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陈醋
搜索文档
香港青年三晋行:传统与现代共生
中国新闻网· 2025-11-02 14:05
历史文化资源 - 山西现存古建筑28000余处,元代及元以前木构古建筑数量尤为突出 [1] - 云冈石窟的恢弘造像展现了北魏时期的文化风貌,融入了鲜明的胡风胡韵 [1] - 平遥古城拥有明清街市与票号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性与连续性的体现 [1] 传统产业与现代创新结合 - 现代化汾酒酿造车间实现了古法酿造工艺与现代科技管理的融合 [2] - 山西老陈醋厂展示了传统老陈醋制作技艺 [2] - 游戏《黑神话:悟空》将山西古建融入游戏场景,以新颖方式传播传统文化 [1] - 科创力量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是一种古法新韵的智慧传承 [2] 产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 活动由大湾区青年科创基金会主办,香港岛青年联会、香港学生总会合办 [3] - 希望搭建常态化实习就业平台,让香港青年在山西文旅创新、传统产业升级中找到发展机会 [2] - 活动旨在为晋港协同发展发挥桥梁作用,为山西经济转型输入新鲜力量 [3] - 目标包括促进山西科创产业链整体发展和升级 [3]
【合规经营诚信纳税案例】探寻老字号企业A级纳税信用的“酿造”之道
搜狐财经· 2025-10-27 23:04
公司历史与声誉 - 公司是一家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食醋酿造企业,纳税信用级别连续17年被评为A级 [1] 原料采购与税务合规 - 公司于2013年成为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企业,购进高粱等原料时通过投入产出法计算可抵扣进项税额 [2] - 采用投入产出法时,老陈醋销售数量和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是需要准确掌握和计算的关键变量,以避免税收风险 [2] - 为确保采购数据精准,每月初会实地盘点库存,并核验入库单与收款收据等凭证 [3] - 税务部门每季度会收集公司的过磅单、村委会证明、农户收款收据、收购发票等凭证,结合电子税务局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形成"企业自核+税务监管"的双重风险排查机制 [3] 收入核算与数字化管理 - 公司坚持对所有销售收入如实申报纳税,无论顾客是否索要发票 [7] - 2017年上线零售管理系统,将所有交易纳入数字化管控,实时生成记录并同步至财务后台,确保收入数据完整留存 [7] - 内部实行严格的班组交接盘点制度,要求"账、款、货"三者一致才能签字交接 [8] - 应用数字化电子发票,顾客可通过扫描小票二维码自主开票,提升了效率 [8] - 仓库根据系统历史销量与实时库存生成配货单,出库信息每日同步至财务部门,为准确核算成本与应税销售额提供依据 [8] 员工社保缴纳 - 公司自1992年开始为员工每月按时缴纳社保费,至今已持续33年 [11] - 公司将缴纳社保视为法定义务和企业发展的根基,有助于员工安心投入生产经营 [11] - 利用每年个人所得税汇算期间收集的员工工资信息,作为核定下一年度社保缴纳基数的依据,简化了流程 [12] - 通过电子税务局申报缴纳社保费,每月初系统自动带出数据,经办人员核实后仅需两三分钟即可完成缴纳 [12]
提升品牌知名度 拓展消费新场景 调味品行业“掘金”工业旅游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04 17:20
工业旅游发展现状 - 调味品行业企业将工业园区和工业遗迹开发为旅游景点 以工业旅游提升品牌知名度和拓展消费新场景 [1] - 工业旅游凭借独特趣味性日益受到游客青睐 部分企业直接将生产车间打造为景区 [3] - 政策支持推动工业旅游发展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鼓励开展工业旅游并建设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7] 企业实践案例 - 大连獐子岛集团以"工业+旅游"模式打造集观光、体验、研学、康养于一体的旅游业态 未来将深耕"生态养殖+海洋盐业+特色旅游"产业链条 [2] - 加加食品科技工业园作为湖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 设置参观通道和美食DIY环节 2017年被评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并与超10家大型旅行社合作 [3] - 厨邦酱油文化博览馆通过复核入选广东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 10年间从地方科普基地发展为国家级3A景区和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4] - 清徐县拥有3个国家4A级醋文化旅游景区 通过紫林醋文化博物馆等载体展示千年醋文化并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证 [5] 文化赋能策略 - 建立文化联系使游客成为潜在消费者 有独特文化底蕴的产品更易获得市场青睐 [4][6] - 清徐醋企注重建立醋与地域的文化联系 通过展示农耕文化和历史工艺强化产业认同 [5] - 文化赋能润物无声 讲好故事是连接地域与特色产品的重要桥梁 [6] 体验升级与未来展望 - 工业旅游需提供沉浸式体验 通过历史场景还原和特色参观项目吸引游客 [7] - 新质生产力为工业旅游提供更丰富场景 如海天高明工厂展示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工艺 [8] - 行业致力于打造"可看、可玩、可学、可购"的体验闭环 提供更具延展性的旅游产品 [8]
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注入新能量
经济日报· 2025-07-22 06:14
文化生态保护区设立意义 - 新增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及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七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1] - 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视为整体进行系统保护 突破以往仅聚焦单个项目或技艺的保护模式 [1] - 非遗承载民族或地区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1] 区域经济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 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老陈醋、平遥牛肉、太谷饼等非遗"中华老字号"和"三晋老字号"各19个 [1] - 形成杏花村汾酒、祁县玻璃器皿、清徐老陈醋、平遥牛肉和平遥推光漆5个省级非遗特色专业镇 以及交城磁窑村等9个非遗特色村 [1] - 非遗相关产业链持续延伸 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1] 文旅融合与区域活力提升 - 保护区依托独特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 开发沉浸式民俗文化体验产品 如平遥古城、晋商大院等文化旅游产品 [2] - 文旅融合显著提升区域知名度与影响力 带动就业并促进经济发展 实现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2] 可持续发展挑战 - 需平衡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 避免过度开发对文化生态造成破坏 [3] - 传统戏曲面临年轻受众断层问题 政府资金支持若未激发真实传承需求则难以持续 [3] - 文化保护需依赖人才梯队建设 让年轻人主动接触学习传统文化是维持文化生命力的核心 [3]
青年消费账单里藏着文化认同:近九成受访大学生表示“非遗+”消费物有所值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非遗消费市场现状 - 74.89%受访高校大学生曾为非遗相关产品或服务买单 [1] - 非遗消费场景多元化,包括体验非遗技艺(71.59%)、观看或参与非遗表演(55.56%)、购买非遗元素品牌产品(54.59%)等 [2] - 89.95%受访青年认为非遗相关消费值得,主要满足情绪价值(77.20%)和文化体验需求(70.05%) [5] 非遗产品吸引力分析 - 75.94%受访者被非遗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吸引 [6] - 艺术价值(66.38%)、礼品价值(49.47%)、外观精美(47.34%)是购买主因 [7] - 非遗具有历史记忆和民族身份认同价值,形成市场溢价潜力 [6] 青年消费行为特征 - 大学生平均花费不到100元即可获得非遗技艺体验和实体产品 [3] - 消费者愿意为稀缺性非遗产品支付溢价,认为物有所值 [3] - 倾向于购买融合现代元素的非遗产品,如游戏联动皮影戏、动漫主题泥人等 [7][10] 行业发展挑战 - 价格过高(51.30%)、实用性不足(35.45%)、缺乏创新设计(21.61%)阻碍消费 [8] - 部分非遗产品面临"看不懂""买不到""用不上"的三重困局 [9] - 传统非遗产品在特定景区销售,市场覆盖面有限 [6] 创新发展趋势 - 00后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获百万点赞,建立"赛博戏台"新传播模式 [10] - 与茶饮品牌合作开发联名产品,如皮影角色奶茶杯等 [10] - 采用VR/AR技术创造沉浸式体验,电商平台精准推送非遗产品 [11] - 将传统技艺与现代IP结合,如《黑神话:悟空》皮影作品 [10] 商业模式创新 - 设计赋能激活传统美学,文旅融合创造活态传承场景 [11] - IP化运营打造非遗品牌矩阵,如塑造惠山泥人网红品牌 [10][11] - 通过社会实践项目记录非遗传承人故事,增强文化传播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