划8月推出新款日常跑鞋 [12] - 宇树科技经营范围新增出版物零售业务 注册资本约259.42万元人民币 [5] 汽车行业动态 - 雷军表示小米YU7定价将在开售前1-2天确定 否认23.59万元传闻 汽车业务预计三四季度盈利 [13]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倡议抵制"价格战"式内卷竞争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5] 宏观经济与消费数据 - 2025年端午节国内出游1.19亿人次同比增长5.7% 出游总花费427.30亿元同比增长5.9% [15] - 央行5月开展常备借贷便利操作14.01亿元 其中隔夜期0.01亿元7天期14亿元 利率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14]
藏经洞发现125年 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
新华网· 2025-05-31 11:25
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发布 - 平台集纳国内外多家机构收藏的藏经洞文物数字资源 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在数字世界"重聚" [1] - 平台整合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目录和珍贵图像 纳入海量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 [1] - 平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经卷文字自动识别 具备图像拼接 缀合 知识图谱构建和全文检索功能 [1] 平台数据规模与技术能力 - 目前发布敦煌文书经卷9900多卷 图像60700多幅 经卷内容识别840多万字 [1] - 除基本文物信息外 平台还可解读文物内容和背景知识 [1] - 平台初步建成集藏经洞经卷和敦煌学研究资料于一体的资源管理及全球共享平台 [2] 国际合作与参与机构 - 英国国家博物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 匈牙利科学院图书馆等7家海外机构共享了馆藏数字资源 [2] - 中国国家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浙江省博物馆等近20家国内机构签约共享所藏数字资源 [2] - 平台将继续吸纳各国各机构参与 实现项目共同谋划和成果共同分享 [3] 历史背景与学术价值 - 莫高窟藏经洞1900年发现 出土各类文物共7.3万余件 其中海外4.7万余件 国内2.6万余件 [1] - 收藏于不同国家近百家公私机构的藏经洞文物100多年来逐步刊布 使敦煌学成为"国际显学" [1] - 敦煌研究院积极推进"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 在国际敦煌项目基础上建设该平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