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药物
搜索文档
恒指香港生物科技指数报告: 2023-2030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复合年增长将达12.4%
智通财经· 2025-10-27 14:00
近日,恒生指数公司发布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研究报告指,多重因素正推动中国制药和生物科技行业的增 长。2023至2030年期间,预计中国肿瘤药物市场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2.4%(全球其他地区:8.4%)。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的30只成份股中,与肿瘤药物相关的公司占指数权重超过50%。在中国肿瘤药物市场 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医药行业有望受惠。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HSBIO")于2019年12月推出,追踪于香港上市最大的30间生物科技公司之整体表 现。目前,30只成份股来自4个业务子类别:药品(39%)、生物技术(51%)、药品分销(6%),以及医疗设 备及用品(4%)。自年初至今(截至2025年10月17日),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83%,同期恒生综合指数上 涨31%。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中国的医疗保健开支占国家GDP比重仍低于许多G7国家,加上中国人均可支 配收入预计将以5.3%的年复合增长率(Frost&Sullivan的2024至2028年预测数据)增长,2022年中国医疗支 出占GDP的比重为5.9%,远低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约10%)。随着中国增加医疗支出并收窄与发达国家 之间的差距,医药和生物科技行业有 ...
港股异动丨轩竹生物首日上市高开154%
格隆汇· 2025-10-15 09:31
招股书显示,轩竹生物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中国生物制药公司,凭借对中国医药行业的理解和对其独 特临床需求的洞察,改善患者健康和生活。自四环医药于2008年收购山东轩竹多数权益以来,公司已经 建立一个全面的内部研发平台,支持公司开发多样化且均衡的管线。 由四环医药分拆的轩竹生物-B(2575.HK)今日首日上市,高开153.97%报29.46港元。该股此次IPO定价 11.6港元,公开发售获4908.33倍认购,国际配售获10.15倍认购。 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轩竹生物有超过十种药物资产在积极开发中,涵盖消化系统疾病、肿瘤和非酒 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包括三项NDA批准资产,一个药物项目处于NDA注册阶段,一个药物项目处 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四个药物项目处于I期临床试验阶段,五个已获IND批准。 | 02575 轩竹生物-B | | 103 | | --- | --- | --- | | 29.460↑+17.860 +153.97% 等待开盘 10/15 09:20 | | | | * % % 目 ♥ 白选 | | . 快捷交易 | | 最高价 29.460 | 开盘价 29.460 | 成交量 8 ...
中邮证券:首次覆盖信达生物 给予买入评级
新浪财经· 2025-10-10 15:17
公司评级与财务预测 - 中邮证券首次覆盖信达生物,给予“买入”评级 [1] - 预计公司2025年归母净利润为9.8亿元 [1] - 预计公司2026年归母净利润为15.8亿元 [1] - 预计公司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2.5亿元 [1] - 预计公司2025年市盈率为162倍 [1] - 预计公司2026年市盈率为100倍 [1] - 预计公司2027年市盈率为49倍 [1]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国内肿瘤药物领域具备领先地位 [1] - 公司拥有丰富的综合管线矩阵布局 [1] - 公司产品逐步获批上市有望驱动业绩维持高增长 [1]
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企业家们这样看成都机遇
搜狐财经· 2025-06-18 23:13
招商大会概况 - 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吸引近400名嘉宾参会,包括联合国代表、国际院士、世界500强企业等,其中80%以上为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及上市公司代表[1] - 成都市发布覆盖11个领域的"投资成都"政策包,涵盖产业基金、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制造业集群等关键要素[1] 企业投资动态 - 百利天恒计划在成都加大创新药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聚焦肿瘤药物研发以供应全球市场[1][7] - 中国中煤西南公司签约92亿元清洁能源项目,打造区域能源示范基地[16] - 新美星空签约全球微短剧总部基地项目,将建立行业大模型及拍摄基地[19] 政策支持 - 成都推出百亿级"链主基金行动计划",目标到2030年形成12只链主基金,总规模超600亿元,覆盖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12条产业链[7][8] 产业优势 - 生物医药领域具备完善产业链,链主基金将促进肿瘤药物等细分领域发展[7][8] - 微短剧产业可依托成都艺术类院校资源形成人才生态[19] - 清洁能源项目为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高可靠动能保障[16] 城市竞争力 - 人才资源:高校体系培养大量硕士级工程师,年轻人口占比高[8][12][26] - 营商环境:政府服务高效,招商政策全国领先[16][19][26] - 基础设施:双语服务覆盖地铁及景区,数字化支付便捷[12] 国际企业评价 - 意大利企业代表团计划考察新能源、农业科技等领域投资机会[12] - 高科技企业倍朗科技获得本地上下游企业支持,研发能力与供应链协同效应显著[8][12]
过冬的医药行业,不冬眠的医药基金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02 15:43
核心观点 - 和谐汇一医药团队凭借对医药行业的深入研究和敏锐洞察,在非共识领域前瞻布局,成功捕捉NASH赛道等突破性机会[2][3] - 医药行业虽经历四年低迷(医药生物指数最大回撤64%),但老龄化加速(2035年1/3人口为老人)和技术革命(CRISPR、AI)将驱动长期需求[2][3] - 投资框架强调"非共识的正确",通过集中持仓减少决策失误,在基本面、流动性、情绪共振时获取最大弹性[7][22][40]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医药生物指数年线四连阴,最大回撤64%超过2008年,但医药ETF份额持续增长反映配置需求刚性[2] -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罕见(7%-14%仅用21年),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达1/3,催生持续产业需求[2] - 技术层面CRISPR突破生命科学边界,AI可缩短药物研发时间(从13年至8年)并降低成本(24亿至6亿美元)[12] 跨市场投资策略 - 2023年下半年起增加美股医药配置,因海外公司PE普遍低于国内(PS仅1倍vs国内3-5倍),且美股有效性更强[19][20] - 通过收益互换投资美股,重点挖掘临床阶段"源头创新"机会,如NASH赛道首款药物Rezdiffra获批创造历史[2][8] - 美股医药公司经营更稳定,国内机构关注度低形成估值洼地,尤其看好生物制药(Biopharma)和生物技术(Biotech)[16][20] 细分领域机会 - 创新药为最看好方向,2025-2026年头部公司将迎盈亏平衡点,重点关注FIC/BIC大单品及平台型公司[16] - AI医疗存在爆发潜力,基因测序、辅助诊断等场景商业化落地后将释放巨大价值,国内设备商受益进口替代[12][41] - 高值快消品类(如肿瘤药)优于高值耐用(器械),因使用频次高且患者生命周期延长抬升市场天花板[25] 投资方法论 - "BCMA-VEGFR模型"从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9维度筛选个股,不同市场阶段侧重成长性或安全性[29][31] - 流动性是中期估值核心变量,参考北向资金、ETF申赎等指标,结合"主人与狗"理论判断市场状态[32][33] - 极端估值(如CXO达200倍PE)主动规避,基本面证伪或竞争格局恶化(如手术机器人案例)坚决卖出[38][39] 行业周期判断 - 医药板块2025年结束四连阴概率大,但下半年需警惕政策与经济的不确定性,维持谨慎乐观[57][58] - 医保控费实质是腾笼换鸟,集采节省资金的80%投入创新药,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受益[48] - CXO领域需等待产能出清(2-5年),关注二三线公司倒闭和服务价格连续上涨的拐点信号[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