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环保
icon
搜索文档
大陈岛生态建设点亮“海洋蓝碳”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4
生态治理 - 大陈岛通过"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实现船舶污染物收集、转运和处置的数字化管理,2022年结合"渔省心"平台实现实时监控 [2][3] - "蓝色循环"海洋塑料污染治理项目成为我国最大海洋废弃物回收项目,获2023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 [3] - 大陈岛进行污水管网改造,覆盖28家公建单位、40家"六小行业"企业、579户居民家庭,新建管网5万平方米、改造40万平方米 [3] 清洁能源 - 大陈岛年平均风速6.8米/秒,34台风车年发电超6000万千瓦时,满足全岛用电需求并有富余 [4] - 全岛建成32家全电民宿、13家全电养殖基地,实现清洁能源车全覆盖,广源渔业全电养殖基地年节约用电成本7万元 [4][5] - 2022年投运全国首个海岛"绿氢"综合能源示范工程,构建"制氢-储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 [5] 碳汇经济 - 2023年大陈岛贻贝养殖固碳项目2223吨碳汇以10.5万元成交,完成浙江省首笔海洋蓝碳交易 [6] - 彩色森林项目100吨森林碳汇以7000元成交,发放台州市首笔碳汇金融贷款"椒蓝贷"15万元 [6] 生态修复 - 完成砂质岸线修复工程,在梅花湾、土地堂等地形成3处休闲沙滩,改善岸线资源 [7] - 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补种10余种珍贵彩色树种,吸引70多种鸟类及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栖息 [8] - 投资3000万元建成10.5万立方米人工鱼礁,228万元用于苗种投放,建成海洋牧场示范区 [8]
海口出台方案促蓝碳经济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15 14:22
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 - 海口市发布《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5年)》,目标到2035年基本建立蓝碳经济体系,显著提升海洋产业生态化水平和蓝碳经济贡献度 [1] - 蓝碳经济定义为通过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提升碳汇功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新兴经济形态,核心是利用海洋活动及生物固定二氧化碳 [1] 海口蓝碳资源禀赋 - 海口拥有3.2万亩红树林资源,其中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2.7万亩,滨海湿地面积广阔,具备红树林和海草床等蓝碳生态系统 [1] - 2020年以来海口实施生态修复项目,新增红树林4590亩,修复4800亩,碳汇增量居海南省首位 [2] 重点任务与工程 - 方案部署七项重点工作:摸清资源底数、海洋增汇工程、碳汇应用示范、保护修复、海洋生态服务等 [1] - 二十项具体任务包括红树林修复工程(已完成4800亩修复)、海洋底播增殖碳汇工程、节能减排工程、"人工上升流"碳汇技术研发等 [2] 市场化探索与成果 - 2022年5月海口完成海南首笔蓝碳交易,交易碳汇量3000余吨,交易额30余万元 [2] - 计划建立蓝碳交易市场,推动碳汇资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和培育科技型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2] 战略意义 - 蓝碳经济被定位为促进绿色转型的重要工具,可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拓展蓝色经济新空间 [2] - 动态监测核算体系、科研攻关和产业发展被列为推动蓝碳经济的核心路径 [2]
政企民“捞瓶”保护海岸线:蓝色循环将布局广东等沿海9省
南方都市报· 2025-05-08 16:14
蓝色循环模式概述 - 浙江"蓝色循环"项目通过高科技手段将海洋塑料垃圾循环利用,变身为时尚服装等高值产品 [1] - 模式核心包括渔民收集、企业再生、品牌制造、政府监督的闭环系统 [3] - 项目已累计收集海洋塑料废弃物约5.1万吨,减少碳排放量约6.6万吨 [4] 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 - 海洋塑料经认证后价格暴涨3倍,单个矿泉水瓶售价从7分提升至2毛 [2] - 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追溯,扫码可查垃圾来源及处理路径 [2] - 国际品牌将再生塑料用于文具、服装、护肤品包装等高附加值产品 [2][9] 全国推广计划 - 2023年项目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计划扩展至广东等9省2市289个港口 [5][6] - 已在浙江、江苏、山东、海南、福建5省落地 [8] - 全国布局三大海洋产业园:浙江9月投产、青岛进入土地程序、海南选址中 [9] 产业链合作进展 - 广东肇庆企业参与塑料再生环节,未来将与化妆品包材、电子配件等公司合作 [9] - 法国、韩国等8国5组织及7家国际头部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10] - 计划借助"一带一路"向发展中国家输出技术设备 [10] 实施挑战 - 缺乏全国统一回收标准,部分区域存在渔民自愿性参与问题 [10] - 推广效果依赖地方政策支持,如浙江将渔船垃圾回收纳入考核显著提升配合度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