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氢燃料电池汽车
icon
搜索文档
宝马押注氢能交通,2028年推出首款量产车
财富FORTUNE· 2025-07-31 21:05
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现状 - 2024年全球氢燃料电池汽车登记量仅12,866辆,远低于纯电动汽车的1,080万辆 [1] - 宝马计划2028年量产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正在小批量试产基于X5的iX5 Hydrogen车型 [1] - 丰田凭借Mirai持续领跑销量,现代、本田等厂商也推出过氢能车型 [1] 氢能技术优势与挑战 - 氢能汽车兼具电动驾驶优势(加速快、零排放)和快速加氢(3-4分钟)特性 [2] - 氢能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英国加氢站从2019年15座缩减至2025年4座,而同期充电点达39,733个 [2] - 德国加氢网络相对完善,但西班牙、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完全缺失加氢站 [2] 基础设施经济性分析 - 单座加氢站建设成本高达150-400万美元,远高于充电桩(商用5万美元/家用1,000美元) [4][5] - 英国HyHAUL项目计划优先布局长途商用运输,初期仅需30辆卡车即可启动三座加氢站 [5] - 消费者普及需1,300座加氢站(半小时车程覆盖),目前存在"鸡与蛋"困境 [6] 厂商战略与市场前景 - 丰田坚持提供技术选择,巴黎已通过1,000辆氢能出租车建成6座加氢站 [7] - 宝马未公布2028年量产车型细节,但目标定价与纯电动车持平 [10] - 行业需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氢能接受度高于实际销量 [12] 互补性与资源优化 - 氢能与纯电动互补:德国模型显示90%电动车+10%氢能车可节省400亿美元基础设施成本 [4] - 氢能可缓解电池原材料短缺问题,并解决寒冷天气续航、拖挂等纯电动痛点 [4]
建设加氢站、推广氢能车,多地加快推动氢能产业发展
第一财经· 2025-07-31 08:57
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目前,多地正加快建设加氢站,推广氢能汽车,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 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目前,多地正加快建设加氢站,推广氢能汽车,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 质量发展。 7月30日,单日最高加氢能力达到4000公斤的华南首座"4台8注"大容量加氢站——良田加氢站在广州市 白云区投运,并现场同步交付百台氢能车辆。据建设方广东云韬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韬氢能") 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加氢站可满足200余辆氢能车辆高强度运营需求,将有效破解区域加氢瓶颈,助力 华南氢能车辆扩容。 广州市《关于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加氢站建设。市级财政对建成 并投入使用,且日加氢能力(按照压缩机每日工作12小时的加气能力计算)500公斤及以上加氢站给予 建设补贴;支持加氢站运营。对于数据接入国家、省、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相关信息化平台的加氢 站予以运营补贴。 广州市明确,对氢能产业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项目,在省级对其新增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超过 2%比例普惠性投资奖励的基础上,市级财政给予1∶1配套扶持。 广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广州 ...
研判2025!中国车载储氢瓶行业发展背景、市场现状及企业格局分析:车载储氢瓶销量下滑,市场格局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6 10:26
内容概要:车载储氢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用于储存氢气的容器,是氢燃料电池汽车重要组成部分。储 氢瓶主要分为四个类型:全金属气瓶(Ⅰ型)、金属内胆纤维环向缠绕气瓶(Ⅱ型)、金属内胆纤维全 缠绕气瓶(Ⅲ型)、非金属内胆纤维全缠绕气瓶(Ⅳ型)。车载储氢瓶大多使用III型、IV型两种容 器。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在政策支持、技术突破等因素驱动下,2021-2023年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不断增加。2024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均呈下滑态势,主要系自2020年启 动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政策将于2025年底到期,而新的政策尚未明确,叠加行业成本仍偏高、基础 设施尚不完善等。2025年氢燃料电池仍处于迷茫期,产销量继续下跌,1-5月,氢燃料电池车产销分别 完成1176辆和1122辆,同比分别下降25%和26.14%。2021-2023年期间,我国车载储氢瓶市场出货量伴 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加而增长,2024年出货量同步下滑,2024年国内车载储氢瓶出货量约4.3万 支,同比下降12%。从产品技术类型来看,当前我国车载储氢大多为35MPa的III型瓶,70MPa的III型瓶 也有少量应用,2024年 ...
氢能,有的向左,有的向右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24 10:35
氢能行业动态 - 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Stellantis宣布终止氢燃料电池技术开发项目,停止推出新一代氢燃料动力商用车型,并终止法国Hordain和波兰Gliwice的氢燃料动力车型量产计划 [1][3] - 印度太阳能公司(SECI)终止"国家绿色氢能中心"招标计划,原定投资20亿卢比(约2330万美元),计划建设至少两个年产能10万吨的绿氢中心 [2] - 澳大利亚CQ-H2绿色氢能计划终止,原计划在格拉德斯通投资125亿澳元(约587.7亿人民币)向日本与韩国出口绿氢 [2] 企业退出案例 - Repsol与Hydric Power合作项目在Puertollano的绿氢计划搁置,估值逾1亿欧元 [3] - 壳牌搁置奥克拉氢能中心(日产1200吨氢气、年产能2.5GW),Equinor取消蓝氢和绿氢项目 [3] - BP叫停HyGreen绿氢和H2Teesside蓝氢两大标杆项目,其中H2Teesside项目或削减75%规模甚至彻底关停 [3] - 埃克森美孚在德州Baytown炼厂投资3.3亿美元发展清洁氢的项目搁浅 [4] - Cleveland-Cliffs叫停5亿美元的氢冶金项目 [4] - Air Products撤回原计划在亨伯河口伊明汉建设的20亿英镑(约合27.2亿美元)氢进口码头 [4] 坚持氢能发展的国家与企业 - 法国修订《国家无碳氢战略2025》,计划到2030年部署4.5GW电解设备,2035年达8GW,满足工业和交通领域52万吨/年氢能需求 [5] - 中国2024年氢能生产消费规模超3650万吨,位列全球第一,可再生能源制氢产能占比超50% [6] - 沙特阿拉伯发布"绿色沙特倡议",阿联酋计划到2031年成为全球氢能产业领先者,阿曼目标到2030年绿氢年产能达100万吨 [6] - 南非计划到2030年实现年产1000万千瓦电解产能及约50万吨氢气 [6] - 智利提出到2025年实现5GW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装机容量 [6] - 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现代汽车、丰田汽车、林德集团继续坚持氢能发展 [7] 氢能行业特点 - 氢能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从研发、生产到市场推广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8] - 氢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相对缓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盈利 [8] - 资本市场对传统能源企业如BP、埃克森美孚的评价注重利润、现金流等传统财务指标,而氢能是长期项目 [8][9] - 中国地域辽阔,新能源资源分布广泛,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全球第一,为氢能提供了低成本制氢基础 [9] - 欧美国家政策不连续是氢能项目左右摇摆的重要原因 [9] - 欧美国家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极大限制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10]
身家暴跌253亿,“煤老板”姚俊良失守山西首富
创业家· 2025-07-19 17:43
核心观点 - 姚俊良家族财富大幅缩水,从2022年的329.1亿元降至2025年的76亿元,缩水253.1亿元,失去山西首富地位[6][7] - 美锦能源经营状况恶化,营收从2022年246亿元连续两年下滑至2024年190.31亿元,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11.43亿元[15][16] - 氢能业务尚未成为支柱,2024年营收占比仅4.16%,煤焦化行业仍占95.84%[15] - 公司面临焦炭价格下跌、成本压力、库存激增等多重挑战,毛利率从2021年30.25%暴跌至2025年Q1的0.14%[16][20] 财富缩水与排名变化 - 2025年姚俊良家族身家76亿元,位列《新财富500创富榜》第447名,山西富豪排名第三[6] - 2024年起被永泰能源王广西/郭天舒夫妇和锦波生物杨霞超越,结束连续7年山西首富地位[6] - 家族持有美锦能源37.15%股份,对应市值约71.65亿元(按192.87亿元总市值计算)[7] - 自借壳上市累计分红19.58亿元,但2022年起连续未分红[8] 公司发展历程 - 1981年姚巨货贷款1.6万元买旧车跑运输起家,1983年转型煤炭加工[10] - 1985年设立山西首家民营焦炭铁运站实现第一次飞跃[11] - 2007年借壳天宇电气上市,成为全国最大独立商品焦和炼焦煤生产商之一[11][12] - 2014年姚巨货去世后由二代姚俊良和三代姚锦龙接班,形成"煤-焦-气-化-氢"一体化产业链[12] 经营与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190.31亿元,较2022年峰值下降22.6%[15] - 归母净利润从2021年25.41亿元暴跌至2024年亏损11.43亿元[15][16] - 2024年焦炭库存量同比暴增497.62%,主因钢材需求萎缩和运输瓶颈[17][18] - 氢能业务推广4000台燃料电池汽车,但受补贴退坡和资金压力影响产量下降89.14%[19] 行业与业务结构 - 煤焦化行业贡献95.84%营收,氢能仅占4.16%[15] - 拥有630万吨/年核准产能的四大煤矿,焦炭价格2024年"跌多涨少"[12][16] - 氢能车辆累计运营2亿公里,减排20万吨,但面临气源不足和基础设施滞后[13][19]
六地发布氢能政策:覆盖氢车应用/高速让利/氨醇特色产品
势银能链· 2025-07-18 13:18
氢能产业政策动态 - 浙江嘉兴年内将全面示范氢能重卡、公交、无人机三大场景,开放不少于10个示范场景,突破5项关键技术并认定5款明星产品 [4][5] - 重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全新车型开发给予最高600万元奖励,氢燃料电池货车不受限行限制 [6] - 内蒙古在呼包鄂乌四盟市重点布局氢能装备制造业,分别发展研发、固态储氢、电解水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提纯等细分领域 [7] - 海南提出发展绿氢氨醇特色产品链,打造"风光氢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8] - 青岛推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拓展交通和工业应用场景,建设氢能港口 [9][10] - 六盘水对氢能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用按发票面额10%补助,单车每年不超过0.5万元 [11] 行业活动与服务 - 2025势银绿氢产业大会将于8月27-28日在江苏无锡举办 [2] - 势银提供产业研究、数据产品、咨询顾问等服务,是中国领先的产业研究与数据公司 [1][17] 企业动态 - 鲲华科技、中鼎恒盛等企业有视频版内容 [13] - 枡水科技、中汽创智、亿纬氢能等企业有图文版内容 [13]
机构:氢能“制储输用”各环节市场供需有望迎来双增
证券时报网· 2025-07-16 15:00
重庆市氢燃料电池汽车支持政策 - 2025年1月1日起对纳入规划的加氢站按建设实际投资(不含土地成本)的30%补贴 单站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1] - 对氢气终端销售价格不高于25元/千克的加氢站按年度累计加氢量给予30元/千克运营补贴 单站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1] - 要求区县经信部门制定专项政策 支持企业成立融资租赁平台公司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 [1] 氢能行业政策影响 - 政策支持为加氢站发展提供资金补贴 税收优惠 标准制定和安全监管保障 [1] - 各国政府出台氢能产业规划和政策 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合作 [1] 氢能市场供需与投资机会 - 政策落实将推动氢能"制储输用"环节供需双增 投融资活跃度提升 [2] - 中长期氢能基础设施完善将提升全产业链规模 关注加氢站建设 储运 燃料电池核心部件商业化 [2] 绿氢项目与相关企业 - 电价下行 碳价上升 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绿氢项目开工率提升 [2] - 电解槽行业或逐步摆脱"内卷" 关注华电科工(601226) 华光环能 [2] - 绿氢成本下降将提升交通 工业领域渗透率 关注国鸿氢能 国富氢能 重塑能源 [2] - 下游绿氢绿氨绿醇项目经济性改善 关注氢基能源运营商吉电股份(000875) [2]
2025中国汽车论坛召开,话里话外都是要“团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1 18:34
行业转型升级方向 - 电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方向,规划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4] -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需加强示范政策带动作用,统筹推进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推动"氢能高速"和构建"氢能走廊"[5] - 行业需持续推动创新,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储备与应用,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7] 市场格局与竞争策略 -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主导力量,电动化加速全球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智能化与人工智能创新热潮推动行业进入下半场[9] - 行业需从价格驱动转向价值驱动,避免无序竞争,打造健康产业生态,建立行业自律调节机制[7][9] - 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竞争力居世界前列,需进一步扩大研发制造和供应链成本控制优势[26] 技术创新与产业生态 - 需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优化生产流程和制造模式,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7] - 智驾普及面临挑战,需算法、算力、数据和工程能力协同发展才能解决城区NOA系统"好用"问题[24] - 人工智能将在芯片、研发、制造、营销和销售全链条发挥作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26] 国际合作与政策环境 - 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为欧中深化合作开辟新机遇,需要更多对话而非减少交流,反对保护主义[15] - 宝马集团强调基于规则的公平竞争才是产业长期繁荣基础,反对单边关税措施[22] - 需促进碳足迹互认互信,共同推动全球绿色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已启动汽车行业EPD平台建设[9][13] 企业战略与管理变革 - 奇瑞汽车不追求销量排名,更重视质量排名和创新,致力于成为"出海"文明使者[17][18] - 广汽集团反思错失增程式技术机遇,需平衡用户需求与产品价值[20] - 行业需要品牌建设、管理变革和质量服务升级,而不仅是发展速度[18]
2030年或是氢能产业拐点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2 11:02
氢能产业现状与挑战 - 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技术、成本、商业模式均有较大提升空间 [2] - 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具备广阔应用前景,是交通运输低碳化的重要支撑 [2] - 全球氢能发展面临资金短缺、国际标准缺失等阻碍,需政策、绿色溢价支持 [2] 氢能发展时间线与预测 - 中国新能源革命爆发期预计在2030年,2030-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将带动绿色氢能全产业链发展,2050-2060年总产值达10万亿元 [3] - 低碳氢能预计在2030-2035年具备成本竞争力,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3] - 2025年是氢能产业经济性拐点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年,中国正成为全球氢能创新领导者 [4] 技术瓶颈与经济性突破 - 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面临规模小、经济性不足、竞争力低等瓶颈,需全行业协同降本至与传统燃油车持平 [6] - 需通过研发投入、运营补贴、税负减免等政策扶持缩小与内燃机汽车的总体拥有成本差距 [6] - 氢能产品需满足安全、经济适用、可持续和创新要素,尤其在长途重卡、冷链物流等场景优势显著 [7] 产业链协同与创新 - 氢能发展需产业链各方合作,包括基础研究、产品研发、检验检测、普及推广环节,当前检测环节挑战突出 [8] - 低压固态储氢和液氢技术是破解储运难题的有效手段,分别具备安全性和成本效率优势 [9] - 大功率氢燃料汽车已在港口物流、干线运输等特定场景实现商业化运营 [9] 多元化应用场景拓展 - 氢能技术可延伸至轨道交通领域,未来或应用于高速列车动力系统 [9] - 氢燃料电池船舶发展需突破法规、工程化技术、储氢功率等瓶颈,并配套基础设施 [10]
闽出台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中国化工报· 2025-06-30 10:13
福建省氢能产业规划 核心目标 - 2030年实现氢能规模化商业应用 2035年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年 [1] - 2025—2030年起步期目标:形成3万吨/年绿氢产能 10万吨/年氢基燃料产能 产业总产值600亿元/年 [1] - 2030—2035年跃升期目标:绿氢产能提升至10万吨/年 氢基燃料产能达100万吨/年 [1] 产业链布局 制氢端 - 近期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 服务于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领域绿色转型 延伸石化产业链 [1] - 中远期转向风光可再生能源制氢 降低成本和扩大规模 推动绿氢成为主流 [1] 储运端 - 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输氢 推进氨储氢技术路线 [2] - 支持有机液态储氢、固态储氢及相关材料制造业发展 [2] 加注端 - 以加氢综合能源站为主 支持现有加油加气站改扩建加氢设施 [2] - 重点建设物流、港口、园区等专用加氢站 2025—2030年规划建设50座加氢站 [1][2] 应用端 - 化工领域:推动氢制合成氨、甲醇等氢基燃料产业化 [2] - 运输领域:规模化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 [2] - 储能发电领域:开发应急电源、电网调峰等应用场景 [2] 示范项目 - 2025—2030年培育1—3个百兆瓦级绿电制氢示范项目 [1] - 建成1—3个氢基绿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试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