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茂金属催化剂
icon
搜索文档
泉果基金调研凯立新材,基础化工领域销量较上年同期上涨185.54%
新浪财经· 2025-08-21 14:54
泉果基金调研凯立新材核心观点 - 泉果基金于2025年8月15日调研凯立新材 重点关注公司二季度利润增长与收入下行原因 业务结构变化 各领域销量进展及新产能规划 [1][2] - 公司二季度利润环比提升79% 但收入环比下降38% 主要因业务结构调整及高单价销售业务占比减少 [2] - 公司在精细化工 基础化工及环保新能源领域均实现销量显著增长 尤其氢能催化剂和PVC无汞催化剂进展突出 [4][5][6] 财务与业务表现 - 二季度销量环比增长68% 利润环比增长79% 但营业收入环比下降38% [2] - 收入下降主因:其他业务收入减少导致收入降低14% 销售业务销量占比环比下降20% 使其收入环比下降31% [2] - 加工业务销量及收入环比增长对整体收入形成支撑 [2] - 业务模式分为销售业务(含贵金属价值和加工费)和加工业务(仅加工费) 业务结构变化对收入影响较大 [3] 各领域收入与销量拆分 - 2025年上半年精细化工领域收入占比70.48% 其中医药板块占40.51% 化工新材料占22.25% 其余为农药和颜料染料 [4] - 医药板块销量同比增长49.26% 因核心客户需求增加及市场份额提升 [4] - 基础化工领域收入占比25.35% 销量同比增长185.54% 主因PVC无汞催化剂销量增长113.22% [4] - 环保新能源领域收入占比2.90% 销量同比增长1,497.06% 因氢能催化剂与多家电解水制氢头部企业合作 [4] 产品与项目进展 - 2025年上半年PVC无汞催化剂销售258吨 截至6月底在手订单366吨 其中二季度销量128吨 [5] - 基础化工领域十余种催化剂实现销售 PVC无汞催化剂覆盖乙炔法和乙烯法技术 BDO用催化剂部分种类已销售 烷烃脱氢催化剂载体达规模化生产要求 [6] - 烷烃脱氢铂系催化剂项目处于批量试产/产线建设阶段 设备调试与试生产进行中 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生产 [6] - 氢化丁腈橡胶项目主体建设完成 进入调试收尾阶段 一期规划产能1000吨/年 2025年计划释放30%-40%产能 [6][7] - 茂金属催化剂首批订单交付客户 运行良好 用于生产高端聚烯烃产品 [6] - 技术服务上半年新签订单808.31万元 确认周期较长 [8] 产能与资源调整 - 彬州规划400多亩地 氢化丁腈橡胶项目占地20亩 其余为新产品新技术转化预留 [6] - 定增规划3000吨PVC无汞催化剂和4000吨铜系/镍系催化剂 结合市场分期调整 [6] - 注销凯立铂翠因经营不确定性 未实际开展经营 股东未实缴出资 [8] - 铜川凯立建成2000吨废旧贵金属催化剂回收产能 满足上游回收需求 [8] 其他财务说明 - 上半年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约400万元 因黄金租赁业务产生 实物交割后账面损益可冲抵 [8] - 中报周转材料增长较多 与二季度加工订单占比高直接相关 垫料主要集中在精细化工领域老客户 [8]
从引进到自产!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如何用“拳头”打破国外封锁?
搜狐财经· 2025-07-16 03:19
行业动态 - 第12届世界化学工程大会与第21届亚太化工联盟大会首次联袂在中国举行,突显中国在化工领域的重要性[1] - 化工行业正经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蝶变"期[3] - 中国合成橡胶2023年产量达910万吨,占全球近一半份额,彻底改变全球橡胶产业格局[37] 辽阳石化 - 1974年引进法国技术建设化纤企业,1979年生产出中国第一块自产"的确良"[4] - 2005年成功研发PETG共聚酯,成为全球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打破国外技术封锁[6][8][9] - PETG共聚酯广泛应用于婴儿奶瓶、医疗器械包装等高端领域[6] 独山子石化 - 2021年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万吨溶聚丁苯橡胶生产线[23] - 溶聚丁苯橡胶产品成功替代日韩企业,迫使国外竞争者退出中国市场[25] - 2020年实现茂金属催化剂连续转产技术突破,属世界首次[53] - 茂金属催化剂技术打破埃克森美孚等国际巨头的垄断[53] 兰州石化 - 中国炼油和石化工业发源地,参与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设[34] - 丁腈橡胶产品实现多元化发展,生产多种牌号适应市场需求[36][37] - 管东红参与解决14项丁苯橡胶生产关键技术难题,10项成果在行业推广[30] 吉林石化 - 中国首个大型化学工业基地,始建于1953年"一五"期间[38] - ABS产能从1997年10万吨起步,2025年将达180万吨/年,位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43][45] - 实现从引进日本韩国技术到自有技术的跨越[43] 技术突破 - 辽阳石化PETG共聚酯、独山子石化溶聚丁苯橡胶和茂金属催化剂均实现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9][25][53] - 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进口替代[6][25][53] -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企业发展和打造新质化工生产的关键[27]
从鼎际得中试投产,看国产POE的市场与前景
鼎际得POE项目进展 - 公司POE项目中试装置已投产并稳定产出产品 验证自研茂金属催化剂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1] - 项目按计划推进 预计9月实现一期全面投产 [1] - 自研催化剂实现稳定生产 解决茂金属催化剂、高碳α-烯烃和聚合工艺三大技术瓶颈 [2][4] POE行业技术壁垒 - 国内规划产能近300万吨 但工业化量产长期受限于催化剂、α-烯烃和聚合工艺三大难点 [2] - 茂金属催化剂技术被陶氏等国际巨头垄断 售价长期高企 占生产成本重要部分 [4] - 公司突破催化剂技术 产品线从齐格勒那塔扩展到茂金属催化剂 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4] 市场竞争格局 - 2023年初LG、陶氏等国际厂商集体提价100美元/吨 国内万华等跟涨800元/吨 [3] - 当前国内需求缺口持续扩大 但产能多处于规划阶段 实际量产需至少4年周期 [6][7] - 公司具备全产业链优势 未来可同时供应POE产品和催化剂材料 [5] 下游应用前景 - POE在光伏(N型电池)、新能源汽车、建筑等领域加速替代传统材料 [3][7] - 材料具备耐候性、力学性能等综合优势 可替代光伏胶膜、工程塑料等应用场景 [7] - 长期看规模化将降低生产成本 价格进入合理区间后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打开 [7] 公司战略定位 - 技术突破使公司成为国内少数具备POE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 [5] - 催化剂业务形成新增长点 未来可向同行供应关键原材料 [5][8] - 前瞻性布局使公司在产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有望引领国产POE发展 [8]
鼎际得中试投产:POE产业链实现完整可控 重点领域已有意向客户
证券时报网· 2025-06-17 16:58
项目进展 - 控股子公司高端新材料项目中试装置投料试生产并成功产出合格POE产品 生产运行稳定 产品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 [1] - 中试装置顺利投产验证了自研自产的POE用茂金属催化剂各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1] - 中试装置投产为年产20万吨POE装置顺利投产奠定坚实基础 [1] - 项目一期主要建设20万吨/年POE联合装置 30万吨/年α-烯烃装置 400Nm³/h电解水制氢装置 [1] 技术突破 - 完全掌握POE制备所需的茂金属催化剂和α-烯烃两大核心原材料 实现POE产业链完整可控 [1] - 拥有自主可控的催化剂 实现产业链自主可控 避免技术受制于人 [4] - 解决POE国产化三大技术难题:茂金属催化剂、高碳α-烯烃及溶液聚合工艺 [4] - 茂金属催化剂设计是现代工业烯烃聚合工艺成功的关键 主要应用于制备高端聚烯烃 [4] 市场布局 - 通过CHINAPLAS2025国际橡塑展举办POE产品发布会 旨在尽快锁定下游客户 为首批订单做准备 [1] - 深耕聚烯烃行业20余年 积累广泛下游客户关系 抗氧剂下游客户与POE下游客户群体大量重叠 [2] - 通过客户拜访、橡塑展等形式与光伏胶膜领域及掺混改性领域多家主流厂商建立良好联系 [2] - 近日将向下游目标客户发送自产POE粒子进行产品准入与认证 [2] - 锁定重要车企作为主要目标客户 POE与PP共混改性材料可用于保险杠、挡泥板等汽车零部件 [3] 行业前景 - POE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预计2025年全球光伏POE需求中性情景下达到近百万吨 [2] - 当前国内POE产能几乎空白 公司项目投产有望填补约20万吨供给缺口 [2][3]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及汽车制造业需求增长将进一步提升POE需求 [3] - 国际关系复杂多变背景下 高端新材料进口替代需求迫切 [3] - 国内POE国产化进程中 万华化学、贝欧亿已投产但未实现大批量量产 [3] 竞争优势 - 独立掌握茂金属催化剂和α-烯烃两大核心原材料 [1][4] - 拥有率先量产的先发优势 有望在国产替代趋势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 [3][4] - 凭借产品性能与成本双重优势 有望获得下游厂商长期订单 [4] - 自主可控的催化剂技术将在生产与销售中带来更大利润空间 增强对抗上游原材料价格风险的能力 [4]