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催化剂
搜索文档
中自科技 贯穿三大维度的“催化之道”
上海证券报· 2025-10-21 02:10
其"催化之道"贯穿三大维度:在市场层面,将技术突破催化为市场份额,打破外资巨头垄断;在产学研 层面,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在战略层面,以材料科学为基,催化环境催化剂、储能装备、 复合材料三条增长曲线,布局未来产业。 今年是中自科技与催化剂打交道的第二十年。二十年间,中自科技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将实验室的 创新样品催化为市场的成熟产品,摸索出一条独特的"催化之道"。 这条道路,既是技术攻坚之路,更是创新方法论的成功实践。 "我们必须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做难而正确的事。"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中自科技董事长陈 启章坚定地说。 攻坚催化剂技术打开市场 中自科技的"催化之道",首先体现在将技术突破催化为市场份额,在外资巨头林立的催化剂市场撕开更 大的口子。 2005年,中自科技开始与四川大学进行合作,自此开启催化剂研发的第一步。彼时巴斯夫、庄信万丰等 欧美巨头在机动车尾气催化剂市场呈垄断之势,陈启章看到了其中的机会。 一方面,公司突破外资催化剂巨头的技术垄断,掌握了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 技术、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先进涂覆技术等环境催化材料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 另一方 ...
中自科技固态电池业务新进展:中试平台获官方认定
证券时报网· 2025-10-13 19:19
中试平台认定与能力 - 公司申报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固态电池中试平台”入选2025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认定名单 [1] - 平台具备从材料合成、电芯制备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中试能力,配备国际先进研发设备与分析仪器 [1] - 平台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企业开放共享,提供中试验证服务以加速技术商业化进程 [2] 固态电池技术性能 - 公司采用原位聚合及正极-固态电解质复合技术,配合高能量密度高镍三元体系 [1] - 固态三元电池能量密度达到350Wh/kg [1] - 固态电池在第三方测试中按国标GB38031-2020顺利通过外部短路、热箱、过充、过放及挤压测试 [1] 研发进展与项目成果 - 平台已开展倍率、低温、长循环相关研究,并针对目标客户送样 [2] - 公司固态电池工程化技术开发项目实现倍率及低温放电性能与电解液方案持平,且循环寿命更优,电芯已通过第三方安全性能测试 [2] 未来战略规划 - 公司拟突破高比能固态电池材料和工艺关键技术 [2] - 未来计划开发满足主流无人机、eVTOL等新型消费通用航空装备市场应用的高比能固态电池产品并实现批产 [2]
中自科技: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7.52%
中证网· 2025-04-30 19:31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1.3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2621.16万元 [1] - 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4.03亿元,同比增长7.5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70.16万元 [1] - 2024年公司科技研发投入共计1.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7.01%,较上年度同比增长26.13% [1] 业务布局 - 公司战略性规划"环境催化剂、储能与储能+和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三位一体的业务矩阵 [1] - 2024年储能与储能+板块实现营业收入8016.88万元,同比增长超过300% [2] - 氢燃料电池电催化剂获得三款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开发定点并实现销售收入732万元,同比增长1273% [2] 研发与技术 - 研发投入中投向新材料、新能源方向的占比接近70% [1] - 乘用车催化剂领域首次实现销量百万套的突破,新增获得国内大客户多款平台项目定点并进入某合资品牌供应商体系 [2] - 相关产品已通过EN、IEC、UN等多项测试,获得欧盟CE认证、CB认证及CNAS证书 [2] 产能规划 - 规划建设年产50万平方米预浸料、30吨航空复合材料零部件的产能 [2] - 已完成预浸料中试线建设并投入使用,制造基地进入建设阶段,预计2025年底达到可使用状态 [2] 未来展望 - 公司将通过环境催化剂、储能与储能+、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三大业务板块的战略布局,展现其在环保、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