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琉璃制品
icon
搜索文档
琉光璃彩闪耀国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09:12
参观者拍摄展品。 陈晓根摄(人民图片) 展览现场。 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多彩料珠组成的战国串饰,姹紫嫣红的琉璃牡丹花丛,仿照明代孝端皇后凤冠制作的琉璃凤冠,由7000 枚手工琉璃环编织而成的璀璨琉璃裙……近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 展"吸引了许多观众参观打卡。 此次展览分为"肇兴千年""幻彩永驻""璆琳佳器"3个单元,通过180余件(套)古今琉璃佳品,展现中国 古代琉璃艺术的诞生发展、中国传统琉璃制作技艺的精妙绝伦,讲述淄博琉璃赓续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故 事。 琉璃,又称"玻璃""陆离""药玉""硝子"等,历史十分悠久,早在中国西周时期便已出现琉璃器。战国至 汉代,琉璃工艺发展出"蜻蜓眼"和仿玉制品。后又吸收外来技艺,琉璃制品的造型和色彩更为丰富,至 隋唐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宋元以来,琉璃在民间的使用更为广泛。 山东淄博是中国古代琉璃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淄博市博山区发现一处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是迄今 国内唯一经考古发现的古代琉璃窑址。明清时期,博山琉璃业日臻鼎盛,产品辐射全国乃至海外。据文 献记载,博山工匠群体曾供职于清宫造办处,并将宫廷玻璃技艺带回家乡。 展览第一单元"肇兴千年"简要 ...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央视新闻· 2025-05-25 18:43
琉璃行业概况 - 琉璃是一种常用于古代宫殿、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 山西是主产地 琉璃烧制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琉璃生产在山西分布广泛 始于北魏 至明清达到鼎盛 制作涵盖备料、成型、素烧、施釉等多个环节 最终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 [5] - 制作原料选用当地坩子土 釉色常见黄、绿、蓝、紫、黑、白等色 采用二次烧成工艺 先烧素胎再上釉后烘烧成器 [5] 琉璃技艺发展 - 山西在明代甚至更早的元代 琉璃烧造技术已非常成熟 不仅生产单一色彩和黄绿釉琉璃 还能制作难度较高的蓝紫色调琉璃 [3] - 孔雀蓝釉制作技艺曾失传 传承人葛原生经过26年探索 于2007年成功恢复该技艺 期间发现每差50℃需调整配方 [7][9] 琉璃应用与创新 - 琉璃应用从传统建筑领域拓展至文创领域 出现琉璃制匾、摆件等产品 进入日常生活场景 [9] - 通过非遗进高校、研学讲座、创新工作室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 将传统工艺与新型设计融合发展 [9][11] - 山西考古博物馆展出新出土明代琉璃俑 器型丰富多样 展现明代中后期生活状态 [1]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新华社· 2025-05-22 18:46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 各地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古城村落文旅融合、民族特色传统文化IP国际化 [2] 非遗技艺产业化 - 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侗族蜡染、刺绣、靛染等非遗技艺开发600多款产品,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超1800万元,带动1200多人就业 [3][4] - 赤峰市巴林右旗形成年产值2亿元的蒙古族服饰、挂坠、工艺品产业,将《格斯尔》史诗元素融入设计 [5] - 江苏昆山推出"园林实景演出"项目,山西阳城将琉璃烧制技艺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领域 [5] 古城文旅融合 - 丽江古城恢复30个文化院落,打造"慢生活"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6][7] - 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3天延长至15-30天,实现从"传统旅游"向"深度旅居"升级 [7] - 北京千余条胡同、广州永庆坊等通过文旅文创融合释放文化资源动能 [8] 汉服产业国际化 - 曹县形成全国最大原创汉服产业集群,从业者近10万人,2024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50% [9][10] - 产品销往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10余国,希腊实体店开业首日引发抢购 [9][10] - 企业联合高校开发仿古织锦技术,纹样复原度超90%,并针对海外市场扩展至12个尺码 [10] - 汉服登上米兰展演等国际舞台,意大利博主、埃及留学生等海外群体成为文化传播者 [10][11] 文化IP出海 - 传统刺绣、游戏《黑神话:悟空》等通过市场化路径加速国际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