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搜索文档
文化+科技,打开传承发展新视野(文化中国行·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9 06:42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如多媒体技术记录非遗、深度学习系统成功缀合78对殷墟甲骨碎片、“何以文明”数字大展走进联合国及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6]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对100多万件藏品的数据信息采集,数字文物库收集超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和212个洞窟三维重建,数据总量超500TB[7] - 国际经验包括利用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探查考古遗址、360度全景拍摄实现虚拟现实体验、以及采用播客和数字化地图吸引年轻观众[8]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中国利用实时监测系统、三维数字扫描和沉浸式体验保护60处世界遗产地,为世界树立新标准[7] 文化产业创新与增长 - 2024年文博文创爆发式增长,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百万件,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带动文创销售3500万元[9] - 泡泡玛特旗下IP“LABUBU”第三代产品成为全球超级IP,在中国、美国、英国市场引发热潮,公司通过文化适配与场景共创进行全球营销[10] - 2025年初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超154亿元登顶全球动画电影,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超16亿元票房破国产二维动画纪录[10] - AIGC、VR、MR等技术深度融入文化内容生产,AI推动内容生产进入智能批量化阶段,大空间VR技术增强沉浸感并助力文化海外传播[10][11][12] 文化交流与互鉴 - 论坛举办“风移影动——中法影像对话”系列活动,包括电影音乐会和导演对谈,纪念中国电影120周年和世界电影130周年[14] - 法国前总理指出电影是文明对话载体,中法在电影修复、合拍、影人交流方面成果丰硕[14] - 多位国际嘉宾强调文明对话重要性,指出通过尊重文化多样性、传承人文经典来引导技术发展,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5][16]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7 05: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8:21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3] - 论坛包含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汇聚800多位中外嘉宾 [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数字化是文物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数字档案 [5] -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95万件,已完成100万余件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藏品采集 [5] - 故宫博物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架构,推出“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数字项目 [4][5]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总数据量超过500TB [6] - “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 [6]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复原与数据共享 [6]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7] - 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积极拥抱技术,丰富阅读服务方式和手段 [7] - 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持续拓展,文化资源加速全民共享 [8] - 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沉浸式空间 [8]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8] - “数字中轴”项目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精细还原,开创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先例 [9]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影片耗时五年,集结4000余人团队,包含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 [12][13] - 《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并带动多地旅游业发展 [13]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行业,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仅需一人半天,实现降本增效 [13] - 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强大能力,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 [11][13] - 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影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13]
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9-25 11:19
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AI技术用于文物残片拼合与甲骨碎片缀合,提升考古研究能力 [2] - 基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的数字化安全监管平台实现文物风险智能预警,推动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 [2] - 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遗址地表位移形变及古建筑倾斜的精准监测 [2] 文化遗产管理的数字化转型 - 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领域治理,突破传统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的局限,提升管理效率 [3] - 技术推动考古研究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转向跨领域协同 [3] - 博物馆数字化、智慧化加速发展,数字化媒介塑造文化遗产展示新形态 [3]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与公众共享 - 故宫博物院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逾195万件(套)馆藏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并向公众共享 [4] - 数字文物库结合AI知识图谱提供智慧检索,通过屏幕展示故宫全貌 [4] - 俄罗斯利用播客、视频、数字化地图等线上展览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4] 数字内容新业态与国际合作 - 发展数字内容新业态,推进数字资源开放,搭建文化遗产与公众的桥梁成为行业共识 [4] - 法国政府对文化遗产3D重建、文物数字化、互动参观路线等创新科技项目给予支持 [4] - 敦煌研究院通过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复原与数据开放共享 [5]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17:50
数字化保护成果 - 敦煌研究院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旨在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 [1] - 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以及212个洞窟空间结构的三维重建 [1] - 完成45身彩塑和16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并对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进行了数字化,总数据量达500TB [1] 资源共享与全球影响 - “数字敦煌资源库”于2016年5月1日上线,英文版于2017年9月上线,实现了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的全球共享 [1] - 截至目前,全球有78个国家访问该资源库,访问量超过2000万次 [1] - 2022年12月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了6500多份数字资源,促进了文化资源的安全高效流动 [1] 创新应用与文化传播 - 公司上线“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以游戏场景再现藏经洞文物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并实现数字复原文物的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2] - 通过转化设计数字资源,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数字敦煌展,推动敦煌文化传播 [2]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敦煌石窟数字资源 [2] - 未来举措旨在助力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