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红瓜子斑
icon
搜索文档
粤海良种崛起:育种装上“芯片”,产业“赛马”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07:11
行业技术突破与领先地位 - 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及达副叶鲹鱼的全流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 [1] - 广东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跃居全国首位,海水鱼类苗种、虾苗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1] - 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例如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和扇贝"橙黄1号" [4] 育种技术转型升级 - 水产育种呈现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重大转变,例如通过植入芯片进行基因测序和标记,使金鲳鱼种苗整体成活率有望从60%提升至80% [2] - 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利用"水空调"技术使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 [3] - 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育种技术提升效率,并建立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育种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育种 [3]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阳江阳西已形成"亲鱼—鱼卵—鱼苗"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海水鱼苗数量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2] - 广东搭建共享平台吸引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技术攻关,并在潮州、惠州、珠海等地布局建设现代化种苗生产基地 [6] 创新机制与金融支持 - 广东推行"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潜能,例如选聘5个育种团队攻关大黄鱼养殖,一年内即在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驯化与人工繁育等环节取得突破 [6] - 金融机构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如"海洋牧场贷",将网箱中的海鱼等生物性资产纳入抵押物范围,2024年以来潮州银行机构支持渔业水产业相关贷款余额超11亿元,涉及养殖企业3000多家 [6] 深远海养殖战略延伸 - 随着硬核海洋装备升级,海洋种业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需培育能在强涌浪环境中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具备强抗逆能力的新品种 [3] - 计划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石斑鱼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新品种,并开展陆海接力与深水网箱养殖测试,为深远海场景做好品种储备 [3]
秋满神州“丰”景万里 多视角解锁“海上粮仓”丰收新场景、新变化
央视网· 2025-10-19 11:29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水产养殖业正通过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和现代种业创新等多重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品质提升和供给丰富,以强化“蓝色粮仓”建设 [1][17][27] 深远海大型装备养殖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配备15个标准养殖舱,鱼类年产量约3600吨,是深海养殖“巨无霸” [8][10] - 养殖工船通过航行规避水温下降和台风等不利影响,营造稳定生长环境,养殖水体从8万立方米增至10万立方米,养殖产量提升约20% [16] - 船上进行160多项智能化升级,核心生产环节全流程机械化,仅需约40名工作人员,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16] 水产品精深加工与产业链 - 山东荣成一家金枪鱼加工企业年产量约15000吨,通过分割、去骨制成鱼柳、罐头等产品,加工后渔获物价值显著提升 [19] - 企业引进机械化设备升级生产线,开发10多种金枪鱼产品,并利用加工剩余鱼肉开发猫粮等宠物用品,实现增值 [21] - 2025年1-9月,荣成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企业产值达80亿元,当地已形成捕捞、回运、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的完整远洋渔业产业链 [23] - 威海环翠区一家企业联合科研机构,从鱼鳞、海带中提取胶原蛋白、多糖等制成口服液、饮料,拥有10多种发明专利,推动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 [25][27] 水产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突破红瓜子斑人工繁育技术,通过构建循环水系统提高水温,实现“南鱼北养”的产业化 [30][33] - 研究所建立海水鱼类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国内首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用于筛选抗病新品系,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32][34] - 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已入库海洋渔业生物种质实物资源近14万份、信息资源50万余条,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种质资源挖掘提供支撑 [35][36] - 依托种质资源库,黄海水产研究所已牵头培育出20个水产养殖新品种,并完成龙利鱼、牙鲆、海带等物种的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 [37]
“一条鱼”游出的产业革命
齐鲁晚报网· 2025-10-09 14:24
行业转型核心观点 - 山东水产养殖业正经历一场贯穿“种苗—养殖—推广”全链条的深刻转型,从解决“有没有”到追求“好不好”,从“引进来”到“自己造” [1] - 行业从“靠天吃饭”和“粗放耗水”转向“靠数据吃饭”和“循环智能”养殖理念的根本转变 [1] - 农业现代化被视为从理念到技术、从生产到推广的系统性革命,需要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链条融合” [3] 养殖技术与模式创新 - 数字化车间采用循环水系统精准调控溶氧与温度,并配备鱼类行为识别系统洞察鱼群状态 [1] - 封闭式养殖模式实现节水节能九成以上,单位水体养殖容量提升至传统模式的五倍 [1] - “陆海接力”模式串联陆基车间与海上围栏,保障了高品质鱼类的稳定产出 [2] 种质资源与育种突破 - 公司与科研机构合作在二十年间突破二十多种海水鱼的人工繁育,从表型选育走向全基因组育种 [2] - 构建本土化良种体系,实现对种质资源的掌控,为行业安上“中国芯” [2] - 黄河口大闸蟹通过培育“黄河口1号”新品种,打破对南方蟹苗的依赖,具备耐盐碱、早成熟、品质稳的特点 [2] 产业链整合与推广 - 产业链向后延伸至设备研制和网衣开发,形成“育—繁—养—推”一体化的闭环式推广体系 [2] - 该路径不仅提升产业附加值,也为养殖户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模板 [2] - 全链条模式有望成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新名片,通向粮食安全与产业振兴 [3]
从“南鱼北养”到“国产良种”,山东水产全链条创新
大众日报· 2025-10-08 09:00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通过全链条技术创新,成功实现了“南鱼北养”和“国产良种”的突破,显著提升了海水鱼和大闸蟹的养殖效率与品质 [1][2][5][8] 技术创新与模式突破 - 在国内首创海水鱼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采用电厂蒸汽、温排水实现恒温养殖,相较传统流水养殖节水90%、节能69%、减少尾水排放90%以上 [3] - 养殖车间配备鱼类生物量估算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及水质传感器,实现24小时监测,单位水体养殖容量达50公斤,是传统流水养殖的5倍 [3] - 通过“陆海接力”模式,将鱼苗或中鱼送至“蓝钻一号”等生态围栏海上养殖,解决传统养殖无法容纳大规模成鱼的难题 [3][7] 种业研发与良种创制 - 公司联合科研机构在国内首次实现东星斑、红瓜子斑的室内全人工繁育,培育东星斑苗种300余万尾、红瓜子斑苗种100余万尾 [4] - 二十多年来成功实现20多个海水鱼类的人工繁育和产业化生产,每年投入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与10余家科研单位合作 [5] - 采用全基因组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前沿技术,对2000多尾野生亲本进行遗传背景解析,筛选优质亲本 [6] 产业规模与市场供应 - 北繁基地计划建设29座数字型工厂化育养车间,目前A1、A3、B3、B4、B5等车间已投入使用 [3] -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前,有3万多斤东星斑、2万多斤红瓜子斑上市,销往全国各地 [4] 大闸蟹良种选育进展 - 东营合作选育耐盐碱、成熟早、品质高的“黄河口1号”大闸蟹良种,目前已选育到第3代,个头变大、成熟期更早、品质更稳定 [8] - 采用全基因组和分子选育技术,基于黄河野生大闸蟹群体进行精准筛选,计划通过4-6年选育后申报国家级良种,在沿黄省区盐碱地推广 [9]
海南去年渔业产值近六百亿元
海洋牧场与生态环境改善 - 海南省三亚市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加快建设 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促进海洋生物聚集繁殖生长 [1] - 新耕海方式推动渔民向岸上或深海转移 [1] 渔业产量与经济数据 - 2024年1-7月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98.16万吨 其中水产养殖产量48.68万吨 [1] - 2023年全省渔业产值595亿元 同比增长13.8% [1] 渔村旅游转型发展 - 环岛旅游公路通车带动临高县昌拱村发展 村民转型从事旅游服务 [1] - 渔民开设民宿 经营休闲渔船 提供赶海体验 渔文化讲解及手工艺品销售 [2] - 临高县规划17.36公里渔港联通工程 投资11.2亿元串联7大渔港 串联率达90% [2] 渔业基础设施升级 - 临高县调楼镇水产品交易中心二期即将运营 美夏渔港投资3000万元建设海钓基地 [3] - 头咀三级渔港和美夏二级渔港纳入十五五规划项目 [3] 水产养殖技术创新 - 实现红瓜子斑人工驯养 攻克人工繁育难关 建立东星斑/红瓜子斑细胞系 [3] - 建成多种名贵石斑鱼种质资源库 [3] 智能化养殖应用 - 文昌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采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单人可管理年产200万尾珍珠斑的工厂 [4] - 海垦(三亚湾)深远海养殖项目投放200万尾金鲳鱼苗 采用智能化投喂和病害监测技术 [4] - 金鲳鱼生长周期缩短至6个月 首批成鱼预计2024年11-12月错峰上市 [4] 养殖规模与设施建设 - 海南省海水工厂化养殖水体达646万立方米 较十四五初期增长171% 全国排名第三 [5] - 全省拥有重力式养殖网箱超2800个 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5个 [5] - 全省养殖水体总量848万立方米 上升至全国第三位 [5] 现代渔业产业布局 - 推动创建文昌/万宁/东方/昌江4个国家级现代渔业产业园 [4] - 文昌和万宁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已通过国家评估验收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