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柔性可折叠玻璃
icon
搜索文档
“四链融合” “中国造”越来越有分量了
人民网· 2025-11-04 15:47
核心技术突破 - 安徽蚌埠一家科技企业成功量产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并应用于全球主流手机品牌 [3] - 曾经备受关注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到2024年已至少突破21项 [4] - "奋斗者"号深潜万米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 "北斗"服务全球等成就彰显新型举国体制优势 [4] 研发投入与基础设施 - "十四五"时期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44万亿元增长到3.61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4] - 研发投入强度从2.40%提升至2.68%首次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4] - 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供支撑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形成战略力量 [4] 资金链支持机制创新 - 浙江一家海归博士创办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通过"企业创新积分制"获得无需抵押的"创新积分贷"化解资金链断裂风险 [5] - 安徽等地构建从天使基金到"专精特新"母基金的完整投资梯队并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 [5] - 截至2024年全国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超1500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万亿元 [5] 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龙头企业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形成"龙头企业牵头 高校院所支撑 各创新主体协同"模式 [6]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是2020年的1.8倍 [6] 人才链机制创新 - 多地推行"校企双聘"机制高校教授可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专家也能进入高校出任"产业教授" [6]
中国经济微观察 “四链融合”“中国造”越来越有分量了
人民网· 2025-11-04 11:00
新型举国体制与科技创新成就 - 新型举国体制被视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机制 [1] - “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从2.44万亿元增长至3.6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40%提升至2.68%,首次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曾经备受关注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到2024年已至少突破21项,背后有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 [3] 四链融合机制创新 - “四链融合”旨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支撑 [2][3] - 在资金链上,安徽等地构建了从天使基金到“专精特新”母基金的完整投资梯队,并探索长周期考核机制 [4] - 截至2024年,全国设立政府引导基金超1500只,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超过3万亿元 [4] 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 - 粤港澳大湾区实践“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模式,解决研发与市场脱节问题 [5]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是2020年的1.8倍,显示创新与产业结合效果加速显现 [5] 人才链与体制机制突破 - 多地推行“校企双聘”机制,高校教授可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企业专家进入高校出任“产业教授”,促进人才双向流动 [5] - “企业创新积分制”依据人才、专利、研发投入等指标为企业“体检打分”,高分企业可申请无需抵押的“创新积分贷” [4] 具体技术突破案例 - 安徽蚌埠一家科技企业成功量产仅30微米厚的柔性可折叠玻璃,并应用于全球主流手机品牌 [2] - 浙江一家由海归博士创办的人工智能芯片企业,通过“创新积分贷”化解资金链断裂危机,其研发的芯片已实现量产 [4]
打破“枷锁” 看见未来
期货日报· 2025-10-09 08:46
行业现状与核心挑战 - 中国玻璃行业产量长期占据全球半壁江山,但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压力,需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蜕变[1] - 行业与房地产深度绑定呈现强周期性,供应高企的同时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中低端浮法玻璃原片过剩而陷入价格战,高端电子显示玻璃等领域却大量依赖进口[1] - 美国康宁、德国肖特等跨国公司长期垄断超薄电子玻璃市场,国内在柔性显示、高世代线液晶基板玻璃等前沿领域面临卡脖子风险,形成低端挤破头、高端够不着的格局[1] 成本与环保压力 - 玻璃制造熔窑需24小时运行,燃料成本(主要为天然气、高卡煤和石油焦)占生产总成本的30%~40%,企业对能源成本波动极其敏感[2] - 使用天然气的高质量产能因成本持续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亏损,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2] - 玻璃工业碳排放量约占全国工业总排放的2%,面临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及未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带来的运营成本压力[2] 转型升级路径:高端化与绿色化 - 高端化是行业突围根本出路,需将资源从过剩低端领域转向高附加值高端领域,如电子信息显示玻璃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材料[3] - 中国建材集团凯盛科技已成功生产出30微米厚度柔性可折叠玻璃,成为科技创新头雁[3] - 2023年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明确要加快电子专用材料研制,提升光伏玻璃、超薄高透玻璃、柔性玻璃等产能供给和战略保障[3] - 绿色化是未来竞争入场券,核心是进行能源革命,短期推进熔窑煤改气、焦改气,中长期需探索氢能燃烧、全氧燃烧等颠覆性低碳技术[3] - 德国肖特集团已成功测试在药用玻璃熔炉中使用60%氢气混合燃烧,迈出零碳制玻关键一步[3] 转型升级路径:智能化与服务化 - 智能化是提升竞争力的内生工具,需在投料、切割、检验等环节全面推广工业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实现无人化生产车间[4] - 通过部署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熔窑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实时模拟优化控制,以稳定质量、延长窑龄、降低能耗[4] - 服务化是突破产品同质化陷阱的关键,企业应从玻璃原片供应商转型为终端用户问题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4] - 建筑玻璃业务可延伸至节能方案设计、定制化加工、安装维护及节能效果监测认证(如绿色建材三星认证)等领域[4]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玻璃行业转型升级是一场涉及供需、技术、模式、生态的全面系统性工程[4] - 未来领军企业将是以高端材料为基石、绿色科技为基因、数字智能为神经、服务解决方案为延伸的现代化企业[4]
(活力中国调研行)厚积“薄”发 柔玻璃撑起产业硬脊梁
中国新闻网· 2025-07-06 11:53
柔性可折叠玻璃技术 - 公司成功研发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厚度约为A4纸的三分之一,弯折寿命突破百万次[1] - 产品兼具耐高温、高硬度、高透过率、高气密性及优异平整度,在氧化和光照环境下性能稳定[1] - 技术已应用于折叠手机、卷轴电视机、柔性医疗检测装备等领域[1] 技术研发与产业链突破 - 团队通过上千次配方实验,攻克产业化试验、专属生产线设计及良品率爬坡等环节[2] - 形成"高强玻璃—极薄薄化—高精度后加工"全流程工业化产业链,玻璃性能国际领先[2] - 自主研发世界首片8.6代OLED超薄浮法玻璃基板,2024年底下线,打破高世代OLED玻璃基板生产瓶颈[2][3] 创新成果与行业影响 - 公司创新链、工程链、产业链"三链融合"模式产出柔性玻璃、发电玻璃、药用玻璃等多项世界领先成果[2] - 技术支撑信息显示、新能源、半导体等领域需求,保障中国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链安全[3] - 推动中国玻璃技术从跟跑向全球领跑跨越,成为基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成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