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接口服务
搜索文档
手握17亿现金还不够,企查查融资买楼要干啥?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10-28 08:06
IPO申报与融资情况 - 公司IPO申请于2025年10月10日获上交所受理,拟融资金额为15亿元[5] - 若成功上市,A股将再添一家“查查”类企业,其竞争对手合合信息已于2024年9月登陆科创板[5] - 公司现金储备充裕,截至2025年6月30日,货币资金1.2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15.95亿元,合计超过17亿元,但仍计划IPO募资15亿元[6][12] 商业模式与收入构成 - 商业模式为对海量互联网数据源进行收集、清洗、标注、挖掘和分析,形成面向C端和B端的产品或服务[5] - C端收入是核心收入来源,2025年上半年C端业务收入2.86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76.11%[6][24] - 公司提供VIP和SVIP会员服务,1年VIP会员388元,1年SVIP会员1800元[24] 财务表现与盈利能力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75亿元,净利润1.72亿元[6][8] - 主营业务毛利率极高,2025年上半年达90.73%,与贵州茅台91.30%的毛利率几乎持平[6][11] - 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5.18亿元增长至7.08亿元,净利润从1.90亿元增长至3.17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6.89%[8][9] 募资用途与资金状况 - IPO拟募资15亿元,其中6.02亿元用于“人员投入”,占比高达40%[13] - 募投项目包含房屋购置费用,企查查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和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分别计划购置房屋1.44亿元和0.46亿元[13] - 公司现金储备占总资产比例高达82.14%,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中2.50亿为预收会员费,无需支付利息成本[12] 股东结构与资本运作 -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董事长陈德强,发行前持股35.49%[21] - 第二大股东为荷花缘(万得信息100%持有),发行前持股16.34%[20][21] - 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中信投资于2023年10月入股0.62%,两个月后中信证券即与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19] 用户增长与运营数据 - 累计注册用户数增长放缓,2023年新增用户2726.69万,2024年新增用户2372.33万,减少354.36万,2025年上半年新增1158.39万[25] - 月活跃用户数占累计用户数比例出现逐年走低趋势,从2022年的73.32%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3.13%[28] - 2024年会员续费率为56.55%,新增付费用户数占当年付费用户数的48.44%,表明第二年续费意愿不高[27] 行业竞争与合规挑战 - 公司涉及司法案件281件,立案信息151个,案由包括名誉权纠纷、网络侵权等[29] - 2025年10月9日,公司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处以1万元罚款[30] - 在企业信息类的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公司市场份额和移动端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二[30]
“数据茅台”企查查要上市:毛利率超90%碾压同行,如何让新客花钱成难题
搜狐财经· 2025-10-24 15:45
上市与募资计划 - 公司向上交所主板递交招股书获受理,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拟募资15亿元[2] - 募资用途包括C端/B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多维大数据库升级以及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投资概算总额为15亿元[9][10]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7.08亿元和3.75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16.89%[4] - 同期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2.59亿元、3.17亿元和1.72亿元[4] - 各期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和90.74%,持续走高且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5][8][9] - 报告期内累计进行现金分红3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余额为1.21亿元[9] 用户与市场地位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产品累计注册用户超1.5亿,月活跃用户数超8000万[4] - 公司是专业的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提供准确、高效、便捷的商业数据服务[3] - 在企业信息类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主要国内竞争品牌包括天眼查、启信宝和爱企查[12][13][14] 业务模式与收入构成 - 会员类产品是核心产品和主要收入来源,报告期内贡献超八成收入,营收分别为4.41亿元、5.3亿元、6.02亿元和3.16亿元[11] - 付费用户人均消费金额由2022年的480元升至2025年6月末的570元,主要因客单价更高的SVIP会员收入占比从14.22%增至25.01%[11][14] - 公司产品和服务形态包括面向个人用户的会员类产品,以及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专业版、数据接口服务等[11] 成本结构与运营效率 - 高毛利率主要源于特殊成本结构,数据来源以自动化访问采集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等依法公示的公开信息为主[6] - 报告期内各年度采购金额分别为1.32亿元、1.18亿元、1.02亿元和4904.37万元,逐年下降[6][8] - 采购成本中市场推广服务占比最高,报告期内比例在60.07%至71.14%之间[8] 产品定价策略 - 主要产品1年VIP会员定价从360元升至388元,2或3年VIP会员从720元升至768元[11] - SVIP价格为1800元/1年,3600元/2或3年;SVIP企业套餐价格为1580元/人/年(5人起)[11] - 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企查查专业版查询终端主账号价格从2022年末的3600元/个/年上涨至9800元/个/年[11] 增长挑战与市场竞争 - 累计注册用户数增速有所放缓,报告期内分别为8821.51万个、1.15亿个、1.39亿个和1.51亿个[16][18] - 新增付费用户数呈先增后降趋势,新增付费转化率由2022年的2.27%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2.17%[16][18] - 新客户贡献率由2022年的50.48%降至2025年6月末的42%,会员续费率自2023年开始小幅下降[18] - 公司面临少数若干头部品牌在会员价格、产品服务、用户体验、营销推广等方面的激烈竞争[19]
企查查招股书挂网前被央行处罚 用户活跃度降诉讼缠身
中国经济网· 2025-10-17 14:41
IPO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25年10月10日向上交所主板提交IPO招股说明书并获得受理 [1] - 公司拟公开发行不超过4,025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 [1] - 本次IPO拟募集资金总额为150,021.40万元 [1][2] 募集资金用途 - 募集资金将投向四个项目:C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投资45,819.40万元)、B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投资17,109.50万元)、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投资36,783.40万元)、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投资50,309.10万元) [1][2] 业务模式 - 公司以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等依法公示的公开信息为基础,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商业大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形成面向个人用户的会员产品和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专业版、数据接口服务等 [1] 股权结构与实际控制人 -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实际控制人陈德强合计控制公司53.00%的股份,其中直接持股35.49%,通过苏州知彼间接控制11.54%,通过苏州知己间接控制5.96% [3] 财务业绩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848.29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0,841.27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37,540.58万元 [3][4]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9,044.15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31,744.81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17,154.06万元 [3][4]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从2022年的16,230.19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29,765.65万元,2025年上半年为16,096.16万元 [3][4] 用户与运营数据 - 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数从2022年末的8,821.51万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15,078.92万 [5] - 各期付费用户数分别为90.62万(2022年)、102.14万(2023年)、104.80万(2024年)和54.83万(2025年上半年) [5] - 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在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别为6,467.64万、7,291.54万、8,420.75万和8,011.25万,2025年上半年出现下滑 [5] - ARPPU(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从2022年的576.07元上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24.01元 [5] - 月活跃用户数占累计用户数比例从2022年的73.32%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3.13% [5] - 2023年和2024年分别有40.61万和52.9万的付费用户停止付费,2024年流失付费用户数超过新增付费用户数 [5] 保荐机构关联关系 - 本次IPO的保荐机构(主承销商)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6] - 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投资持有企查查0.62%的股份 [7] - 中信投资于2023年10月认购公司股本,中信证券于2023年12月与公司签署辅导协议 [7] 股东股份变动 - 2024年7月,原第二大股东万得信息将其持有的6,091.1999万股股份转让给其全资子公司荷花缘 [8] - 2024年10月及11月,荷花缘及股东杨京分别向君安控股转让170.60万股和42.60万股股份 [8] - 转让完成后,荷花缘持股比例由16.81%降至16.34%,杨京持股比例由12.19%降至12.07% [8][9] 法律与监管风险 - 公司涉及多起司法案件,目前可查的司法案件共94件,其中身份为被告的案件为89件 [10] - 公司涉及名誉权纠纷、侵权责任纠纷等案由,有151条立案信息 [10] - 2025年9月24日,公司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罚款1万元,时任征信业务主管被罚款300元 [12][13]
企查查IPO:募资必要性存疑 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 保荐券商“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新浪证券· 2025-10-13 17:30
IPO基本情况 - 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于10月10日获受理,拟在上交所主板上市,保荐券商为中信证券[1] - 公司计划发行不超过4025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0%,计划募资15亿元[2] - 募资拟用于C端产品研发升级、B端产品研发升级、多维大数据库升级及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四个项目[2] 财务状况与募资必要性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为1.2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为理财产品)为15.95亿元,广义货币资金合计高达17.16亿元[2] - 交易性金融资产占总资产20.89亿元的75%以上[2] - 公司有息负债几乎为0,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均为0[3]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7.08亿元、3.7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2.59亿元、3.17亿元、1.72亿元[6] - 同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2.76亿元、3.99亿元、4.25亿元、2.37亿元[6] - 主要负债为预收款项,2025年上半年末为2.59亿元,占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的97.73%[4][5][6] 保荐机构关联交易 - 保荐人中信证券于2023年12月12日与公司签署辅导协议[1][8] - 在此前两个月(2023年10月),中信证券全资子公司中信投资认购了公司225万元股本,增资后持股0.62%[10] - 招股书未公布此次增资的价格,报告期内其他增资或股权转让也未披露单价和总价[11] 募投项目细节 - 15亿元总募资中,约40%(6亿元)将用于人员投入[7] - C端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人员投入3.08亿元,占该项目募资的67.25%[7] - B端产品研发升级项目人员投入1.3亿元,占该项目募资的75.94%[7] - 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人员投入1.15亿元,占该项目募资的31.31%[7] - 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人员投入0.49亿元[7] 研发投入与同业比较 - 公司主营业务为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约85%收入来自会员类产品[2] - 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分别为9342.39万元、10786.59万元、11733.91万元、6025.9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8.02%、17.45%、16.56%、16.05%[15] - 同期,选取的金山办公、指南针、合合信息三家同行可比公司的研发费用率均值分别为24.19%、24.23%、23.63%、23.57%[15][16] - 公司研发费用率显著低于同行均值,与最具可比性的合合信息相比低约10个百分点,但公司表示与可比公司不存在重大差异[15][17]
年入7亿!苏州再现超级独角兽:要A股上市,做商业大数据
搜狐财经· 2025-10-13 03:04
公司概况与IPO信息 - 公司为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企查查,已提交招股书冲刺A股主板[2] - 公司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苏州,旗下产品包括企查查APP、专业版及数据接口服务等[2] - 截至2025年6月,累计注册用户数超1.5亿,月活跃用户超8000万[2] - 此次IPO拟募资15亿元,将全部用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产品的研发升级[12] 创业历程与业务演变 - 创始团队最初于2014年2月筹备场地租赁创业项目,后因识别企业负责人的需求转向开发工商信息查询工具[4] - 2014年10月,企查查iOS版App正式上线,从解决自身痛点发展为满足销售人群查询企业底细的需求[5] - 业务从C端会员产品起步,2016年推出首款收费产品VIP会员,后续扩展至B端专业版产品,服务于供应链、法务、金融风控等多个领域[7][8] 财务表现与用户数据 - 公司营业收入保持稳定增长,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7.08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6.89%[12]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75亿元[12] - 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注册用户数达1.51亿,付费用户数为54.83万(半年度数据)[10] - B端客户覆盖5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80余家保险公司、50余家证券公司及200余家律所等[12] 行业地位与政策支持 - 根据第三方报告,2023年企查查在企业信息类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移动端下载量排名第一[13] - 公司是《“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发布后,上交所首个受理的数据服务商上市企业[3][13] - 公司研发的平台入选工信部“2023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并曾获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13][1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73项发明专利[14] 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 - IPO主要目的包括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商业大数据服务的国际影响力,以及通过资本市场进行产业并购整合[9] - 公司秉持“数据取之于企业,用之于企业”的理念,曾在疫情期间免费助力中小企业寻商机、控风险,并获得商务部官网表彰[15] - 2022年起,公司与共青团中央旗下基金会合作,支持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超2万名创业者[15] - 2023年,公司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的案例入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巡展”[16]
企查查IPO获受理,毛利率超90%,涉多起诉讼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8:52
IPO申请概况 - IPO申请于10月10日获上交所受理 拟于主板挂牌上市 中信证券担任保荐人 [1] - 公司拟募集资金约15亿元 用于C端和B端产品研发升级、数据库升级及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1] - 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竞争中 启信宝母公司已登陆科创板 公司有望成为第二家A股上市企业 [1]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董事长陈德强为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直接及间接合计控制公司53%的股份 [3] - 陈德强配偶马群担任公司董事 除该关系外 董事及核心人员间无其他亲属关系 [5] 用户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 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5亿 月活跃用户超8000万 [3][6] - 年付费用户数超100万 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从2024年的597.41元增至2025年上半年的624.01元 [10] 业务构成与收入 - 会员类产品为业务基本盘 2024年收入6.02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84.98% [7][8] - C端业务收入占比超七成 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2.8亿元 占主营业务收入76.11% [9][10] - B端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025年上半年收入8965.81万元 占比23.89% [11] - B端客户覆盖5大国有银行、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50余家证券公司等大型机构 [11] 财务业绩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08亿元 复合增长率16.89% [13] - 净利润从2022年的1.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17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35.42% [13] - 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且持续提升 从2022年的87.24%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90.74% [13] - 2022年和2023年分别进行现金分红1亿元和2亿元 [13] 研发投入与资产状况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 2025年上半年为16.05% [13] - 资产总额持续增长 从2022年末的12.29亿元增至2025年6月末的20.89亿元 [13]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呈现下降趋势 从2022年的47.46%降至2025年6月末的38.74% [13] 合规与运营风险 - 公司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行政处罚 罚款1万元 [16] - 因信息错配、个人手机号公开为企业电话等问题 多次被投诉或诉至法院 涉多起名誉权及侵权责任纠纷诉讼 [16] - 在黑猫投诉平台存在关于"页面诱导消费"、"擅自自动续费"等消费者投诉 [16] - 公司坦言面临诉讼纠纷风险与个人信息保护风险 数据处理中难以确保所有数据绝对准确 [20]
企查查A股IPO获受理:净利润超3亿元,隐存个人信息保护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22:51
IPO申请概况 - 公司IPO申请于10月10日获上交所受理,拟于主板挂牌上市,中信证券担任保荐人[1] - 公司拟募集资金约15亿元,用于C端/B端产品研发升级、多维数据库升级及人工智能研发项目[1] - 在行业竞争格局中,公司有望成为继启信宝母公司之后第二家登陆A股的商业大数据服务商[1] 股权结构与管理层 - 董事长陈德强为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公司53%的股份[3] - 陈德强配偶马群担任公司董事,公司管理层其他核心人员之间无其他亲属关系[3][6][7] 用户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5亿,月活跃用户超8000万[2][3] - 付费用户数从2022年的90.62万增长至2024年的104.80万,2025年上半年为54.83万[10][11] - 每付费用户平均收入从2024年的597.41元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624.01元[10] 业务构成与收入 - 公司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类产品,2024年该业务收入为6.02亿元,占总收入的84.98%[8][9] - C端业务收入占比超七成,2025年上半年C端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6.11%[10] - B端业务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20.49%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23.89%[1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0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89%[14] - 扣非归母净利润从2022年的1.6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98亿元,复合增长率为35.42%[14] - 公司毛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从2022年的87.24%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90.74%[15] 研发投入与资产状况 - 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维持在较高水平,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在16.05%至18.02%之间[16] - 公司资产总额从2022年末的12.29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末的20.89亿元[16] - 2022年和2023年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分红金额分别为1亿元和2亿元[14] 合规与诉讼风险 - 公司近期因违反征信业务管理规定被中国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处以1万元罚款[17] - 公司涉多起名誉权、侵权责任纠纷诉讼,共有151条立案信息[18] - 公司在招股书中坦言面临数据准确性引发的诉讼风险及个人信息保护风险[22]
企查查上交所IPO已受理 拟募资15亿元
智通财经网· 2025-10-10 19:44
IPO基本信息 - 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10月10日上交所主板IPO获受理 [1] - 中信证券为保荐机构,拟募资金额为15亿元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专注于商业大数据的收集、清洗、挖掘、分析及应用 [1] - 产品应用于商业交易、风险管理、金融服务、政务、法务等多种客户业务场景 [1] - 在2023年度中国企业信息类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市场份额及移动端活跃用户数排名第二,移动端应用商店下载量排名第一 [1]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848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7.084127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6.89% [3] - 2025年1-6月营业总收入为3.7540582447亿元 [3] - 研发费用从2022年的0.93423947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1733910186亿元 [3] 用户数据 - 截至2025年6月末,产品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1.5亿,月活跃用户数超过8000万 [3] 募资用途与技术发展 - 募集资金将用于提升C端会员类产品和B端专业版、数据接口服务等产品的性能 [2] - 资金将投入于数据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研发,以提升技术壁垒和扩大市场份额 [2]
企查查正式冲刺沪市主板IPO:为“数据要素三年计划”后首家数据商
证券时报网· 2025-10-10 19:10
上市进程 - 企查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沪市主板的上市申请已正式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受理 [1] 行业地位与业务概览 - 公司是我国企业信息类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移动端活跃用户数位列行业第二 应用商店下载量位居第一 [2] - 公司是专业的商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商 专注于商业大数据的收集、清洗、挖掘、分析及应用 旗下拥有面向C端和B端的多款数据产品 [2] - 截至2025年6月 公司累计注册用户数超1.5亿 月活跃用户超8000万 [2] - 公司是行业内较早取得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备案的互联网企业 并首家通过国家网信办数据出境安全评估 [2] 政策环境支持 - 公司上市申请是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后 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数据服务商 [2] - 国家数据局自2023年10月成立以来 曾两次调研企查查总部 [3] - 《"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数据产业 支持数据商上市融资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1848.29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70841.27万元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7540.58万元 [5] - 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2022年的16230.19万元增至2024年的29765.65万元 复合增长率达35.42% [6] - 2025年上半年 公司实现净利润17154.06万元 [6]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会员类产品 该类产品贡献了八成以上收入 [5] 客户基础与市场应用 - 公司B端客户已覆盖5大国有银行、12大股份制商业银行、80余家保险公司、50余家证券公司、200余家律所及上百家中国五百强企业 [5] - 公司"一站式企业信用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已入围工信部"2023年大数据产业发展示范名单" [4] 发展战略与募资用途 - 公司计划依托资本市场 进一步强化品牌影响力与技术竞争力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产业集团 [4] - 本次募集资金将用于增加设备、专业技术人才、云资源等投入 旨在持续研发数据中台能力和人工智能技术 提升C端和B端产品力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