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自行车

搜索文档
永安行: 永安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27 17:5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显著下滑,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1.29%至1.93亿元,净利润亏损扩大至-6,547.56万元,主要因市场需求减弱、收入下降及应收款坏账计提[2] - 公司战略重心转向氢能产业与芯片业务,氢能两轮车、制充氢一体机等产品已实现多城市运营,并投资原子层材料芯片技术企业洛玛瑞公司[3][10] - 控股股东变更为哈啰集团,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磊,预期通过产业协同提升上市公司经营效率和竞争力[14][22]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93亿元,同比减少21.29%;营业成本1.93亿元,同比减少9.27%[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47.56万元,同比减少739.17%;扣非净利润-6,761.19万元,同比减少123.36%[2]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433万元,同比减少44.6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流出2.47亿元,主要因购买理财产品[2][15] - 货币资金减少53%至2.46亿元,应收票据减少54.47%,存货减少30.21%[16] 业务结构 - 公共自行车及共享出行业务收入占比约70%,但受行业收缩影响增量不足、存量缩减[9] - 氢能业务包括氢能两轮车、制充氢一体机、低压固态储氢装置及氢能发电系统,已在江苏、广东等多地运营[3][7] - 智慧生活业务聚焦智能密码锁等产品,销售覆盖国内及海外市场[8] - 芯片业务通过投资洛玛瑞公司布局SiMO光电探测器及新型存储器LMP系列,部分产品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10] 研发与技术 - 报告期内新增专利授权22项(含发明专利4项),专利申请40项(含发明专利10项)[10] - 累计拥有有效专利346项,其中氢能相关专利130项,连续入选全球氢能产业发明专利前100名[13] - 主导起草江苏省地方标准《氢能助力自行车通用技术要求》,推动行业标准化[13] 行业环境 - 共享出行行业从激烈竞争走向稳定,公共自行车行业面临收缩风险[3][19] - 氢能产业获政策支持,2025年《能源法》将氢能纳入能源管理体系,国家级及40余省市出台氢能规划[3] - 光电探测器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120亿美元增长至2029年240亿美元,受AI、自动驾驶及通信需求驱动[6] 投资与资产 - 直接投资企业超30家,涵盖出行服务、氢能研发、芯片制造等领域,重要子公司包括浙江凯博压力容器(营收2,938万元,净利润1,229万元)[17][19] - 金融资产投资以权益工具为主,期末公允价值26.23亿元,报告期内公允价值变动损失356.5万元[18] - 参与私募基金投资,累计出资上海銮阙合添3,500万元、共青城广慧绿能壹号404.31万元[18] 治理结构变更 - 董事会及高管团队全面变更,原董事长孙继胜离任,杨磊当选董事长并聘任吴佩刚为总经理[20][22] - 控股股东变更为上海哈茂(哈啰集团全资子公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杨磊,承诺保持上市公司独立性[22]
北京:拟推进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 加力推进市域内氢燃料汽车扩容增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8 14:53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条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近日对外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推进 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及多领域应用。推动建成覆盖全市、辐射京津冀的氢能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多元化布 局本地制氢试点,做好制加氢一体站建设,有效利用燕山石化本地工业副产氢提纯项目。积极谋划绿氢 输送管道,推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绿电制氢项目输送通道建设,探索研究京津冀域内输氢管道建设可行 性。围绕车辆发展需求及应用场景,规划储备并优化市域内氢能补给设施。加力推进市域内氢燃料汽车 扩容增量,提升车辆出车率和运行里程,在本市产业园区内试点开展氢能自行车应用,拓展氢能无人机 应用场景,推进氢能在航空领域应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快打造京津、京唐、京保石等京津冀及周边跨 区域氢能运输廊道,跨区域氢能廊道,加快沿线加氢站布局。因地制宜布局氢能热电联供系统,推动以 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和零碳供热示范项目。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
2025 FCVC探寻“氢”机遇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19 09:28
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燃料电池商用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车型覆盖客车、货车全系商用车 [5] - 2015年至今十年间产业链技术能力建设迅速,逐步发展成熟并实现自主可控 [5] - 2025FCVC展览会展示新一代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能矿卡等新兴产品,参展企业近300家,展览面积25,000平米,吸引15,000+观众 [8] 行业机遇与前景 - 氢能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尤其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前景广阔 [3] - 2030年将迎来中国新能源革命爆发期,2030-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成为电力主体 [5] - 2050-2060年氢能全产业链总产值预计达10万亿元左右 [5] - 中国"产能+应用"双轮驱动领跑全球,从电解槽到FCEC打造完整价值链 [7] 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进展 - 大功率产品商业化快速推进,在港口运输、干线物流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 [8] - 钛板电堆技术和产品创新发展助力大功率产业商业化 [8] - 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达到与传统燃油车持平水平 [7] 当前挑战与瓶颈 - 加氢基础设施产业链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安全风险大等痛点 [5] - 产业规模小、经济性不足导致市场竞争力受阻 [7] - 国内缺少大尺寸氢安全研究和测试专用实验场所 [6] - 全球面临投资需求巨大、国际性标准和认证缺失等阻碍 [6] 政策与产业协同 - 需强化顶层设计,出台下一轮产业支持政策避免政策空窗期 [7] - 需简化车载储氢系统特种设备管理制度 [7] - 需推进典型场景示范应用,优化政策支持方式 [3] - 需加强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拓展应用场景 [3] 企业动态与区域发展 - 未泰铂业作为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创始成员,致力于推进产业发展 [4] - 上海市嘉定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在智能网联、新能源领域争当排头兵 [3] - 佛吉亚氢能提出产品需满足安全、经济适用、可持续和创新要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