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消费级芯片
icon
搜索文档
消费级芯片“上车”引争议:成本较车规级芯片下探至少1/3,无强制安全认证要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19:30
每经记者|段思瑶 每经编辑|裴健如 "消费级和车规级芯片差别很大,汽车不是快消品……"日前,一条由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李凤刚出镜的视频,将"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 芯片差别"这个隐秘的知识点推向了公众视野。 在这条视频中,李凤刚以消费级芯片和车规级芯片的安全余量举例称,"汽车在高速行驶中一旦发生问题,后果往往是致命的。消费级芯片的缺陷率允许达 到500PPM(即每100万件中允许有500件出现故障),而车规级芯片的缺陷率通常要求低于百万分之一"。 相较车规级芯片的高标准、严要求,消费级芯片的准入门槛要低得多。"目前消费级芯片还没有强制的安全认证要求。"上述某芯片企业研发人员告诉记者, 消费级芯片主要以性能与成本优先,缺陷率允许≤500 DPPM。 另外,在工作适应环境方面,消费级芯片一般工作在室内舒适环境,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为0℃到70℃,而车规级芯片则需适应汽车所处的复杂环境,其工作 温度要求更为宽泛,一般为-40℃到150℃。 "从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消费级芯片的确不如车规级芯片。"上述某芯片企业研发人员认为,应用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关键芯片,必须采用车 规级芯片,以确保车辆安全。 消 ...
第一创业晨会纪要-20250715
第一创业· 2025-07-15 16:51
核心观点 - 对中国6月外贸和金融数据进行分析,指出外贸数据向好、金融数据改善;探讨车规级与消费级芯片争议及影响;分析东鹏饮料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及增长原因 [1][6][10][12] 宏观经济组 事件一:6月中国外贸数据 - 以美元计,6月出口同比增速5.8%,进口增速1.1%,贸易顺差1148亿美元;以人民币计,出口同比增速72.3%,进口增速2.3%,人民币汇率较去年同期略有贬值 [2] - 出口按国家分类,对美出口从5月 -34.5%回升至6月 -16.1%,对欧盟出口从5月12.0%降至6月7.6%,对日本出口从5月6.2%小幅回升至6月6.6%,对东盟出口从5月14.8%回升至6月16.8% [2] - 上半年贸易总额同比增长1.8%,进口同比增速 -3.9%,出口增速同比增速5.9%;出口累计增速按国家分类,东盟出口同比增长13.0%,欧盟出口增速为6.6%,美国出口增速为 -10.9%,韩国出口增速为 -2.0%,日本出口增速为4.8% [3] - 前6个月,机电产品出口增速为8.2%,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速为6.4%;上半年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同比为18.9%,家电出口金额同比为0.2%,汽车包括底盘同比为8.2% [4] 事件二:6月中国金融数据 - 存量数据:6月M2同比为8.3%,M1同比为4.6%,M1与M2之差为 -3.7%,资金流动速度加快;社融同比为8.9%,社融与M2之差为0.6%,资金需求增速略低于资金供给 [7] - 增量数据:6月社融增量为4.2万亿元,同比增9008亿元,政府债券增5072亿,贷款增1070亿元,企业债券增313亿元,非标减184亿元 [7] - 6月银行信贷增量为2.24万亿元,同比增1100亿元,居民增267亿元,企业增1400亿元,非银增391亿元 [8] - 6月银行存款增量为3.21万亿元,同比增7500亿元,居民增3300亿元,企业增7773亿元,非银减3400亿,财政存款减7亿元 [8] 先进制造组 - 车规级与消费级芯片争议标志汽车智能化竞争进入新阶段,原因包括快消品与耐用品模式理念冲突、行业发展安全可靠性权重提升、潜在“隐性成本”浮出水面 [10] - 该话题深入讨论带来产业链价值重估、国产替代进程加速、监管与行业标准趋严三大影响,国内车规级芯片企业或将受益 [10] 消费组 - 东鹏饮料2025年上半年业绩强劲,收入106.30 - 108.40亿元,同比增长35.01% - 37.68%;单第二季度收入57.82 - 59.92亿元,同比增长31.67% - 36.46% [12] - 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3.1 - 24.5亿元,同比增长33.48% - 41.57%;单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13.30 - 14.70亿元,同比增长24.68% - 37.81% [12] - 业绩增长得益于大单品东鹏特饮稳健及多品类发展,新品一元乐享推动产品动销;销售费用率预计同比增加,旺季加大投放合理必要,全年网点数量将快速扩张 [12]
广州超级IPO来了
投资界· 2025-05-13 15:35
公司概况 - 粤芯半导体成立于2017年,是粤港澳大湾区首家实现量产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填补了大湾区芯片制造空白 [2][4] - 公司采用"定制化代工"策略,专注物联网、汽车电子、工业控制、5G等领域,产品良率达97%以上 [5] - 三期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月产8万片12英寸晶圆,其中三期达产后年产值约40亿元 [5] 核心人物与创业背景 - 创始人陈卫为中山大学校友,曾任职新加坡特许半导体和上海华虹宏力,拥有30余年行业经验 [4] - 创业动机源于广州缺乏大型芯片制造项目,旨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 [4] - 公司18个月即完成从建厂到量产的全流程,创下"湾区速度" [4][5] 资本运作与股东结构 - 2021年获得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国投创业、华登国际等机构投资 [8] - 2022年完成45亿元融资,既有股东认购超60%,引入广汽、上汽、北汽等产业资本 [8] - 2023年变更为股份公司,2024年启动IPO辅导备案,由广发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2][6] 区域产业影响 - 公司带动15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广州开发区,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10] - 广东省已形成广深珠为核心、佛莞协同的"3+N"格局,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18% [13] - 大湾区各市密集出台产业政策,如深圳计划2025年半导体产值突破2500亿元 [13] 行业竞争格局 - 珠三角曾因制造环节薄弱落后于长三角,现通过粤芯等项目加速追赶 [12] - 广州黄埔区定位集成电路产业核心区,南沙重点发展宽禁带半导体全产业链 [12] - 大湾区正吸引半导体投资从长三角向珠三角转移,产业活跃度显著提升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