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琉璃制品
icon
搜索文档
青白红黑黄,首都高校师生在“园区行”中遇见“五彩琉璃”
新京报· 2025-10-31 22:01
讲解员介绍,一件琉璃在制作中需要经过24道工序。其中最重要当数"上三作"——"吻作""釉作""窑 作"。"吻作"指的是琉璃工匠通过自己的技能完成从泥到瓦、脊、兽的转变,其中手工塑形是一直沿用 的主要方法。"釉作"是要在铅粉中掺入各种金属氧化物(呈色剂),使其在一定的烧成温度和火焰气氛 中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来,在配置好釉浆后,还需要进行施釉,通常采用浇釉、浸釉、刷釉、搭釉几种方 法全手工进行。"窑作"则是窑工通过常年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何时起火、何时运 火、何时闭窑成为行规,靠师徒传授。 讲解员告诉同学们,因为在烧制琉璃的过程中可能会"一窑穷、一窑富",所以会出现烧一备二,甚至烧 一备三的情况。"当时我们接到了一个新加坡华侨的订单,同时烧制了两窑,一窑去了新加坡,一窑被 镶在了这面墙上,成为北京琉璃制品厂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园区的所有琉璃构件,其实都是各个时期烧 制留下来的琉璃备件。" 园区前身为始建于1263年,由忽必烈所设的官办琉璃窑厂,并统一管理琉璃制品的烧造工作,官式琉璃 也开始大量应用于宫殿建筑、皇家寺庙等建筑上。"因为烧窑需要用到煤,而门头沟大量产煤,所以便 将官窑建在此处。"讲解员说 ...
在琉光璃彩中感受历史文化魅力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0-11 06:10
琉璃渠村与琉璃文化产业 - 核心观点:琉璃渠村通过保护性改造升级,已从传统琉璃窑厂转型为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展现了文化遗产的商业化开发潜力 [1] - 琉璃渠村内有一座始建于1263年的皇家琉璃窑厂,拥有超过700年的琉璃烧制历史,其产品曾用于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皇家建筑 [1] - 园区内包含琉璃博物馆、隧道窑艺术中心、非遗传承工作室等设施,通过艺术展览等方式展现琉璃烧制工艺 [1][2] - 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需经过10多道繁复工序,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1] - 两岸媒体记者在非遗传承工作室体验了为琉璃瓦当素坯上釉的工序,例如亲手调配釉色、精心绘制 [2] 门头沟区文旅融合发展 - 核心观点:门头沟区通过将自然风光、商业设施与文化元素创新融合,打造“微度假”模式,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发展 [2][3] - 两岸媒体记者参观了潭柘寺、戒台寺等千年古刹,感受京西古韵 [2] - 位于潭柘寺镇的檀谷商圈采用“自然+商业+文化”的“微度假”模式,吸引消费者 [3] - 檀谷商圈业态丰富,包括米其林餐厅、亲水娱乐、萌宠社交、文化沙龙,以及可以边看电影边吃火锅的“三克映画”影院餐厅等创意潮店 [3] - 商圈内设有彩虹滑梯等适合亲子活动的娱乐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选择,旨在吸引市民周末短暂告别城市喧嚣 [3]
京西有座“小景德镇”
北京晚报· 2025-09-23 14:27
公司转型与定位 - 公司为拥有七百多年历史的皇家御用琉璃窑厂 专为故宫 天坛等皇家建筑烧制琉璃制品 [2] - 公司于2023年窑火重燃后转型为金隅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保护性更新为主线 [2] - 公司在社交平台上享有京西"小景德镇"的美誉 [2] 业务与业态发展 - 公司核心业务为保护传承非遗琉璃烧制技艺 [2] - 公司引入非遗工作室 网红咖啡餐饮等多元业态 [2]
“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
央视网· 2025-09-13 16:26
城市文脉赓续政策背景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大力推动城市文脉赓续为重要任务,提出“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原则[1] - 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及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17] - 全国范围内拥有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800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近1300片历史文化街区、6.8万处历史建筑作为传承载体[23] 淄博工业遗存改造案例 - 山东淄博博山陶瓷厂旧址改造为陶瓷琉璃体验馆,保留13座原窑及超过5万平方米关停企业厂房[3][5] - 当地遵循“应保尽保”、“修旧如旧”、“不拆真遗存,不建假古董”原则,将废弃古圆窑改造成咖啡馆、艺术馆,5000平米厂房改造为文化综合体[7] - 项目一期占地150亩,吸引70多家商户入驻,30多位陶琉大师及专业人才进驻,老房子改造为高校实践基地和青年创业基地[9] - 改造推动陶琉产业从传统日用品向高端艺术品转型,实现空间重塑、业态创新和产业链延伸[11][13] 北京亮马河生态修复案例 - 亮马河全长9.3公里,过去环境脏乱,经生态修复后入选住建部全国城市更新典型案例[19][21] - 北京市朝阳区实施岸线整治、桥梁改造等六大工程,实现东三环至红领巾湖6公里旅游通航,贯通18公里滨水绿道,改造24座桥梁[22] - 建成“1河2湖24桥18景”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带动两岸企业自发投资,从“水安全”扩展到“水生态”、“水环境”、“水生活”及“水经济”[22] 文脉赓续模式与成效 - 通过非遗传承人进驻和青年创业空间实现文脉活态传承,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5] - 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重构“空间—文化—人”的有机联系,建设有根有魂的现代化人民城市[15][17][23] - 理念转变实现多维目标共治,结合美丽宜居城市建设,通过景观廊道带动商业繁荣和消费拉动[22]
琉光璃彩闪耀国博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24 09:12
展览概况 - 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展出180余件(套)古今琉璃佳品,吸引大量观众参观 [4] - 展览分为"肇兴千年""幻彩永驻""璆琳佳器"3个单元,展现中国古代琉璃艺术发展历程及淄博琉璃传承创新故事 [4] 琉璃历史与工艺 - 琉璃在中国西周时期已出现,战国至汉代发展出"蜻蜓眼"和仿玉制品,隋唐时期进入新阶段,宋元后民间使用更广泛 [4] - 淄博是中国古代琉璃重要生产基地,博山区发现元末明初琉璃作坊遗址,为国内唯一经考古发现的古代琉璃窑址 [4] - 明清时期博山琉璃业鼎盛,产品辐射全国及海外,博山工匠曾供职清宫造办处并将宫廷玻璃技艺带回 [4] - 展览第一单元展示中外琉璃材料工艺差异及文化交流,包括罗马吹制玻璃、萨珊点彩玻璃等 [5][6] 琉璃艺术品展示 - 第二单元通过黄赤白蓝绿五色分区展示吹制、脱蜡等热成型工艺及内画、雕刻等冷加工工艺作品 [6] - 鸡油黄琉璃编钟以古代编钟为形,色泽温润如蜜,1972年博山美术琉璃厂恢复失传配方 [7] - 第三单元展示灯工琉璃作品如十二花神系列、蝴蝶灵蛇花冠,后者采用渐变铸造、焊接等工艺 [7] - 展览特邀琉璃内画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观众可体验内画工艺 [7] 文化价值与传承 - 《颜山杂记》为博山最早地方志,系统记载琉璃成分、炼制过程及工艺,是中国首部相关历史文献 [6] - 展览通过器物展现东方美学色谱在火与土淬炼中的历久弥新 [6]
文化中国行丨每差50℃就得变配方 传承人用26年烧制出孔雀蓝釉
央视新闻· 2025-05-25 18:43
琉璃行业概况 - 琉璃是一种常用于古代宫殿、宝塔等建筑的装饰材料 山西是主产地 琉璃烧制技艺于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 琉璃生产在山西分布广泛 始于北魏 至明清达到鼎盛 制作涵盖备料、成型、素烧、施釉等多个环节 最终呈现五彩斑斓的效果 [5] - 制作原料选用当地坩子土 釉色常见黄、绿、蓝、紫、黑、白等色 采用二次烧成工艺 先烧素胎再上釉后烘烧成器 [5] 琉璃技艺发展 - 山西在明代甚至更早的元代 琉璃烧造技术已非常成熟 不仅生产单一色彩和黄绿釉琉璃 还能制作难度较高的蓝紫色调琉璃 [3] - 孔雀蓝釉制作技艺曾失传 传承人葛原生经过26年探索 于2007年成功恢复该技艺 期间发现每差50℃需调整配方 [7][9] 琉璃应用与创新 - 琉璃应用从传统建筑领域拓展至文创领域 出现琉璃制匾、摆件等产品 进入日常生活场景 [9] - 通过非遗进高校、研学讲座、创新工作室等措施吸引年轻人参与传承 将传统工艺与新型设计融合发展 [9][11] - 山西考古博物馆展出新出土明代琉璃俑 器型丰富多样 展现明代中后期生活状态 [1]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特色文化产业焕新姿
新华社· 2025-05-22 18:46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 - 各地创新实践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古城村落文旅融合、民族特色传统文化IP国际化 [2] 非遗技艺产业化 - 黎平侗品源传统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侗族蜡染、刺绣、靛染等非遗技艺开发600多款产品,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超1800万元,带动1200多人就业 [3][4] - 赤峰市巴林右旗形成年产值2亿元的蒙古族服饰、挂坠、工艺品产业,将《格斯尔》史诗元素融入设计 [5] - 江苏昆山推出"园林实景演出"项目,山西阳城将琉璃烧制技艺应用于建筑和工艺品领域 [5] 古城文旅融合 - 丽江古城恢复30个文化院落,打造"慢生活"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8064.33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6][7] - 游客平均停留时长从2-3天延长至15-30天,实现从"传统旅游"向"深度旅居"升级 [7] - 北京千余条胡同、广州永庆坊等通过文旅文创融合释放文化资源动能 [8] 汉服产业国际化 - 曹县形成全国最大原创汉服产业集群,从业者近10万人,2024年线上线下销售额突破120亿元占全国市场50% [9][10] - 产品销往澳大利亚、加拿大、欧盟等10余国,希腊实体店开业首日引发抢购 [9][10] - 企业联合高校开发仿古织锦技术,纹样复原度超90%,并针对海外市场扩展至12个尺码 [10] - 汉服登上米兰展演等国际舞台,意大利博主、埃及留学生等海外群体成为文化传播者 [10][11] 文化IP出海 - 传统刺绣、游戏《黑神话:悟空》等通过市场化路径加速国际化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