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搜索文档
构建敦煌学研究的“数字基座”
人民日报· 2025-09-26 21:45
公司数字化发展历程 - 公司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历经1950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 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 2017年形成"一院六地"管理格局 负责敦煌莫高窟等六处文化遗产管理[1] - 自1980年代末启动数字化保护探索 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数据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212个洞窟三维重建 45身彩塑重建 16处遗址重建 5万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 总数据量达500TB[1] 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 2022年12月8日推出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 开放6500余份高清数字资源档案 涵盖莫高窟遗址及藏经洞文献[2] - 平台提供官方授权资源获取功能 支持用户上传创作成果进行共创开发 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 数字化创新应用成果 - 2025年5月31日推出"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 通过数字化形式实现海外流失文物的解读与共享[1] - 开发"数字藏经洞"云游戏 高精度还原敦煌藏经洞原貌 结合游戏技术与历史叙事演绎文化故事[3] - 构建涵盖实景洞窟复制 沉浸式展示 三维重建等多元形式的数字展览体系 2014至2025年在国内外举办超50场数字展览[3] 行业技术实践与影响 - 开创文化遗产数字化参与式体验新模式 推动数字文博进入创新发展阶段[3] - 通过深度挖掘数字资源价值 结合科技与艺术手段 实现传统文化数字化创新弘扬[3] - 构建敦煌学研究"数字基座" 为学术研究及多元利用提供持续支持[4]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26 00:21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9月23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在北京举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800多位中外嘉宾,20余场专业沙龙,多项重要成果发布,多项配套活动……9月 23日至24日,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文化与科技互促共荣、深度融合,是推动文化繁荣与科技创新的重要途 径,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求。行走在论坛现场,一个个平行论坛与沙龙的主题映入眼帘:破界共生、 虚实无界、双向赋能、交流互鉴……从不同侧面勾勒出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 织共生。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守护文明瑰宝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论坛上,来自 全球的文化遗产领域专家与实践者,共同探讨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创新应用。 当游客走进故宫,看到的是建筑,是文化。而其背后的重要支撑,是技术,是数据。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朱鸿 文介绍,数字故宫的建设已经历了近30年。截至目前,故宫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的架构。 ...
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新华社· 2025-09-25 03:19
9月23日, 嘉宾出席2025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 题:数字技术为中外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拓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陈 富龙介绍,团队通过卫星SAR数据、无人机激光雷达与地基激光扫描协同,实现对丝绸之路一处遗址点 场景地表位移形变及古塔倾斜的精准监测,创新应用让"太空眼"成为文化遗产防灾的"千里眼"。 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中国各级各类文化遗产数量多、种类多、分布广,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大量依赖人 工巡查和纸质记录,存在效率低、响应慢、缺乏系统性等弊端。如今,数字技术赋能文物领域治理体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破了一些地方文物工作仅凭"一双腿""一支笔"的局限。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展望2035年,中国将建成与文化强国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 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实证中国一万年 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从单一研究到跨领域协同,技术力量显著增强考古与历史研究能力,为文 物价值挖掘与阐释提供新范式。如 ...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新京报· 2025-09-23 09:50
为了实现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复原,敦煌研究院先后上线了"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字藏经洞"数据 库平台,以游戏的场景再现了藏经洞从发现到流失的过程,同时,让数字复原的藏经洞文物数据实现了 科学管理和开放共享。 敦煌研究院还充分利用数字资源,经过转化设计,以动静结合、虚实相间的形式,让敦煌艺术走出莫高 窟,在国内外举办了50余场次的数字敦煌展,推动了敦煌文化的传播。 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 张建林)9月23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北京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北京 文化(000802)论坛在京开幕。在当日下午的"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上,敦煌研究 院副院长、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俞天秀介绍,敦煌研究院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探索数字化保护, 以期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212个洞窟空间结 构、45身彩塑、16大遗址三维重建,50000余张历史档案底片数字化,总数据量达到了500tb。 "未来,敦煌研究院还将继续深度挖掘海量数字资源,借助高科技展示手段和共享平台,让敦煌石窟数 字资源以安全可靠的方式开放共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