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正山小种
icon
搜索文档
顺时而饮,科学品茗(信息服务台)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茶文化与科学饮茶理念 - 饮茶是顺应自然、调和身心的生活智慧,茶文化博大精深,六大茶类各具特色 [2] - 科学饮茶需依循四季时序与昼夜节律,以品得茶香并护得安康 [2] 四季饮茶指南 - 春季宜饮茉莉花茶、铁观音或普洱熟茶,以疏肝解郁、提神醒脑、温润护胃,助阳气升发 [3] - 夏季宜饮绿茶、白茶或台湾冻顶乌龙,利用绿茶茶多酚清热解暑,白茶退火消炎,乌龙茶缓解暑热烦躁 [3] - 秋季首选武夷岩茶、凤凰单枞等半发酵乌龙茶,其性平和可清除余暑、润秋燥、养肺气 [3] - 冬季宜饮红茶或黑茶,红茶性温可暖身驱寒养胃,黑茶助消化解油腻,陈香之气舒缓情绪 [3] 分时饮茶建议 - 起床后宜饮淡绿茶或淡白茶,以补充水分、清头目润肺腑,避免空腹浓茶刺激肠胃 [4] - 早餐后至午间宜饮绿茶,利用咖啡碱与茶氨酸协同作用提神醒脑,增强思维活力 [5] - 午餐后宜饮乌龙茶,其芳香物质可消食去腻、清新口气,帮助调节脂肪代谢 [5] - 下午茶时间推荐红茶,可调成奶茶,茶黄素可调节脾胃、舒缓情绪 [5] 饮茶个性化与平衡 - 科学饮茶需读懂自身体质,阳虚者借红茶暖身,阴虚者借绿茶降火,痰湿者借乌龙去浊,气郁者借花香解郁 [5] - 饮茶之道贵在平衡,每一杯茶均可成为平衡身心的调和剂,讲究顺应天时、体质与身心需求 [5]
武夷山组团参展广州美博会,茶香四溢展新姿
南方农村报· 2025-09-05 21:34
参展概况 - 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组织7家企业组团参展第68届广州美博会 [2][3] - 展会现场吸引大量观展者驻足品鉴武夷山茶产品 [3][4] 茶产业历史与地位 - 武夷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 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及万里茶道起点 [7][8] - 茶产业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茶树生长于丹霞地貌环境 形成独特"岩骨花香"韵味 [8][9] 茶叶品类与工艺 - 武夷岩茶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 主要品种包括大红袍 铁罗汉 白鸡冠 水金龟 肉桂和水仙 [10] - 制作需经10余道纯手工工序 2006年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11][12][13][15][16][17] - 2022年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18] - 正山小种为世界最早红茶 有400多年历史 茶叶外形条索肥实 带桂圆干香味 [19][20][21][22] 展会现场反馈 - 三秀茶业展示不同年份武夷岩茶 计划开发茶与美容 大健康结合的衍生产品 [25][26][27] - 观展者对茶品口感表示惊艳 认可岩骨花香特色及桂圆干香味 [28][29][30] - 年轻消费者通过展会了解茶文化及产业延伸价值 [31][32][33] 战略意义与发展方向 - 广州为武夷岩茶主要消费市场 参展可实现跨行业市场流量导入 [36][37] - 茶产业向多元化发展 茶多酚 茶氨酸等成分与美容 大健康产业天然契合 [38][39] - 通过美博会平台探索开发茶化妆品 茶保健品等衍生产品 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40][41][42]
一叶兴百业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7 10:51
核心观点 - 武夷山市通过文化赋魂、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及体制创新推进"三茶"统筹发展 实现从生态资源到产业价值的转化 形成百亿级茶产业链并显著提升居民收入 [2][3][18] 文化赋魂 - 系统性保护古茶园和传统制茶技艺 传承创新"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6] - 以"万里茶道起点"为基底推进茶文化整体性保护 突出茶文化交流属性 推动茶文旅融合与产品创新 [6] - 建立"武夷茶天下"官方传播矩阵 通过短视频、数字藏品、书籍及品牌活动展示茶文化价值 [6] 科技赋能 - 通过"种质保护—生态种植—数字赋能—精深加工"全链条技术革新 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 [8] - 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省级茶树种质资源圃 收集保存大红袍等名丛 成功驯化栽培八仙等优质品种 [9] - 运用5G通信、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绿色种植 构建覆盖数字茶园、工厂、溯源等的茶产业大数据平台 [9][12] - 政企校协同打造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 为产业提供长效技术支撑 [12] 产业强链 - 政策引导培育规模化茶企 2024年规上茶企达3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 税收超千万元茶企突破6家 [14] - 引进茶包装、茶机械等精深加工企业 合作开发茶含片、茶化妆品等衍生品 补全产业链短板 [14] - 打造"武夷岩茶"区域品牌及"武夷山大红袍"等公共品牌 建立全流程可追溯质量管控体系 [15] - 建成全国首个"茶产业数字孪生平台"覆盖14264家茶企 2023年抽检合格率达99.6% [15] 发展成效 - 茶园面积从2005年不足10万亩扩展至2024年14.8万亩 从业人员增长超10倍 [2][3] - 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0亿元 较2005年1亿余元实现百倍级增长 [2][3] -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4516元增至27189元 茶产业收入占比达49.2% [3] 体制创新 - 建立国家公园协同联动保护机制 从管理体制、规划建设等方面提供法治保障 [17] - 成立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 打破条块分割行政模式 实现跨部门政策协同 [17] - 创新"生态茶基金"和碳汇交易机制 推出"生态茶贷"等金融产品支持生态保护企业 [18]
预包装、散装茶叶外包装未标注生产日期 一公司被罚10000元
每日商报· 2025-08-05 07:26
公司违规事件概述 - 杭州某某礼品有限公司因销售未标注生产日期的茶叶被上城区市场监管局查处 [1][2] - 公司通过网络平台销售两款散装茶叶,分别为“今艺堂虚极五号老白茶”(购进价95元/斤,销售价280元/斤)和“今艺堂九曲红梅”(购进价600元/斤,销售价800元/斤),均已售完 [2] - 公司在“美团外卖”平台销售上述茶叶时,仅加贴自身信息,未标注生产日期,平台销售期间营业收入共521元 [2] - 公司同时销售未标注生产日期的预包装礼盒茶叶,包括1盒“正山小种”和2盒“易武古树”,均被扣押未售出,违法所得为0元 [3] 监管处罚与法律依据 - 公司销售未标注生产日期的散装茶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 [4] - 公司销售未标注生产日期的预包装礼盒茶叶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 [4] - 针对散装食品销售违法行为,监管部门对公司作出警告处罚 [5] - 针对预包装食品标签违法行为,监管部门没收涉案茶叶(“正山小种”1盒、“易武古树”2盒),并罚款10000元 [5] 行业合规要求 - 散装食品指食品生产者未预先定量包装,由经营者按需称重销售的食品,销售时外包装需标注生产日期 [4] - 预包装食品指生产者预先定量包装、具有统一质量标识的食品,其外包装标签必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 [4] - 食品经营者采购预包装食品时,应对标签内容履行外观审查义务 [5] - 食品生产者禁止对产品标签进行虚假标注,或加贴、补印和篡改 [5]
2025中国人送礼不完全指南
虎嗅· 2025-05-17 20:33
茶叶送礼行业洞察 行业核心特征 - 茶叶送礼是融合文化礼仪与消费心理的复杂行为,需同时掌握产品知识与社交规则 [1][2] - 行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消费者需规避营销话术并理解茶叶品类鄙视链 [3][10] - 季节性消费特征明显,春夏以绿茶为主(龙井/毛尖等),秋冬偏好发酵茶(熟普/黑茶等) [11] 消费者行为分析 - 地域偏好差异显著:江浙偏好绿茶,福建青睐乌龙茶,广东消费红茶为主,云南侧重普洱茶 [13] - 代际差异突出:年轻群体更接受新式茶饮概念(如冷泡茶/茶咖),中年男性更关注品牌溢价(大红袍/正山小种) [12][13] - 办公场景茶礼需注重便利性,茶包类产品可建立轻社交关系 [15] 产品策略要点 - 包装设计直接影响价值感知,大红配色+木质礼盒可提升礼品属性 [15] - 反向选品策略可能产生惊喜效果,如向云南人赠送台湾高山茶 [13] - 新茶饮品牌通过创新形态(茶包/抹茶)降低消费门槛,扩大用户基础 [13] 消费禁忌与趋势 - 小青柑品类存在质量风险,需谨慎选择 [14] - 散装茶可作为深度社交关系的象征,但需配合场景化话术 [17] - 替代礼品(车厘子等)因"免回礼"特性形成竞争 [18] 注:分析基于公开文本的行业特征提炼,不涉及具体企业案例或投资建议
纪念金骏眉创始20周年座谈会在福建湖北两地同步举办
中国经济网· 2025-04-21 16:34
公司发展历程 - 金骏眉由正山小种红茶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团队于2005年创制 采用珍贵芽头原料填补中国高端红茶空白 [2] - 2010年起公司将金骏眉创新工艺输出至全国14个优质茶产区 构建"一脉工艺 千山风味"产业体系 [2] - 通过技术培训与品牌共建激活当地野茶资源 湖北巴东产区两年内助农增收超200万元 [3] 工艺创新与标准化 - 在正山小种传统制作技艺基础上革新工艺 实现标准化品牌化生产 [2] - 依托《骏眉红茶》团体标准 推动全国14个产区实现高品质规模化生产 [1][2] - 骏眉红茶含有更高比例茶黄素和聚酯型儿茶素A(TSA) 兼具健康价值与独特风味 [2] 产业带动效应 - 金骏眉使桐木村茶青价格跃升百倍 茶农技能提升 红茶产业焕发新生 [3] - 通过"技术赋能+品牌共享"模式带动超6万户茶农增收 助力乡村振兴 [4] - 开发信阳红 普安红 巴东红 广元红 古丈红 超然红等区域品牌 注入多元活力 [2] 品牌战略与行业影响 - 推动中国红茶从"原料供应"转向"品牌引领"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范本 [2] - 全产业链布局叠加技术创新 打造各产区名优红茶品牌 [1] - 将中国创新清饮红茶带给全球爱好者 提升国际竞争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