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底数据舱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实现全球突破!首座海底数据中心成功部署
是说芯语· 2025-10-05 09:49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核心装备在海南陵水成功布放海底,标志着技术概念到商业应用的全面领先 [1] - 项目由海南省国资委牵头引进北京海兰云公司实施 [1] - 项目于2022年启动,分三期建设,计划部署100个数据舱 [3] - 一期工程于2023年11月完成首个海底机房建设,并于2024年2月启用海南海底智算中心集群 [3] 技术优势与性能 - 利用海水自然冷却,实现低能耗,其能效比(PUE)可低至1.1以下,远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5] - 服务器故障率仅为陆地数据中心的八分之一,可靠性高 [5] - 采用模块化快速部署,建设周期为90天 [3] - 海底无尘、无氧、无震动的稳定环境能显著提升服务器可靠性并延长寿命 [5] - 对于人工智能、金融交易等对延迟敏感的沿海业务,就近部署能提供极致速度 [5] 设施规模与规划 - 部署的单个“海底数据舱”为重达1300吨的钢制密封舱体,通过海底电缆与岸站连接 [5] - 未来几年将分批部署上百个数据舱,共同构成一个总数超68万台服务器的“海底超级算力集群” [5] - 上海临港新片区同步推进海上风电融合型数据中心,预计2025年10月中旬投用 [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为“东数西算”工程提供强大的绿色算力支撑,有效满足东部沿海地区对高效、低碳数字基础设施的迫切需求 [7] - 是“海洋强国”与“数字中国”两大战略深度融合的典范,展示了在跨界科技创新上的全球引领力 [7] - 为全球数据中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人类数据中心的版图正式向海洋延伸 [1][7]
在海南,他们为啥把服务器“扔”进30米的海底?
金融时报· 2025-09-26 21:23
项目概况 - 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陵水附近海域35米深海底投运,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1] - 核心装备为海底数据舱,每个重达1300吨,相当于1000辆小汽车重量,由4500吨起重船布放[1] - 项目被描述为颠覆传统的“水下算力世界”和“超级大脑”[1] 技术优势与运营效益 - 利用海水作为“免费空调”进行降温,相比陆地数据中心可减少大量冷却能耗,降低运营成本[2] - 海底数据中心为AI、云计算等高速发展的行业提供了“零碳”解决方案[2] - 每个数据舱部署24个标准机柜,可安放400至500台服务器,整体能效比同等规模陆地数据中心提升40%至60%[3] - 满舱运行时,该海底“超级计算机”30秒能处理400万张高清照片,1秒计算量相当于普通电脑运行一年[3] 商业化进展与客户 - 项目已成为真正的“算力商铺”,客户包括阿里云、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以及上市公司拓尔思[3] - 项目在设计时考虑了不同地质和土壤环境,并在台风“摩羯”期间运行平稳,展示了其安全性与可靠性[3] 政策支持与发展规划 -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海南海底数据中心,目标布放100个数据舱[4] - 计划逐步建设以海底数据中心为核心的综合性海洋新技术产业园[4] - 项目被视为海南自贸港“向数图强”的重要实践[4] 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海底数据中心技术正从海南陵水的1.0版本升级到上海临港的2.0版本[4] - 随着海南自贸港、上海临港等跨境数据试点政策落地,“陆数海算”可能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的关键技术载体[4]
“立体拼图”拼出用海新维度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01 12:41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制度创新 - 海南创新推行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将海域空间精细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四层 实现不同项目在同一海域和谐共处 [3][5] - 2023年3月海南率先印发试行通知 同年11月获自然资源部推广 2024年5月1日通过法规形式固化提升 [5][6] - 制度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二维向三维转变 缓解行业用海矛盾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6] 典型项目落地案例 - 海南海底数据中心一期项目用海面积14.46公顷 分层占用三层空间 底土空间仍保留待用 [4] - 三亚崖州湾跨宁远河工程分层使用1.81公顷海域 不动产权证首次标注重叠用海范围 [8] - 月亮岛市政接驳工程精准申请1.18公顷底土空间 证书首次明确标注具体用海空间层 [8] - 乐东县水产养殖取排水工程使用水体和底土两层 证书首次明确高程范围并划定楼层高度 [8] 配套市场化机制创新 - 建立"土地超市"平台实现云上选海 12个沿海市县上架155宗总面积28万亩净海 [11][12] - 推行净海出让模式 政府统一开展海域论证和环评 累计完成18宗3.86万亩海域出让 [11][12] - 简化用海审批手续 企业实现拿海即开工 有效增强发展信心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