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保
搜索文档
海洋治理进入深度调整期,中方建议深化务实合作
第一财经· 2025-11-06 14:25
全球海洋治理趋势 - 全球海洋治理体系进入深度调整期,理念和模式正在转变,新兴议题推动治理体系重构[1] - 应对气候变化、防治海洋污染、推动蓝碳增汇、实现航运脱碳、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成为全球刚性需求[1][2] -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每10年翻一番,已占全球GDP比重4%以上,到2050年其增加值或将达到52万亿美元[2] 中国的角色与行动 - 中国正从全球海洋治理的“后来者”转变为“贡献者”,作用日益凸显[1] - 中国建设性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推动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海洋秩序,例如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2] - 中国牵头发起海洋大科学计划,包括“海洋负排放”、“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等,并实施了100余项“小而美”的惠民生项目[3] 科技创新与投资 - 科技创新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关键支撑,海洋观测、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深水、绿色、智能、安全”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3] - 中欧蓝色发展投资基金首期募资规模20亿欧元,并设立人民币基金100亿元,重点投向可持续蓝色经济与产业领域[3] - 发布深海生境智能认知与探索多模态大模型和人工智能海洋大模型“瞰海”,旨在突破深海数据瓶颈,实现对海洋环境的智能模拟和前瞻预测[4] 挑战与风险 - 全球有3000多个主要港口面临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的直接威胁,全球贸易和价值数千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面临风险[2] -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海洋污染等问题相互交织,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1][2]
立法护蓝!防城港海域污染防治新规精准破解生态难题
中国发展网· 2025-10-31 11:56
法规概述 - 防城港市海域污染防治规定将于2025年12月1日正式施行 该法规以十七条条款聚焦海域污染治理痛点 [1] - 法规制定历经一年多时间打磨 通过网络公开等方式收集意见建议460余条 采纳160余条 最终形成不分章节的立法成果 [1] 立法背景与需求 - 防城港市临海工业、渔港经济、滨海旅游快速发展 海域开发强度持续加大 海洋生态面临多重挑战 [1] - 国家及自治区层面海洋环保法规侧重普适性 难以完全适配防城港市海域特殊治理需求 亟需更细化、可操作的地方性规定 [1] 核心治理举措 - 完善基础设施 要求市、县两级统筹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 推动管网向临海乡村延伸 严禁生产生活污水直排入海 [2] - 推进养殖污染减量 规范养殖户生产台账等行为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与传统设施升级 从源头减少污染 [2] - 构建海洋垃圾全链条治理体系 由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建立海上环卫制度 明确各方清理责任 在关键区域设置垃圾集中点 [2] - 细化法律责任 补充岸滩垃圾清理等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 确保执法有依据、责任可追溯 [2] 后续实施计划 - 防城港市将通过加强宣传引导、聚焦源头减量、推动设施升级等举措 推动规定落地见效 [3] - 呼吁涉海企业、养殖户及广大市民依法用海 主动履行环保义务 共同守护海洋生态 [3]
日本“幽灵舰队”正在毒害太平洋环焦,未来5年或将迎来生态灾难?
虎嗅· 2025-10-18 15:01
环境风险 - 日本“幽灵舰队”持续泄漏燃油,每日泄漏量约为4000升 [1] - 泄漏事件已持续潜伏约80年,危机彻底暴露 [1] - 若不及时解决,未来五年内可能爆发大规模生态灾难 [1] 健康影响 - 泄漏的油污可能已通过鱼类等海洋生物进入人类食物链 [1] - 污染物可能已通过鱼肚子进入一些人的血液中 [1]
环境部规范海洋微塑料监测,支持高水平再生利用项目
第一财经· 2025-10-13 09:31
中国海洋微塑料污染现状 -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微塑料平均丰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地中海西北部、濑户内外海等处于同一水平 [5] - 与世界各地同类型海域相比,中国海水中的微塑料丰度目前处于中低水平 [1][5] - 微塑料在中国海水、海滩沉积物、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体中均有检出 [2][5] 微塑料的来源与危害 - 微塑料来源于大块塑料在环境中的破碎、个人护理品中的塑料微珠以及生产运输过程中泄漏的原料树脂颗粒 [2] - 大块塑料垃圾在海洋中经海浪、紫外线等作用分解成尺寸小于5毫米的碎片 [2] - 塑料在自然条件下降解少则十几年,多则上百年,导致大量塑料废弃物在环境中累积 [1] - 微塑料可被浮游动物、鱼类、海鸟等不同营养级的海洋生物摄食,其添加剂及吸附的污染物可能进入生物体并沿食物链转移 [2] - 污染物在微塑料上的浓度通常比海水中的浓度高几个数量级,使其成为有毒化学物质的载体 [1] 国家政策与监管动向 - 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开展海洋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监测调查 [5] - 《"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强化塑料垃圾河海兼治,实施海湾、河口等区域塑料垃圾专项清理 [5] - 2023年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对建立健全海洋垃圾治理监管体系和制度机制作出详细规定 [5] - 生态环境部将塑料污染治理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并督促地方政府落实主体责任 [8] 监测技术规范与行业标准 - 国家生态环境标准《海洋微塑料监测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已开始征求意见,旨在规范监测技术 [1][7] - 目前中国尚未建立标准化的监测与分析方法,导致可靠数据匮乏,不同研究结果不可比 [7] - 该标准采用国内外普遍认可的以"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作为微塑料定义 [7] - 标准推荐表层海水中微塑料的尺寸下限为0.33毫米,其他介质的尺寸下限根据分析方法确定 [8] - 辽宁省、山东省已发布相关地方标准,行业协会也陆续制定发布微塑料相关标准规范 [7] 行业应对与发展方向 - 生态环境部支持塑料高水平再生利用项目建设 [1][8] - 在外卖、快递、商场、超市等场景推广竹制品、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等替代产品 [8] - 夯实企业在塑料污染治理中的执行作用 [8]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
新华社· 2025-09-27 16:23
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目标 - 核心战略是建设海洋强省,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路径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 [1][3] - 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目标明确,计划从2023年的33.8%提升至2026年的40% [6] - 规划坚持陆海统筹、资源融通,注重创新驱动、高效协同、产业更新 [6] 海域资源管理模式创新 - 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创新解锁立体用海新模式 [2][9] - 2023年3月印发通知,将海域空间精细划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四层,可分层出让使用权 [9] - 2024年5月1日正式实施《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办法》,为海域立体分层设权提供法治保障 [9] - 已有多个项目实践立体用海,如三亚跨宁远河工程分层使用海域,三亚月亮岛工程精准申请底土空间约1.18公顷 [10] 海洋能源产业进展 - “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于2024年6月全面投产,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11] - 加快深海油气增储上产,重点推进陵水17-2气田全面投产,加快乐东10-1等气田开发利用 [12] - 海上风电产业迅速崛起,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一场址60万千瓦已并网发电,二场址60万千瓦预计2024年下半年开工 [12] - 海上风电装备制造本地化加速,洋浦海上风电产业园设备已实现自产自用,东方、儋州、临高等市县引入叶片、塔筒、海缆等上下游制造企业 [12] - 2025~2027年具体方案包括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油气矿产增储上产,开展“多气合采、多能利用”潜力评价,推进海上风电制氢制醇及加注一体化示范工程 [12] 海洋科技与装备制造 - 着力打造国家海洋科技自立自强的前沿“实践场”,实现从实验室攻关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15] - 2022年4月印发《海南省先进装备制造首台套奖励资金管理实施细则》,按项目总投资的30%给予奖励 [16] - 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已汇聚1200余家涉海企业,其中20余家深海高端装备制造重点企业形成集群态势 [16] - 聚焦水下采油树等关键装备,形成从实验研发、总装测试到产业化应用的完整链条,2023年实现国内首台深水水下采油树的本土化生产 [20] - 预计2026年1500米深水水下采油树整体国产化率达到85% [20] - 一批世界级原创技术在海南率先突破,如“深海一号”能源站的立柱储油、超深水钻完井、智能化远程控制系统等 [21] 海洋牧场与渔业升级 - 推进海洋渔业与水产品加工产业提质增效,拓展深远海养殖,培育南繁育种、精深加工、集散贸易、渔旅休闲等多元业态 [13] - 龙栖湾普盛海洋牧场总规划海域350公顷,配备4个智能养殖旅游平台和50个智能养殖网箱,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13] - 致力于实现三产融合创新,通过深挖海洋一产、衍生三产、带动二产,促进渔民增收 [13] - 积极推动三亚崖州湾、儋州峨蔓、琼海潭门、澄迈马袅湾、东方四更等5个海洋牧场建设 [14] 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与探索 - 南山港科考海试服务航次年均增长224%,2024年达1416航次,显著提升深海科学实验能力和装备迭代效率 [18] - 我国首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于2020年下潜至10909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万米载人深潜的国家 [19] - 2022年启动“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已携手10个国家的145名科学家完成214潜次,探访全球9条深渊 [19] 新兴海洋产业与模式 - 全球首个海底智算中心在海南投用,完成675PFlops的高质量算力集群建设,采用“陆数海算”模式,利用海上风电直供绿电、海水冷却技术降低碳排放 [7] - 海底数据中心作为首例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出让项目,只占用海床,可与海上新能源、海洋监测、海洋牧场等深度融合 [8] - 该中心已服务百余家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用户逾千人,满足教学、科研和企业大模型研发等多元算力需求 [7]
青春之花在海岸线绽放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19 10:52
海洋科技产学研合作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鱼塘养殖 优化饵料配比和改进病害防治方案显著提升养殖效率 [4] - 海洋技术与测绘学院团队实地考察海岸线 分析潮水退速与携物能力并记录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影响 [4] - 海洋工程学院团队与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合作 共建实训基地并开展项目制学习培养掌握核心科技的人才 [4] 海洋科普教育推广 - 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团队指导小学生搭建微型生态瓶造景景观 以趣味手工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的热爱 [6] - 电子工程学院团队通过折纸模型和实物演示 生动解读水上发电水下养殖的绿色模式 [6] - 土木与港海工程学院团队联合中交三航局专家设置纸牌承重挑战赛 使力学原理可触可感并拉近与海洋工程的距离 [6] 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 - 文法学院团队与非遗传承人对话 学习海州五大宫调百年发展历程及特色乐器操作 [7] - 艺术设计学院团队设计系列文创产品 包括印有曲谱图案的T恤笔记本书签和数字插画动画短片 [7]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深入淮盐文化博物馆和盐场 研讨产业技术创新与绿色发展新路径并完成粗盐析出实验 [7] 海洋生态保护实践 -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团队采集海水样本并通过精密仪器分析数据 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9] - 机械工程学院团队开展环保绘画活动 将海洋知识科普融入碧海蓝天诗意图景创作 [9] - 计算机工程学院团队搭建科普宣传点传播海洋保护知识 并组织净滩实践拾捡海滩垃圾 [9] 海洋产业商业赋能 - 商学院团队将电商思维与品牌理念转化为实用技巧 定制化品牌标签让生蚝成为海洋文化与生态价值代言者 [6] - 团队开辟大学生加基层加市场的助农新航道 推动优质生蚝走出连云港 [6]
渔民变身“海洋美容师” 让大海重归蔚蓝
央视网· 2025-08-14 07:30
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 - 浙江创新推出"蓝色循环"模式 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参与"联动机制 将渔民转化为海洋保护者 [1] - 该模式2023年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 [1] 项目实施背景 - 台州700公里海岸线曾面临严重垃圾污染 每艘渔船年均产生或打捞500公斤海洋塑料废弃物 [5] - 小岛垃圾外运成本高昂 传统治理方式陷入僵局 [5] 商业模式创新 - 浙江省政府与浙江蓝景科技2019年联合推出"蓝色循环" 通过"高价回收+公益岗位"双机制吸引居民参与 [5][7] - 标准化收集点实现垃圾分类/压缩/称重/数字化监管闭环 台州已建成15个收集点并推广至宁波舟山等地 [7] 社会效益 - 项目带动1300多名沿海居民参与海洋保护 包括60岁以上居民考取垃圾分类证书 [7] - 渔民从"海洋索取者"转变为"海洋美容师" 形成常态化清理机制 [3][7] 运营细节 - 大陈岛作为国家一级渔港成为示范点 渔民每日进行海上垃圾打捞和岸滩清理 [3][7] - 收集系统实时向环保局上报数据 实现垃圾溯源监管 [7]
“绿色动能”涌动之江大地
科技日报· 2025-08-13 09:21
科技支撑绿色能源发展 - 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风光储一体化项目累计发电量超4000万千瓦时 绿电消纳率超65% 每年节省用能费500多万元[1] - LHD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连续并网运行超8年 累计送电超870万千瓦时 度电成本从106元/千瓦时降至1.1元/千瓦时[2] - 浙江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提升至46.4% 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2] 海洋经济创新机制 - "蓝色循环"模式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全生命周期追溯 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3] - 象山县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建立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 实现"蓝碳+产权+司法"生态补偿交易[4][5] - 丽水市出台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 仙居县实施国内首个县级生物多样性碳汇项目[5] 生态产业化转型实践 - 坛头村通过环境治理将"臭河滩"转变为文化"会客厅" 实现生态美带动产业旺文化兴百姓富[6] - 缙云县将采石遗迹"岩宕"改造为剧场书房展示厅等文化空间 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6] - 安吉县打造全国首个县级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 构建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闭环[5][6]
为大海美颜 为百姓创富
经济日报· 2025-08-12 06:05
核心观点 - 台州市通过"蓝色循环"治理体系实现海洋塑料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形成由政府引领、企业主导、公众参与的完整价值链 将海洋垃圾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带动百姓增收 [1] - 该项目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成为全球海洋治污标杆 渔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 从被动抵触转为主动参与回收 [2] - 浙江省通过立法和陆海统筹治理海洋污染 近岸海域水质显著改善 "十四五"前4年优良水质比例较"十三五"提高18.6个百分点 [3] - 象山县开发蓝碳交易市场 实现海洋资源资产化转化 2023年2340.1吨蓝碳以每吨106元价格成交 形成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提升模式 [4][5] 治理模式 - "蓝色循环"模式建立数字化溯源体系 下游企业可获得国际认证进入高端市场 交易额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用于物资补贴和绿色信贷 [1] - 海洋塑料瓶回收价格达1.5-2元/斤 通过再生企业处理后可生产手机壳、服装等产品 [1] - 全国首部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地方法规《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于2023年7月获批 将治理模式制度化 [3] 生态环境效益 - 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 海岸线6715公里占全国20.3% 通过陆海统筹治理使海洋污染物80%来自陆地的问题得到控制 [3] - 浒苔养殖具有显著固碳效果 1公斤浒苔苗可长成1000公斤浒苔 在生长过程中吸收氮、磷、碳元素 [4] - 滩涂养殖紫菜、海带等作物的生态效益高于经济鱼类养殖 但经济效益通过蓝碳交易实现增值 [4] 经济效益 - 蓝景科技等企业组成"蓝色联盟" 推动海洋塑料交易并建立共富基金分配机制 [1] - 象山旭文海藻公司2022年出售浒苔碳汇量246.1吨 所得资金用于苗种培育和固碳研究 [4] - 市场对蓝碳产品需求旺盛 等待进一步开发 通过资源资产化转化既增加养殖收入又助力"双碳"目标 [5]
“净塑从源头开始”舟山启幕:多方共探循环杯试点,合力破局海洋塑料污染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5 18:31
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 - 一个地球发起"净塑自然守护海洋"项目 聚焦广东 福建 海南 浙江沿海地区 通过净滩 垃圾回收兑换 社区渔民培训等多元化行动保护海洋环境 [2] - 2024-2025年开展24场净滩净岛活动 动员超1500名志愿者 清理海洋垃圾4200公斤 举办10场社区培训覆盖250人 组织10场垃圾回收兑换活动 [2] - 联合无境深蓝 海岛青年 蓝丝带 千岛海洋等在地伙伴 通过活动协助 传播互动 经验交流扩大影响力 形成海洋保护合力 [2] 海洋保护实践经验 - 无境深蓝在广东江门结合中华白海豚保护开展培训 通过工作坊和知识挑战提升渔民减塑意识 [3] - 蓝丝带在三亚吸引退休人员及亲子家庭参与 将自然教育融入活动 实现参与者从观光到持续参与的转变 [3] - 海岛青年搭建线上协作网络 帮助返乡青年跨地域运营环保项目 激发青年群体参与活力 [3] - 千岛海洋发掘渔民志愿者的乡土智慧 其生态哲思与舟山传统渔业"抓大放小"理念一脉相承 [3] 全球塑料治理本地化行动 - 针对INC5 2全球塑料条约谈判 与会机构计划整合案例数据形成统一叙事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民间组织声音 [4] - 通过社区试点 企业联动 政策倡导将全球目标转化为公众可参与的本地行动 推动政府 企业 科研与社区多方协作 [4] 重复使用商业模式发展 - 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指出单靠回收不足 需强化"减量化-重复使用-回收再生"中重复使用的关键作用 [5] - 欧盟《塑料包装及废弃物条例(2024)》已设定复用包装强制性目标 欧美拉美品牌商超推出可灌装 可返还 散装销售等主流配置 [5] - 重复使用模式可助力商超外卖平台绿色转型 为青年创造参与式环保体验 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并创造就业 [5] 循环杯试点项目进展 - 普陀区调研显示20余家咖啡茶饮商户中60%愿意尝试循环杯 8月将在青浜岛"岛隅咖啡"启动单店试点 [6] - 计划联动民宿 商店设公共回收点 通过公益筹款与企业赞助共担成本 未来覆盖办公园区 零废弃赛事等场景形成闭环 [6] - 舟山普陀区建议精细化执行 细化至"每只杯子 每个商家 每个点位" 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打造可复制样板 [8] 青浜岛零废弃实践 - 青浜岛旅游高峰期日均游客数千人 塑料垃圾中饮品杯占比超30% 对生态系统构成压力 [10] - 青浜海岛公益开展可回收物处理 厨余垃圾堆肥等工作 计划与新建码头协同加大零废弃宣传 [11] - 将结合循环杯试点推动"旅游+环保"跨界融合 通过游客传播生态保护理念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