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潮流能发电

搜索文档
海洋经济“浙江模式”:不拼规模拼什么?|活力中国调研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12:07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浙江海洋生产总值超1.2万亿元 增速位于全国前列但规模位列全国第四 落后于广东超2万亿元 山东超1.8万亿元 福建1.25万亿元[3] - 浙江拥有6715公里海岸线 30多个海湾 26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 但海洋经济规模与资源禀赋不匹配[1][3] - 海洋产业仍以传统业态为主 高附加值环节占比较少 海产品深加工和海洋生物医药开发不足 海洋科创平台数量相对较少[4] 海洋产业发展规划 - 2025年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实现海洋经济领域项目投资2200亿元以上[5] - 构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绿色石化油气全产业链 临港先进装备制造) 三大千亿级集群(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滨海文旅) 若干百亿级集群(海洋数字经济 新材料 生物医药 清洁能源)[5] - 当前重点发展五大传统产业(临港绿色石化 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 港航物流 现代渔业 海洋文旅) 三大新兴产业(清洁能源 新材料 生物医药) 及未来产业(海洋信息服务 机器人 深海智能装备)[6] 港航产业发展 - 宁波舟山港2024年完成货物吞吐量13.77亿吨 连续16年全球第一 集装箱吞吐量3930万标准箱稳居世界第三 国际航运中心排名全球第七[7] - 存在"大港小航"问题 需补足航运服务业短板 重点发展船舶供应 维修 交易等优势服务 差异化竞争高端航运金融[8][9] - 2025年上半年510个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 其中120个强港项目完成投资420亿元[9] 海洋新能源与新兴产业进展 - 截至2024年底海上风电累计装机达476万千瓦 沿海核电装机容量全国前三 潮流能发电达到工业化级别 推进百兆瓦级重点工程建设[10] - 海洋生物医药领域已有浙江博锐生物制药等企业落户[10] - 传统产业积极转型 如舟山船舶修造企业研发智能作业设备 数智平台提升效率[11] 数字经济赋能海洋经济 - 2024年成立浙江省首个海洋大数据增值应用中心 开展数据资产入表 数据赋能保险 蓝碳价值实现等试点[12] - 海洋经济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汇聚277类权威数据 应用场景包括核电冷源预警 北极航道保障 台风风暴潮预警等[13] - 2022年上线全国首个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 2025年"海洋资源环境可信数据空间"入选国家首批可信数据空间试点[12][13]
浙江探路“蓝色低碳”:重塑海洋经济新循环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5 17:15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总长度超6400公里 海岛数量全国最多 具备发展海洋渔业 港口物流 临港工业 海洋旅游等产业的良好条件[1] - 浙江海洋经济存在产业发展能级不强 海洋科创能级不足等问题 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仍待加速 滨海旅游资源需要进一步整合 近岸海域环境污染在沿海省份中比较严重[1] 国家政策与省级规划 - 中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将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 研究制定支持海洋强省建设政策 探索央企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海洋经济的路径[2] - 浙江实施海洋经济倍增计划 目标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高于全省GDP增速1个百分点 加快构建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 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2] 港口绿色智能化转型 - 宁波舟山港梅山港区是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实现人工集卡与智能集卡协同作业[3] - 港区源端清洁化通过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引入太阳能 风能等清洁能源 终端电气化覆盖率达100% 集卡电动化率53% 计划年内提升至80% 配套2座换电站和38个充电桩[3] - 2021年起实施节能减排战略 2024年清洁能源消耗量占总能源消耗量约77%[3] 海洋清洁能源开发 - 舟山秀山岛南部海域建成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LHD 采用平台式+模块化技术 实现兆瓦级大功率稳定并网发电[5] - 第四代1.6兆瓦机组已稳定运行3年多 设计使用寿命20年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预计未来低于0.3元/千瓦时将低于火电价格[5] - 国家推动百兆瓦级潮流能重点工程 支持将潮流能发电作为沿海地区及海岛绿色能源补充解决方案[5] 海洋产业科技创新 - 浙江推进海洋产业体系化建设 聚焦海洋精准感知 海洋新能源 海洋生物资源等7大领域 集中攻关45个关键技术群[6] 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开发 - 台州大陈岛升级黄鱼养殖技术至4.0版本 采用单点系泊型深远海养殖平台 建设无柴油 无噪声污染的低碳养殖基地 用能成本降低20%以上[7] - 大陈海洋生态渔仓项目投资1亿元 用海面积2107.5亩 预计养殖营收达10亿元[7] 蓝碳经济与价值转化 - 象山西沪港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浒苔 紫菜 海带等藻类植物具有强二氧化碳吸附能力 成为海洋固碳重点资源[8] - 台州大陈岛开展全省首笔海洋蓝碳(贝类)交易 建设椒蓝碳资产交易平台 发放椒蓝贷绿色碳汇贷款 温州苍南完成全省首例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交易[9] 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 - 台州首创海洋云仓治理船舶污染物 运用区块链技术形成蓝色循环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模式 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10] - 5个海洋废弃塑料瓶可生产一条丝巾 台州市有5家企业从事海洋塑料再生利用 正在打造首个智能蓝色工厂实现全自动化闭环处理[10] 美丽海湾建设与旅游开发 - 浙江计划2027年前建成18个以上美丽海湾 覆盖沿海5市 目前已建成5个国家级美丽海湾和9个省级美丽海湾[11] - 台州大陈岛海水优良水质比例提升至65.6% 打造红色教育+绿色生态+蓝色经济模式 游客量从年不足10万人跃升至单月最高8.24万人 2023年海洋经济总产值超11亿元[11] - 苍南168黄金海岸全线80%路段可见大海 分布超百处自然景观 邀请顶级设计师打造文旅场景 去年暑假2个月吸引游客100万人次 直接拉动当地村民收入2500万元 间接拉动文旅消费约1亿元[12] - 海湾文旅开发带动群众共同富裕 从事渔业捕捞的村民转做休闲渔业后收入显著增加[13]
海浪发电、废塑成衣、污水变湿地:中国沿海省份的生态经济密码
新华网· 2025-08-13 21:45
海洋潮流能发电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浙江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被国际能源署认证[2] - 发电机组累计上网电量超783万千瓦时 相当于等效减少使用3132吨标准煤 减排7811吨二氧化碳[3][5] - 度电成本从第一代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 目标降至0.3元/千瓦时以低于火电价格[5] 海洋塑料循环利用 - 浙江台州创新"蓝色循环"模式 累计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5.45万吨[5][6] - 通过高价回收机制鼓励民众参与 与国际企业合作将海洋塑料制成高附加值消费品[6] - 建立"海上收集-再生利用-碳汇交易"产业链 即将出台全国首部海塑治理地方性法规[6] 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 - 金华市武义县坛头村投入1400余万元进行河滩整治 完成清淤70余万立方米 垃圾清理500余吨[8] - 600多亩臭河滩改造为生态湿地公园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实现生态修复[8] - 村集体经济收入五年跃升168% 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 形成"民宿+文创"特色产业链[9]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科技支撑绿色能源发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 绿电消纳率超65% 每年节省用能费500多万元[1]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 累计送电超870万千瓦时 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2]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2] 海洋经济创新机制 -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追溯 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3] - 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建立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 实现"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4][5] -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生物多样性碳汇项目[5] 生态产业化转型实践 - 坛头村通过环境治理将"臭河滩"转变为文化"会客厅" 实现生态美带动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6] - 缙云县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文化空间 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6] - 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闭环[5][6]
(活力中国调研行)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累计发电超810万千瓦时
中国新闻网· 2025-08-05 22:27
项目运营表现 - 连续并网发电时间超过95个月 [2][3][5][6][8][10] - 累计发电量超过810万千瓦时 [2][3][5][6][8][10] 行业地位 - 是全球持续稳定并网运行时间最长的潮流能发电项目 [2][3][5][6][8][10] - 是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 [2][3][5][6][8][10] 项目位置 - 位于浙江舟山市岱山县秀山 [2][3][5][6][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