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药
搜索文档
卖货主播上演“国仇家恨”戏码套路老年人,私域直播不能变成坑老“黑洞”
新京报· 2025-10-30 15:06
撰稿 / 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陈荻雁 "外国人勾结反派,意欲携带'价值连城的古董'出境……""富豪病重兄弟抢夺家产,反派以收藏品贿赂官 员……"类似的情节,是不是有点像看电视剧?但这背后,图的都是老人的钱袋子。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类似剧情,在一家名为微乐播的私域直播平台上,反复上演。主播们把国仇家 恨、财产争夺、扶贫助困、养老焦虑等老年人关心的话题,以剧情演绎的方式搬进直播间,博取老年人 的同情和支持,达到高价兜售工艺品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直播电商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接触并参与网络购物。在这个过程中,"私域 直播"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悄然兴起,并逐渐暴露出诸多乱象,尤其以诱导、欺骗老年群体消费的问题最 为突出。 在此前的一些报道中,商家多是通过虚假的宣传手段,将普通食品包装成具有神奇疗效的"保健 品"或"神药",再辅以伪造的专业身份与成功案例强化信任,以情感话术拉近距离,最终达到卖货的目 的。 而此次报道中的剧情式带货,此前也有不少翻车的案例。从虚构的"孤寡老人"到伪造的"外卖骑手",从 吵架式直播到各种情感大戏,甚至有众多商家都售卖起直播剧本。直播内容或卖惨或制造冲 ...
电视台上的神药广告,早该管管了
虎嗅· 2025-09-26 14:30
私域直播诈骗模式 - 诈骗团伙将线下针对老年人的销售手段转移至线上私域直播,隐蔽性更强 [2] - 通过免费送鸡蛋、发红包、邀请参加专家义诊等小恩小惠吸引55岁以上老年人加群 [3][4] - 在群聊内发送需密码进入的直播链接,并嘱咐不要外传,直播记录难以留存,增加取证难度 [5][13] 虚假产品宣传手法 - 在“国科优选”直播间,主播宣称三瓶益生菌即可立竿见影解决胃疼,将普通羊奶吹嘘为可替代药物的神奇产品 [8][9] - 另一直播间推销“航天鞋”,声称鞋内植入钛核磁芯片,每天释放数亿钛核磁能量波保护脚部,实际产品成本极低,仅几毛钱 [10] - 产品功效被无限夸大,普遍使用“疏通神经、缓解疼痛、从根本上解决疾病”等话术暗示包治百病 [6][7] 电视台虚假医药广告乱象 - 地方电视台大量播出虚假医药广告,许多频道已无正经节目,反复播放医院或药物广告 [21] - 广告产品包括宣称能治疗腰腿疼痛的祖传膏药、专治中风的的神秘药物、哪里不舒服贴哪里的药贴,以及宣称包治百病的药膏 [23][27][31][34] - 这些广告利用老年人对官方电视台的信任,使其深信不疑,甚至排斥家人的劝阻 [60][61] 诈骗活动造成的后果 - 高某犯罪团伙将普通药丸包装成“降糖神药”在电视等媒体投放广告,利用虚构专家身份进行电话销售,欺骗14000余人,涉案金额达3300余万元 [38][39][42] - 受害者王大妈听信“松花粉”药物广告,停用正规治疗一年,导致病情发展为尿毒症,造成严重健康损害 [48][49][52] - 诈骗活动不仅骗取老年人血汗钱,更延误其正规治疗,危害生命健康 [44][46][55] 监管动态与行业整顿 - 监管部门已开始采取行动,加强对私域直播诈骗的监管力度 [14][15] - 广电总局召开会议,主题为“集中整治广播电视虚假宣传医药广告”,计划在年底前以省级卫视频道为重点全面清除此类广告 [17][18] - 广电已开放多种投诉渠道,鼓励公众对违法虚假广告进行投诉,以挤压骗子的生存空间 [71][72]
【守护“钱袋子”专栏】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 联合警方识破高价保健品骗局,守护群众养老钱
北京商报· 2025-08-11 17:34
银行风险识别与客户保护 - 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专业风险识别能力成功拦截针对老年客户的高价保健品诈骗 避免7万元经济损失 [1] - 异常情况识别包括客户刚存入15天的7万元定期存单急于提前支取 大额资金用途为购买保健品 对药品来源表述不清 [1] - 工作人员通过网络查询发现推销"郭中医"涉嫌多起保健品诈骗案件 其推销产品无质保无合法来源证明 [1] 客户背景与诈骗手段 - 受骗客户为90岁老年客户且无子女 该笔资金对其养老保障至关重要 [1] - 诈骗手段通过视频直播平台进行直播授课推销 利用老人治病心切心理进行精准诈骗 [1] - 诈骗产品被揭露为可治愈顽疾且价格高昂的"神药" 实际为无保障产品 [1] 风险处置与后续措施 - 银行工作人员迅速联系公安机关 同时耐心向客户讲解同类型骗局套路 [1] - 在民警协助下通过展示诈骗案例和剖析骗局特征 客户最终意识到风险并主动撤销取款申请 [2] - 公司将持续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加强风险防范与客户服务 深化警银联动构建金融防线 [2]
中消协半年投诉热点聚焦私域直播等
北京商报· 2025-08-07 00:05
消费者投诉总体情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消费者投诉995971件,同比增长27 23% [1] - 解决投诉509655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4 52亿元 [1] - 投诉热点集中在老年消费陷阱、私域引流营销、情绪消费、农产品网购、玉石类直播间、演唱会等领域 [1] 老年消费陷阱 - 互联网诱导陷阱:商家通过"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宣传诱导老年人点击后自动扣取会员费 [2] - 线下会销欺诈:以促销/健康讲座名义向老年人高价销售三无产品,典型案例中净水器售价3980元,京东同品牌产品仅三四百元 [2][3] - 直播虚假宣传:将普通工艺品包装为古董、普通食品宣传为"包治百病"神药 [2] 私域引流营销乱象 - 商家通过短视频/社交平台发布虚假内容,引流至微信等私域交易规避监管 [4][5] - 支付路径分散导致维权困难,商品存在售假、以次充好问题,售后缺失现象普遍 [5] - 翡翠玉石、减肥产品等领域通过短视频引流售假问题突出 [5] 情绪消费问题 - 商品粗制滥造现象严重,部分产品缺乏基本信息且有害物质超标 [7] - 商家利用暧昧话术诱导打赏,导致消费者长期高额消费 [7] - 退费机制不合理,服务未达宣传效果时商家常拒绝退款 [7] 行业监管建议 - 建议短视频平台对私域交易设置统一风险提示页面 [6] - 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对高风险交易弹窗警示 [6] - 情绪消费领域需制定行业标准规范准入资质和服务流程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